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家县蚕桑产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2-12-08

云南农业科技 2012年2期
关键词:桑园十二五蚕桑

何 勇

(巧家县热区产业开发办公室,云南 巧家 654600)

蚕桑产业是巧家县重点打造的特色优势产业,对于推动绿色经济强县、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增加农民收入,越来越凸显出生机和活力。围绕蚕桑产业发展的总体构想、发展目标、建设内容、主要任务和需要采取的措施,确立5~10年巧家县蚕桑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为蚕桑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指导。“十二五”期间,是做大做强巧家县蚕桑产业的关键时期,为做大做强蚕桑产业,打造省列蚕桑核心基地县,加快蚕桑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1 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1.1 取得的成效

巧家县的蚕桑产业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级各部门以及龙头企业的精心培育下,产业发展态势良好,至2010年底,全县栽桑养蚕乡镇发展到蒙姑、金塘、中寨、白鹤滩、大寨、茂租、东坪、红山、小河、新店、包谷垴11个乡 (镇),累计栽桑5 800 hm2,实存桑园面积 4 666.7 hm2,投产桑园面积3 333.3 hm2,养蚕农户发展到2.5万户,全年养蚕6万张,产鲜茧量达2 500 t,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获得了省列蚕桑核心基地县的重点扶持,蚕桑龙头企业被省、市列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蚕桑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通过近年来的扶持发展,形成了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运行机制。以蚕桑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为根本,强化了产品的加工和市场营销,通过延长产业链,实现了基地联龙头、龙头带基地、产加销一体化产业发展格局,成为巧家县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的标志性重点特色优势产业。

目前,昭通市长江丝绸有限公司是昭通市最大的缫丝企业,通过2006年至2008年建成丝绸工业园为牵引,生产能力和技术装备跃上了新台阶,拥有国内先进的自动缫生产线19组7 600绪,年加工生丝能力从改制前的120 t提高到600 t,生丝品质从改制前的2A、3A,提高到5A、6A级产品为主,全部达到出口标准。龙头企业抓住被列为省、市重点龙头企业以及市场较好的机遇,充分利用原料大幅增加的推动,弥补了改制前的亏损,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至2010年底,企业员工从改制前的300人,增加到现在1 049人,加工生产的长江牌生丝、七彩牌丝棉被产品获得省优品牌,生产加工生丝300 t,单厂加工生丝量在省内处于前茅,工业产值首次近亿元。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越来越显示出明显的动力和活力,发展势头强劲。

1.2 存在问题

一是加快发展投入保障机制困难;二是各乡镇发展不平衡,纳入全县重点发展的乡镇与部分乡镇距离县列的发展规划差距较大,影响了快速推动的进程;三是蚕桑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几年蚕桑的比较效益有所下降,尤其是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增多,桑园管理质量下降,养蚕技能有弱化的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做大做强蚕桑产业的进程;四是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还十分有限,兼顾一、二车间的建设和参与行业竞争的能力不足;五是由于白鹤滩电站建设的启动,“十二五”末到2020年期间,库区是当前巧家县桑园规模较大、养蚕量较多的区域,一旦淹没桑园,全县养蚕量将大幅度减少,龙头企业加工面临严重缺乏原料的较大风险。

2 蚕桑产业发展潜力分析

2.1 资源条件

一是气候条件优越。巧家县地处干热河谷地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适宜桑树生长,且桑树产量高,一年可养四季蚕。二是适宜发展区域面积广,土地资源丰富。全县16个乡 (镇)有14个乡(镇)适宜栽桑养蚕,可用于栽桑的面积较大,大部分地区均属优质蚕茧产区,且单产高,蚕农经济效益好。三是蚕茧质量优。巧家县域内蚕茧一直因为茧层厚、上车率高、解舒好、净度高而有名,能够生产加工5A、6A以上高等级生丝。优越的自然资源优势,为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带来了较好的生产条件和发展潜力。

2.2 比较效益

蚕桑产业涉及种养、加工、科研、服务、市场流通和综合利用,带动面广,产业链长,综合开发利用价值高;桑树种植成本相对较低、见效快、收益周期长,适宜在坡耕地种植,不与粮田争地,又适宜间套种,是农民增收致富难得的重要产业,管理较好的桑园,加上套种作物,每年产值可达7.5万元/hm2以上,成本利润年可达75%以上,具有一定的比较效益优势。

2.3 区位优势

中国茧丝绸产品具有极高的外向度,80%以上外销出口。东南亚、南亚除了是中国低档生丝的消费区,更是高档生丝的转口贸易区。云南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通道,地处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之间的中心位置,随着国家大通道建设的推进,云南省茧丝绸产品走向东南亚、南亚更为便捷,有利于外销出口和茧丝绸产品市场开拓,增加直接出口量。巧家县距省会昆明257 km,与市府昭阳区相距220 km,与四川省西昌相距165 km,是云南省出川的便捷通道之一,也是攀西经济圈、承接西南“桥头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蚕桑产业越来越显示出较优越的区位优势。

2.4 发展机遇

随着中国加入WTO、西部大开发、现代农业和“东桑西移”的推进、“绿色经济强省”和“桥头堡建设”战略的实施,给蚕桑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和良好契机,发展桑蚕产业符合国家、省、市的产业政策和资金扶持投向。“十五”以来,巧家县蚕桑龙头企业被列为省、市蚕桑龙头企业;2010年列为重点扶持的省级蚕桑核心基地县,给巧家县加快蚕桑产业的发展赢得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是巧家县蚕桑产业发展难得的重要机遇期。

3 蚕桑产业发展思路和目标

3.1 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打造省、市重点蚕桑核心基地县和做大做强蚕桑产业的总体要求,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突出做大基地规模,打牢桑园和养蚕基础;突出科技改善基础条件,提高桑园的产量、质量,提高养蚕单产、总产,增加农民收入;突出扶强龙头企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到2015年,桑园面积达到6 666.7 hm2,总茧量达到5 000 t,农户售茧收入近1亿元,工业产值达2亿元;到2020年,桑园规模达到8 000 hm2,总茧量达到7 500 t,农户售茧收入近2亿元,工业产值达3亿元。

3.2 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原则;二是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规模化发展的原则;三是坚持以蚕农为主,合理兼顾企业与农民利益的原则;四是坚持依靠科技,提质增效的原则。

3.3 主要目标

“十二五”总体发展目标,新植桑园2 000 hm2,到2015年,全县累计桑园面积6 666.7 hm2以上,养蚕12.5万张,产茧5 000 t,蚕农收入突破亿元,工业产值达2亿元以上。2020年目标规划:新植桑园1 333.3 hm2,到“十三五”末,累计桑园面积8 000 hm2,养蚕18万张,产茧7 500 t,蚕农收入突破2亿元,工业产值3亿元以上。

4 蚕桑产业发展布局和重点建设内容

4.1 蚕桑基地布局

全县蚕桑基地规划布局在沿金沙江流域、牛栏江流域和以礼河流域3个片区的乡村。到2020年,全县桑园规模累计面积8 000 hm2,重点建成166.7 hm2以上规模的基地村50个。重点基地村累计规划桑园基地面积7 773.3 hm2,分流域分乡镇规划布局如下:

(1)金沙江流域片区:规划布局在白鹤滩镇等6个乡 (镇)25个村,规划桑园基地累计面积4466.7 hm2。其中,白鹤滩镇9个村,累计桑园基地面积1666.7 hm2;金塘乡5个村,累计桑园面积866.7 hm2;蒙姑乡3个村,累计桑园面积533.3 hm2;大寨镇3个村,累计桑园面积520 hm2;茂租乡2个村,累计桑园面积346.7 hm2;东坪乡3个村,累计桑园面积533.3 hm2。

(2)牛栏江流域片区:规划布局在包谷垴乡等4个乡 (镇)的11个村,规划累计桑园基地面积1 933.3 hm2。其中,包谷垴乡 3个村,累计面积533.3 hm2;新店乡3个村,累计面积533.3 hm2;小河镇3个村,累计面积533.3 hm2;老店镇2个村,累计面积533.3 hm2。

(3)以礼河流域片区:规划布局在崇溪乡等3个乡8个村,规划累计桑园基地面积1 373.3 hm2。崇溪乡3个村,累计桑园面积506.7 hm2;中寨乡3个村,累计桑园面积533.3 hm2;炉房乡2个村,累计桑园面积333.3 hm2。

4.2 生丝加工基地布局

全县规划布局生丝加工龙头企业1个,即昭通市长江丝绸有限公司。通过已建成投产的丝绸工业园为基地,满足全县蚕桑基地发展原料收购的需求,到2020年加工生丝达1 000余t,工业产值3亿元以上。

4.3 丝绸加工基地布局

规划到2020年新建织绸、制衣加工基地1个。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丝绸加工企业1个,延长产业链,实现蚕桑的精深加工和综合附产物的开发。

5 效益分析

5.1 经济效益

项目全部实施后,全县累计建成桑园面积将达到8000 hm2以上,丰产桑园4000 hm2以上,到2020年末,可实现养蚕18万张以上,实现鲜茧产量7500 t,蚕农收入2亿元以上,企业生丝加工产值达3亿元以上。

5.2 社会效益

蚕桑产业的不断做大做强,每年将解决社会就业人员50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 000个以上,到2020年底,企业将新增员工500人以上,全县栽桑养蚕农户将达到3.5万户以上,对于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基础,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5.3 生态效益

桑树是多年生循环利用的乔本植物,稳定建成8 000 hm2蚕桑基地后,等于增加林地8 000 hm2,既提高了植被覆盖率,又减少了水土流失和避免群众砍伐森林用于日常生活,对于降低自然灾害、调节气候、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6 保障措施

6.1 加强组织领导,理顺管理体制

县委、县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蚕桑产业的领导和推进蚕桑优势产业发展的工作力度,成立由县长任组长,联系农业的县委副书记、县人大副主任、县政府副县长、县政协副主席和县直机关部门组成蚕桑生产领导组,同时乡 (镇)相应成立党委书记或乡 (镇)长挂帅的蚕业领导小组,强化“一把手”领导力度和工作力度,围绕“十二五”规划及今后一段时期蚕桑产业的做大做强,强化生产责任制,实行县级领导班子领导分片联系和乡 (镇)蚕业领导小组组长为第一责任人的生产责任制,确保层层有人抓、有人管,促进蚕桑产业发展和各项政策措施真正落实到位。

6.2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抓住省、市财政支持蚕桑产业发展的良好契机,“十二五”时期,直至2020年,县级财政每年预算蚕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300万元,重点支持蚕桑基地、科技推广、蚕房基础设施建设、丰产桑园等关键环节;同时,每年整合项目资金,重点加大桑水配套工程建设的力度,积极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为蚕桑产业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一是支持蚕桑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三是支持品牌培育和市场开拓;四是支持关键技术研发。

6.3 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认真贯彻有关农产品初加工、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建设、科技创新和蚕桑综合利用开发等国家、省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按规定严格执行税收减免。并根据龙头企业所创税收程度,给予适当的创税增长奖励。

6.4 落实土地优惠政策

认真执行国家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严格生产用地和建设用地审批,对农户修建大小蚕房,只收取生产用地和建房工本费;对龙头企业加工生产用地,优先审批、报批,并就征用土地费用适当倾斜。

6.5 加大金融支持

为缓解产业发展投入不足,以加快推动蚕桑产业发展步伐为着力点,在采取企业投入一点、项目整合一点、财政扶持一点的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强化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力度,实行政府贴息贷款和小额信贷扶持贷款等方式,对龙头企业在蚕茧收购价、生产厂房扩展、技术创新等环节提供信贷支持,以扶优扶强龙头企业,不断提高龙头企业服务带动产业发展的质量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推动蚕桑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6.6 加强蚕茧价格市场风险调控

蚕茧收购实行依法定价,结合茧丝市场,按照“总体平稳、毗邻协调、适当升降、兼顾蚕农和企业利益”的办法,合理确定每季鲜茧收购价,调控蚕茧收购市场风险,同时,制定蚕茧收购的最低保护价,确保鲜茧收购底价不少于20元/kg。

6.7 规范生产经营秩序

县境内只确定昭通市长江丝绸有限公司具有鲜茧收购合法资格,确保蚕桑生产经营秩序平稳运行。坚持有关乡 (镇)和县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严格执行茧丝流通管理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严厉打击茧丝非法经营行为,净化县内茧丝市场。

猜你喜欢

桑园十二五蚕桑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助推高县蚕桑高质量发展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