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幽兰操》谈《孔子》——在凡人与圣人之间,在被理解与被误解之间

2012-11-22郭阳

电影评介 2012年5期
关键词:幽兰凡人圣人

对于这样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原本是没打算去细细品读的。倒是其主题曲《幽兰操》在观影之前就已百听不厌。起初是缘于对演唱者的喜爱,却以被影片基调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所震撼作为结束。

也许我是一个不热衷于情节的观影者。我不爱关注故事本身,却爱体味故事背后的人格或人性,亦或是意味、精神。所以我不认为此影片让孤陋寡闻的我通晓了诸如“夹谷会盟”“隳三都”“子见南子”“陈蔡绝粮”的历史故事,我感知到的是作为一个“人”的孔子,更是作为一个对于“仁者爱人”,对于“礼治”,对于“大同”,对于“和”的理想在逆境中坚守着的孔子。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也许不在于他的丰功伟绩,也不在于他的学富五车,而正是在于他对“祖宗珍视而为后世子孙所需要”的思想的传承与坚信和最后那份坚守。圣人本是凡人。圣人与凡人的差别有时候真的只在于一线之间。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众香拱之,幽幽其芳。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正所谓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在鲁国受到齐国的威胁之时,孔子对于礼治和天下大同的坚守没有得到鲁王的支持。“世上只有成败,仁与不仁,那只是说辞。”鲁王的话无疑伤了孔丘的心。鲁王又引用其先师老子的话“无为方能无不为”来劝诫孔丘。可孔丘与先师老子的心灵对话中依旧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先生的道是大象无形,超然物外,无限于世间,而我的道则在人间。”孔子的道始终是在人与社会的范畴内里考虑问题的,他的理想与信念是天下之大同与和谐。在那个纷乱的年代,是个以成败论英雄的年代。鲁王的话没有错,孔丘的理想也没有错。两者的区别却是在于是利于当下还是利于后世万代。然而孔子之所以为孔子,正是因为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永远都在于“子孙之昌”。

“隳三都”的最终失利更是使孔子被鲁王弃用。孔子离开故土之时,颜回是他的第一个追随者。这时,我们的孔圣人惆怅了,彷徨了。他问弟子,自己究竟错在哪里。颜回直言不讳地说,错在把自己的全部理想都寄托在鲁王身上。然而“文王梦熊”般“王者求贤,贤遇明主”的理想境界怎能不被身为鲁国人的孔丘所向往呢?

无妨。兰香所及之处,所有花香都黯淡无味,并成为兰香的一部分,众多的花香拱卫着兰香。兰花的芬芳,远而不淡,近而不浓,幽幽的从中心向八方输布。兰是香中之王,如果没有人认识到而不去采摘佩戴他,对兰花而言,又有什么妨害呢。正如孔子与弟子颜回的对白,“如果人不能够去改变世界,那么就应当去改变自己的内心”, 被鲁王所弃,并没有令孔子的理想有丝毫的动摇。反而改变了自己的内心,转换了为理想而努力的方式。这便是对坚守理想的一次升华。

“以日以年,我行四方。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兰,只为王者而香。一天接一天,一年接一年,东南西北,四方都走遍,孔子虽然像香兰一样,不以无人而不芳,却也在积极地寻找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机会。然而兰一旦被王者采摘佩戴,定会让其清雅的芬芳和其间蕴含的思想如日月般光耀,润泽社会,润泽百姓。可是,哪个王可以真正理解孔丘呢?却是一个女人,一个有着淫乱历史的女人似乎懂得了他。

“夫子真的把做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看得这么重要么?”“我的信念是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样的对白和孔丘坚定的眼神仿佛净化了这个淫乱成性的女人的心灵。这女子更是仿佛是有灵性的,接着说出了让孔丘也为之触动的话:“世人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却不能理解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接着便是南子与孔丘互相对坐行礼的长镜头,也是这部影片中最让我触动的一个镜头。这是互相尊敬的行礼,更是互相理解的行礼。南子好像是影片中最接近孔丘内心理想的人。这般“知己”实属不易。影片中这样的设计,也将各国君王将相大大地讽刺了一番,为何一个淫乱的女子能够懂得和接近孔丘的信念,而他们却没有一个人能做到?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

雪霜铺天盖地,在树冠上积起厚厚的一层。虽是冬天,但看起来万物都像更加茂盛了一样。严寒中,兰的花蕾,静静的孕育和等待,在忍耐中积累。兰之所以有王者之香,是因为在寒冬中孕育了花蕾。

孔子63岁那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但陈国、蔡国派人将孔子围困在野外,阻止其见楚昭王。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这便是影片中讲述的“陈蔡绝粮”的故事。“兰历苦寒而成其香”。孔丘对于理想的坚持不管是在多么艰辛的环境下都显得那么地坚定和努力,其思想如兰一般在苦难中孕育,却愈发显得格外香醇。

“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如果人们能明白这是君子应该遵守的道理和法则,那么后世子孙必定昌盛。鲁王在齐国大兵压上的威逼下,终于决心请孔丘回国。在这里,我看到的是孔子及其弟子作为人的本性,也看到了孔子的非凡之处。弟子们知道可以结束颠沛流离回到自己家乡的时候,是多么的兴奋与喜悦。然而我们的孔圣人这时却是冷静的,他提出了条件,回去可以,但只是讲学而不问政事。君王为了明哲保身和功在当下,只会以成败来选择对“仁政”和“礼治”的支持与否。我想孔丘明白,君王的做法无可厚非,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改变。但功在千秋,有利于长久的现世才是孔子想要达到也坚信会达到的目的。

《幽兰操》只有短短的六十四个字,却韵味十足,汲取了史诗与英雄传说的浩渺气质,带着兰花冷漠的美艳,但又说着人生的变动和永恒。这首古琴曲也正好应和了影片一以贯穿的东西——孔子作为一个“人”拥有的兰一样的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也正是因为对于这般品质和情操的执着,使他跨越了凡人和圣人之间的那条线。

白发苍苍的孔丘抱着那本《春秋》说:“人们理解我,是因为它;人们误解我,也是因为它。”的确,人们听闻孔子的思想有益于当下生计便听之从之,须牺牲当下利益便不能认同;即使是君王,在孔子的所推崇的“仁”可以帮助其夺取城池时便听之从之,在自身利益受到威胁时便弃用之。这也许就是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他人之所以为凡人的道理所在吧。凡人接受圣人的思想,但很难完全理解圣人。如南子这般与孔圣人的心灵有了短暂的聚焦点已是非常不易了。

整部影片史诗般的呈现的确没有引人入胜的效果,观看时不免觉得枯燥乏味。对于“隳三都”和“子见南子”这样有争议的事件的选用是否恰当,叙述得是否到位也有待评说。可是,无论是影片开头的盛水器水满则溢的空镜头,还是孔子与他人的对白,无不给观者留下巨大的思考空间。这样的“留白”带给观者的是深邃的思索。

正如《孔子》小说原作者何燕江和导演刘枚所言。他们想给观众呈现的是一个真实的孔子,一个去掉圣人光环的孔子,一个能被当下的现代人了解和理解的孔子。我想,我们更需要思索的是,孔子的思想和对于其理想和信念的坚持意义到底何在?对于现今社会,意义何在?对于当今的中国,意义又何在?

在世界上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学习和提倡儒学,建立孔子学院的今天,在中国大力提倡和谐社会,和谐中国的今天,我们能否从这部《孔子》中体味到什么?不管是重塑儒家礼学,打破西方话语权独占鳌头的格局,还是中华文化的复兴和核心价值观的建立,都不仅仅是口号和呼吁,而是我们当代人,特别是当代年轻人需要思索和努力力行的,这正是我们重要的责任和使命。也许,这正是这部影片,也是在凡人与圣人之间,在被理解与被误解之间的孔子真正想给我们的东西吧。

附:《幽兰操》的歌词改自韩愈的《猗兰操》,为电影《孔子》主题曲。 词作者杏林春熙法兰文化沙龙,曲作者讴歌。孔子一生,所著经典有二,一为有字之书,是为儒家经典;二为无字之书,兰是为其要。今杏坛春熙试改韩愈之作,而重修《幽兰操》以表孔子所遗天书之理。

猗兰操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觏。

荠麦之茂,荠麦之有。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幽兰操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众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梦熊,渭水泱泱。

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

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1】姚斯,走向接受美学[A],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杜,1987.

【2】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3】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幽兰凡人圣人
凡人光阴
《气若幽兰》
凡人善举
琴曲《幽兰》探微
幽兰
不要迷恋神,神也是凡人
幽兰未折,他亦未去
不以己善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