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德裕与《昭明文选》

2012-12-18

中国文学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李德裕文选

刘 鹏

(国家图书馆研究院 北京 100081)

研究《昭明文选》与唐代科举制度的学者常常引用这样一则史料:

(唐武宗会昌四年)十二月,……宰相延英论言:“主司试艺,不合取宰相与夺。比来贡举艰难,放人绝少,恐非弘访之道。”帝曰:“贡院不会我意。不放子弟,即太过,无论子弟、寒门,但取实艺耳。”李德裕对曰:“郑肃、封敖有好子弟,不敢应举。”帝曰:“我比闻杨虞卿兄弟朋比贵势,妨平人道路。昨杨知至、郑朴之徒,并令落下,抑其太甚耳。”德裕曰:“臣无名第,不合言进士之非。然臣祖天宝末以仕进无他伎,勉强随计,一举登第。自后不于私家置《文选》,盖恶其祖尚浮华,不根艺实。然朝廷显官,须是公卿子弟。何者?自小便习举业,自熟朝廷间事,台阁仪范,班行准则,不教而自成。寒士纵有出人之才,登第之后,始得一班一级,固不能熟习也。则子弟成名,不可轻矣。”

《旧唐书·武宗纪》的这条记载,可以从历史和政治等多方面进行解读,也一贯被当做李德裕家族厌恶、轻视《文选》的证据,多有征引,几成定论。

然而据笔者对李德裕作品的细读与比较,得出的结论却恰恰相反——德裕本人对《文选》却十分熟悉和喜爱,诗歌借鉴《文选》的痕迹也很明显。本文即拟以其存世作品为考察对象,重点探讨其诗歌创作与《文选》的密切关系。此外,本文还将对李德裕(及其祖、父)对《文选》的真实态度,以及上述李德裕奏言的时代背景和言外之意,加以考辨与阐释。

一、“不于私家置《文选》”辨

让我们先回到李德裕奏言中关键的一句话:

然臣祖天宝末以仕进无他伎,勉强随计,一举登第。自后不于私家置《文选》,盖恶其祖尚浮华,不根艺实。

玩其文义,首先我们必须明白,这里李德裕是在转述其祖父李栖筠对于科举和《文选》的态度,并不能简单等同于其本人对《文选》的看法。

据清徐松《登科记考》卷九,李栖筠为天宝七载进士及第(并非“天宝末”)〔1〕(P318)。其现存诗、文仅各二首,风格难明。据常衮《授李栖筠浙西观察使制》云,栖筠“其学博而精,其文简而当”〔2〕(P4231)。又据权德舆《唐御史大夫赠司徒赞皇文献公李栖筠文集序》:“故公之文,简实而粹精,朗拔而章明。……美萧、文、终、邴丞相之伦,或退或让,作《五君咏》;病有司诗赋取士,非化成之道,著《贡举议》。”〔2〕(P5034)这篇《五君咏》虽然已佚,但据权文判断,是以汉代五位丞相为主人公。而其题材与写法,无疑出自《文选》卷二一①所收、南朝颜延之始创的《五君咏》。据权文,亦可见栖筠对《文选》的不满,实际上是对诗赋取士“非化成之道”的不满。

李栖筠举进士的天宝时代,无论是在社会影响层面,还是在科举命题层面,《文选》的影响,可谓如日中天②。栖筠不得已“随俗雅化”、“勉强随计”者,以《文选》为科举的敲门砖,则自然需要精熟其书。登第后弃《文选》如敝屣,甚至不置于家中,正与今日各级学生晋级后,多有将课本或参考书卖作废纸,甚至撕毁、付之一炬之举类似,带有一点对应试体制发泄不满的意味。

李德裕之父李吉甫,以门荫入仕,于宪宗朝曾知制诰,并历任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必长于文翰。李吉甫现存文章,见于《全唐文》卷五百一十二,几乎均为诰表奏疏之类。柳宗元《上扬州李吉甫相公献所著文启》也说:“阁下乃始为赞书训辞,擅文雅于朝,以宗天下。”〔2〕(P5823)存诗仅四首,不足见其全貌,然亦有两处用《文选》语,如《九日小园独谣赠门下武相公》中“受露红兰晚”句,出自《文选》江淹《别赋》中“见红兰之受露”之句(卷十六);《夏夜北园即事寄门下武相公》中“鹊绕惊还止”句,出自《文选》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之句(卷二七)。

那么,引述祖父“不于私家置《文选》”之言的李德裕本人,对于《文选》的看法,又如何呢?

李氏的《文章论》中,有两处夹注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其一云:

曹植《七哀》诗有徊、泥、谐、依四韵,王粲诗有攀、原、安三韵,班固《汉书赞》及当时辞赋多用协韵,猗、于、元、勳、包、田、举、信是也。

其二云:

《文选》诗有五韵、七韵、十一韵、十三韵、二十一韵者。今之文学四韵、六韵以至百韵,无有支者。

前注所举曹植《七哀诗》,见于《文选》卷二三:“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王粲《七哀诗》,同样见于《文选》卷二三:“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后注则详析《文选》各类诗作用韵之规律,均为夫子自道,可为李德裕熟悉《文选》、研究《文选》在文献记载上的明证。

《旧唐书》本传称李德裕“幼有壮志,苦心力学,尤精《西汉书》、《左氏春秋》。耻与诸生同乡赋,不喜科试”〔3〕(P4509)。《新唐书》记载略同。德裕对于科举的看法,无疑受其父祖影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对文艺也抱一种疏远的态度,傅璇琮先生《李德裕年谱》也说“唐朝任宰相大臣而著作有如此多种,是极少见的”〔4〕(P531)。

除多种杂著以外,李集中从诏令奏议到诗文赋箴,几乎无所不包。其《进新旧文十卷状》云:“往在弱龄,即好辞赋,性情所得,衰老不忘。”而所存三十二篇赋,绝大部分均为太和五年(831)至开成元年(836)作,此时他已年近五旬。古人常“悔其少作”,然少作虽难免摹拟习气,却正可窥见其学之源。德裕两次自编文集,现存诗文基本都作于而立之后,其诗作《文选》痕迹仍彰(具体考察详下文),则“弱龄”所作诗文辞赋,虽已不传,但以《文选》为师,自不必言。乃祖赞皇公不于私家置《文选》之举,恐怕至少到李德裕这一代,就不复存在了。

如上所论,所谓“不于私家置《文选》”,很可能只是李栖筠及第后,个人对于科举选才方式的一种形式上的不满和抗争而已。其子、孙都负大才,却均以门荫入仕,自然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栖筠对科举态度的影响,但是,他对于《文选》的态度,却没有对子孙产生实际上的影响。相反,李德裕的实际做法,实在带有一点阳奉阴违的味道——谓予不信,请看对于其文学作品借鉴《文选》情况的具体考察。

二、李德裕诗歌广泛借鉴《文选》考论

李德裕诗歌,《全唐诗》收录137首(为后文探讨方便,将《遥伤茅山县孙尊师三首》一诗记作三首),残句若干,在唐人中存诗尚属较多。傅璇琮、周建国二位先生的《李德裕文集校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本文所引篇目均据此书)全面细致的勾稽整理了李德裕诗文,并对130首确定为德裕所作的诗歌进行了编年,也为全面考察其诗歌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

考察李德裕具体作品对《文选》的借鉴情况③,可以由宏观到微观分为若干层面,如主题、立意层面,结构层面,语句层面,典故、短语层面等。

李诗中,与《文选》密切相关者,最引人注意的是《东郡怀古二首·阳给事》一诗,虽称“怀古”,却并非自出机杼之作,而绝类《文选》卷五七颜延之《阳给事诔》。李诗云:

宋氏远家左,豺狼满中州。阳君守滑台,终古垂英猷。数仞城既毁,万夫心莫留。跳身入飞镞,免胄临霜矛。毕命在旗下,僵尸横道周。义风激河汴,壮气沦山丘。嗟尔抱忠烈,古来谁与俦。就烹感汉使,握节悲阳秋。颜子缀清藻,铿然如素璆。徘徊望故垒,尚想精魂游。

而颜文则曰:

惟永初三年十一月十一日,宋故宁远司马、濮阳太守彭城阳君卒……永初之末,佐守滑台……幽并骑弩,屯逼巩洛。列营缘戍,相望屠溃。……士师奔扰,弃军争免。而瓒誓命沈城,佻身飞镞。兵尽器竭,毙于旗下……追宠既彰,人知慕节。河汴之间,有义风矣!……忠壮之烈,宜自尔先。

此诗作于太和四年六月,李德裕时年44岁。循常理,此时他的思想以及诗歌的技巧和风格业已基本成熟定型,但读者只要稍微仔细阅读,便可发现此诗不仅文字、辞藻,连叙述顺序都与颜文高度一致,更重要的是在诗歌之“意”(中心思想)——推崇忠烈——方面,竟也完全出自《阳给事诔》。最后更加上一句“颜子缀清藻,铿然如素璆”,自承其模拟。另外,“徘徊望故垒”句,可能还出于沈约《早发定山》“徘徊望九仙”句(《文选》卷二七)。又如《东郡怀古二首·王京兆》诗云:

河水昔将决,冲波溢川浔。峥嵘金堤下,喷薄风雷音。投马灾未弭,为鱼叹方深。惟公执珪璧,誓与身俱沉。诚信不虚发,神明宜尔临。湍流自此回,咫尺焉能侵。逮我守东郡,凄然怀所钦。虽非识君面,自谓知君心。意气苟相合,神明无古今。登城见遗庙,日夕空悲吟。

其中“诚信不虚发”句,出于司马相如《子虚赋》“弓不虚发”句(《文选》卷七);“凄然怀所钦”句,出于陆机《赠冯文罴》“愿言怀所钦”句(卷二四);“登城见遗庙,日夕空悲吟”句,出于潘岳《河阳县作》“日夕阴云起,登城望洪河”句(卷二六)。再如《夏晚有怀平泉林居(宜春作)》:

孟夏守畏途,舍舟在徂暑。愀然何所念,念我龙门坞。密竹无蹊径,高松有四五。飞泉鸣树间,飒飒如度雨。菌桂秀层岭,芳荪媚幽渚。稚子候我归,衡门独延伫。谁言圣与哲,曾是不怀土。公旦既思周,宣尼亦念鲁。矧余窜炎裔,日夕谁晤语。眷阙悲子牟,班荆感椒举。凄凄视环玦,恻恻步庭庑。岂待庄舄吟,方知倦羁旅。

“高松有四五”句,出于张载《七哀诗》“高陵有四五”句(《文选》卷二三);“飞泉鸣树间”句,出于《古诗十九首》“秋蝉鸣树间”句(卷二九);“稚子候我归”句,出于陶渊明《归去来辞》“稚子候门”句(卷四五),又类似江淹效陶渊明所作的《杂体诗·陶徵君潜》“稚子候檐隙”句(卷三一);“衡门独延伫”句,出于张华《情诗》“逍遥独延伫”句(卷二九);“眷阙悲子牟”句,出于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子牟眷魏阙”句(卷二二);“凄凄视环玦,恻恻步庭庑”句,出于谢灵运《道路忆山中》“凄凄明月吹,恻恻广陵散”句(卷二六)。一首诗中,集中借鉴了《文选》六卷中的七首诗歌,突出体现了李德裕熟悉并借鉴《文选》的事实。

德裕诗多作于任职地方之时,其主要内容,既非宫廷,亦少酬答,大半是山林景物之作。如其诗歌创作最旺盛的阶段——任职淮南节度使(文宗开成二年到五年)期间,计64首,几占总数一半。两次拜相时间合计约七年,却仅有12首作品,而其中也多有反映其留恋故居、故人情怀之作。很明显,诗歌对于李德裕而言,是用来描写私人生活,抒发个人情感的,主要体现了古代士大夫常见的仕与隐的矛盾中“隐”的期望与情怀。

《文选》卷二二(招隐、游览)是李诗中借鉴最广泛的一卷,26篇中有8篇11次,其典、语在李诗中出现。循此探究,我们可以发现,李诗借鉴篇目较多的卷,主要是招隐、游览、赠答、行旅一类,而很多列入“杂诗”类的作品(卷二九、卷三十),实际上也是上述一类内容(如鲍照《玩月城西门解中》等)。

这恰好与李德裕诗歌创作的情况对应——李诗有64首作于任职淮南的4年间,其中又有组诗五组,分别是《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首》(开成三年)、《重忆山居六首》(开成四年)、《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开成五年春)④、《忆平泉杂咏(十首)》(开成五年春)、《思山居一十首》(开成五年春)。这五组56首诗均描写山林景物,占据了此时期李诗总数的88%。因此,李诗多借鉴《文选》中的游览、行旅类诗,也就很好理解了。

组诗中,《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首》是典型借鉴《文选》的一组。如《竹径》诗:

野竹自成径,绕溪三里馀。檀栾被层阜,萧瑟荫清渠。日落见林静,风行知谷虚。田家故人少,谁肯共焚鱼。

其中“檀栾被层阜,萧瑟荫清渠”句,出于左思《吴都赋》“蓊茸萧瑟。檀栾蝉蜎”句(卷五),又类似谢朓《和王著作八公山》“檀栾荫修竹”句(卷三十);“田家故人少,谁肯共焚鱼”句,则出于应遽《百一诗》“田家无所有,酌醴焚枯鱼”句(卷二一)。又如《西岭望鸣皋山》诗云:

高秋对凉野,四望何萧瑟。远见鸣皋山,青峰原上出。晨兴采薇蕨,向暮归蓬荜。讵假数挥金,餐和养余日。

其中“四望何萧瑟”句,出于曹操《苦寒行》“树木何萧瑟”句(卷二七);“餐和养余日”句,出于张华《答何劭》“从容养余日”句(卷二四)。

其余组诗中,也不乏相关的句例:如《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似鹿石》中,“斑细紫苔生”句,出于沈约《冬节後至丞相第诣世子车中》“客位紫苔生”句(卷三十);“不是见羁者,何劳如顿缨”句,出于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句(卷四三)。又如《忆平泉杂咏·忆春雨》诗中,“春鸠鸣野树”句,出于曹植《赠徐幹》“春鸠鸣飞栋”句(卷二四);“最羡归飞燕”句,化用自陆机《赴洛二首》“羡尔归飞翼”句(卷二六)。

五组组诗中,《重忆山居六首》没有明显借鉴《文选》,而《思山居一十首》也仅有一处借鉴,可以看出李德裕诗的非《文选》面目,或者体现一种对《文选》成句成意的有意规避,这是研究中的意外发现。而这种规避,自然是为了避免熟句、熟套对诗歌新意的消解。

李德裕130首诗歌中,明显借鉴《文选》者62首,占将近一半。涉及《文选》篇目87篇。在60卷《文选》中,李诗涉及的借鉴范围达到25卷,占42%。其中涉及6卷赋,占赋卷的32%;涉及12卷诗,占诗卷的92%;涉及7卷杂文,占文卷的25%。可以看出,李德裕诗歌借鉴《文选》,主要还是以诗卷为主。

李诗借鉴《文选》诗卷,几无遗漏,本身就是语料方面其熟悉《文选》、好用《文选》的重要证据。按借鉴次数多少排列,前六名分别为第29卷(12篇)、第22卷(11篇)、第27卷(11篇)、第26卷(9篇)、第30卷(8篇)、第31卷(8篇)。这些卷也多是《文选》诗卷中收诗较多的卷,李德裕借鉴《文选》的诗篇数量,基本上是和当卷所收诗歌的多少成正比的。这种整体和局部一一对应的情况,为我们还原了李德裕诗歌在借鉴《文选》方面广泛而有针对性的事实。

在对具体诗人的借鉴上,谢灵运13次(涉及其作品10篇),沈约9次(7篇),江淹8次(6篇,其中杂体诗5篇),谢朓7次(6篇),《古诗十九首》(4篇)、左思(4篇)、王粲(2篇)、张协各4次(2篇)。对大小谢的多处借鉴,自然是因为李诗多为大小谢所擅的山水庄园诗之故。

最后,必须说明的是,考虑到考察时所持的取舍标准较为严格,即基本上以“三字及以上的直用典语、以及比较明显的化用典语”为标准。这样,以上的数据和分析,均是李德裕诗歌对《文选》借鉴程度的最低表述——即李诗对《文选》的借鉴,只可能比上面所描述的程度高,而不可能更低。

三、殃及池鱼——《文选》“祖尚浮华”辨

对李德裕而言,一面是于御前言祖父不置《文选》,恶其“祖尚浮华,不根艺实”,一面又熟悉、钻研《文选》,似乎言行不一。然而创作上所尚与所行不一的情况,“口夷齐而心盗跖……口山水而心轩冕”⑤,在古人中并不少见,此不足深论。倒是李氏祖孙对《文选》的评价与态度问题,可加以探讨。

其一、察栖筠之逻辑,士风浮薄是“考文者以声病为是非”,不能“移风易俗化天下”,需要恢复类似汉魏的察举推荐制度(见《新唐书·选举志》引其宝应二年奏议),更进一步将《文选》视作“祖尚浮华,不根艺实”的代表。至唐代中后期时,进士科之不可废已成共识(具见《新唐书·选举志》),于是李德裕退而于文宗太和七年,奏请进士应通经术,停试诗赋(据《李德裕年谱》本年条)。

据前文,李德裕至少内心颇为爱重《文选》,其祖孙在改革科举观点上的一脉相承,实鉴于安史乱后,唐祚日衰,人心日乖,这种希图以儒术重振学风士风之举,是儒家“辞达而已矣”、偏重实用的文艺观念使然。方其国运日隆之时,此类观点往往以文章须“润色鸿业”之故淡出,迨国势少衰则复振,此历代之定规,非唐代独然。

就唐代论,进士科、试诗赋、重文辞,直至《文选》,从大到小,依次为旧习载体,此时便成众矢之的,《文选》亦遭池鱼之殃。正如近代中国之衰,旧制度为国人唾弃,儒家思想及孔子亦为殃及。然而坐而论道易,躬行则难。李氏的理念,在当时便难以被完全接受。李德裕较李栖筠在具体措施上,已经现实得多,而李栖筠比同时代的杨绾又更现实。前有杨绾复察举之议寝,中有文宗“敦厚浮薄,色色有之,进士科取人二百年矣,不可遽废”之论〔5〕(P1168),连宋代史臣也承认“方其取以辞章,类若浮文而少实;及其临事设施,奋其事业,隐然为国名臣者,不可胜数”〔5〕(P1166)。可以知晓,科举考试重视文辞的形式,与对于务实型人才的选拔,并不矛盾——就李德裕本人而言,他少好文辞,亦不妨为一代能臣。

其实,浮实之论,前后做一比较,更有启发。据《新唐书·选举志》:“永隆二年,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建言,明经多抄义条,进士唯诵旧策,皆亡实才,而有司以人数充第。乃诏自今明经试帖粗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5〕(P1163)策论本是古代所有考试形式中最贴近现实、最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也不免“唯诵旧策”,流于“八股”。“浮”与“实”,本来也不是绝对不变的,初唐加试诗赋(应包括奏令铭箴一类杂文,但均属于《文选》收文之范围)是为避免机械背诵,是为了求实;中唐停试诗赋,是为避免“祖尚浮华”,也是为了求实。这个例子耐人寻味,也足申前论。

其二,《文选》天宝时为栖筠所恶,至会昌时为德裕奏对之例,反而可见其影响日著之事实。但《文选》地位的形成,非赖朝廷敕令,而是实至名归——盛唐后进士试诗赋题目或用韵源于《文选》者甚多,客观上也属推波助澜之举。《文选》所收诗文,多为前代名作,且类别完备,适于学习,可称“集大成”之选,在书籍获取、流通殊为不易的抄本、写本时代,具有无可比拟的影响,当属自然。以六十卷《文选》论,前三十四卷是诗赋,后二十六卷基本上都是应用类的诏、令、碑、志、铭、箴。至于士子所取,则乐山乐水,见仁见智。

何况,作者和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与期待未必相同,所谓“欲讽反劝”的情况也所在多有,这又当归咎于谁?《旧唐书·宪宗纪》元和五年八月条载:“上顾谓宰臣曰:‘神仙之事信乎?’李藩对曰:‘……古诗云: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诚哉是言也。君人者,但务求理,四海乐推,社稷延永,自然长年也。’”〔3〕(P431-432)引《文选》中《古诗十九首》句谏君,可谓痛切恰当,然宪宗却间接死于服食金丹。如举此例,循李氏之逻辑,以为《文选》于治道国事多有裨益,而宪宗不听《文选》,终至败名亡身,是否也有牵强附会之嫌?李德裕曾因敬宗荒僻日甚,上《丹扆箴》六首以谏,又何以见其因学习《文选》而“浮华不根艺实”呢?

以《文选》为“祖尚浮华,不根艺实”,与“红颜祸水”之论异曲同工。花蕊夫人诗云“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将士风国运之衰归咎于一书,栖筠之论,主观上若无厚诬之意,便是一叶障目的片面之见、或借题发挥的激愤之论了。

综前所论,“不喜科试”,且可凭门荫入仕的李德裕,却对乃祖大加挞伐的《文选》切磋琢磨,情有所钟。一方面见其对《文选》及文艺的态度,相对较为通达,不似栖筠之狭隘片面;一方面亦可证《文选》在盛唐之后,中唐之际的巨大影响。德裕出身赵郡李氏,父子相继为宰相,家中藏书必夥,属于皇家以外收藏前代文集较多者,然其祖固不免“勉强随计”,赖《文选》为进身之阶;而不需要“勉强随计”的李德裕本人喜好《文选》,则更见其书之魅力。前人多引其御前奏对之语以见其重门第,恶《文选》,今日视之,重门第未必(岑仲勉、傅璇琮诸先生著作中多已辨之),轻《文选》则更属不实之论。子曰:“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夫子之言,恰可作为本文绝妙的注脚了。

〔注释〕

①本文涉及《文选》卷数,系指其在李善注六十卷本中的卷数。

②关于《文选》在唐代的影响及与科举命题之关系,详拙文《论唐代〈昭明文选〉影响之二途》,《求是学刊》2010年第3期。

③涉及影响之研究,最难者在平衡其考察标准,证直用之典易,证化用之典难,其尤难者,意境、句式之化用。然而考察化用,其弊在易为穿凿,且易有见仁见智之论;考察直用,其利则在确实少疑。因此本文的考察以收录直用与明显的化用为主,而这些已足以说明问题。

④平泉庄,是李德裕位于洛阳的私人园林,德裕时时思之,却因勤劳王事,很少居住,因此这五组组诗,题目中非“思”即“忆”。

⑤余云焕《味蔬诗话》卷一。转引自蒋寅先生《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243页,中华书局,2009年。

〔1〕徐松.登科记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董诰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傅璇琮.李德裕年谱〔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5〕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猜你喜欢

李德裕文选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唐宣宗初年李德裕被贬原因初探
谈我演《名相李德裕》
长安秋夜
神童就是这么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