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期职业教育有效性的现状分析

2012-12-05

职教通讯 2012年4期
关键词:教育经费中等职业办学

阴 祥

转型期职业教育有效性的现状分析

阴 祥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促使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随之转变。这种转变势必会影响到我国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在新形势下,我国需要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职业教育投入、办学形式、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从而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有效性,以应对社会转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转型期;职业教育;有效性;现状分析

为了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国家相继颁布了《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劳动部关于贯彻实施<职业教育法>的通知》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等相关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蕴含了丰富的提升职业教育有效性的思想。与之对应的是各省市也制定了提升职业教育有效性的相关政策。那么职业教育有效性的内涵是什么,又该如何界定呢?

教育的目的是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这两个维度中界定的,因此,教育的贡献主要是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同样,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衡量职业教育,它一定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所谓职业教育有效性,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对受教育者全面发展需要及社会发展要求的满足程度。职业教育有效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指向职业教育效率本身的有效性;指向职业教育效果的有效性;指向职业教育过程方式方法的有效性。“如果昨天的经验教训没能使我们看到旧的方式方法的不正确,那么我们今天就决不可能学会用新的方式方法来完成自己的任务”。[1]研究历史是我们科学地完成当前研究工作的重要前提。对转型期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尤其是其有效性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亟需做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一、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整体运行效率不高

职业教育管理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宏观管理;二是微观管理。宏观管理指的是中央、地方两级政府对高职院校实施的管理。微观管理指的是职业院校内部实施的管理。职业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职业教育政出多门,不一致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大体分为:一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二是劳动社会保障部门;三是行业主管部门;四是企业办学。

事实上,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方向是对的,但多头管理则带来了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同时,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劳动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范围内,分别负责有关的职业教育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多头管理、政出多门、资源分散、效益低下等问题很突出,主要表现在职业学校管理方面。各主管部门掌握着办学单位的“人、财、权”,负责事业发展规划。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各行其是、职能交叉的现状,使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难以发挥最大办学效益。这几年,地方为调整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做了不少努力,但由于上级管理体制没理顺,地方调整的难度很大。目前,从中央到地方虽然大都成立了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但联席会议不是实体性机构,对各部门协调力度不够,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一致管理的问题。

(二)中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脱节,衔接不畅

在教育部门内部,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也分属两个部门主管,同样存在规划和管理不协调的问题。特别是在强调中、高职相互衔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情况下,两个阶段的教育课程内容难以衔接,层次和内容上区别不明显。因此,对中职和高职分开管理,使得中高职衔接、中高职一体化、中职与高等教育沟通等都遭遇不少困难。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2011年全国高职计划招生326万人,比2000年增长了近5.5倍。随着高职院校扩招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的人数持续增长,据2005年网易教育频道的一则报道,“2004年上海市中职学校毕业生升入高职专科学校(含3+3)为19639人,占毕业生总数37.63。”[2]不难看出,目前中高职教育衔接已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而中高职衔接的核心是课程的衔接,由于中职与高职的课程往往是各自独立、相互分离,因此,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凸现了出来。

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有中职毕业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生,许多学校按普通高中毕业生设计教学计划,这样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后,许多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出现重复,有些专业重复率超过60%。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例,根据2004年教育部的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分析比较三年制中职和两年制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汽车电工专门化方向)专业课程(见表1),我们发现,高职的三类专业课共开设15门,合计1 460学时,其中有11门课程与中职出现重复,学时数超过1 100学时,约占专业课总数的75%。

表1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中、高职专业课比较

高职与中职在人才培养的层次上理应有明显的差异,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由于高职专业课从零起点开始,而且专业课学时数少于中职。仍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例,高职的专业课比中职少790学时,可能出现高职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反而不如中职毕业生的现象。如果不计最后一学期的企业实践,高职生在校专业学习仅1 100学时,显然难以达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三)业务部门之间管理失调,不协调

政府各业务部门职教管理职能交叉,条块分割,统筹乏力。一般情况下,职业高中和高等职业院校归教育部门管理,技工学校和职业培训归劳动保障部门管理。从财政归属看,教育事业费属于财政部门,教育基本建设费属于发改委,教育事业的发展计划属于教育部门。教育部门发学历证书,劳动部门发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

(四)两级政府之间权责不明,不对称

主要表现在市县两级政府之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规定,县政府在职业教育管理中的权责主要是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但是,实际上普遍存在县财政支出经费发展职业教育、城市无偿吸纳毕业生就业的违背“投资—受益”原则的现象。[3]此外,一些职业学校的领导体制也存在不协调。如一些省份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业务归市教育行政部门主管,而学院领导班子中的党政领导归省委组织部门管理,等等。

(五)职业教育法律缺乏,不具体

有法可依是职业教育的开展与实施的重要保证。由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时间不长,职业教育领域系统的法律法规还有待于建设。特别是社会转型时期,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着纷繁复杂的情况,相关部门缺乏立法实践和案例,许多新问题不断地出现。因此,职业教育法律的涉及范围不够广,相关配套的法律细则仍然很不具体,法制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

(六)社会、企业行业参与热情低,不积极

尽管,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在校企合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但是大部分地区的校企合作水平仍然较低。行业、企业、专家、学生等社会力量没有普遍参与到职业教育的管理当中。实现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专家、学生的支持。

二、职业教育投入不足,经费使用率和贡献率较低

(一)投入总量较低

2007年,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总计12 148.0663亿元,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为851.79826亿,仅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7.012%;2008年,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4 500.73742亿元,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为1 049.2435亿元,仅占教育经费投入的7.236%。两年间,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总量虽然有所增加,但所占教育总经费比重并未有明显提高。

自2005年至2008年,高等职业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由3.8%上升到4.9%。比例升高了1.1%,这体现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战略的要求。但需要注意的是,2008年高等职业教育经费为631.6亿元,而本科教育经费为3 037.9亿元(占教育总经费比例的23.4%),高等职业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仅为本科教育经费占总经费比例的1/5,投入严重不足(见表2)。

表2 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支出与教育总经费支出情况(2005-2008年)[4]

(二)生均经费较低

中等职业学校财政预算内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尤其是公用经费部分。各类预算内生均经费占总生均经费的比例较低,生均经费部分仅为50%左右(其中技工学校仅为47.99%,职业高中及农村职业高中最高也只有56.65%和58.61%,中等职业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分别为54.16%和52.29%);生均人员经费比例较高,为63.20%-76.29%(其中农村职业高中最高为76.29%,职业高中其次为75.84%,中等职业学校为71.62%,中等专业学校为68.63%);生均公用经费比例很低,仅为30%左右。[4]

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均教育经费由2005年的4 043元增长到2008年的6 889元,增长幅度达到了70%。但是仍然与本科教育生均教育经费差距明显。由表1可见,2008年本科的生均教育经费是27 512元,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生均教育经费的4倍。[4]

(三)经费投入结构不合理,使用率较低

据调查,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使用效率有待提高,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比例失调;事业经费比重过大挤占了基建经费。由生均经费的各类经费结构比例情况分析(如表3所示),总生均经费部分,事业经费占了总生均经费的92.82%-97.21%之间,基建经费仅占2.78%-7.17%之间(仅技工学校为7.17%,其他为3%左右);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的比例大致为6:4,人员经费有提升的空间,用以改善教师待遇。预算内生均经费部分,基建投入比例仅为3%左右,很难保证对基建的投入;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的比例保持在75:25左右(其中职业高中、农村职业高中为近8:2)人员经费比例较高,过高比例的人员经费挤占了教学办公用的公用经费。

高等职业教育公用经费依赖预算外经费补充。相比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支出的构成,可以看出,在教育经费支出的整体预算中,个人部分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公用部分的比重有所增加。在预算内教育经费中,个人部分和公用部分的比重分别为59.3%和34.11%;而在教育经费总的支出中,两项的比重分别为42.66%和51.64%。造成比例变化的原因是预算外经费补充了公用部分的不足,提升了公用部分在总经费支出中所占的比例。

(四)职业教育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较低

杭永宝指出,“1993-2003年和1993-2004年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以上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分别为 0.148% 、0.612% 、0.507% 、1.910% 、3.169% 、1.750% 和 0.155% 、0.643% 、0.453% 、1.859% 、3.038%、1.922%。”[5]对比1993年和2003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都有所下降,分别从1.910%降到了1.859%和3.169%降到了3.038%。

杨毅、谭界忠通过一系列论证,对2001-2008年我国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做出以下推断:“按不变价格计算,2001-2008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10.38%。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18%。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0.189%,其中,中职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0.088%,高职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0.101%。上述计算结果表明,2001-2008年间,我国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偏低。”[6]

从以上不难看出,我国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是很突出,换句话说,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尚没有起到作为其拥有的作用和功能,即其在经济发展层面上的有效性较低。

表3 高等职业教育经费、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支出总量结构分析(2008年)[4]

三、办学形式多样化,有效性不高

我国在深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各地区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初步形成了集团化办学、产学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东西部联合办学等多元化投资办学形式。但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集团化办学不够深入

我国职教集团从20世纪90年代产生以来,就受到普遍的关注。全国各地在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办学模式,有以城带乡、三段培养的“海南模式”,行业为主、城乡联合的“河南模式”,以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天津模式”等。从总体上看,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还处于探索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多数职教集团采取松散型组建模式,内部凝聚力不强;政府对职教集团存在“过分控制”与“放任不管”两个极端;龙头学校发挥作用不明显,集团成员之间缺少沟通与联系;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二)产学合作机制运行不畅

我国早就存在合作教育的形式,但真正作为一种与国际接轨的教学模式系统地进行研究、试验、推广与实施,应源于20世纪80年代。1985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纺织学院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在我国试验一年三学期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被视为我国产学合作教育开始的标志。直到2005年11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改变传统的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做法,职业教育的课堂有些要设在学校,有些可以设在工厂车间、服务场所和田间地头”。之后,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第十条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规定高职院校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时间不得少于半年。这样,产学合作教育开始以政府法规的方式确定下来并具体化。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的问题,如合作双方观念上的误区;人才培养上的困难;合作经费不足;政府调控指导不够;互利互惠的原则难以形成等问题。

(三)中外合作办学总体效益不高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应运而生的一个新鲜事物,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至今,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在实践中得到了快速地发展,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合作办学的专业设置不够科学,盲目追求新专业、热门专业;合作办学层次总体偏低,效益不明显;过分强调教育的公益性,而忽视中外合作办学的商业性、营利性,等等。

(四)东西部联合办学有效性有待提高

教育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3年11月10日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东部对西部、城市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的意见》(教职成 [2003]6号),明确提出以不同形式,“积极开展城市对农村、东部对西部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工作,进一步推进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7]这就为跨区域联合办学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如下的问题:东西部联合办学的管理平台不健全;联合办学的经费筹措较困难;联合办学的政策落实不到位。

四、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有效性不高

有调查发现,当前的中职生在初中班级里的综合成绩处于优的仅占6%,良的约占9%,一般的约占33%,而差的则占52%以上。[8]不对其他深究,但就职业学校的教学有效性而言,令人深思。

(一)教学有效性的缺失

1.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比较低。有关调查显示,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理论课教学中,只有约9.8%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有54.3%的学生能够参与大部分课堂教学活动,有21.3%的学生只能参与一半课堂教学活动,有14.6%的学生仅仅参与少数课堂教学活动。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实践课上,情况稍有好转,约有16.8%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有61.1%的学生能够参与大部分课堂教学活动。

2.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实践性教学方法缺乏。根据对几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方法所做的调查显示(见图1),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使用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约占96%)、练习(61%)、讨论(53%)。这几种教学方法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其他教学方法,而对于应用型人才培训最常用的模拟教学、游戏、课题研究等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应用,却很少有教师采用。

(三)德育有效性程度不高

首先,职业学校德育课堂片面强调教育者的主动性,将职校学生的德育内化过程看作单一的被动接受过程。其具体表现为整个课堂就是教师一味地“满堂灌”,丝毫不注意职校学生想法与感受,也很少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没有这种交流,很难想象学生会主动接受来自老师的知识,那么,这个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施教与受教间的矛盾自然很难解决,这也就更谈不上“内化”、“外化”的转化过程。

其次,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过于狭窄单一,缺乏有效的整合。在校园里似乎道德教育只是德育老师的事,与其他课程内容无关。而在德育课堂上,不少职业学校德育教师在讲授各种价值观、道德观时又只停留在理论高度,照本宣科,不注意结合实际,使得德育课堂索然无味。而德育方法过于单一,也往往是德育课程不受欢迎的症结之一。不少德育教师脑子仍采用传统的教授模式,讨论的话题重复了很多年,根本就没有依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的心理要求、不同的时代背景而填充不同的鲜活内容。因此,如何改革创新职业学校德育模式,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

图1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方法调查

(三)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1.就业率不断提高,对口就业率较低。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既有来自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又有适龄人口下降等周期性问题的困扰。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走到了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其中,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当前一个突出问题。

从2003-2005年的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直接就业情况来看,3类教育(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发展(速度)超过其自身毕业生就业率的增长,中等职业教育的就业率远远高于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但是,上海教科院职成教所前几年的一项调研表明,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没有联系的占55%以上;一所国家级重点职校的某个专业,对口率不足30%。干非所学,学非所用,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也不能“对号入座”,这与“针对性较强”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相悖的。尽管社会和学校都喜欢迁移能力强的“通才”,提倡人才的适应性和宽口径,但对于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来说,应更加突出职业的针对性。“适销对口”比“岗非所学”的就业性能比应该更高。

2.毕业生素质参差不齐,与单位的要求差距较大。来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的一项调查显示,诚信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一项职业素质,而接受调查的职业学校学生和社会青年对此的认识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差距较大。在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职业素质“诚信”方面,学生和社会青年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现实表现也排在“服务意识”、“沟通”、“学习能力”等十余项内容之后。[9]与此形成对比的是,63%的新加坡学生认为“诚实”是“最重要的品格”,78%的学生认为考试作弊应该受到处罚。

“我们发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要求最高,甚至超过了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但学生和社会青年的价值观取向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余祖光如是说。他建议,职业院校应通过教学、活动、训练和专业渗透等多种途径,建立职业价值观教育实施的有效方法,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其职业适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以便在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足。

[1]苏共中央社会科学院《科学与教学文献》编辑部.历史科学·方法论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7.

[2]网易.上海中职生就业升学增多[EB/OL].http://edu.163.com/edu2004/editor_2004/zhongkao/050427/050427_193159.html,2005-4-27.

[3]王念哲.和谐视域中的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J].职教论坛,2009(6):32.

[4]郭文富.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与地区差异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04).

[5]杭永宝.职业教育的经济发展贡献和成本收益问题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2:105.

[6]杨毅谭,谭界忠.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计算研究与实证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0.8(23).

[7]周景芝.开展东部对西部、城市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J].中国培训,2004(2):23.

[8]吴必尊.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现状调查报告—学生问卷报告[J].广州师训,2007(5).

[9]搜狐网.用人单位更看重毕业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EB/OL].http://learning.sohu.com/20080331/n256007417.shtml,2008-03-31.

The Actuality and Analysi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Validity in Social Transformation

Yin Xiang

Social transformation,since reforming and opening up from 1978,changes our country's economic and social structure subsequently.This shift will inevitably affect ou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all aspects.In the new situation,the country needs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management system,investment,approach and teach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which will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and response to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rom social transformation.

transition;vocational education;validity;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analysis

阴祥,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G710

A

1674-7747(2012)04-0019-06

[责任编辑 曹 稳]

猜你喜欢

教育经费中等职业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发布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管好用好粮食仓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