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海拔抗稻瘟病粳稻新品种“凤稻19号”的选育

2012-12-08宋天庆赵慧珠

云南农业科技 2012年2期
关键词:稻区大理州单产

宋天庆,赵慧珠

(大理州农业科学研究所,云南大理671005)

1 选育经过

凤稻19号系大理州农科所通过鹤16/86-167//合系35复合杂交选育而成的高海拔粳稻新品种。1993年春季在温室选用中间材料鹤16/86-167作母本,高产优质高海拔粳稻主栽品种合系35为父本进行复合杂交,收杂交种子18粒,同年秋季F1在温室加代,混收到的集团继续在温室加代2次,编号分别为93秋49、94春49、94秋51;1995年至1998年连续在大田进行定向选育,编号分别为1495-952、1316(混收)、491-974、288-983;1999年性状稳定出圃参加株系生产力测定试验,按试验编号暂定名为99-13,2001年至2002年参加大理州中北部水稻良种区域试验;2003年至2004年参加云南省中北部水稻良种区域试验,正式命名为凤稻19号;2006年12月经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确定在海拔1 900~2 200 m高海拔稻区推广种植。

2 产量表现

2.1 试验产量

2.1.1 株系生产力测定试验

1999年在大理州农科所试验场参加株系生产力测定试验,单产11 999.1 kg/hm2,居13个参试种的第4位,较对照种鹤16增产928.5 kg/hm2,增8.63%。

2.1.2 新品系比较试验

2000年参加新品系比较试验,大理州农科所试验场及鹤庆2个试点平均单产8 287.5 kg/hm2,居14个参试种的第4位,较对照种鹤16减产2.43%,产量差异不显著。2000年因受移栽后持续阴雨低温天气的影响,土壤养分分解释放缓慢,供肥减弱,导致水稻分蘖和有效穗数明显减少,穗数型品种的产量潜力发挥受到严重抑制,而穗重型品种产量未受明显影响,这也是穗重型品种鹤16产量(8 493.75 kg/hm2)居首位的原因。

2.1.3 大理州中北部水稻良种区域试验

2001年至2002年参加大理州中北部水稻良种区域试验,在大理州农科所试验场、祥云、大理、剑川、鹤庆、弥渡密址6个试点2年平均单产9 405 kg/hm2,居13个共同参试种的第4位,较对照种鹤16增产991.8 kg/hm2,增11.79%,达极显著水平。在12个试验点次中有6个点次产量居前3位,10个点次较对照种鹤16增产。

2.1.4 云南省中北部水稻良种区域试验

(3)缺少多维度模拟。目前,对纸张干燥过程建模与模拟的研究只停留在一个维度,即纸机方向。然而纸张横幅方向的质量稳定性以及厚度方向上的收缩现象等也会对纸张生产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后续的研究可以增加纸张干燥过程模型的维度,研究纸张在纸机方向、横幅方向以及厚度方向3个维度上的变化规律。通风系统的模拟也可以利用CFD技术研究气罩内空气系统的压力场、速度场、温度场和湿度场的变化规律,构建纸张干燥过程的虚拟现实系统(VR,Virtual Reality System)。

2003年至2004年参加云南省中北部水稻良种区域试验,昭通市农科所、武定县农技中心、大理州农科所、曲靖市农科所、永胜县农技中心、保山市农科所、晋宁县种子站7个试点2年平均单产8 460 kg/hm2,居11个参试种的第4位,较对照种银光增产249 kg/hm2,增3.03%。在14个试验点次中有8个点次较对照种银光增产。

2.2 试种及示范产量

2001年在大理州农科所试验场试种333.34 m2,折合单产10 335 kg/hm2;2002年在大理、鹤庆示范0.33 hm2,平均单产8 670 kg/hm2,较原推广种凤稻11号、凤稻14号平均增产720 kg/hm2。2003年在大理市、祥云、鹤庆、洱源及丽江、昭通示范0.36 hm2,平均单产10 110 kg/hm2,较原推广种鹤16号、凤稻11号、凤稻14号、合系25等平均增产810 kg/hm2,其中在大理州鹤庆及昭通市昭鲁坝表现特好。2004年在大理州、丽江、昭通、曲靖、昆明等地扩大示范33.87 hm2,加权平均单产8 673 kg/hm2,较原推广种凤稻14号、合系25平均增产1 307.25 kg/hm2,其中,丽江市示范0.7 hm2,平均单产8 265 kg/hm2,较原主栽种凤稻14号增产1 185 kg/hm2;昭通市示范6.53 hm2,平均单产8 835 kg/hm2,较原主栽种合系25平均增产518.67 kg/hm2。2005年在大理、丽江、昭通、曲靖、昆明、保山、怒江扩大示范518.67 hm2,加权平均单产9 225 kg/hm2,较原主栽种凤稻9号、凤稻14号、合系25、沾粳6号等平均增产1 200 kg/hm2;其中,大理市湾桥镇湾桥办事处高产样板8.33 hm2,平均单产10 260 kg/hm2,较原主栽种凤稻11号平均增产1 050 kg/hm2;昭通市示范166.67 hm2,加权平均单产8 370 kg/hm2,较原主栽种合系 25平均增产 1 350 kg/hm2;丽江市示范 32 hm2,加权平均单产8 430 kg/hm2,较原主栽种凤稻9号、凤稻14号平均增产1 053 kg/hm2;保山市示范20 hm2,平均单产9 030 kg/hm2,较原主栽种合系2号平均增产900 kg/hm2;昆明市示范13.33 hm2,加权平均单产8 670 kg/hm2,较原主栽种沾粳6号平均增产1 065 kg/hm2;曲靖市示范10 hm2,加权平均单产8 580 kg/hm2,较对照种沾粳6号平均增产900 kg/hm2;怒江州示范10 hm2,加权平均单产7 575 kg/hm2,较对照种平均增产1 050 kg/hm2。2006年在大理、丽江、曲靖、昆明、楚雄、保山等地扩大示范746.67 hm2,加权平均单产8 289 kg/hm2,较原主栽种凤稻9号、凤稻14号、合系25、沾粳6号等平均增产939 kg/hm2,其中,大理市下关镇大庄村高产示范样板8.53 hm2,平均单产9 975 kg/hm2,较原主栽种凤稻 11号增产 1 125 kg/hm2。2007年在云南省高海拔稻区推广3 466.67 hm2,加权平均单产8 010 kg/hm2,较凤稻14号、合系35等原主栽种平均增产892.5 kg/hm2。2008年在云南省高海拔稻区推广0.9万hm2,加权平均单产8 115 kg/hm2,较凤稻14号、合系35等原主栽种平均增产897 kg/hm2,其中大理市七里桥高产示范样板26.67 hm2,平均单产10 417.5 kg/hm2,较非样板区其它品种平均增产1 260 kg/hm2;大理市喜洲镇举办样板14 hm2,平均单产10 065 kg/hm2,较非样板区其它品种平均增产1 290 kg/hm2;在丽江市永胜县永北镇(海拔2 130 m)种植最高单产达12 480 kg/hm2,创云南省高海拔粳稻高产纪录。2009年在云南省高海拔稻区推广1.15万hm2,占适宜区种植面积的35%左右,经调查核实加权平均单产8 040 kg/hm2,较凤稻15号、合系35等原主栽种平均增产897 kg/hm2,其中大理市下关镇高产示范样板20.77 hm2,平均单产10 530 kg/hm2,较非样板区其它品种平均增产1 245 kg/hm2;祥云县禾甸镇高产示范样板34.13 hm2,平均单产11 940 kg/hm2,较非样板区其它品种平均增产2 862 kg/hm2。2010年在云南省高海拔稻区推广1.53万hm2,占适宜区种植面积的45%左右,经调查核实加权平均单产8 115 kg/hm2,较凤稻15号、合系35等原主栽种平均增产915 kg/hm2。推广应用的经济效益、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3 主要特征特性

3.1 高产稳产,适应性好

从云南省、大理州中北部水稻良种区域试验结果可看出,该品种产量较高,在省区试中产量居第4位,与前3位品种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丰产性好,在州区试中品种主效(0.780)较大,极显著大于对照种鹤16(-0.54);产量稳定性好,地区适应性广,品种×地点互作方差、变异系数(0.886,7.504)显著小于对照种鹤16(1.426,10.646),也是参试种中较小的品种。

3.2 植株性状

凤稻19号株高95.0 cm左右,分蘖力强,茎秆粗壮,耐肥抗倒,剑叶直立略内卷,成熟时为叶下禾,株形好。一般每公顷最高茎蘖数720~780万,有效穗570~600万,成穗率75%左右。

3.3 穗部性状

凤稻19号穗长17~20 cm,每穗总粒数100~105,结实率80%左右,单穗重2.0 g左右。

3.4 种子性状

凤稻19号籽粒卵圆形,颖壳秆黄色,颖尖紫色,不易落粒,千粒重25~26 g。

3.5 品质

2003年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稻米品质检验结果,凤稻19号出糙率82.6%,整精米率59.00%,垩白粒率28.0%,垩白度5.6,直链淀粉含量18.51%,胶稠度80.00 mm,粒长5.2 mm,粒型(长宽比)1.8。白米,米粒有光泽,云南省农科院粳稻育种中心特性鉴定组鉴定,外观米质为5级。食味品尝结果,米饭油润可口,食味品质好。

3.6 熟期

凤稻19号在海拔1 900~2 200 m稻区种植,3月底至4月初播种,5月移栽,8月上旬齐穗,9月下旬成熟,全生育期186 d左右,较原主栽种鹤16早熟3 d左右,属早熟品种。

3.7 耐寒性

云南省农科院粳稻育种中心特性鉴定组鉴定结果,凤稻19号的耐寒性为MR,耐寒性与高海拔稻区原主栽种凤稻9号相近。

3.8 抗病性

2004年云南省农科院环境资源研究所病理研究室稻瘟病室内鉴定结果:YR-14(R)、长14-8(R)、青 92-06-b(R)、88A(R)、IW81-04(R)、JCH-8(R)、ML-7(R)、TCH-6(R)、TH-5(R)、TH74-9(R)、Y34(R)、Y69(R)、Y88-278(R)、YJ-1(R)、YJ-12(R)、YJ-2(S)、YJ-5(R)、YJ-8(R);田间抗性鉴定0级(田间抗性极强),凤稻19号属稻瘟病抗性极强的品种。多年多点自然抗性鉴定结果也表明凤稻19号抗白叶枯病,极少感染恶苗病及稻曲病,综合抗性好。

3.9 适应范围

多年多点试验及示范结果表明,凤稻19号兼具早熟、耐寒、高产、稳产、优质、适应性较广等优点,最适宜在海拔1 900~2 200 m的高海拔稻区种植推广。

4 栽培技术

4.1 严格进行种子处理,预防恶苗病等种传病害的危害

播种前认真进行种子预处理,将种子中的秕粒、杂质等除净后,晒种1~2 d,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在此基础上严格进行种子消毒,预防恶苗病等种传病害的危害,一般用25%施保克2 500~3 000倍液浸种72 h,捞出晾干即可催芽播种。

4.2 肥床旱育扣种稀播,培育带蘖壮秧

重视苗床地选择与培肥,建立高标准肥床。在此基础上强调扣种稀播匀播,每公顷播种量控制在375~525 kg,并称种到畦,打牢培育带蘖壮秧的基础。切实加强秧田期以温度和水分、肥料为中心的秧苗管理,为秧苗正常生长、分蘖创造良好条件,培育适龄无病带蘖壮秧,为实现高产稳产目标奠定基础。

4.3 适期早栽,避过8月低温,确保高产稳产

适期早栽是高海拔稻区水稻避过8月低温冷害,实现高产稳产最关键的技术环节。在凤稻19号的高产稳产栽培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做到适期早栽,栽期最迟不宜超过5月底,确保在安全齐穗期(8月20日)前齐穗。

4.4 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在多穗基础上争大穗夺高产

凤稻19号株形好,适于密植,穗数不足时难获高产,大田栽培宜采取主攻足穗,力争大穗大粒,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的策略。坚持合理密植、规格化拉线条栽,每公顷栽60~75万丛,每丛1~2苗,基本苗120~150万/hm2,每公顷最高茎蘖数720~780万,每公顷有效穗570~600万,每穗总粒数100~105粒,结实率80%左右,千粒重25~26 g,在足穗的基础上争大穗夺高产。

4.5 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促早生快发

为实现在多穗基础上争大穗大粒夺高产的高产稳产栽培目标,施肥方面要在增施有机肥的前提下,施好中层肥和早施分蘖肥,通过前期重施基肥,促早生快发争多穗。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后期巧补磷钾配合的穗粒肥,攻大穗增粒重。一般以氮、磷肥总量的80%作基肥,钾肥及20%的磷肥作穗肥。

4.6 科学管理

切实加强以水浆管理为中心的田间管理工作,重点抓好浅水促蘖争多穗;苗够晒田攻大穗;齐穗后干干湿湿以湿为主,以气养根、以根养叶、以叶促粒重3个关键环节,合理运用促控手段,促进水稻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并根据苗情和病虫害预测预报,及时抓好病虫草鼠害的系统防除,千方百计减少产量损失。

[1]赵慧珠,宋天庆.云南省高海拔高产优质粳稻新良种选育方法[J].中国稻米,2004(2):20~21.

[2]杨久,丁鲲,卢义宣,等.云南籼粳交错区水稻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及通径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2):391~395.

猜你喜欢

稻区大理州单产
山西夏收全面完成 总产单产好于常年
黑龙江省和全国“十三五”期间三大作物单产变化分析
农大农企联手创山西小麦最高单产新纪录
油菜“不务正业”,单产3.4吨
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动态及趋势分析
稻区冬闲田种植油菜经济效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