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新闻活起来——开展“走转改”活动的思考

2012-11-22杨秀芬

声屏世界 2012年1期
关键词:走转改群众观点荒山

□杨秀芬

深入基层,要对人民群众有感情。基层和群众,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源、报道之根。走进基层,向群众学习,一直是我们党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天的新闻工作者更需要带着感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只有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意,深入群众生产生活,才能走进群众内心世界;只有了解百姓生存状态,才能体会群众冷暖诉求;只有感受群众喜怒哀乐,才能把握群众所思所盼。也只有带着感情走进基层,加大民生报道分量,增强采写百姓故事力度,才能了解改革建设的关键点、抓住人民群众的关注点、把握服务人民的着力点,以卓有成效的新闻舆论引导工作,汇聚起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加快社会和各项事业发展步伐。

转变作风,站在人民群众立场看问题。新闻的根源在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科学发展的原动力。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时要以群众为主体,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看问题,用群众的眼光和观点去反映问题。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和做出来的节目才有说服力,才能真实反映人民的意愿,真正起到新闻工作者下情上达、上情下达的桥梁纽带作用。鹤壁电视台第一个纪录片《深山拓荒人》,真实记录鹤壁市近郊一位失地农民李水生由于对土地的眷恋,撇下全家老少,拿出30万元的全部积蓄到大山里去承包荒山,经过10年的艰苦奋斗,把一座荒山建设成了一座满眼碧绿、果树满山的花果山。当时为了采访李水生,笔者深入荒山二十多次,用摄像机跟踪了他大半年的时间,了解他的欢乐与苦恼,并帮助他解决问题。因此,他和记者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该片真实感人,原汁原味记录了他建设荒山的历程。新闻工作者要想做出好节目,只有真正沉下去,深入采访对象的内心,才能采写出有血有肉、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好作品。

改文风,替人民群众鼓与呼。在日常的新闻采访中,从中央到地方媒体,几乎每一条经验式报道中都有领导采访。领导们面对镜头侃侃而谈,这样的新闻没有群众语言,没有群众观点,更没有反映群众意愿。要想改变文风,新闻就必须用群众语言,有群众心声,把话筒和镜头对准群众,让最基层的声音响起来,让实实在在的内容多起来,让群众语言多起来。这样才能提升新闻报道的公信力、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广大群众也才会愿意看,愿意听,看得懂,听得进。

“走转改”活动应该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自觉行动,杜绝那些假大空的报道。这样才会促使记者沉下去,去进行深入的采访,认真履行自己的使命。

做出有深度的报道,拍摄有分量的节目,需要记者下工夫,下到基层,同人民群众交心,而不是浮在面上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这样也有利于培养记者扎实的工作作风,端正记者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很多年轻记者常常苦于找不到好的新闻线索,其原因就是天天泡在办公室和电脑旁,根本下不去,即使下去也是做做样子。殊不知,基层到处是好的典型、好的题材。只要下到基层,眼里有群众,心中有群众,就能做出好的报道,拍出群众喜欢的好新闻。

新闻和稿件要用群众语言,有劳动者声音和镜头。这就迫使部分新闻工作者改变工作方式。过去下基层时,记者喜欢围着领导转,拍摄的情景是经过“导演”的,宣传的人物是经过“挑选”的,听到的声音是经过“加工”的,一切都是面上文章,没有真正听到群众的声音。现在的采访要求记者不断在新闻稿件的感染力、鲜活性、生动性上下工夫,倡导“短、新、实”文风,多用百姓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多一些短话、实话、新话,少一些大话、空话、套话,让人们爱读、爱听、爱看。这对增强记者的“三贴近”意识,培养一支深入基层、踏实吃苦、创新奉献的新闻工作者队伍非常有利。

脚步有多实,感情有多深。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要把“三贴近”意识、基层意识、群众观点真正融入到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血液中,成为日常的工作状态和工作作风;要把新闻质量和记者深入基层的工作态度作为每一个新闻工作者评职评先的硬性条件来要求,并以此活动为契机,建章立制,形成制度,以有效的奖惩机制推动“走基层”活动的制度化、常态化。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记者的基层意识、群众观点,才能增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产生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佳作,才会使新闻的生命力更强。

猜你喜欢

走转改群众观点荒山
荒山的“根”——“牛玉琴”式的老人齐军祥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对“走转改”活动常态化的几点思考
故事细节语言
福安八斗村:扶贫做得精,荒山野茶能刨金
小猴栽树
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现代语录
牢记群众观点 坚持群众路线
“小圈子”“群众观点”和“正当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