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

2012-11-21段丽娟龚束芳

关键词:小城镇城镇绿化

段丽娟 龚束芳

(东北农业大学 园艺学院,哈尔滨 150030)

小城镇生态系统是一个保留部分自然环境的人工生态系统,可塑造性很强。相对于大中城市,它受人为干扰和破坏较小,建设或者恢复相对容易;相对于农村,它有一定的经济作为支撑,可以依据人们的审美和实用性做一些改变。同时,自然环境作为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载体,直接影响小城镇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在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小城镇的生态系统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工程,涉及的内容和影响因素很多,实用、美观、经济、环保、可持续性等都需要考虑。综合以上各种因素建设的小城镇生态系统,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使生活在物质、精神、文化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社会的人们,欣赏到大自然美不胜收的景色和利用大自然取之不尽的可再生资源。

1 小城镇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问题分析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促进越来越多的小城镇参与建设与改造。在城镇迅速发展的同时,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凸显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大多数小城镇尚未进行总体规划,对小城镇功能、性质和定位认识不明确。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一味求全求大,盲目向外扩张。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在小城镇发展初期,许多地方对小城镇的功能性质认识不明确,一味求全求大,盲目扩张,有的甚至放弃已经形成的旧集镇,重新征地建设,而郊区农田土地弃耕现象又普遍存在,这样使小城镇占用的土地面积过大,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和浪费,使农村人地矛盾加剧[1]。

第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多数城镇下水管道不完善,垃圾处理设备和污水处理设施严重不足。城镇防灾、减灾设施严重短缺,给生态环境遭受自然灾害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第三,建筑施工过程中环境破坏现象极其突出,同时对沙、石、土等建筑原材料的开采使得森林、农田、河道、草场遭受了严重的破坏[2]。

第四,大部分乡镇均沿着交通要道或交通干线发展,增加了道路交通压力。

第五,技术落后和粗放经营,资源能源浪费严重,缺乏生态环保意识,企业排放的“三废”,对空气、地表水、土壤和农作物以及村镇居住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由此可见,小城镇建设发展中不重视环境因素导致的环境规划滞后,工业布局混乱,环境功能不合理等问题,已经严重危及到小城镇持续健康的发展。要真正解决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问题,需要一个新的思路,走出一条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建设之路。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小城镇质量的提高,包括小城镇的生态结构质量、环境质量、建筑美学质量和精神文化氛围质量等方面,最终实现小城镇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均衡发展[3]。

2 解决小城镇环境问题的几项建议

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重点关注环境问题。牺牲环境换来的经济发展是不能长久的,这种病态经济的发展也会随着环境的恶化放慢脚步,甚至出现倒退,而且恶化的城镇生态环境还会给居民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因此在小城镇建设的初期合理规划,制定并且落实环境政策,为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开一个好头,刻不容缓。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建设涉及诸多方面,而城镇绿化改善,建筑风格规划和资源合理利用是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处理好这三个方面,对小城镇生态环境的建设尤为重要。

2.1 科学的城镇绿化

小城镇的园林绿化是城镇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小城镇特色风貌的基本要素。尤其是居住区和公共区的绿化,直接功效是能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间接功效则能够让人赏心悦目,保持愉悦的心情。合理的绿化还能够在保证实用性的同时体现城镇的原生态,让人有置身于城市却贴近大自然的感觉,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1.1 建设“以人为本”的城镇居住区绿地

居住区绿地作为城镇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居住区为服务范围、以区内居民为服务对象的绿地园林,其园林绿化设计尤应强调住宅、庭院与环境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4]。一个居住区环境的好坏很大程度是反映在绿化环境上,其绿化环境设计不仅要具有欣赏价值,更应该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应保持居住区空气清新,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使居民能够时刻保持愉悦的心情。

在城镇居住区绿地设计中应做到以自然为主线,开拓人与自然全方位的生活领域,使人与自然能够融为一体,使身居闹市的人们能够享受到重返自然的美好生活。在规划设计上,可以利用大树、树篱围绕住宅形成半开敞式布局(图1);住宅还可以结合庭院绿色经济,种植、养殖立体发展,形成生态家园[5]。绿地布局中,儿童活动中心与老人娱乐健身场地可以结合在一起,以便老人照顾儿童,同时绿地的规划设计应选择避风向阳处。通常居住区绿化要达到良好的生态效果,居住区的绿化能够创造优美生活环境,净化居住区内的空气,给人们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

2.1.2 “贴近自然”的城镇公共绿地

城镇公共绿地系统是一个整合了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各项资源的复合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抗外界干扰和自我修复的能力[6]。城镇公共绿地作为人们户外活动、人际交往活动最频繁的唯一具有生命特征的基础设施系统,不同于自然状态下的绿地,它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为城镇居民提供健康、舒适的休闲娱乐环境。

城镇公共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城镇中心广场和公共绿化地带,它的设计要体现小城镇的个性和特色,要注重与道路、园林、小品的有机结合。机动车道与人行道之间要留有一定宽度的公共绿化地带。与公共绿化相对应,在庭院绿化的设计上要注重过渡自然流畅,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要同步考虑,一年四季都要能够展示出不同景致。水景在公共空间上需占有重要位置,城镇中水景对改善生态效益有积极的作用,能够为城镇居民生活带来活力,所以水体的设计线形上要相对集中,忌细长而分散。水面形状以聚合为主,以蜿蜒细流为辅,水面积总量不能太大,不超过绿地总面积的20%[7]。这样使绿景与水景交融的空间能够产生生动而美妙景致,再现自然景观。

2.1.3 “特色乡土化”的城镇布置与树种选择

一个好的城镇绿化应充分遵循自然规律,结合原有山地、池塘和湖泊,合理利用当地的地形、地貌、环境和气候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环境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让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具有自然的气息。在这样的前提下,创造出一个具有良好城镇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城镇,使人们真正过上幸福的园林生活[8]。

在树种的选择方面,城镇绿化的树种应充分发挥当地乡土树种的优势,选择一些生态效益好且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树种,使它们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也为城镇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引进适量的其他树种,实施以乔木为主,乔花结合,突出树木的造型和色彩[9]。城镇的绿化还可以结合当地林业发展,绿化还可以与城镇庭院和当地的老百姓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做到物尽其用,使城镇的生态程度达到更高的水平。

2.2 因地制宜的建筑风格

建筑与自然环境、民族环境、历史环境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其中地形、气候、经济以及人文等环境因素对建筑风格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直接决定当地的建筑风格,因地制宜地规划城镇建筑,对城镇的发展尤为重要。

2.2.1 城镇建筑配套设施生态化

21世纪建筑的基本任务是保护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10]。因此如何使建筑与自然生态系统达到一种互动平衡,成为衡量生态城镇的一项重要标准。

城镇居住建筑基本要求是:安静的居住环境,良好的绿化布置,质朴、自然、安静、新颖的环境氛围。在设计中居住建筑应与基地上原有的自然环境本身结合,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人工景观,规划设计过程当中要以人为本,建设适合居民生活、工作、休闲、学习的优良场所。为了丰富居住小区空间的外部轮廓,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宜将同一单体住宅重复布置,应将高、中、低层不同建筑形式的住宅搭配布置,精心规划设计。当代城镇传统文化和历史文脉也应在新建筑或者改建的居住建筑中得以体现。建筑小品、树木、草地、道路、路灯、建筑造型和色彩以及垃圾处理设备等方面也应与建筑的设计规划统一起来。

2.2.2 城镇建筑材料特色化

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干扰,主要包括有毒气体排放、能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11]。这些负面影响更多是与建设建筑物的物质实体——建筑材料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因此选用何种建筑材料就成为构建生态城镇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建筑设计中应尽可能地多利用一些可降解的建筑材料,如稻草板、木屑板、麦秸板、木材、竹子和石材等等。图2是一种用麦秸拼接的休闲走廊,既体现了环保,又比较新颖;图3是一家荷兰24h建筑事务所用竹子建造的房子,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也非常环保。在提高建筑物隔热性能的基础上,应有效降低建筑物的能耗[12];设计时应当考虑从控制墙体的传热系数下手,采用合适的结构和材料降低墙体的传热性能;在窗户设计时,应根据不同的朝向以及窗户离地板的高度来确定窗与墙面面积的比例。在建造技术上,可以采用复合墙体保温技术、太阳能装置、屋面植被、屋面保温等,同时许多建筑构件的门窗都可以实现规格化、标准化。

2.3 可再生的清洁能源

在当今世界,能源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全世界和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在生态城镇规划中必须重视节能和节水工作,确保各种自然生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沼气、水能,在城镇中得到充分利用。小城镇毗邻农村,可以利用这个优势大力开发沼气能源,剩余的废弃物还可以作为周边耕地的肥料,在发展小城镇的同时,也帮助了周边农村的发展,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设计中除了要利用本地的一些优势资源,还要尽可能多地利用现代的高科技技术来获取自然界取之不尽的清洁能源。比如利用自然光线,运用阳光的反射、折射以及衍射原理,通过运用导光管、棱镜、采光窗等技术把自然光引入到靠近室内空间,为更大的区域提供自然光[13];太阳能技术主要有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供热系统以及太阳能供电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太阳能电池还可与建筑材料结合在一起,形成如光电屋顶、光电墙及光电玻璃等新型的建筑材料,并且通过对这些材料的恰当设计,既能提供电能,又不影响建筑美观;对风能的利用主要是利用自然风,这包含两个方面内容,即自然通风系统以及风能利用系统,在设计建筑群落时要合理布局,使其尽可能地自然通风。

3 结论与展望

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的成功,在于必须重视生态规划,必须注重城镇建设的总体环境,达到社会文明化、经济循环化、自然持续化。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环境问题会逐步显现出来,为了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小城镇在规划建设之初就应该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从根本上解决小城镇建设中的水、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等环境污染问题,把生态思想注入到小城镇整体规划中,以小城镇生态理论为指导,实现小城镇生态系统动态平衡,为小城镇居民创造舒适、优美、清洁、安全的生存环境,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徐明勇.小城镇绿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园艺文摘,2011,(5):72~73.

[2]包景岭,骆中钊.小城镇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杨振威.首都小城镇绿化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2,(1):68~69.

[4]胡长龙.江苏省城市绿地系统布局模式的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1998,25(9):91~95.

[5]程绪珂.生态园林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6]任爱华.小城镇绿化发展趋势及探讨设计[J].小城镇建设,2011,(1):50~54.

[7]陈力勇.西部地区实施适度集中型农村城镇化战略的思考[J].西安财经学报,2006,19(3):79~81.

[8]赵曦.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社,2000.

[9]胡蕊娟.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种植文化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8.

[10]周洲.制约城镇绿化的因素及对策[J].安徽林业,2000,(2):28.

[11]程道平.现代城市规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2]崔功豪.小城镇规划的若干问题[J].小城镇建设,2001,(1):41~42.

[13]陈勇.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人居模式[J].新建筑,1999,(1):12~15.

猜你喜欢

小城镇城镇绿化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绿化用女贞树上的果实,可以采来入药吗?
城市绿地绿化种植与养护
建国以来我国历次大规模绿化历程及成效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小城镇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