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2012-11-21赵广峰李萌萌李存明张秀芳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11期
关键词:血塞通神经功能注射液

赵广峰 李萌萌 李存明 张秀芳

急性脑梗死病因较多,中医认为瘀血阻滞脑脉是缺血性脑中风的基本病机,故治宜活血化瘀。我院2009年11月至2011年5月应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并对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脑循环动力学的变化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为我院的住院患者,发病均在1周内并就诊于我院并接受治疗,按随机对照的方法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其中男30例,女26例,年龄44~79岁,平均(61.60±14.30)岁;对照组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43~80岁,平均(61.43±14.40)岁。病情程度按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分轻型(10 ~15 分)、中型(16~30分)、重型(31 ~45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至就诊时间、梗死部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入选标准 全部入选病例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确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标准[2],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入组标准:①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或既往有病史但无肢体瘫痪后遗症的再发患者。②发病1周之内,肢体近端和远端肌力小于4级(含等于)。③头颅CT除外出血性疾病。④无出血疾病及出血倾向者。

1.3 排除标准 ①颅内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者。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③伴脑水肿的大面积脑梗死。④活动性肺结核及严重肝肾功能疾患者。⑤对本品或其他银杏叶制剂过敏者。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即开始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根据病情给予脱水降颅压、管理血压、调控血糖、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不用其他改善脑代谢的药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采用血塞通注射液0.8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14 d为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查生命体征,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流变、心电图、头颅CT评价其安全性。

1.5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SS)进行评分[1]。基本治愈:症状和体征消失,病残程度0级,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 ~100%;显著进步:症状和体征改变明显,病残程度1~3级,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 ~90%;进步: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瘫痪肢体肌力提高I级以上,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 ~45%;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好转,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以下。

1.6 统计学方法 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Ridit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92.9%,对照组为77.5%。两组等级资料经Ridit分析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结果见表2。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值有明显下降,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上述分值下降更为明显,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方面优于对照组。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结果见表3。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s)

注:*P >0.05,与对照组比;**P<0.01、△P <0.05,与治疗前比

组别 例数 治疗前评分 治疗后评分治疗组 56 18.58±6.31* 6.72±4.15**△对照组 40 18.35±6.42 10.26±6.37△

表3

表3显示,两组治疗前均存在着明显的血液流变学异常,但两组间各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各项指标均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在改善血液流变性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4 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全部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肝肾功能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3 讨论

脑梗死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脑细胞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3]。现代医学认为急性脑梗死的主要发病机理有:①血管病变,最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在此基础上发生的血栓形成,其次是高血压伴发的脑小动脉硬化。②血液成分的改变,血管病变处内膜粗糙,使血液中的血小板易于附着、积聚以及释放更多的促凝血因子,血液成分中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等增加,使血液粘度增高,血液流速减慢,血液凝固性增高。③血流改变,局部脑组织的血供发生障碍。

血塞通的主要活性成分是三七总皂甙(Panax notoginoside,PNS),其块根中含皂甙约12%[4],其中三七皂甙 Rg1含量最高。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三七总皂甙能显著降低红细胞压积和血中纤维蛋白原含量,使血液粘滞度降低,血流速度增快,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血小板不易聚集而均匀地分散于血浆中,从而有效地防止血栓形成和再发生。可扩张血管,增加心脏等重要器官的血流量,从而使病灶的血流量增加。可降低机体耗氧量,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并对抗氧自由基和钙超载作用,从而减轻缺血、缺氧对脑组织所产生的损害作用[5]。此外,该药对因缺血引起的脑细胞膜及血管膜的通透性增加、脑细胞内钠、水潴留引起的细胞毒性水肿等均有保护作用,从而有助于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修复[6]。

本研究通过脑梗死患者应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前后的对比,以及与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比较,发现应用血塞通注射液后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包括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纤维蛋白原均有明显的改善。同时血塞通治疗组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有明显好转,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血塞通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据此可知,在脑梗死治疗中血塞通注射液能有效降低血浆粘滞度、减少纤维蛋白原以及抑制红细胞聚集,发挥了神经保护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可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

[1]中华神经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2]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史玉泉,周孝达.实用神经病学.第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820-820.

[4]马珂.三七皂甙的实验研究进展.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2(3):197-198.

[5]郑颖,徐治国.人参与三七的药效学对比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2001,5(1):22-24.

[6]何晶.三七的药理作用及研究进展.天津药学,2004,16(5):58-59.

猜你喜欢

血塞通神经功能注射液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Effects of Shenmai Injection (参麦注射液) Combined with Meglumine Adenosine Cyclophosphate Injection on Cardiac Function and Peripheral Serum Levels of TNF-α,TGF-β1 and IFN-γ in Patients with Viral Myocarditis
应用血塞通联合生脉注射液对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UPLC-MS/MS法同时测定血必净注射液中8 种成分
UPLC-Q-TOF/MS法快速分析血塞通、血栓通注射液化学成分
炎琥宁注射液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HPLC法测定血塞通软胶囊中三七皂苷R1及人参皂苷Rg1、Re、Rb1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