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研究进展

2012-12-09综述欧维琳审校

医学综述 2012年9期
关键词:抽动症多发性障碍

李 雄(综述),欧维琳(审校)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广西桂林541001)

多发性抽动症(multiple tics,MT)又称 Tourette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TS)是一种以慢性多发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为特征的神经精神性疾病,多起病于3~8岁儿童,男性多于女性[1],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伴有强迫、多动等行为和情绪障碍。该病发病率为 0.05%~3%,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2],且治疗困难,难治性病例增多。发病后如不能很快控制,对患儿学习、生活、社会交往造成危害,给家庭带来沉重心理负担,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将多发性抽动症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与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大多数学者认为TS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外,还可能与神经递质失衡因素、病理因素、精神心理因素或环境因素等有关。

1.1 遗传因素 多发性抽动症是以儿童期发病,具有遗传倾向的神经精神性疾病,其遗传方式经研究表明倾向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不完全外显率,且外显率存在着性别差异[3]。大量家系调查表明多发性抽动症者的亲属中,常表现有多发性抽动症病史。Keen-Kim 等[4]和 Laurin 等[5]通过对 22 个抽动障碍家系的基因连锁研究证实,常染色体5号的着丝粒结构功能异常与TS有关,进一步提供了多发性抽动症与遗传有关的证据。

1.2 神经递质失衡因素 多种中枢神经递质异常在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主要是多巴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氨基酸、乙酰胆碱、阿片类、催乳素等递质异常。尤其是多巴胺功能亢进,兴奋性氨基酸(如: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及抑制性氨基酸(如氨酪酸)含量与比值的变化,可能与TS的发病有关[6-7]。

1.3 病理因素

1.3.1 围生期异常 在围生期出现的某些异常因素,包括妊娠期母亲严重的精神心理压力(应激)、吸烟、饮酒、疾病影响、早产、过期产、围生期窒息等,均可能导致脑发育过程中的损伤和发育障碍。这些因素可能与TS病情的严重性有关,是导致TS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8]。

1.3.2 免疫病理损害 研究人员发现许多病例的发病和复发(加重)与某些病原微生物感染后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尤其与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链球菌感染后的免疫应答参与TS发病的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是细菌抗原和脑组织靶器官可能有交叉免疫反应,血清中出现抗神经元抗体所致的免疫损害[9]。

1.4 精神心理因素 严重的精神创伤、反复的精神压力、极度的情绪激动或偏离常态的社会家庭教育等会诱导或加重 TS发作。文献报道[10],38.2%的TS患儿存在家庭管教严厉的现象,家庭的物质环境、情绪气氛、父母养育方式和家庭结构等对儿童心理发展、个性形成可产生重要影响。

1.5 其他相关因素 颈椎损伤,近年来有报道患儿与颈椎损伤特别是上颈段损伤有关;药物因素,长期或大剂量应用中枢兴奋剂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饮食因素,刘智胜[7]认为食物的不合理摄入,特别是富含色氨酸等类的食品,可能影响中枢神经递质平衡,诱导TS的发生。

2 诊断标准及分类

目前尚未找到一种特异性的诊断方法来诊断本病,TS的诊断主要依据患儿的临床症状表现进行描述性诊断,脑电图、头部CT或MRI等检查无共性的异常改变,缺乏明显的、有价值的客观依据。根据《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学手册》第4版(DSM-Ⅳ)将抽动症分为三类[11-12]:一过性抽动障碍,是最常见的一种抽动类型,男童多见,以单纯性或一过性肌肉抽动为特征,一般以眼肌、面肌和颈部肌肉抽动最为多见;慢性运动或和发声抽动障碍,表现为简单式复杂的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但运动和发声抽动两种症状不同时存在,一般以运动抽动为多见;发声和多种运动联合抽动,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TS,其特点是在抽动的同时伴有发音肌群的抽动,发出有意义或无意义的声音,经常说出污秽的话语。

3 治疗

3.1 非药物治疗

3.1.1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综合治疗的重要环节,是防止疾病复发和减少合并症的主要手段[12]。临床观察发现,多发性抽动症的症状在紧张着急时加重,放松时减轻,睡眠时消失。家庭对孩子的反应直接影响着TS的发生和转归[13],对本病的治疗效果起到关键的作用。纠正不良的教养方式,解除患儿的各种心理困扰,帮助家长和老师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了解多发性抽动症的症状是不可控制的,并非孩子有意所为,千万不可因此责罚孩子,平时家长对患儿的症状不要过分注意,以免给患儿造成心理负担,而使症状加重。消除各种诱因[14],合理安排患儿日常作息时间和活动内容,减少患儿的学习压力,减少看电视和玩电脑时间,避免过度兴奋、紧张、疲劳等。适当参加一定的体育和文娱活动,增强自信心,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使症状缓解。

3.1.2 饮食调整 加强营养,避免应用含有食物添加剂、色素、咖啡因等食物,因此类食物可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

3.1.3 其他 针灸、免疫疗法、脑深部电刺激和手术治疗等方法被尝试用于本病的治疗[15]。

3.2 药物治疗

3.2.1 多巴胺受体阻滞剂 该类药物能与多巴胺能的D2受体和5-羟色胺能的5-羟色胺2受体有很高的亲和力,从而对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和5-羟色胺具有拮抗作用。常用药物有:①氟哌啶醇或氟哌啶醇+苯海索为主的药物治疗,氟哌啶醇至今仍是治疗TS的D受体阻滞剂首选药物,其疗效肯定,但该药不良反应较大,可有嗜睡、认知迟钝、锥体外系反应,通常加服等量的苯海索。用药应注意个体化,多数报道以小剂量开始,一般氟哌啶醇的最小剂量为0.25 mg,2 次/d,最大剂量为2 mg,3 次/d,维持数月治疗,再逐渐减药至停药。葛卓黎等[16]通过用小剂量长疗程氟哌啶醇治疗多发性抽动症126例的观察研究,提出剂量在0.025 mg/(kg·d)时即可控制全部症状,减药和停药过程应慢,疗程宜3~6个月或更长。黄东祥等[17]用氟哌啶醇治疗 TS,从每次0.05 mg/kg,2 次/d 开始,每 2~3 天增加 0.5 mg,2周内达1~4 mg/d。孙孝登等[18]予TS患儿氟哌啶醇0.025~0.05 mg/kg,睡前顿服,有效率为 97.7%,与常规疗法比较有显著性差异。②泰必利为国内较常应用的药物,多数学者认为用氟哌啶醇治疗未完全控制的TS者可联用泰必利0.1 mg,2~3次/d口服。也可单独口服,开始剂量50 mg,2~3次/d,逐渐增加剂量至300~450 mg/d。该药不良反应较氟哌啶醇轻,有头晕、乏力、嗜睡、胃肠道反应等,一般无需特殊处理,但疗效不及氟哌啶醇。③近年来,医务工作者也在不停地寻求新的D受体阻滞剂来治疗该病,期望达到高疗效、低不良反应,其中应用较广的有哌迷清、利培酮、氯氮平、奥兰平及舒必利等。

3.2.2 中枢性 α2受体激动剂 可乐定为 α2肾上腺素能阻滞剂,尤其作用于α2肾上腺能受体,减弱中枢去甲肾上腺能的活动,尤其对于伴有行为问题如注意缺陷多发性抽动症可首选该药治疗,可乐定的剂型有口服片和经皮肤治疗的贴片,贴剂可以替代多次口服用药,简单方便,每周更换1次即可。张红宇等[19]对92例TS患儿研究显示,可乐定控释贴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疗效优于氟哌啶醇和泰必利,不良反应轻且发生率低。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嗜睡、易激惹、头晕、头痛、口干和失眠等,还可引起低血压,故在调整剂量的过程中,应注意监测血压的变化,不可突然停药。此外,呱法新是一种新型的α2受体激动剂,有研究表明其对TS有较好的疗效和耐受性,被认为是一种有前途的替代药物。

3.2.3 其他药物 丙戊酸钠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的机制可能与提高脑内氨酪酸水平有关。丙戊酸类制剂治疗TS国内报道较少。

3.2.4 中医中药 中药治疗是根据不同阶段的证候分别辨治,对多发性抽动症也有一定的疗效。

4 预后

随着生活节奏的快速变化,儿童心理承受压力加重,多发性抽动症的患病率呈增加趋势。多发性抽动症一般预后良好,大多数患儿在长大成人后病情向好的方向发展,少数患儿经久不愈。有文献报道1/3的TS患儿在成年期抽动症状缓解,1/3患儿在成年期抽动症状减轻,1/3患儿抽动症状迁延至成年或终生[20]。本病不影响患者寿命和智力,能胜任所从事的任何工作,但可因抽动症状或伴发的心理行为障碍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5]。

5 展望

总之,TS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是一个具有复杂病因和多样表型的临床综合征,传统和新型的抗精神病药物对多发性抽动症的治疗虽然有一定疗效,但都有潜在的严重不良反应。因此学者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对疗效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较少且不够深入,特别是缺乏从细胞、分子水平探索其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1]Alibin RL.Resent advances in Tourettes'syndrome research[J].Tends Neurosci,2006,29(3):178-182.

[2]徐鑫,林忠东,胡颖,等.儿童抽动障碍82例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8):56-57.

[3]王妹.多发性抽动症的病因探讨[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5,6:55-56.

[4]Keen-Kim D,Freimer NB.Genetics and epidemiology of Tourette syndrome[J].Child Neurol,2006,21(8):665-671.

[5]Laurin N,Wigg KG,Feng Y,et al.Chromosome 5 and gilles de la tourette syndrome:linkage in a large pedigree and association study of six candidates in the region[J].Am J Med Genet B Neuropsychiatr Genet,2009,150(1):95-103.

[6]段玲玲,张骠.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枢神经生化介质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药,2008,39(11):78-80.

[7]刘智胜.儿童心理行为障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3-146.

[8]王航雁.抽动障碍症研究进展[J].人民军医,2008,51(1):20-21.

[9]Leckman JF,Katsovich L,Kawikova I,et al.Increased serum levels of interleukin-12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in Tourette's syndrome[J].Biol Psychiatry,2005,57(6):667-673.

[10]李丹,李宜瑞,何玲云.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10,31(20):2698-2699.

[11]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Ⅳ)[M].4th ed.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1994:509-521.

[12]郑毅.抽动障碍新观念及诊疗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2):111-112.

[13]侯晓利,宋涛,王真.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治疗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1,9(2):191,332.

[14]方淑芹,何昕,冯海军.儿童抽动障碍6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16):3168-3169.

[15]刘智胜.儿童抽动障碍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09,27(11):1098-1100.

[16]葛卓黎,闫福玲,王瑜.长疗程小剂量氟哌啶醇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的前瞻性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2003,1(4):252-253.

[17]黄东祥,李艳.氟哌啶醇治疗抽动障碍86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3,4(2):147-148.

[18]孙孝登,邱文菁.氟哌啶醇治疗多发性抽动症临床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0,8(5):288-289.

[19]张红宇,林悦,刘美娜,等.可乐定控释贴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研究[J].儿科药学杂志,2006,12(6):8-9.

[20]Dooley JM.Tic disorders in childhood[J].Semin Pediatr Neurol,2006,13(4):231-242.

猜你喜欢

抽动症多发性障碍
为何中年婚姻障碍多
张氏头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对多发性抽动症患儿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多发性跖疣143例临床观察
多发性骨髓瘤伴肾损伤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抽动症是个什么样的疾病?
儿童青少年抽动症及其疗愈
跟踪导练(四)2
内向并不是一种障碍
家庭教育过于执着是孩子成长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