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GIS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2012-12-14顾留碗

测绘工程 2012年6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应用型素质

顾留碗,王 春,王 岽

(滁州学院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安徽 滁州239012)

地理信息系统(GIS)从20世纪60年代问世以来,已经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当前,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新形势下,如何适应地理信息产业需求,是目前GIS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

GIS专业实践性很强,实践教学不仅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掌握GIS基本技能、培养分析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要渠道[1]。经过多年的发展,GIS专业在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核心课程设置等方面日趋成熟,GIS人才培养逐步呈现多元化、层次化和规模化的发展格局。但在此过程中,也存在各院校办学模式传统、办学定位雷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培养的学生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同,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十分短缺。鉴于此,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关于什么是“应用型”、怎样培养“应用型”等问题被广泛讨论,如何加强本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各高校关注的焦点。本文结合我校实际,探讨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GIS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 GIS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主观上对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

高等教育已逐步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人才培养层次的正确定位关系到学科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发展格局。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直接决定学科发展质量。然而,目前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上明显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大部分高校对什么是“应用型”、怎样培养“应用型”等问题认识还比较模糊,传统的“研究型”、“教学型”等定位长期禁锢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②高校实验教学大部分附属于理论教学,实验内容仅仅是理论课程的验证和少量延伸,考核形式和内容粗糙,甚至没有明确的考核评分标准。③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养成重理论轻实践的学习习惯,课堂实验教学流于形式。

此外,很多高校逐渐开始关注学生GIS大赛、GIS生产实习、让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等科研工作,但实施过程大都限于学生个人兴趣或者自愿方式,学校在过程管理环节重视不够,缺乏统筹安排。

1.2 客观上高校缺乏专业实践教学条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而实验教师资源相对紧缺,造成课堂实验“放羊”的情况屡见不鲜。GIS专业蓬勃发展,而相关的GIS专业软硬件设备更新不能及时到位,实验条件滞后、设备不足、数据短缺,导致实验内容和实验目标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

1.3 制度上实践教学保障措施不到位

虽然各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都有相关管理规定,但在实施细则方面却很不完善。同时,在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方面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与监督机制,没有明确的考核指标和奖惩办法。导致既不能对教师进行真正有效监督,也无法对学生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此外,部分高校实验课相对于理论课而言,存在课时少、津贴低等现象,这都对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产生不良影响。

2 GIS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围绕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结合相关实际,本文以新建本科院校GIS专业为例,系统规划设计了由课内实验教学、课外实践实习、学科竞赛、课程设计等4个模块组成的GIS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

图1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框架

2.1 课内实验教学

当前,GIS在我国的普及程度还有所欠缺,尤其学生在进入学校前对该领域认识还非常肤浅。为使学生迅速地建立起GIS概念,了解GIS的基本应用,采取以实践为先导的培养策略,即从第一学期至第四学期,以项目为导向强化国内外各种主流GIS软件操作课的学习。实践证明,通过这种“先会干,再弄懂”的原则直接接触软件和项目,不仅能迅速摆脱学生对GIS的距离感,增强学习兴趣与信心,而且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此同时,在低年级夯实编程语言基础,重视“计算机基础”、“数据结构”等基础课程,为后续GIS二次开发、集成应用做好充分准备。另外,针对当前GIS实践教学方面的教材较少,且教材更新的速度往往滞后于行业发展速度的特点,笔者所在学校组织编制了系列实验讲义,把教师科研活动中积累的大量科学数据和最新研究案例补充到教学内容中。

2.2 课外实践教学

课外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校内和校外2个环节,校内平台主要包括GIS操作技能训练、GIS技能比赛、GIS生产实训、参与教师课题及学生科研立项等;校外平台主要含有实训基地实习、学生顶岗实习及暑期实践教学小学期等。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立足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一方面,强化组织管理,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另一方面,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引导学生、教师参与企业实际项目,设立企业奖学金支持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同时,巩固完善实践教学小学期制,对实践教学内容、相关教学环节及管理规章制度进一步整合和改革,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无缝衔接;最后,利用各种学生社团或学习兴趣小组,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从内容形式上看,课外实践教学主要采用项目式集中实训、集中管理的形式,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不同实际活动。在低年级中,进行重点针对地形图矢量化、遥感影像解译、地理数据编辑与处理的工程训练和单位参观见习;在高年级中,则以培养学生GIS建模、系统研发、集成应用等创新技能活动为主。多种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实际工作,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同时检验课内实践教学的效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2.3 学科竞赛

某种程度上说,学科竞赛已经成为衡量各高校GIS教学水平和展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窗口。秉承以赛促教、以赛促训、以赛促用、以赛促新的理念,依托各类学科竞赛,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从简单的数据编辑、地图制图到系统研发、创新应用,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科竞赛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2.4 课程设计

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分层次的学年课程设计,一方面对每个学年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另一方面逐渐引导学生认识GIS、接受 GIS、掌握 GIS、会用GIS。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互转换及学以致用等能力得到很好的实践与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每个学年的课程设计中持续积累,使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实施变得顺理成章。当前,很多高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出现明显下滑,片面地把原因归咎于对毕业设计(论文)的不重视,却忽视了学年课程设计的重要性。

3 结束语

GIS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作为GIS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GIS基本技能、培养分析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要渠道。GIS技术蓬勃发展,社会对GIS人才素质的要求正在不断变化,只有高校、教师及学生高度统一思想、与时俱进,构建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GIS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才会实现。当然,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并不是要忽视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只有实践和理论教学齐头并进,才能真正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

[1]Wikle T A.Survey defines background coursework for GIS education[J].GIS World,1994,7(6):13-14.

[2]Kem P Karen K.The NCGIA Core Curricula in GIS and Remote Sensing [J].Transactions in GIS,1997,2(2):36-37.

[3]李满春,戴崴巍,赵勇.GIS专业人才的素质特征、知识结构与培养方案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2):26-29.

[4]郑贵洲,吴信才,郭际元.建设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学科的思考[J].测绘通报,2000(12):29-31.

[5]宁津生,王正涛.测绘学科发展综述[J].测绘科学,2006,31(1):9-16.

[6]韦波.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9,5(5):25-27.

[7]许捍卫,张友静.论GIS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测绘通报,2005(3):62-65.

[8]刘学锋,陈波,何贞铭,等.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规划与设计[J].地理空间信息,2004,2(3):44-46.

[9]龚俊,柯胜男,郑林.能力培养导向的GIS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教学研究,2010,33(2):58-62.

[10]马俊海.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测绘工程,2005,14(3):74-76.

[11]蒋国富.基于市场需求的高师GIS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5(3):115-118.

[12]贾泽露.GIS专业实践教学综合改革研究[J].测绘科学,2007,32(6):199-201.

[13]郑贵洲,赵雷.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系统构建[J].测绘科学,2010,35(5):250-253.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应用型素质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