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昭通市赴江浙、广西考察蚕桑产业报告

2012-12-08周应彪

云南农业科技 2012年2期
关键词:昭通市蚕茧桑园

周应彪

(昭通市农业科技推广研究所,云南 昭通 657000)

桑蚕产业是昭通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八大农业优势产业之一。为深入贯彻落实云政发 [2009]211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蚕桑产业发展的意见》的文件精神,抓住“东桑西移”发展机遇,加快昭通市蚕桑产业发展步伐,打造昭通市金沙江沿岸蚕桑生产区,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昭通市农业局组织直属相关科室、站所及各蚕桑发展县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邀请昭通市财政局农财科相关领导共24人到江苏、浙江、广西考察蚕桑产业,学习借鉴当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2011年3月17日至25日,在昭通市农业局副局长、市农科所所长赵高慧的带领下,考察团先后对中国蚕桑研究所、江苏省海安县和桐乡市、浙江省淳安县、广西省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和广西横县进行了考察学习。

1 考察学习体会

通过此次外出考察学习,参加考察的领导和专家明白了“东桑西移”的战略意义,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获取了宝贵的经验。江苏、浙江、广西的发展理念、服务观念、政策措施值得我们学习、参考和借鉴。主要体会有以下几点:

1.1 “东桑西移”是中国蚕桑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东部地区是传统的蚕桑产区,有着悠久的种桑养蚕历史。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土地资源日趋减少,劳动力成本提高,种桑养蚕在东部地区已逐步失去优势,并日渐萎缩。1990年广东、浙江和江苏3省的桑园面积分别是19 800 hm2、87 267 hm2、116 333 hm2,到 1999年其面积分别为 11 667 hm2、77 333 hm2、80 000 hm2,种植面积明显下降。而与此同时,重庆、广西和云南的桑园面积却增长了2倍。由此可见,20世纪90年代中国蚕桑业已呈现向西部转移的倾向。到了2003年,中国东部地区的蚕桑业滑坡已非常明显,各省蚕茧产量下降了10% ~18%,最严重的是浙江为20%。此次考察的江苏省海安县,2010年全县桑园面积8 020 hm2,实现蚕茧总值6.64亿元,桑园面积比2009年的8 533.33 hm2下降了513.33 hm2,蚕茧总值比2009年的4.46亿元增2亿多元,蚕茧总值的增加除一些提质增效措施发挥作用外,主要还是蚕茧价格 (千克鲜茧价升到了40元)大幅上涨所致,如此好的市场行情,桑园面积仍然下滑。浙江省淳安县的情况同样如此,2010年蚕茧产量6 151 t,比2009年的7 585 t下降了1 434 t。这些都充分说明中国东部各蚕桑区的蚕茧产量明显地逐年下滑已成定局。蚕桑业向西转移实际已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为了稳定和持续发展中国的蚕桑产业,确保中国茧丝绸业继续保持大国地位并向现代丝绸强国迈进,考虑到中国西部地区在生产要素的成本上具有明显优势,如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充足且价格相对低廉等,中国政府做出了“东桑西移”的战略决策。实施“东桑西移”工程,是中国顺应茧丝绸行业发展规律、推动蚕桑产业发展的正确决策,是中国茧丝绸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对加快云南、广西、重庆等西部地区蚕桑业的发展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1.2 选准产业、坚持不懈是蚕桑产业成功的前提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就是财富。2010年广西桑园面积达到14.06万hm2,共有养蚕农户88万户,产蚕茧21.43万t,售茧收入达82.95亿元,户均收入约9 350元。广西蚕茧产量之所以能连续6年位居全国第1位,占全国1/3,远远超过位居世界第2位的印度,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桑蚕生产第一大省、世界重要原料茧生产基地,其重要原因就是当地政府选准了桑蚕产业,看准了就下手,并且“咬定青山不放松”,最终使桑蚕产业发展壮大,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

1.3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是蚕桑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行政手段

无论是曾经辉煌的江浙蚕桑业,还是后起之秀的广西蚕桑业,它们的成功与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如素有“中国茧丝绸之乡”和“中国湖桑之乡”美誉的江苏省海安县,历届县委、县政府一直把蚕桑特色产业发展摆到农业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抓紧抓实抓好,保证了各项工作的快速、有序、协调推进。他们的成功做法: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建立了茧丝绸产业化协调领导组,由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县发改委、环保、安全监督、农业、工商、公安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各镇建立了蚕桑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分别由主管农业的镇长负总责,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相关部门具体抓的工作格局。二是加强责任考核。坚持实行目标责任制,将蚕桑产业发展工作列入全县各镇“三个文明”建设考核内容,并作为衡量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工作实绩和检验政绩观是否正确的重要标尺,严格实施考核奖惩,对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对后进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三是加强督查推进。实行“一季一点评、半年一总结、年终一考核”,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与做法,分析和指出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关要求。正是由于有良好的领导机制,在东部蚕区大面积萎缩的情况下,2010年全县仍拥有桑园面积8 020 hm2,其中666.67 hm2高产桑园丰产片4个,66.67 hm2丰产片30个,全年发种397 791张,生产蚕茧18 506 t,蚕茧总值66 406万元,平均公顷桑发种51.9张,公顷产茧2 307 kg,公顷产值82 782元,户均蚕茧收入6 640元,茧丝绸工业实现产值60亿元,出口额8 000万美元,利税超2.3亿元。

1.4 扶持加服务是蚕桑产业发展必须的保障措施

蚕桑产业虽然一年栽桑多年受益,但一次性投入很大,特别是养蚕设施建设,在贫困地区如果政府不加以扶持,很多农民无法投资。江苏省海安县、浙江省淳安县、广西横县等发展蚕桑产业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扶持政策和措施,引导和支持蚕桑产业。江苏省海安县财政和鑫缘茧丝绸集团每年用于扶持发展的奖励资金就达200多万元。在资金扶持措施上,一是对连片新扩桑园每公顷补助1 500元,并对完成连片新扩桑园面积达66.67 hm2的镇奖励2万元、133.33 hm2的奖励4万元、200 hm2的奖励6万元;对老桑园更新面积完成县下达任务的每公顷补助750元;同时,对栽桑后养蚕规模扩大需要增建蚕室的农户,以每公顷300 m2作为临时生产用房,免收所有费用。二是对建成666.67 hm2蚕桑标准化示范区的奖6万元、建成66.67 hm2丰产示范桑园的奖5 000元。三是实行蚕桑生产保险,养蚕农户通过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投保,投保资金由政府、鑫缘茧丝绸集团和养蚕农户共同承担。四是对发展蚕桑产业项目成绩突出的镇村给予组织奖。

蚕桑产业环节多,技术性强,包括蚕种生产、蚕种催青、桑园病虫害防治、蚕病防治等诸多环节。没有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整个产业无法正常运行。广西蚕桑业有如此规模,与他们构建的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良好的服务网络密不可分。仅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就有在编人员180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8人,其中正高6人、副高23人、中级37人、初级52人。市、县均有相应的蚕业指导站,为蚕农提供技术服务。广西在蚕桑服务设施建设方面也非常重视,现有桑蚕原种场生产用房16 103 m2,饲料桑园33.33 hm2,2010年原种生产达10万张,正在实施的自治区项目“广西桑蚕原种场扩建”,项目建成后年产原种可达到20万张,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桑蚕原种繁育基地;全区30家一代杂交种场现有生产用房10.206万m2,原蚕基地桑园2 114.93 hm2,2008年蚕种生产能力就达到了450万张;全自治区有蚕种冷库3家,年冷藏、浸酸处理能力450万张蚕种。2010年全区有蚕茧收购站816家。

1.5 “科技兴蚕”是当今蚕桑产业的根本出路

蚕桑产业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的特殊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要求高,劳动力成本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价格不断攀升,给整个蚕桑产业带来了严峻考验。依靠科技、降低成本、提质增效成为蚕桑产业的根本出路。无论是江浙经验还是广西经验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江苏省海安县2010年实施的蚕桑科技入户工程,对稳定该县蚕桑生产发挥了很好的作用,2010年海安县平均张种产茧达44 kg,平均张种产值达1 487元,800户蚕桑科技示范户平均每公顷产茧2 431.5 kg,平均每公顷产值近9万元。淳安县创新的“10 d养蚕法”成功解决了小蚕公司化饲养的技术难题。 “10 d养蚕法”即将小蚕集中饲育20 d左右,再由农户分户饲养10 d左右便可结茧,节省了劳力,降低了风险,增加了收入。由于推行“10 d养蚕”模式,2011年淳安县春蚕张种产茧增加2.7 kg、张种产值增加139元,仅此项科技措施预计全年全县蚕农可增收3 000万元。

1.6 龙头企业是蚕桑产业发展的核心

蚕桑产业要稳定、持续、健康发展除政府引导和扶持外,还必须有龙头企业带动,方能进入良性循环,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国家增税的目的。江苏省海安县的鑫缘集团公司成功探索的“公司+工厂+农户”和“组合售茧、缫丝计价、二次返还”的茧丝绸产业化经营模式,由于公司与15家丝厂和11.4万户蚕农建立了良好的利益连接机制,2010年实现蚕茧总值66 406万元,户均蚕茧收入6 640元,茧丝绸工业实现产值60亿元,出口额8 000万美元,利税超2.3亿元,整个海安县蚕桑产业在鑫缘集团的带动下进入了良性循环。

1.7 效益是推动蚕桑产业发展的动力

没有效益,就没有动力。近年来,江苏、浙江及广西政府加强对企业及蚕农的帮助扶持,多予少取放活,致力于经济效益最大化。实现了企业增效,桑农增收,使群众真正得到了看得见的实惠,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增强了种桑养蚕的积极性,推动了蚕桑产业发展。如浙江省淳安县蚕桑产业下滑缓慢的原因之一就是在蚕茧收购上坚持了“价高随行就市,价低补偿保护”的政策,最大限度让利于民。实践证明在蚕桑产业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产业发展初期,必须千方百计保证蚕农的利益,否则整个产业就会因此缺乏动力,而难以做大做强。

2 昭通市蚕桑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2010年昭通市桑园面积达1.6万 hm2,养蚕13.7385万张,产鲜茧4 768 t,实现蚕农售茧收入1.24亿元。龙头企业生产生丝580 t,实现工业产值1.57亿元,实现利税1 756万元。虽然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雏形,但对照江苏、浙江、广西蚕桑产业发展的经验,反思昭通市发展蚕桑产业的经历,差距却十分明显。

2.1 桑园建设起点低,零星分布规模小,效益低

昭通市桑园建设不成规模,难成气候。建园起点低、规模小、分布零散、低产劣质桑园面积大 (占总面积的80%以上)是昭通市蚕桑产业效益低的主要原因。蚕农因自身桑园规模小,将蚕桑业视之为可有可无的家庭副业不加重视,加工企业因规模小导致原料不足而无法发展壮大,地方政府因规模小效益低视之为可有可无的产业而重视不够,致使整个产业的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2010年昭通市8个蚕桑生产县桑园面积累计1.6万hm2,养蚕13.7385万张,产鲜茧4 768 t,平均公顷桑养蚕不到18张,平均公顷桑产鲜茧不到600 kg,产值1.5万元左右。从规模上看,1.6万hm2桑园,却分布于8个县40多个乡 (镇)。蚕农售茧收入不过1.24亿。而广西仅一个拥有108万人口的横县桑园面积就达1.21万hm2,养蚕75万张,产鲜茧2.76万t,蚕茧收入8.4多亿元;平均每公顷桑养蚕60多张,每公顷产茧2 250多kg,每公顷桑产值6.9万多元。仅此一项,全县农民人均收入增加900多元,户均养蚕收入近1.5万元。更有甚者是一个仅拥有耕地面积6 266.67多hm2,人口7.22万人的横县云表镇2010年就有桑园面积3 000 hm2,全年养蚕20万多张,产鲜茧7 800多t,产值2.37亿元。该镇桑园面积不到昭通市的1/5,养蚕量、产茧量、蚕茧收入却分别是昭通市的1.3倍、1.6倍和1.9倍,仅此一项,全镇农民人均收入达3 392元,成为了中国最大的桑蚕鲜茧生产基地乡 (镇)。此外,云表镇旺庄村现有266.67 hm2的连片桑园,年养蚕2万多张,产茧800 t,平均每公顷桑养蚕高达75张,而昭通市除巧家县和镇雄县外,其他5个县养蚕量都不到2万张,有的县年养蚕还不足2 000张。

2.2 技术力量薄弱,养蚕人员老龄化,总体生产技术水平低

昭通市、县两级从事蚕桑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60人,技术力量十分薄弱,加之年轻人多外出打工,导致养蚕人员年龄老化,蚕桑科技普及难度大,效率低。此外,昭通市相当一部分蚕区仍然沿用传统原始的桑蚕生产方式,劳动效率较低,经济效益难以提高。近年来昭通市通过大力推广小蚕共育、省力化蚕台育等科技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成效,2010年单张产茧达到了35 kg,但江苏、浙江和广西的重点蚕区单张产茧都在40 kg左右,与之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2.3 龙头企业规模小,产业链短,带动力弱

目前,昭通市除巧家的昭通长江茧丝绸有限公司拥有7 200绪的缫丝能力外,原有镇雄丝厂、威信丝厂、盐津丝厂因种种原因至今尚末恢复生产。昭通市龙头企业不但规模小,而且产业链短,仅限于缫丝和加工丝棉被这种初加工,年产生丝仅500多t。而江苏省海安县蚕桑产业龙头企业—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集团下属18家蚕茧分公司、15家控股企业、16家缫丝厂、8家丝织厂、1家绢纺厂、10家后整理及服装企业,形成了栽桑养蚕、蚕茧收烘、缫丝、绢丝、织绸、服装和床上用品等一条龙生产经营体系,年收购蚕茧2万t、生产白厂丝3 500 t、绢丝330 t、丝织品4 000万m、服装700万件、床上用品100万套。2010年实现产值60亿元,出口额8 000万美元,利税超2.3亿元。

2.4 蚕桑产业市场走势缺乏正确的方向

从国际市场看,随着中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茧丝绸产品出口渠道将进一步畅通,市场空间在进一步扩大。从国内市场看,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回归自然、绿色生态”等消费意识的形成,丝绸产品作为天然纤维其消费量必将大幅增加;随着科技开发力度的加大,还会不断涌现蚕丝新产品,开发消费新领域,蚕丝蚕蛹的应用将更加广泛;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东南等沿海蚕桑主产省份传统农业受到冲击,东部地区蚕桑生产因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上升而出现比较效益下降,“东桑西移”成为必然趋势。而昭通市许多干部和群众,由于没有深入了解国际国内茧丝绸行情,受过去茧丝绸价格波动的影响较深,对蚕桑产业仍心有余悸,积极性不高。

2.5 蚕桑产业发展理念缺乏持久的坚持

由于对蚕桑产业效益优势认识不足,加之过去对蚕桑产业市场涨落起伏规律把握不准,一遇市场疲软低迷,就对蚕桑产业发展前景表现出担心和怀疑,发展蚕桑实现致富的信念和决心就开始动摇不定。昭通市早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就开始提倡种桑养蚕,到90年代初期曾经一度掀起种桑养蚕的热潮,可惜这一发展理念除巧家县外,多数县都没有坚持到底,半途而废。

2.6 全市鲜茧收购价格普遍偏低

由于昭通市蚕桑产业利益分配机制不够完善,企业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致使全市茧价普遍偏低,2010年全市鲜茧平均收购价仅25.5元/kg,而省内外蚕区大多在35~38元/kg。2011年春茧江苏、浙江、广西收购价均在40元/kg以上,省内重点蚕区收购价也多在40元/kg左右,陆良县高达45元/kg,2010年鲜茧收购价与昭通市相当的保山市2012年春茧价也达到了38元/kg,而昭通市刚完成春茧收购的巧家县平均价也不过34元/kg。

3 昭通市蚕桑产业发展优势

3.1 茧丝绸市场前景总体看好

从国际国内茧丝绸市场来看,中国的茧丝绸总量处于垄断性地位,茧丝绸的需求量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中国的丝绸商品出口会有稳步的提升。据中国海关统计,2012年1月中国真丝绸商品出口3.82亿美元,同比增长45.4%。其中,蚕丝类出口7 128万美元,同比增长71.72%;真丝绸缎出口1.02亿美元,同比增长49.06%;丝绸制成品出口2.08亿美元,同比增长36.59%。在2012年3月召开的春季中国丝绸交易会上,实际及意向性成交共计1 976.4万美元,同比增长204.81%。其中,丝类商品成交349.4 t,金额1 862.9万美元,分别增长104.57%和224.18%。

3.2 蚕桑产业自身优势明显

3.2.1 栽桑养蚕富民

蚕桑产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桑树是一种速生树种,当年栽桑当年就可养蚕,第3年可进入盛产期。而且桑树还具有耐干旱、对各种自然灾害的抗性较强等特性,风险性较小。昭通市是云南省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同时又是富余劳动力最集中、各种自然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地区,根据蚕桑生产周期短、见效快、适应范围广、抗逆性强等优良特性,加快发展蚕桑产业,是昭通市脱贫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按2010年蚕茧中准价每千克鲜茧35元计算,在昭通市利用好田好地种桑养蚕每公顷最高收入可达6万元以上。

3.2.2 茧丝加工富县

蚕茧丝加工是工农结合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综合比较效益十分显著。它包括蚕茧收烘、缫丝、绢丝、织绸、服装、床上用品及副产物利用等一系列加工环节。一方面发展蚕茧丝深加工业可促进地方工业的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壮大地方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可扩大就业,转移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2.3 出口创汇强国

茧丝绸行业是中国在世界上唯一具有垄断地位的产业。目前,全世界大约有70个国家和地区生产蚕丝,中国的蚕茧产量约占世界蚕茧产量的80%,生丝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4左右,生丝出口占世界生丝出口总量的90%以上,绸缎出口占50%以上,丝绸服装出口约占30%。2010年中国真丝绸出口金额达32.58亿美元

3.3 昭通市发展蚕桑产业的优势

昭通市发展蚕桑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和土地资源优势。昭通市年降雨量在500 mm以上、无霜期在120 d以上、年≥10℃的活动积温在2 600℃以上的地区均可发展蚕桑生产,根据全市国土资源和农业区划提供的资料,按照择优布局、重点发展的原则,全市亚热带气候类型的地区是蚕桑生产的最适宜区,在此气候类型区内,全市有7个县的夏秋气温大多在22~23℃,年均温在15~21℃,相对湿度70%~80%,年降雨量500~1 000 mm,无霜期在260 d以上,年≥10℃活动积温为4 323~7 232.5℃。全市“三江四河”沿岸亚热带气候区及金沙江上游南段年均温21℃,北段年均温17.8~18.1℃,大关水系河谷年均温为17℃ 左右。月平均气温≥20℃的月份南部有7~8个月、北部有5~6个月。每年可养蚕南部4~5季,北部3~4季。全市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适宜蚕桑生产的总面积49.91万hm2,根据统筹规划、择优发展的原则,发展3.33万hm2蚕桑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3.4 云南省委、省政府对蚕桑产业高度重视

2009年8月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通过对保山蚕桑产业的考察,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原料和高品位生丝生产加工出口基地之一的构想。省有关部门通过反复调研和认真分析,规划全省发展蚕桑20万hm2,并把昭通市纳入了金沙江沿岸生态蚕桑生产区进行扶持发展,拟建金沙江生态蚕桑生产区2.67万hm2左右。从2010年开始,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蚕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蚕桑产业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和科技成果转化、关键技术研发等。2010年昭通市已争取该项资金800万元,其中巧家300万元、镇雄200万元、威信200万元、鲁甸100万元,各县正按省财政厅和省农业厅的要求组织实施。

3.5 有利于国家溪落度、向家坝、白鹤滩电站库区生态环境保护

栽桑是整个蚕桑产业的基础,而桑树属木本植物,根深叶茂,既能保持水土、净化水源,又能绿化环境、净化空气。每年伐下的桑条,还可用作生活所需的燃料,从而减少森林破坏,保护有限的森林资源。发展蚕桑产业是昭通市建设昭通金沙江流域生态屏障,保护溪落度、向家坝、白鹤滩电站库区生态环境的理想选择。

总之,昭通市发展蚕桑产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均十分显著,对昭通市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 昭通市蚕桑产业发展建议

在新形势下如何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使昭通市桑蚕业快速发展,结合此次考察学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蚕桑产业在昭通市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领导,积极推进蚕桑产业化进程

昭通市发展蚕桑业是中国“东桑西移”工程的需要,是加快昭通市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溪落度、向家坝、白鹤滩电站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全市上下要迅速在蚕桑产业发展上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明确思路,坚定信念,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不统一,认识不到位,观念不更新,蚕桑产业要实现快发展、大发展根本就无从谈起。

蚕桑产业涉及贸、工、农多部门,跨越一、二、三产业,产业链条长、环节多,产业关联度高、协调管理难度大,各环节利益尖锐对立,是一个典型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领导,统筹协调,精心组织,各级党委、政府应成立相应的蚕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实行蚕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制,下设由农业、经贸、工商、质检、物价、财政、计划等部门参加的办公室,统一负责指导和协调蚕桑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制订全市蚕桑产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法规,研究制定蚕桑产业建设责任制考核奖惩办法,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避免“农不顾工”、“工不支农”、“农、工不思贸”、 “贸也不管农”的状况。并从资金投入、政策措施、干部力量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协调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切实履职,推动全市蚕桑产业快速发展。

4.2 抓住当前“东桑西移”的机遇,调整蚕桑生产布局

结合昭通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蚕桑生产纳入农业八大优势产业之一的总体规划,按照蚕桑生产基地建设的有关政策,结合产业特点,抓住当前“东桑西移”的机遇,调整蚕桑生产布局,因地制宜,加大资金、技术、物资和人才等的投入,加快优质蚕茧基地建设步伐。通过利益连动,形成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生产的格局,加快建成“三江四河”优质蚕桑带,走四边桑、大行桑和成片桑三结合的路子,允许桑树进入好田好地,实现蚕桑生产的布局调整。建议把基地规划建设在基础条件好、干部群众积极性高的最适宜区和适宜区,在昭通市北部海拔1 200 m以下、南部海拔1 400 m以下属亚热带气候类型区实现区域化集中连片发展,形成规模,以便搞好供种、收烘、运输、加工、技术指导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建议“十二五”期间在此区域内建基地桑园3.33万hm2(其中,省列优质蚕茧基地2.67万hm2)。本着“统筹规划、择优布局、规模发展、注重实效”的原则,集中规划布局在8县30个乡(镇)左右,每个乡 (镇)的面积不少于333.33 hm2。

4.3 加大扶持力度,建设重点蚕区,培育蚕桑规模大户,提高产业化水平

除积极争取国家“东桑西移”工程项目资金及省级蚕桑产业发展项目资金扶持外,昭通市政府还应出台配套的扶持政策。一是将蚕桑产业发展作为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内容,凡是重点贫困村种桑养蚕的,纳入项目计划,优先给予扶持。二是整活各方支农资金,用足用活退耕还林政策,扶持建设桑园示范基地。三是市级财政每年至少拿出600万元对蚕桑产业大乡、小蚕共育示范户、养蚕大户予以重点扶持,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实行“强村大户”战略,引领全市蚕桑产业发展。昭通市桑蚕产业不可能走全市平衡发展的路子,应当择优布局,建设蚕桑重点县、重点乡,发挥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以提高蚕桑经济效益。要通过政策引导,逐步建立起桑地流转机制,把一部分农户抛荒失管的桑园承包给有信心、有能力的农户,培育规模养蚕大户,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实现规模效益,推广机械化、省力化技术。

4.4 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实施“科技兴蚕”战略

坚持市、县、乡 (镇)服务组织以政府为主的原则,整合农业部门、县乡农技中心及乡村干部等各方力量,大力发展蚕桑生产专业协会 (合作社)、民营蚕桑技术服务组织,逐步建立健全市、县有蚕桑站(办),乡 (镇)有蚕桑技术服务站,村有专职蚕桑辅导员,组有蚕桑科技示范户的4级服务网络,以“高产桑园建设、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蔟具改良”4项技术落实为突破口,切实加强蚕桑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工作,加快科技成果在蚕桑生产上的转化应用,全面提高蚕桑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创新技术服务队伍考评管理机制,将种桑养蚕的各项技术服务作为县、乡农技部门一项重要内容来落实,将技术员的报酬与工作业绩紧密结合,对所有服务蚕桑产业的技术干部实行工资、职称、考核、奖惩、提拔任用与工作实绩“五挂钩”。

实施“科技兴蚕”战略,提高蚕桑生产的科技含量,是稳定蚕桑产业的必然选择。一方面要通过设施化、省力化养蚕等实用技术的引进、研究和推广,提高蚕桑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途径普及蚕桑科技知识,突出重点抓培训,提高广大蚕农科技素质,纠正农户的不良操作习惯。

4.5 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适应蚕丝产业化经营的模式与运行机制,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推广“江苏海安”、“浙江淳安”等适合于昭通市蚕桑产业化发展的先进模式。充分体现“谁投资、谁发展、谁收茧、谁受益”的发展原则,同时积极探索和完善适应蚕桑产业化发展的运行机制,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共同发展的新机制,探索农民用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与龙头企业形成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的路子。打破行政区划管理的模式,建立适应经济区域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对蚕桑龙头企业,各级政府应提供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在规划的蚕桑生产区域内,帮助企业组织好蚕农的生产,切实减少企业负担,对产品质量好、市场信誉度高、企业发展前景好的龙头企业,在政策、资金、税费等各方面给予支持,为龙头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科技部门应在科研项目上对龙头企业给予支持,促进企业在各个环节上全面创新;银行应支持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经济管理部门应支持龙头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内部管理,使企业逐步发展成为管理水平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现代企业。通过扶持,培育壮大一批在国内有竞争力的优势龙头企业。

4.6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发展后劲

针对昭通市茧丝绸企业加工规模小、带动能力弱的特点,在茧丝绸产业化的进程中,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壮大龙头企业。因地制宜推广和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实施蚕桑基地建设项目,建立投资主体与蚕桑生产利益紧密相联、桑蚕茧生产与丝绸加工紧密相联的茧丝绸生产基地,提高蚕桑生产组织化程度,以形成长期协调稳定的蚕茧产销关系,培育基础稳固、具有行业带动作用的大公司。探索建立完善蚕桑产业化经营运作机制,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平衡产业链各环节利益,落实“谁投资、谁受益”原则。探索建立投资保障体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蚕桑产业农、工互动并进格局,强化利益联结,强化公司与农户的利益关系,增强规避和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努力培育壮大产业龙头,发展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实施品牌战略,增强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蚕桑特色产业的发展后劲,实现公司与农户双赢、企业与基地协调发展,带动行业整体发展。

4.7 理顺关系,建立协调发展的蚕桑产业经营管理体制

建议采取“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笔资金、一套政策、一套班子、一班人马、一套实施办法、一个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发展模式。昭通市蚕桑基地县基本上都成立了蚕桑产业开发公司,各级各部门要加强扶持和指导,加快企业改革,创新企业管理机制,建立起以公司为中心的产、加、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管理机制。按照“谁投入、谁扶持、谁收购、谁发展、谁受益”的原则,既要保护蚕农利益,又要保护投资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针对昭通市鲜茧价格收购价普遍偏低的问题,应进一步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在强化依法行政、规范鲜茧收购市场秩序的同时,完善竞争规则,打破茧区划分收购,放开县境鲜茧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坚持执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以政府指导价为基准、管理有序的茧丝绸价格机制,最大限度让利于民,增强农民栽桑养蚕积极性,促进蚕桑产业快速发展。物价部门每年要按市场行情制定合理的蚕茧收购指导价,避免收购者压级、压价坑农、害农。蚕桑生产管理部门要与工商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强蚕茧收购市场的管理和整治。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收购资质的审核力度,对没有收购、经营蚕茧资格的单位和个人要坚决取缔,避免恶性竞争和税收流失,促进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

4.8 建立蚕桑风险基金,保证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茧丝是昭通市出口创汇的主要农产品之一,茧丝市场面向世界,竞争激烈,市场和价格波动较大,因此必须建立起抵御市场下滑的风险机制,以防市场下滑时公司倒闭、蚕农挖桑毁园。建议各县要本着蚕农不亏本的原则制定蚕茧收购最低保护价,由收茧单位与蚕农签订合同,实行定单生产。基地县的财政部门要从征收的蚕桑产业税收中拿出20%的资金建立风险基金,专户存储,用于茧价下跌时按收购保护价与市场价的价差补助给收购企业,稳定蚕桑生产。蚕桑公司也要按公司获取利润的10%留作风险金,专户存储,用于保证市场下滑时公司必要的开支,防止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破产。

猜你喜欢

昭通市蚕茧桑园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昭通市种业现状与“十四五”种业发展对策
蚕茧与飞蝶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卖蚕茧
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