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郁论治干燥综合征

2012-12-10张碧擎周学平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2年12期
关键词:腠理郁证医案

张碧擎,周学平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 南京210029)

在各类风湿免疫科病证中,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具有独到优势。古代医家有言,“人生诸病多生于郁”,“百病皆生于郁,故凡病之属郁者,十常八九”,可见郁在中医辨证、治病中的广泛运用。现立足干燥综合征,拟从理论及临床,分析郁于本病中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及治疗。

1 理论溯源

1.1 郁论发展 郁证之说,发于《内经》,《黄帝内经·素问》“郁”出现44处,《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郁极乃发,待时而作”,概括了郁在运气学说四大变化“胜复郁发”中的基本规律,并于该篇阐述了风火湿燥寒五运郁极所引起变化,开“五郁”之始。至丹溪创气、血、火、湿、痰、食之“六郁”之说,以气郁为本,致五郁而生,并制越鞠丸为基本方,临证时审何郁病甚,便以何药为主。逾《内经》1000余年后完成了“郁”于临床的再一次总结。丹溪之“郁”已非运气变化的形式或所引起的病症,而是结合了病因和病机、完善了治法方药、可直接指导临床的经验总结,尤其强调了气滞的重要性。张介宾于《景岳全书·郁证》称:“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强调了情志致郁的地位。其后情志所致郁渐成狭义郁证的所指。同时期的赵献可在《医贯·郁病论》中将郁证的病因分为五运致郁和七情致郁,提出了五郁相因为病的观点:“谓气郁而湿滞,湿滞而成热,热郁而成痰,痰滞而血不行,血滞而食不消化,此六者相因为病者也。”而五郁之中尤其重视木郁,重视“木达之”治法,云:“盖东方先生木,木者生生之气,即火气。空中之火,附于木中,木郁则火亦郁于木中矣。不特此也,火郁则土自郁,土郁则金亦郁,金郁则水亦郁”。认为五郁之中以木郁为先导,木郁可传变发展为火、土、金、水等郁。故赵献可认为“凡郁皆肝病”,提出“以一法代五法”。叶天士郁从肝论,纵观叶氏医案,可见叶氏也以“郁不离肝”为其主旨,认为六郁之始为气郁,气郁之始为肝胆木郁。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郁》中论及郁证的病因病机为“初伤气分,久延血分,延及郁劳沉疴”,在医案中体现治郁之要在于疏泄肝胆郁结,调畅三焦气机。

1.2 郁与燥 《内经》云:“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寓言辛温助阳之意,阳气得助,气化如常,则气郁得解,生津行液,燥得以润。《本草纲目》“所谓辛走气,能行气,辛以润以是矣。”即行气解郁润燥之意。刘完素《素问病机原病式·燥类》言燥气“冬月甚而暑月衰”,盖“寒能收敛,腠理闭密,无汗而燥,故病甚也;热则皮肤纵缓,腠理疏通而汗润,故病衰也。”亦提出寒主收敛,气行壅滞成郁,体内津液不能外达而燥。

2 由郁说燥

干燥综合征一般认为是津液的代谢与输布异常,燥病患者虽常表现为口、眼、皮肤等的干燥,但是往往还有口干不欲饮水、小便清长等表现,提示体内不一定全面津液匮乏,尤其是局部津液亏乏,更因考虑为是起运行输布障碍。本文试从因虚而郁致燥以及因实而郁致燥分述。

2.1 因虚而郁

2.1.1 阴虚津亏而郁 津液属阴,《内经》有“阳化气,阴成形”之说。阴为阳之守,阳为阴之使,故阴分不足,阳气亦可能化源不足,升降出入障碍,故为郁,由郁而无力达清阳于四肢、上窍、腠理,发为燥痹。由此而燥者,目干而涩,口干欲饮但不能多饮,且夜间明显,多有晨僵,稍活动助气血流畅可缓解;且一方面可能五心烦热、夜寐难安,同时又可见手足不温。治疗应以既能滋补又可疏达之法方遵《柳州医话》之魏氏名方一贯煎。故对于一贯煎,有方论谓:“此方,原为肝肾阴虚,津液枯涸,血燥气郁变生诸证者设法……气之所以滞,本由液之不能充。”可见此方确适于阴亏而郁,郁而液不能充养之证。此证滋应强于疏,以固护阴分,防治苦燥伤阴,原方中少佐川楝之“少”字,最为其妙。

2.1.2 气虚不足而郁 气主流行,气虚则气行缓慢,气机不畅,缓滞成郁。气虚而郁类于血虚而瘀,盖因虚致实之例也。一般而言,气虚而郁者症状不甚,或见于疾病早期。临证除可见疲乏懒言、倦怠嗜睡等一般气虚之象外,眼干多不明显,因诸脉皆属于目,五脏六腑之精均上注于目睛;口干不甚不欲多饮,因气少运化不济。气与阳,同类异名。气虚甚时阳必不足,一身阳虚,温补肾阳为要。《素问·脏气法时论》“肾苦燥,即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为以辛温之法,开郁而润肾燥提供依据。临床时气虚不甚则补气解郁为法,选方当属逍遥散类。待气虚极而见阳虚之症者,不妨附子、干姜类治燥。若阳虚已成,慎用养阴,临床所见愈养愈燥者,盖此类也。

2.2 因实而郁 朱丹溪:“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焉。其因有六∶曰气,曰湿,曰热,曰痰,曰血,曰食。气郁则生湿,湿郁则成热,热郁则成痰,痰郁则血不行,血郁则食不化,六者相因为病也。”由此可见,郁之为病,病因虽多,但相因为病。在次试图将此六因分两类述之。

2.2.1 气、血、火致郁 郁者,滞而不通(《医经溯洄集》),气郁为诸郁之始,亦为诸郁之本。气为血之帅,气滞则血瘀,血瘀而郁则气亦不行。“东方生木,木者生生之气,木郁则火亦郁矣。”气贵流通,一旦怫郁可生火也;火郁不能炎上,灼津耗液,燥之甚也。此三者并论,因气、血、火致郁多可从肝论治。《临证指南医案·郁》中即认为:凡郁皆肝病。肝脏体阴用阳,肝血不足,则体虚,肝气不达则不用。此类燥痹患者,临床多见,胁肋胀痛或刺痛,多梦少寐,又多兼情志不畅,烦躁易怒;“干燥”表现也有其特点,如眼干而痛,甚则目赤而肿,口干口糜,多饮不能解渴,皮肤干燥、脱屑,甚则肌肤甲错、龟裂。治疗以四逆加养血养阴柔肝之品,既疏利少阳,又防肝阴之伤。

2.2.2 痰、湿致郁 水湿痰饮为津液运化过程中的不同状态、或不同部位的病理产物,均为阴邪。阴可伤阳气,但若阳气尚可,不至被其所伤,亦可为其所遏而成郁,由此而郁,因湿性缠绵,最是难解。临床所见,或吞酸嘈杂,胃脘痞闷不舒,困倦懒动,或头晕目眩,头重如裹,或形体偏胖,肢体浮肿;至于干燥综合征患者,眼干不甚但视物模糊,口干或轻或重,但不欲多饮,甚则多饮欲吐,皮肤干燥不显,肌肤少泽。因痰湿同源,责之于脾,治不离脾,中焦脾胃,又为津液运化输布之枢纽。治法以健脾化湿,行气利水为主。叶天士所谓“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即言此类因湿而郁者。此类选方需因证而定,亦可仿藿朴夏苓汤之意,上下兼顾,通利三焦湿气。

3 讨论

郑守谦曰:“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由起也”,可见,郁之为病,实乃多见。干燥综合征从郁而治不失为一良法。临证时,因虚实不同,气、血、火、痰湿有异,口干眼干皮肤干均有各自特点,可提供鉴别。尤其是当滋阴补液之法无效甚则愈补愈燥时,需考虑因郁而燥,施以通利疏达之法,使气血周流,津液得布,以解患者疾苦。

猜你喜欢

腠理郁证医案
腠理玄解*
腠理部位当属半表及腠理病的治疗探析
胡国恒从肾论治青少年郁证
适时调整郁证诊疗思路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腠理概念辨析及运用初探
医案聊斋续篇 吐泻案
医案聊斋续篇 晨泄案
仲景方在郁证中的运用
新加香薷饮医案6则
古医籍中刺络放血医案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