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杭州凭什么连拿六个“第一”?

2012-12-13小康张凡苏枫

小康 2012年3期
关键词:杭州市委第一小康

文| 《小康》记者 张凡 苏枫

让每一个生活在杭州的人对这座城市有自豪感、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是杭州能够持续发展的最根本所在

未来的杭州会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在2月25日召开的杭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在其报告中再次明确给出答案: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是立足新阶段新形势对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传承和拓展,体现了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富民与强市、个体与社会的有机统一。

2012年2月,《小康》杂志社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对全国15个一线城市的公共服务满意度进行民意调研,结果显示:在“15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榜”中,杭州位居第一,总排名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之前。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连续几年的调查显示:杭州近年来的成绩一直相当稳定,2009~2010年度排名第二,仅次于上海;2010~2011年度排名第四,落后于上海、北京和广州;杭州今年首度拔得头筹,并在若干单项排名中,如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市政建设、城市环境、行政管理、政府与民众互动等单项调查中位居第一。

怎样的政府作为才能得到公众如此高的评价?带着这个疑问,在杭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期间,《小康》记者专访了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邵占维,就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如何治理交通拥堵等诸多公共服务命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对一座城市 市民有归属感最重要

“市民可能会骂我这个市长,对某些政府职能部门的有些工作可能会有不满情绪。但我敢说,杭州市民绝对不会骂自己生活的这个城市!”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邵占维在谈到杭州城市公共服务时深有感触地说。无论是老杭州人,还是新杭州人,都对这座城市有绝对的自豪感。邵占维说:“让每一个生活在杭州的人对这座城市有自豪感、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是杭州能够持续发展的最根本所在。”

邵占维生于1955年,中等身材,花白头发,说起话来条分缕析,逻辑清楚,有明显的浙江人特征。入仕几十年来,他曾主政宁波、温州,2010年出任杭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2011年当选杭州市长。主政杭州以来,邵占维力主推行的惠民为民十大工程、以“破七难”为重点的民生实事项目得到了杭州市民的广泛好评。

近年来,杭州市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做了很多扎实的努力:在国内最早实现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和学习场所免费向公众开放;最早办起民工学校;3年投入4个亿,建成国内最成熟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出台全国首个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规范;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邵占维承诺杭州将完善保障民生的长效机制,确保新增财力三分之二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邵占维认为,杭州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关键在于采取了一套以民主促民生的工作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倾听群众的呼声,让群众参与决策,让群众评价决策。

本次《小康》调查显示,杭州市民对本市的公共服务水平,感到“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43.8%,较全国水平高出近10个百分点。未来,杭州将跨入发达城市的“门槛”,迎来人均生产总值从1万美元向2万美元迈进的新时代,要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就要求杭州城市发展战略提升层次,因此,杭州市委十届四次全会提出了城市国际化、工业兴市、服务业优先、软实力提升、环境立市、民主民生“六大战略”。

“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以人为本、社会和谐的本质要求。”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邵占维说,“‘有禾入口’称‘和’,也就是民生;‘人皆能言’谓‘谐’,也就是民主,和谐是民生民主的代名词。只有发扬民主,才能改善民生;只有改善民生,才能体现民主;只有做好民主民生文章,社会才能和谐。实施‘民主民生’战略,就是要发展民主,改善民生,并积极探索建立党政、市民、媒体三位一体的以民主促民生工作机制,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效让人民检验’。”

社区“新服务”看病就业医疗养老“全都有”

买菜、看病、就业、养老,健身、娱乐,这些属于市民日常生活、休闲的事情成为了杭州市政府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这一切,都将会在市民所居住的社区来实现。每个社区的买菜、医疗都尽可能实现上门服务,不用打电话,只要按个铃。每个社区都有公共图书馆借还书点,社区每个月至少有一场文艺演出,每两年举办一次有5个项目以上的社区体育健身运动会。

“杭州的社区服务在全国所有城市里面是做得最好的。”在《小康》记者请邵占维市长对杭州公共服务各个领域的优劣作一点评时,邵占维相当自信地说到了“社区服务”。在2011年出台的三年行动计划中,杭州市不仅要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而且要构筑一种“十五分钟生活文化圈”。

最先感觉到受益的是老龄群体,一项调查显示,杭州现在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近百万人,比全国平均水平提前11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杭州出台了一系列举措,解决养老问题,如建设社区老年食堂、设置综合服务中心,并宣布到2013年杭州要新建社区老年人助餐点(老年食堂)20个。在接受《小康》记者访问时,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邵占维透露称,杭州市政府准备进一步压缩行政经费,他说:“尽管杭州市直机关的预算经费已经连续几年没有提高,但今年我们又提出把市直机关的预算经费压缩两个百分点。节约出两个亿来,可以用来开发老年人专用手机,建设方便他们使用的呼叫系统、预约系统。下一步,为老年人服务的关键是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政府信息发布、咨询互动与网络办事。”

杭州各个区县,则已经行动起来了。杭州下城区,之前所有养老机构加起来的床位数一共也只有531张,而仅在2011年,下城区就新增加了800张敬老院床位。杭州市西湖区,60岁以上的老人有8.5万人,今年当地开始搭建信息化的平台,让老人们通过呼叫器就能得到中心提供的各种帮助和服务。而位于杭州市武林中央商务区核心区块的朝晖街道,则在2011年推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规范”标准。市长邵占维说:“如何在社区里真正为老年人提供他们切身需要的服务?要让老年人觉得在社区能得到更多的社会服务,不只有老年大学、老年公寓。”

另外一个在社区感受到这座城市向心力的群体是“新杭州人”。公开调研数据显示,杭州市外来务工人员每年在以30%的比例递增,他们正在成为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为了让这些新杭州人融入城市,杭州市明确提出要让他们有收入、有房住、有书读、有医疗、有社保、有救助、有安全、有组织,这“八个有”的措施的实施,让外来打工者与杭州市民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在杭州市安居乐业。

在杭州市公布的《打造“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推进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1年-2013年)》中,提出要在2013年底,基本建立起面向全体社区居民、设施配套健全、服务功能完善、服务队伍优良、体制机制合理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需有所供、难有所帮、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基本物质文化生活服务不出社区,并且还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社区服务体系发展格局。

鲍大妈聊天室,老年食堂,就业指导员……这些杭州社区的创新服务如今已经成为了杭州人所熟知的品牌,而杭州市的社区管理还在不断创新。在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看来,社会管理创新应该走向一种善治,即良好治理与多边参与,发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社会管理。“要让老百姓更多地自治,一个善治的社会应该是公开透明的,行政上要公开,各种关系到老百姓或者公民权利义务的事情都应该公开透明。”胡星斗说,“能够完全遵循这样的原则进行社会管理的创新,才是有效的。”

(本刊记者鄂璠亦有贡献)

猜你喜欢

杭州市委第一小康
我家的小康
我家的小康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小康之路
律师王工创造的“第一”
“第一”投行追赶上市末班车
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若干意见(节选)
来函照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