APP下载

文化自觉与文化走出去

2012-12-23李炳毅王丽鸽

理论导刊 2012年8期
关键词:文化发展

李炳毅,王丽鸽

(兰州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兰州730000)

文化自觉与文化走出去

李炳毅,王丽鸽

(兰州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兰州730000)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其中提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走出去”为我们打开了一条新思路。在内在文化转型与外在文化变迁的背景下,只有深入了解“文化自觉”与“文化走出去”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更全面地实现文化自觉,更科学地践行文化走出去。

文化强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走出去

文化是发展的摇篮,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恩格斯曾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1]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所提出的“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既是立足现实得出的深刻认识,更是着眼未来所作的宏伟规划。文化强国,终将成为时代的趋势和历史的选择。而“文化强国”战略践行的关键在于文化自觉与文化走出去的有机结合,这是知与行、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文化自觉与文化走出去相结合,是哲学视野下的辩证统一

就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强调二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我们只有正确地理解认识与实践、知与行的相互关系,才能正确而有效地从事现代实践活动。

文化自觉,要求我们既要正确把握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主动担当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早在1997年,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就提到:“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诚然,文化是一条河流,只有元素持续不断的汇聚,只有价值和而不同的碰撞,中国文化才得以融入人类文明的汪洋。文化自觉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对传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发掘与重建上,要本着“交流、交融、交锋”的姿态,要怀揣“君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与多元文化互动,与世界文化共荣。

文化走出去,既是我国经济“走出去”战略在文化产业发展领域的必然延伸,也是我国文化市场对外开放的必然结果。在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中,先后五次提及“文化走出去”战略,可见其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文化走出去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单向地输出,文化鉴别与经验汲取更为重要。我们要在差异之中,求其同;对比之下,取其真。文化走出去不是目的,目的在于拥有更开阔的视野、吸收更先进的文化,来发展和完善自己。面对国际文化产业的分工与竞争,如何克服巨大的文化贸易逆差、维护国家文化的安全,如何应对多元价值的冲击、建构文化品格的自强,这是文化走出去战略亟待攻破的课题。文化走出去,不只是文化产品的输出,不只是“孔子学院”的建立,而是文化的交流与思想的对话,这将是我们在他族文化的生活世界里所开展的新的历史实践。

文化自觉与文化走出去的有机结合,实质是文化强国视域下,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首先,文化自觉是文化走出去的动力和源泉。文化走出去是为了让世界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中国,是为了让中国更深入、更主动地融入世界。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在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在文化自觉的维度下,我们要传承也要创新,要改革也要重建,力图在文化传播中树立品牌,在文化交融下建构品格;让中国勇敢而自信地迎接多元文化的交锋,让世界积极而主动地了解中国文化的价值理念。换言之,文化自觉为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生生不息的内容。其次,文化走出去是文化自觉的客观要求。文化自觉是为了在文化转型过程中进一步加强自主能力、取得自主地位,来理性面对新环境、新时代下的文化选择。获得自主的前提条件是自我定位,然而,只有“走出去”才能真正地做到“自觉、自信和自强”。国务院参事、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女士认为:“中国文化只有走出去,才能发现不足,找到自身优势。”①文化只有在不断地碰撞与激荡中,才能激发文化创新的灵感;价值只有在公平的对话与交流中,才能开创文化繁荣之盛世。

二、文化自觉与文化走出去相结合,是现实困境中的路径选择

在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自觉”思想的提出和“文化走出去”模式的确立,恰逢其时。90年来,我党积极运用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力量、团结民心,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开创了一个个崭新的历史。然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为了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文化创造,为了能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我们必须在科学地把握当今时代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冷静地审视我国文化发展所处的现实困境。

其一,文化精神受到市场经济的利益冲击,文化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声势浩大的古装戏,不演绎盛世治国的方略举措,不讲述传统文化的仁义礼信,却将妃嫔的尔虞我诈、后宫的阴谋权术作为最大的卖点;喧嚣一时的金庸武侠,鸿篇巨著彰显的不是正义与仁爱,江湖暴力与乱世闲情却成为题中之义。温家宝总理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明确指出,自由、民主、正义、博爱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具有普世性价值。然而,当今的部分文化工作者,狂热地追求文化市场的商业价值,以至于文化发展出现今天的低俗化、情色化、无厘头化局面。

其二,文化创新停留于“翻新”的原地踏步阶段,抑制了文化发展的内在张力。文化的积淀事实上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时常讲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和广泛的沟通平台,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任何文化都具有惰性,表现为传统文化对新文化的排斥与反对。为此,我们要想真正建构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产品,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文化,摒弃以往文化复制与文化翻新的做法,真正地解放思想、凝聚精神,以激发文化发展的内在生机与无限张力。

其三,文化产业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可以说,我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却远不是文化产业强国。中国有着丰富、悠久的文化遗产,这是举世公认的。但从我国目前文化产业的产品开发、产业规模、产品质量、资源绩效、市场竞争力来看,我国较之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仍存在很大的差距。文化产业发展中产业技术的薄弱、产业结构的矛盾、产业政策的滞后等问题,都将成为今后文化改革的重点。

其四,文化贸易严重赤字,造成人们思想贫乏,信仰缺失。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孩子两岁时看《天线宝宝》、三岁时看《猫和老鼠》、五岁时看《迪加奥特曼》、七岁时看《哈利·波特》、十几岁时玩日本动漫《三国志》,二十几岁时看韩剧、穿韩装、追韩流。外来的文化产品挤占的不只是我们的市场,还有青少年的头脑。长期的文化赤字,带来的只能是拾人牙慧,盲从他人,其中的隐性危机,我们断不可小视。中国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首先要从改变中国文化赤字开始,以赢得更广泛的国际社会尊重。

基于以上事实,只有打破文化发展的现实症结,才能使我们的文化从困境走向繁荣。然而,如何打破这样的症结呢?文化原创力不足、文化翻新过剩,要求“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2]这也是文化自觉的题中之义;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滞后,要的是全面的开放并整合文化软实力资源,打造活泼、多元、健康的文化格局,这正是全民族文化主体性的自觉之路;文化赤字严重、文化品格②模糊,要求中华文化积极迎接挑战、走向世界,从跨入国际舞台、呈现亮点,到形成规模、有所影响,这恰是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现实意义。质言之,文化自觉与文化走出去的结合,乃是文化发展打破症结、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

三、文化自觉与文化走出去相结合,是战略部署内的合理互动

文化强国战略为我们建构了两种美好的愿景,一是中国对世界的文化承诺,二是世界对中国的文化期待。中国文化只有将“自觉”与“走出去”相结合,在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将文化强国战略推向新的高度。

(一)文化自觉对文化走出去进行科学的引导

首先,文化自觉为文化走出去确立科学端正的理念,正视自我、合理扬弃。我们所追求的文化自觉不是固步自封、孤芳自赏式的,而是深入发掘、孜孜求索,考古以明真理,论今以辨是非。这是一个姿态,有助于我们在践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正其身、立其行;这是一种理念,有助于我们在多元文化的价值选择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其次,文化自觉为文化走出去塑造自信果敢的形象,展现自我、平等对话。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稀释着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弱化着价值共同体的向心力。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肯定,对凝聚民心、增强民族认同、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塑造良好国际形象意义深远。文化的自信与自强将巩固并提升我们的国际话语地位。

第三,文化自觉为文化走出去搭建和而不同的舞台,超越自我、引领世界。“和而不同”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和”之前提乃“不同”,“不同”之目的乃“和谐共生”。③这既是文化发展的现实形态,更是文化繁荣的必然选择。我们只有承认并尊重这样的文化规律,才能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拥有自己的专场,赢得自己的观众。

(二)文化走出去对文化自觉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有利于文化自觉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国文化悠悠漫长数千年,积淀至今的文化瑰宝,彰显着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华夏民族的精神。然而,文化的自觉必须充分考虑当下的环境变化,与时俱进。只有文化走出去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和历史趋势,为文化自觉提供一条既连接传统又超越传统的“通道”。“走出去”之后,我们才能更加明晰“传统”作何指、“现代”为何物。只有在新的实践中,把传统而优秀的文化精神延伸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活世界里,才能促进文化自觉在特定的时空中转生出应有的时代意义。

其次,有利于文化自觉过程中,发掘与创新的统一。当我们肩负着文化自觉的重担,站在时间的数轴面前,当下是原点,既要回过头向传统文化致敬,更要迈开步向未来文明前行。文化整合不是目的,目的是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文化翻新不是途径,途径是改变文化赤字,树立文化品牌。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实践过程中,文化的自我发掘与主动创新,将有助于国家文化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国际良好形象的塑造。

第三,有利于文化自觉过程中,民族与世界的交融。全球化过程是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双向互动过程,民族文化不仅不是全球化的障碍,相反却是全球化的动力。在此背景下重塑和复兴与时代相契合的民族文化,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的历史使命。“世界上不论哪种文明,无不由多个族群的不同文化融会而成。”[3]为了确保我们的文化自觉能与社会相适应、与时代相协调,必须在保持民族性的前提下走向世界,为文化繁荣注入时代元素。

四、文化自觉与文化走出去相结合,对文化建设的几点要求

在内在文化转型、外在文化变迁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强国任重而道远。对于摆脱文化发展的现实困境和满足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而言,文化自觉与文化走出去二者的有机结合既是困境中的呼唤,亦是战略内的部署。但是,二者单纯孤立地结合是远远不够的,这种结合必须建立在特定的格局之中、适宜的体系之下,尊重规律、发挥合力才能在具体实践中真正成为文化强国的依托。

(一)形成“一股合力”

以文“化”自然、以文“化”社会、以文“化”国家乃至以文“化”世界,这是一个十分艰巨而又复杂的过程,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推进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首先,在意识形态上,价值的取向可以多元,但核心思想必须一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始终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只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才能形成统一而坚固的思想防线,来攻克部分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难题,来消除部分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的现象,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其次,在参与主体上,承担的角色可以不同但责任义务必须一致。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有效地发挥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地培育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饱满热情,让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的行动战线,来共同肩负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责任。

第三,在建构路径上,形式的选择可以多样但目标方向必须一致。结合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所作的战略部署,我们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也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还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更要建设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在文化改革发展的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遍及不同领域,势必要求我们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在统一方针的指导下,选择行而有效的方式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二)创建“两个格局”

文化自觉与文化走出去的结合,要求我们既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又要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只有创建适应文化发展的文化格局,才能更好地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更充分地汲取世界文明的精华。

首先,要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其次,要坚持发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要求我们要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文化资源,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提高我国文化产品竞争力,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三)尊重“三条规律”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与政治在观念上的能动反映,其形成与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践行文化自觉与文化走出去的现实结合,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三个尊重”,即尊重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尊重文化市场运行规律、尊重各国的文化习惯。

首先,尊重文化自身发展规律。“文化事物既不是纯粹的自然物,也不是从天而降的神物,而是人对自然改造的产物。这个本质特征决定了文化总是遵循着‘自然——人化’的路线向前发展。它是文化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这条规律回答了文化实现发展的基本来源、途径以及过程。”[4]在文化自觉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必须尊重这样的规律,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文化繁荣为目的,着力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努力提升文化发展水平。

其次,尊重文化市场运行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文化建设,实行文化自觉与文化走出去结合的发展模式,必须正确认识文化的双重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文化属性)。在尊重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同时,还要充分尊重文化市场规律。既不能用文化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特殊性否定其产业的共性,也不能用其产业的共性否认其意识形态特殊性。只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才能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第三,尊重各国的文化习惯。文明的碰撞与文化的交流是建构在平等、自由、开放、包容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必须承认文化的多样性,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尊重各国的文化习惯,让宽容增进交流,让理解促进和谐。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了解并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习惯,中国文化才能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更广泛的认同。

(四)建构“四个体系”

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举措,基于文化自觉与文化走出去相结合的客观要求,以下“四个体系”的合理建构尤为重要。

一是建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推动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充分利用有效资源、丰富服务内容、改善服务形式,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是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全力打造文化产业综合交易平台和文化产品流通网络的过程中,要平衡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使二者相互拉动,共同繁荣。

三是建设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体系。既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又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四是建构完善的现代传播体系。在加强传播媒介建设与打造现代集成播控平台的同时,深入发掘传媒的社会价值与责任,让传媒真正成为社会的公器,成为社会的普遍性平台,成为社会文化建设的推动性力量。全面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

五、结语

人类历史的前进,始终伴随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经过迁徙与聚合,经历贸易与战争,各民族文化交相往来,又与外来文化相激相荡,生生不息,气象万千。着眼当下,在这样一个力求“以文化国、以文化世界”的时代,我们该以怎样的姿态来面对世界文化的交融,又该以怎样的作为来推进人类文化的繁荣,这是文化强国带给我们的时代追问。在此追问下,“各美其美,美人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似乎成了最好的解答。“各美其美,美人其美”体现的是文化自觉的两层追求:一是抵达个体生命的完善;二是抵达群体社会的理想。“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彰显的是文化自觉的两种境界:一是培养民族文化之担当;二是开创人类文化之共荣。费孝通教授不仅对“文化自觉”作出了高度的概括,更为我们搭建了通往“文化强国”的阶梯,只有认知上的“自觉”与行动上的“走出去”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才能有助于我们早日实现“两层追求”与“两种境界”的美好愿景。

注 释:

①2011年11月5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华文化怎样 ‘走出去’”论坛,许琳女士在关于“对中国文化 ‘走出去’有怎样的期待”的话题讨论中,提出此观点。

②文化品格的核心是民族文化在其起源和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思维模式和思维价值取向。

③此观点是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在2011年11月5日召开的“中华文化怎样 ‘走出去’”论坛中,关于“文化交流需要话语转换”所给出的论述。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72:154.

[2]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386-428.

[3]费孝通.“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J].群言,2005,(1).

[4]韩民青.论文化发展的特点与规律[J].贵州社会科学,2011,(6).

G12

A

1002-7408(2012)08-0066-04

李炳毅(1957-),男,甘肃白银人,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王丽鸽(1987-),女,黑龙江黑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宇 辉]

猜你喜欢

文化发展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