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化人 艺术养心——“第一届湖南文学艺术奖”戏剧获奖剧目述评

2012-11-24怡萍

文艺论坛 2012年12期
关键词:湘剧梦蝶

■ 怡萍

以文化人、艺术养心,是文学艺术的独特功能。湖南省的最高文学艺术奖——湖南省“第一届文学艺术奖”的设置与开评是湖南省文化生活中的一件盛事,更是省委省政府文化自觉的表现。由湖南省祁剧院、衡阳市祁剧团创作演出的祁剧《梦蝶》、长沙市湘剧院创作演出的湘剧《古画雄魂》、湖南省湘剧院创作演出的湘剧《李贞回乡》和娄底市花鼓戏剧团创作演出的花鼓戏《花落花开》四个剧目,作为我省2007年至2011年间最优秀的戏剧作品,荣获了首届文学艺术奖。这四个获奖剧目无愧于这个荣誉。戏曲是最典型的中国民族艺术、综合艺术,千百年来还曾经是影响力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族艺术。面对时代的挑战,我省的戏曲工作者以坚定的信念和自觉的担当,自觉主动地承担起传承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发展创新戏曲的历史责任。四个获奖剧目的艺术实践及其丰硕成果即是有力证明。

一、现代湘剧:《李贞回乡》

“红色经典”题材是湖湘文化宝藏,《李贞回乡》是其中一颗夺目的明珠。

由盛和煜编剧、湖南省湘剧院演出的湘剧高腔《李贞回乡》描写的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李贞,在革命胜利后的上世纪50年代,回到家乡湖南浏阳乡村看望乡亲,见到了久别的战友秀姐、莫乡长,以及当年自己作为童养媳时的前夫古老三而产生的那一幕幕不可磨灭的记忆。剧作的不凡之处或在于古老三——李贞的前夫,“这一个”曾被李贞和许多人视为“落后分子”的普通农民的形象刻划。该剧跳出了宏大的叙事诉求,剧作家精选巧用在大时代背景的特定时空中发生的生动细节,变换话语方式,以世俗的感性关怀,细腻的情感把握,通过交织于历史和现实时空的情节推进和矛盾冲突的层层揭示,李贞(和人们)最终感慨地发现这名“落后分子”原本就有的一颗善良的心。《李贞回乡》生动而洗炼地再现了共和国第一位女将军的戎马人生和心路历程,深情诉说了“人民群众最善良,升华了共产党闹革命是为了人民谋幸福的朴素真理”。全剧情节跌宕起伏,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给观众带来内心深处的震撼与感动。

戏曲美学的现代整体体现,是湘剧《李贞回乡》的显著艺木特点。舞台上的水车、磨坊、湖南古民居,演员朴质的服饰,熟悉的《浏阳河》旋律……全剧洋溢着浓郁的湘味湘情。导演张曼君以此统摄二度创作,综合音乐、舞美创造,把剧中多次出现的时空“闪回”巧妙转换,自然流畅,难能可贵。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王阳娟成功地塑造了李贞将军的第一个舞台艺术形象,出色地完成了她艺术人生中颇具挑战的角色创造。曹汝龙、庞焕励、唐伯华等,都是当今湘剧舞台最具实力的表演艺术家,他们的表演细致入微,演唱行腔自如,人物个性鲜明,他们的精采表演极为全剧增色。

能把一个表现主流意识形态和宣传主流价值观的革命历史题材演绎得既酣畅淋漓,荡气回肠,令观者为之动容落泪,又举重若轻、风趣幽默、难以忘怀、令人回味,湘剧《李贞回乡》能够多次获奖亦可谓名至实归!据了解,《李贞回乡》自2009年首演并获省艺术节“田汉大奖”以来,已在省内外演出100多场。在获得本届省文学艺术奖前后,该剧曾先后两次应邀晋京展演,成功荣获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而在此之前,它已是湘剧第一个、我省第二个入选“2009-2010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精品剧目。

二、现代湘剧:《古画雄魂》

同是湘剧,长沙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创作演出的湘剧弹腔《古画雄魂》却是一台张扬别样壮美的好戏。

“在反映抗日战争题材的文艺库藏中,我们已经看到很多表现民族精英爱国主义和民族反抗精神的作品,不同的是,本剧所描写的对象并不是那些抗日斗争的大英雄,而是普通中国民众,在民族意识驱使下的自发爱国行为。”(乔德文:壮哉!湘剧《古画雄魂》)

《古画雄魂》另一可贵之处是,编导陈义平、黄国强能够从人物形象入手,由此组织情节,展开戏剧冲突,着力于水天熊、关隘雄、伊藤三个主要形象及其性格的塑造。音乐唱腔一改近年凡及湘剧新创剧目必唱高腔的惯例,大胆运用更适于形象塑造、“说唱性”较强的弹腔,这也使《古画雄魂》的唱腔形成了一种既有浓烈湖南语音风味、又有较强音乐性的独特的湘剧弹腔旋律。音乐的成功和梅花奖、文华奖演员曹汝龙与汪辉、罗智勇联袂主演,给剧目的成功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量。他们三人不但个个能唱会演,而且塑造形象能力很强,表演声情并茂,生动传神,使该剧增添了无形的张力。

《古画雄魂》一经问世即引人注目:2006年9月参赛省艺术节,一炮走红,获取第二届湖南省艺术节田汉大奖,业内对此好评如潮;同年10月获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2007年受中宣部之邀,晋京献礼演出,当年荣获中宣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08年受邀参加长江流域暨中日韩国际艺术节,获优秀剧目奖。2010年经过修改打磨,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获“文华新剧目奖”;同年进入2010-2011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项目;2012年10月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古画雄魂》受文化部邀请再次晋京展演!直至本次荣获省首届文学艺术奖前夕,该剧第二次入选2011-2012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资助剧目,《古画雄魂》值得期待。

三、现代花鼓戏:《花落花开》

关注现实,直面改革,是艺术创作的使命,更是党和人民的热望,《花落花开》不辱使命。

娄底市花鼓戏剧团创排的《花落花开》2009年获湖南省艺术节田汉大奖,即应邀到省委党校演出颇受好评。2010年,受中共中央党校邀请晋京演出,《花落花开》京城绽放,盛赞如潮,并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教材,至今已巡演60余场,深受广大干部群众喜爱。现又获湖南省第一届文学艺术奖……该剧所以获此赞誉就是因为它是一部源于生活、反映现实、唱颂当下的优秀现代花鼓戏。

《花落花开》取材于湘中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现实生活,以梅山镇紫鹊村村民委员会主任海选为切入点,用大量的舞台语言描绘了前任女村官在新一届村主任选举中落选后复杂激烈的思想斗争,为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以一个共产党员宽阔无私的胸怀,从不支持到全力支持新任村主任工作的过程。同时,用鲜活生动的故事情节描绘了一个发财致富后不忘父老乡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村官。剧中新老村委会主任不同发展理念产生的碰撞和冲突,揭示了在求新、求变、求富、求知、求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共产党员、基层干部不仅要做到作风不落伍,更要做到管理模式、发展思路不落伍。这是一部生动再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施新农村建设,赞扬农村青年外出创业致富、反哺桑梓的戏剧。

本剧最为可贵的是艺术地塑造了一群生动鲜活的新型农民形象。该剧成功创作的现实意义还在于它再次证明了一个近年几乎被淡漠遗忘的真理——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编剧杨小仆说:“我们去深入生活,去大梅山深处的美丽村庄欣赏梯田的悠长,品尝梅山餐饮的辛辣,领略飞水漂流的刺激,感悟宁静乡野的怡悦,顾盼美丽村姑的多情。通过对农村生活乃至生命的现实感悟,去找寻一个个现场,然后把惊讶和感动以理性冷峻的方式予以记录下来,这里包含着对政治功业和人文情结的互相觊觎,对党性与人格的有机融合,对传统与创新的承接开拓,对花落的必然和花开的必要的辩证思维。”生活给作者的感悟使他在内心视像中看到“以石有根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活力流走百髓,青春灌畅天怀,无私充盈头脑,创业心声震天。在他身上,你会看到新型农民在党的政策下,走出乡关的勇气;看到新型农民完成原始资本积累,返乡创业,回报桑梓的动人情怀;看到新型农民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的撩人热忱。他们有能力,有信心,有思路,有规划……”

然而,我们似乎应当在惊恐中保持一份冷静,向上述逻辑推理的起点回溯,就法律监督是否影响审判机关在民事诉讼中的独立地位作出事实上的判断而不仅仅是依靠理论的推演。只要查阅一下抗诉案件维持原审结果的裁判文书,就能知晓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的法律监督主要是程序上的启动权。如果一定要说法律监督会对审判机关在民事诉讼中的审判造成影响,那么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抗诉案件裁判文书说理性的增强,而裁判文书的说理恰恰是对个案公正的论证,与审判独立的目标相契合。

于是作者的笔下乃至后来的舞台上便形象而深刻地体现出:

“石有根回乡的目的很纯,感谢村民,回报桑梓,石有根回乡的目标单一,致富村民,改变家乡。

落英虽满地,鲜活却依旧,那是回馈大地的一种方式,那是给正在开放的花儿的一种润泽。

繁花满树,静心处可以听到花儿开放的铮铮声响,那是一种节气,一种畅怀,一种代表生命体征的律动。

花落无言,花开有声。花落之时,纷然而下,依附大地是她完成生命辉煌后的最后意义,亦或责任。

花开之时,以火焰的方式腾升,昂然向上,点缀山河,她要穿行在蜜蜜春风中,一路摇曳清远的香息,一路说出她内心的热爱。

这就是我对花鼓戏《花落花开》中的男女主角的人物定位和注释,其寓意也寄蕴于此。”

生活的感悟,艺术的灵性,这之间只有因果逻辑,本无玄机。剧本和二度创作息息相通。基层剧团,较贴近生活,得天独厚。生活气息浓厚,剧种特色鲜明,是《花落花开》的突出特点。编导深谙花鼓戏个中三味,充分发挥了他们稔熟花鼓戏艺术特色的优势。一如该剧导演童晓阳所说《花》剧“运用了轻喜剧的风格。采取了一种通俗与时尚互融、演员与观众互动、庄严与风趣互济、做到闹静结合、张驰交替、寓庄于谐、雅俗共赏。”融合了新化民歌的花鼓戏唱腔凭添了几分地域风情。苏慧娟、范永刚、吴迪辉等几位主演的表演素以质朴、自然、富有激情著称,他们创造的人物形象生动,语言幽默机趣,整个演出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风味。

《花落花开》好看、耐看,丰富的生活哺育了丰富的艺术,原本如此。

四、古装祁剧:《梦蝶》

新编古装祁剧《梦蝶》(湖南省祁剧院、衡阳市祁剧团联合演出 编剧盛和煜、导演张杰)。

就戏剧而言,如果说恰因祁剧《梦蝶》本届获奖而彰显了湖南省该项最高文学艺木奖的权威性或不为过。《梦蝶》的获奖显然不是为体现“三并举”和“多样化”政策精神,当然更不是因为该剧在2009年湖南艺术节上冠超群芳以全票夺得“田汉大奖”第一名,而是《梦蝶》整体呈现出的哲理内涵和艺术品位所蕴含的恒常价值。于这次评奖来说当然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

《庄周梦蝶》的故事千古流传,《煽坟》、《劈棺》许多戏曲剧种都演,但相同的故事情节给观者的感受却卓而不群,这就是祁剧《梦蝶》。

曾致先生以《美哉妙哉蝴蝶梦》为题评论说:“它虽取材于《庄周梦蝶》,但著名编剧盛和煜先生却运用当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了历史题材,以诗人般的情愫融注于审美感受之中,并赋予现代的时代色彩,巧妙而又高明地采用新艺术观、新的创作观和新哲学观,使《梦蝶》焕发了新的艺术生命。它承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为基点,构筑起与现代观众沟通共鸣的艺术品格,”……可以说,这出戏在传统戏的才子佳人的窠臼里向前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为传统祁剧注入了感人至深的哲理与思辩。

评论家胡安娜在《拉开走向心灵艺术的帷幕——我看祁剧〈梦蝶〉》文章说到“原本为“试妻”而装死后点化成王孙的庄周,此时,又由风流倜傥的楚王孙还原成了活人庄周:“我试妻本为试自己,庄子休是否真是个堪破世情、无拘无束、超然物外的自在仙?”于此可见,看透别人是一种智慧,看透自己是一种更大的智慧。剧作家巧借“田氏劈棺”,既是为了让庄周看透别人,也是为了看透自己。最后,“我心思不在男女间”的庄周终于作出了“开金笼,飞彩凤”送妻改嫁的人生选择,回归到了“物我相忘兮,蝴蝶翩翩”自恬然。进而实现了该剧主题的升华——天地大道,法乎自然。还是回归本心,回归本我,让人的心灵像梦中的蝴蝶一样自由放飞吧。打开鸟笼,让鸟飞走,把自由还给鸟笼吧。”……“总之,这个戏的“寓意空框结构”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浩大的思索空间,那么每个观众完全可以从自己选定的视角去品味和思考,这一品味和思考必定是多种多样的。这说明了《梦蝶》主题的多义性。它不再把观众作为完全被动的接受对象,而是将观众带入戏中,由他们去完成自己的判断。”

胡安娜指出:“难就难在既要获得“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好看好听好玩”的剧场效果,更要强调走出剧场后“耐人寻味”的思考。而最难的还是文本和演出的完美结合,即案头和场上的完美结合,并使得这种结合水乳交融,珠联璧合,天衣无缝。”然而她又真诚地说“我真没想到祁剧这一古老的剧种也能反映文化底蕴很深、艺术品味很高的清雅题材,也能跃上‘大家风范’的品味而步入大雅之堂。没想到它能发挥传统戏与剧种深厚的优势,以优美、空灵、简约的表现特性承载着一个奇诡深刻的历史寓言故事,更没想到它能扣动观众的所思、所想、所感蹁跹如蝶,让他们体会到生命感动”。曾致文中说《梦蝶》的导演“在戏曲诗化特征的创造上,可以说是有其独特的审美追求的。在对整体结构的把握上,该剧导演以营造“诗化”意境为出发点,对情节进程中的放与收、急与缓、隐与露的关系进行和谐调配,创造出一个既有悬念与动作,又有诗意与浓情的节奏分明、错落有致的整体。”剧作家老伍更是赞誉“最为让人称道的是导演对全剧的整体把握。无论是灯服道效还是演员表演、演出节奏,张先生无不举重若轻、恰到好处。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你好像看不到导演想表现什么,但又感觉到导演对全剧的控制无处不在。内敛、厚重,不动声色,却达到了灵动、大气、光彩夺目的效果。看完戏后细细琢磨,竟觉得这个戏增之一分嫌多,减之一分则不足,绝了。”

众多评论都如同曾致一样盛赞《梦蝶》的二度创作“在走向现代审美的过程中,没有抛弃传统——声腔音韵、表演程式规范,还是姓“祁”;但它在时代精神滋润下,充分张扬现代意识,释放戏剧情感,舒展感性形象。从内容到到形式,从表演到音乐、舞美,灯光,服装、化妆、道具,无不优美、精致而又意涵深蕴。特别是《梦蝶》的舞台美术美到极致,美在简约,大胆采用大转台为中心表演区,在导演大手笔的创意下,打造出不同的情景,与剧情的变化发展紧密结合。整个舞台弥漫着一种梦幻的色彩,在梦幻中又洋溢着浪漫的情愫。”几位主演,尤其是剧中庄周的扮演者、国家一级演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江中华,他不仅功底深厚,技巧娴熟,善于划人物,并且还能捕捉到角色的独特气质,作为戏曲演员殊为难得。曾获湖南省青年戏曲演员“五大头牌”称号的肖笑波,是当今祁剧舞台挑大梁的尖子演员。她凭借扎实的唱功,全面的表演技巧,在剧中她一人扮演田氏和少妇两个角色,颇受好评。可喜的是她在《梦蝶》上演不久即喜摘“梅花”,成为祁剧的第一个“梅花奖”获得者。此外,楚王孙的扮演着张晓波,二百五的扮演着李和平,姜婆婆的扮演者曾雪梅等,都是祁剧舞台的骨干力量。他们的表演,或儒雅洒脱、或唱念传神、或诙谐幽默,让观众难以忘怀。”

可以说,首获省文学艺木奖的这四个剧目代表了湖南的主要戏曲剧种。剧种、题材、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都有着鲜明的湖湘文化特征。获奖剧目传承创新兼融兼优,艺术个性各具风采,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代表了我省近年戏剧(曲)艺术创作的最高水平。这批剧目的获奖体现了“主旋律与多样化”,体现了“三并举”的精神,映衬出我省“第一届文学艺术奖”的开评在建设文化强省事业中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姿态,体现了主流价值观。

猜你喜欢

湘剧梦蝶
“踩麻石”的戏曲
——湘剧之形成与发展探微
超拔
曹汝龙湘剧艺术六十周年专场演出
湘伢湘妹子,学湘剧
湘剧《云阳壮歌》剧本研讨会
披着别人羽毛的同学
湘剧传统剧目资料库建设探析
笼子
十月
我们为什么要续修《湘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