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师,知足吧!

2012-11-22卫彦辰杨雄显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2年10期
关键词:过河放学老师

卫彦辰 杨雄显

当我从龙德芳老师的《以背为桥》一文中看到这样的一幕幕时,我不禁为之震撼了。

在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的大墩小学,王文周和王升超两位老师背着学生淌过近20米宽的河水,坚持几十年接送学生上下学。王文周,54岁,在大墩小学执教了33年,是大墩小学的前任校长;王升超,45岁,在大墩小学执教了25年,是大墩小学的现任校长。大墩小学每天早上7点半上课,王文周和王升超每天7点整就分头站在河边,把父母不能接送的学生背过来。下午放学,他们还要背孩子过河回家。对于荣誉,王文周和王升超说:“我们别无所求,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看到孩子们自己过桥上学。”

另一位老教师,同样也是背孩子上学,她是湖北省十堰市郧县南北塘镇罗堰村学校的教师。她每天要背14个孩子,涉水28趟,60余米的河滩,让52岁的她,每次都要汗流满面,每次都要弓着身子。她用右手拄着木棍,左手揽着背上的孩子,小心翼翼地趟过冰凉的河水,无论狂风暴雨,还是骄阳似火,都一如既往。她叫邹桂芬,是罗堰教学点唯一的教师。“年轻时,我送学生过河是一只胳膊挟一个,现在不行了,一次只能背一个,为了安全起见,现在还必须靠它了。”她摸着手中的木棍,秋风缭乱了她花白的头发,憨实的笑容难掩她一身的疲惫。33年了,她用羸弱的脊背背学生过河10万余人次,在水中行程2万多千米。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这些孩子上学能不再走崎岖的山路,能不为河阻!

这样的人,这样的事,正像龙老师说的:“真不知道是什么信念让他们有几十年的坚持和坚守……”但我只想说,他们的伟大,他们的崇高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不能比的。在这样幸福的年月,居然还有这样的教师,为了山里的孩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自己的脊背,用自己的青春年华,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重复着这古老、单调而无奈的故事。与他们相比,我们这里的教师简直是生活在蜜罐里——每天放学,我们不用一个一个地背孩子过河,孩子们能排着队、唱着欢快的歌走在宽敞的大道上;我们不必冒着严寒和酷暑,双腿浸泡在水中一次次地来回;我们也不会长年累月和山里的孤清冷月相伴,也不会出门看到的除了山还是山……放学了,我们收拾好手中的工作,便可以潇洒地开着车向家里飞奔。我们有的是家的温馨,一家人的海阔天空,一家人的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因而,我们该知足了!

可是,据媒体报道,一些年轻教师一个劲地发帖子诉说自己的生活是何其凄惨,日子过得是何其艰难,收入是何其微薄,把自己说得要多可怜有多可怜。他们抱怨自己的课时和工作量多而重,压力太大,但收入却很低……其实,静下心来想一想,谁又会没有压力呢?在教育改革推行的过程中,每位教师都在承受着教学成绩考核、职称晋升、岗位竞聘、买房的高额费用等多方面的压力。面对这些压力,部分年轻教师总喜欢以身边的老教师作为参照。其实,老教师刚参加工作时拿的工资更低,他们那时生活的拮据、住房的艰难……现在幸福的年轻教师又何曾尝过?又怎能体味到?也许,这些年轻教师接触社会的机会太少,他们不过是从一个校门毕业后又到另一个校门从教,从而发现不了很多同龄人的境遇并不比自己好,有的甚至更糟。要是他们能到我们各地的兄弟学校去看看,再想想王文周、王升超和邹桂芬这样的老教师,他们就会满足,就会知足了!

其实,任何事情在拥有其优点的同时也会有不足,我们无论干什么事情都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教师悠长的假期,是多少人花钱都买不到的“福利”;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是让我们的心永远年轻的“鲜活剂”;而当我们为人父母时,孩子上幼儿园又近在咫尺,不必背着孩子到处求爷爷告奶奶;学校食堂里的饭菜是那样的可口,比每天在办公室里咀嚼盒饭的“白领”要卫生得多、实惠得多……所以,我们该知足了!

不管当初我们是出于无奈还是由于生活所迫而选择了从教,但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个光荣的岗位,就应当去接受它,并试着去喜欢它,爱上它,珍惜它。我们的岗位担负着传承文化和教书育人的使命,而这份职业古往今来就不是与人斗富的职业。我们端上了教书这个“碗”,就要踏踏实实地把它端好、端稳,在“碗里”吃出自己独有的味道来,这样,这辈子也就不枉端了这个“碗”了。

所以,老师,知足吧!别管钱多钱少,也别管官大官小,在从教这条路上用心尽责,用心钻研,问心无愧,永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和最初的梦想!一百次感叹,不如一次实干,加油吧!

作者单位

禄丰县广通西堡小学

◇责任编辑:张 臻◇

猜你喜欢

过河放学老师
放学
拆桥过河
放学歌
老师,节日快乐!
过河
过河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小蚂蚁过河
放学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