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祭《星星》故人曾参明

2012-12-18李自国

四川文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诗刊写诗婆婆

□李自国

《星星》诗刊的又一个老人走了。

这个老人就是曾参明,人呼曾婆婆。她是2012年2月6日离开我们的。这段时间,她那慈母般的音容笑貌,总在我眼前闪现;她那留在《星星》记忆中的历历往事,总是从我的睡梦中一次次掠过。她走那天,正值农历十五过大年,听说她和女儿们吃完团圆饭,便跟往常一样,坐在椅子上打一会儿盹,闭目养养神。然而,这个“盹”太过漫长,让婆婆没有醒来——婆婆无疾而终,那么平静、那么安详,那么悄无声息!

大凡好人都是这么走的。是的,曾婆婆是好人,是我心目中最为值得尊敬和仰视的前辈、老师。二十多年前,当我开始踏上诗的漫漫旅途时,我就知道《星星》诗刊有个“曾婆婆”,当时“曾婆婆”的年龄其实并不大,那不过是诗人们对她的一种尊称。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里,她总是用婆婆一样的心肠来善待诗歌善待作者善待《星星》。后来,我到了《星星》诗刊,在《星星》诗刊一干就是16年。16年前我到《星星》诗刊时,曾婆婆已经退休好几年了,没能和这样为人称道的编辑老师共过事,不免是人生的一大遗憾!尤其是后来我到全国各地参加一些诗歌活动时,许多作者一提起她都赞不绝口、佳评如潮:比如婆婆如何细心地给作者回信,如何认真地看稿、改稿、编稿,如何热情地接待四面八方的作者云云。曾婆婆除了用大量精力编诗,负责通联、办公室琐事,还掌管刊物的财务——由于《星星》诗刊里做编辑的大多是诗人,脑壳都有点“那个”,尤其是对数字很恼火,极其不敏感。但曾婆婆不写诗,思维十分理智、严谨,所以大家都从心底里把她当成了内当家、当成了《星星》的管家婆。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是诗歌的激情燃烧岁月。天南地北的诗作者到了成都,首先的去处不是什么旅游景点,也不是什么高档酒店,而是直奔成都市布后街二号《星星》诗刊编辑部,因为那是诗人的家。后来编辑部搬迁到现在的成都市红星路二段85号,也常常人来人往、门庭若市、热闹非凡。到了中午下班时间,曾婆婆常邀约着作者一起到家里做客,有时甚至有七八个,挤满了屋,而好客的曾婆婆几乎把自己的家当成了《星星》的伙食团。吃完饭后,有时还向来自偏远地方的、生活上有困难的业余诗歌作者接济些路费、粮票、购书款等等。听说退休后这20多年里,她自己从来舍不得花钱,除了简单的基本生活,剩下的几乎都作了善款,她常常默默地为灾区、为失学儿童捐款捐物,帮助身边生活困难的人,且每次都出手大方。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她和“右派”丈夫去农场改造,无奈把一个3岁一个4岁的女儿在远房亲戚家寄放了4年。因为这4年,她赡养了这家老人50多年,直到去年,老人去世。这让我想起《圣经》上的一句话:“你们不要丢弃坦然无惧的心,因为这是有大赏的。你们务要忍耐,好叫你们完全遵行了上帝的旨意之后,就可以得着他所应许的。”

行文到此,有些欲说还休、欲罢不能,还是说曾婆婆吧。曾婆婆不曾写诗,却有一个在《星星》诗刊工作过多年、写一手好诗评的丈夫游藜;曾婆婆不曾弄文,却有一个为《星星》诗刊帮过忙、尽过许多义务、写一手好诗好文的女儿嘉嘉!有了这些就够了,曾婆婆在那个世界里肯定会引以为自豪和满足的,如今,她终于可以跟先他而去的老伴在天堂里团聚了。安息吧,曾婆婆!诗人心眼里永远也不会老去的好婆婆!

写给不写诗的诗歌编辑

——悼曾参明

有的人写诗写丢了人品,

你不写诗,

因诗而闪现人格光辉。

有的人写诗写掉了良心

你不写诗,

别人时刻把你写进诗里,

你因诗而年轻,

因诗而生命永恒。

有的人写诗写一辈子不叫诗人,

而你没写过诗却是诗人的诗人,

因为你是诗人的圣母,

因为生养你的母亲是《星星》!

猜你喜欢

诗刊写诗婆婆
订阅啦 星星诗刊
诗刊
《星星》诗刊,快来订阅吧!
《星星》诗刊,快来订阅吧!
为自己更为读者写诗
别把婆婆当成妈
小鸟写诗
成熟的写诗
“彭大将军”也写诗
献给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