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职学生数学解题反思能力的培养

2012-12-01李碧璀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直线题目解题

李碧璀

(厦门工商旅游学校 福建 厦门 361012)

对中职学生数学解题反思能力的培养

李碧璀

(厦门工商旅游学校 福建 厦门 361012)

举例阐述了中职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在数学解题上采用由易到难,由基础到深入的方法,对中职学生在数学解题反思方法上进行引导,逐步培养中职学生的数学解题反思能力,从而提高中职学生的数学能力。

中职学生;数学解题;反思能力;培养

自古以来,我国教育家就强调反思意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就是印证,他们强调学与思的统一,注重学习后的反思。数学解题中的反思,特指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适时回望学习经历、及时修正解题策略、监控调节解题过程的思维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数学解题反思是提高解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解题反思贯穿解题学习的全过程,也是对解题的元认知过程。在实际解题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水平的限制及非认知因素的影响,学生往往表现出对基础知识不求甚解,不善于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缺乏解题后对解题方法、解题中反映出的数学思维方法、特殊问题所包含的一般意义的概括,导致获得的知识系统性弱、结构性差。尤其是中职生,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不大,基础相对薄弱,做题相当被动,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养成解题反思习惯,从而提高数学能力,有很重大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态度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是成功的基础。因此,在培养学生解题反思习惯时,首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反思态度、反思意识。多数中职生的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他们往往不愿花太多时间在学习上;但是他们尚能意识到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重要性。所以,在一开始,可以把解题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告诉学生,先使他们的思想中有反思意识,然后再由易到难,就审题、解题过程、解题后如何进行反思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引导,使他们逐步养成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中职生往往是看到数学题后根本不知道从何下手,哪怕最简单的题目。因此,在一开始,可以通过波利亚的“怎样解题”四步骤来进行解题任务分解,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反思。

例1:已知等差数列的第6项是5,第3项与第8项的和也是5,求这个等差数列前9项的和。

步骤二:拟定计划。问题3:怎样求解本题?通过对题目的分析,要求出Sn需要先求出a1,再根据解题需要求出d或者an。显然本题要求出an也需先求出d,所以,为了简化步骤就选择公式(2)。

步骤三:实现计划。用通项公式an=a1+(n-1)d求出a1和d。师:“本题的a1和d能直接求出来吗?”生:“不能”。师:“该怎么办?”生:“要列方程”。师:“对。怎样列?”生1:“根据已知条件中a6=a1+(6-1)d列出第一个方程;再根据已知条件中a3+a8=a1+(3-1)d+a1+(8-1)d列出第二个方程。连立方程组。”生2:“或者把第一个方程中的a1用d表示代入第二个方程。”师:“对。然后呢?”生:“把所求出的a1和d,n=9代如公式(2)既可求解。”

步骤四:回顾。(1)正面检验每一步,推理是有效的,演算是准确的。(2)回顾这个解题过程可以看到,解题首先要弄清题意,同时又要及时提取记忆网络中的有关信息。这当中,起调控作用的关键是构思出一个成功的计划(包括解题策略)。(3)在心理机制上,这个案例呈现出“激活——扩散”的基本过程,激活了记忆网络中的解题方法,然后根据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选定本题的解法。在本题的教学中,应先让学生思考该用什么数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反思解题过程中数学公式之间的联系,促进解题思维常规化,从而才有可能反思数学思维过程,优化解题思路,让学生经过思考与探索,促进反思,提高反思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在学生学会了初步的反思方法之后,可以进一步要求学生积极反思,探求一题多解,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一个数学问题,由于审视的角度不同,往往会得到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掌握基本解法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去反思,去探讨和寻求更好、更简捷的解法,使学生通过反思,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去审视、去思考,从而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众所周知,数学知识有机联系纵横交错,解题思路灵活多变,解题方法途径繁多,但最终却能殊途同归。即使一次性解题合理正确,也未必能保证一次性解题就是最佳思路、最优最简捷的解法,不能解完题就罢手。

例2:已知三点A(1,2),B(3,3),C(7,5),求证:A、B、C三点共线。

对知识点做横向与纵向比较

很多学生做题易就事论事,就题论题,不能通过反思对各知识点进行比较、小结,从而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有效的知识网络,导致掌握的知识支离破碎,容易遗忘。

例3:判断下列5个命题中正确的命题是____:(1)若y=f(x)为偶函数,则y=f(x+2)的图像关于直线对称x=2;(2)若y=f(x+2)为偶函数,则y=f(x)的图像关于直线x=2对称;(3)若f(x-2)=f(2-x),则y=f(x)的图像关于直线x=2对称;(4)若f(x+ 2)=-f(-x),则y=f(x)的图像关于点(2,0)对称;(5)函数y=f(x-2)与y=f(2-x)的图像关于直线x=2对称。

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是(2)和(5)。这道题目需要我们反思所有与函数相关的对称性知识点,并通过对这5个命题做横向比较,弄清函数的对称问题。比较(1)、(2),我们要弄清的问题是:偶函数关于y轴对称,所以,倘若y=f(x)为偶函数,则y=f(x+2)是由y=f(x)向左平移2个单位得到,所以y=f(x+2)的图像关于直线x=-2对称;倘若y=f(x+2)为偶函数,则y=f(x)是由y=f(x+2)向右平移2个单位得到,所以y=f(x)的图像关于直线x=2对称。比较(3)、(4),我们要弄清的是关于函数自身的对称问题的两个重要结论,结论1:函数y=f(x)关于直线x=a对称的充要条件是: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都满足f(a+ x)=f(a-x),即f(x)=f(2a-x)。结论2:函数y=f(x)关于点(a,b)对称的充要条件是: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都满足f(a+x)+f(ax)=2b,即f(x)+f(2a-x)=2b。所以,若f(x-2)=f(2-x),则y=f(x)的图像关于直线x=0对称;若f(x+2)=-f(-x),则y=f(x)的图像关于点(1,0)对称。比较(3)、(5),我们要弄清函数的对称分为:函数自身的对称性与两个不同函数的对称性。所以对于命题(5),就不能套用上述关于函数自身对称问题的那两个结论。首先,我们知道y=f(x)与y=f(-x)是关于x=0对称,而y=f(x-2)和y=f(2-x)分别是由y=f(x)和y=f(-x)向右平移两个单位得到,所以函数y=f(x-2)与y=f(2-x)的图像关于直线x=2对称。

经常对做过的题目做这样纵向或者横向的知识反思和比较,做归纳与总结,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学过的内容有较系统的认识,从而达到会做一题就会做百题的效果。

总结

综上所述,可归纳总结解题反思的步骤如下:一是进行审题反思,就是应该反思如何审题。这里要指出的是,反思不一定在解题之后,也可以在解题之前或解题之中,在遇到一个新颖的题目时,我们应该要搞清未知数是什么,已知数据是什么,条件是什么,要确定未知数,条件是否充分,把条件的各个部分分开来分析,甚至可以画图引入适当的符号。这样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数学建模的模式,也有利于我们分析题目。二是反思解法,拟定计划。反思以前是否见过这个题目,是否见过相同的问题只是形式不同而已,以及是否知道与此类问题有关的公式或者定理。三是反思计划,叙述解法。数学是培养逻辑思维的,所以我们要注意反思,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数学能力有质的提高。四是查漏补缺,反思解题过程,总结解题经验。要思考:对你的求解过程自己检验过吗?你能否用别的方法来解这个题目?你用的这个方法或结果能否用于解决其他问题?五是反思基本的解题模式,做到举一反三。要在解题中抽象出基本的解题模式,并系统小结,对知识点做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形成牢固的知识体系。

我校通过对学生数学解题反思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生数学解题的自觉性、主动性,促进了学生良好解题反思习惯、反思意识的形成,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发现,很多问题只要联系所学知识自己都能解决,而且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于做错的地方也更能理解。养成良好的解题反思习惯后,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学习兴趣也浓厚了。教师都是引导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灌输,使学生懂得了要经历“感知——领悟——运用”的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解题反思能优化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升华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使学生获得深入学习所必需的思维品质,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总之,培养学生数学解题的反思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更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为学生获得终身受用的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奠定基础。

[1]张定强,赵宏渊.论数学反思能力[J].课程·教材·教法,2005,25(3):49-54.

[2]曹一鸣,王仲英.略论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9):1-2.

[3]王家聪.新课程理念的实施需要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J].数学教学通讯,2004,(2).

[4]段训明.增强反思意识 优化思维品质[J].数学通报,2003,(6).

[5]薛党鹏.解题回顾与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J].数学通报,1999,(12).

李碧璀(1968—),女,福建厦门人,硕士,厦门工商旅游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课程。

(本文责任编辑:谢良才)

G712

A

1672-5727(2012)04-0103-02

猜你喜欢

直线题目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学会思考,尊重每一道题目
用“同样多”解题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画直线
画直线
解题勿忘我
追根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