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ASP.NET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2-11-06朱建楼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5期
关键词:本门模块高职

朱建楼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中山 528404)

高职ASP.NET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朱建楼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中山 528404)

总结ASP.NET课程授课情况和效果,分析学生学习实践状况,提出了学生应怎样对本门课程有明确的定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如何采取更为实际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何精选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对ASP.NET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而推动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高职;ASP.NET;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ASP.NET是目前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以及远程教育等Web应用开发的主流技术,我们通过对区域行业、企业的深入调研,以及就业市场的走访,本门课程的开设得到了相关行业的认同与大力支持,并收集了相关资料。这对ASP.NET课程的定位,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进以及教学内容的裁剪提供了依据。再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背景与特点,有针对性地对本门课程从知识讲解、实际操作、项目实施与考核等各个环节进行了重新设计与改革,实践教学证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课程定位

行业调研 我院从2007级软件专业开始开设了本门课程。当时,只了解企事业用人单位对ASP.NET技术有所需求,按照传统的高职高专相应教材和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不理想,也达不到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学生在校可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练习,但要完成一个实际应用项目就不知从何入手,知识点比较离散,无所适从。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走访了相关企事业单位,尤其是软件开发公司,了解实际应用项目开发过程的每个环节、流程、团队开发的组织结构、以及ASP.NET技术中重要的常用工具,对象等细节,同时,对多个软件开发公司作了问卷调查,收集课改的第一手资料,并对这些资料信息加以分析、提炼。

课程基本信息 根据行业调研反馈信息的研究总结,高职学生知识基础的背景,以及实际在校时间只有两年半(最后一学期为顶岗实习)的特点,首先确定本门课是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开设在第四学期,教学时数72学时,4个学分,其前导课有ASP、C#程序设计以及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课程,这些课程是本门课程的基础。在每届新生入学后的专业介绍会上,我们都要反复强调这些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以及这些课程的内在关系,让学生对这些课程产生高度重视,本门课程的后续课程主要有软件工程和软件测试等,开设在第五学期,其主要目的是为软件技术专业学生提供更完备的项目开发知识。

课程涉及的岗位群 要让学生完成本门课程学习后意识到,当你成为正在使用Web应用系统的企事业单位的岗位软件从业人员时,你能做什么?你能否进行解剖、维护、了解业务生产流程并能进行相应的应用系统二次开发(局部的界面设计、修改、完善及代码编写),能否从事Web应用项目的调试、安装、推广应用和相应技术文档的整理,这些工作都属于软件技术的初级岗位。随着参与项目调试、解剖、维护等工作经验的积累,以及对软件工程相关知识的学习、总结和提炼,几年后,你就可以从事系统项目开发或项目经理的高级岗位工作。

课改依据

以学生为本 与本科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存在学习基础较差、不太善于逻辑思维、在校学习时间相对较短、缺乏信心、动力不足等弱点。同时,具有善于形象思维、乐于动手等优点。充分了解高职学生的性格和特点,并加以认真分析、利用、引导后,从高职学生的需求角度看问题,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应是能抓住学生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从这些角度去设计教学环节。比如,以现实问题引入,提问方式,项目导向等。充分发挥并挖掘学生的潜能,强调动手能力,注重技能训练,理论知识点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借鉴专家经验 以职业教育专家戴士弘教授的教改案例、思路为指导,借鉴高职教育领域成功经验,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对课程进行教学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并落实到自己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去,努力做到“做中学,学中做”。

借鉴行业模式 参照现行的企事业单位软件人员工作模式和流程,完成应用项目的团队分工、合作的组织形式,总结、提炼出适合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并纳入学生的实训操作训练中,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总结教学经验 总结以往教学工作的经验教训,避免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避免以教材按部就班的花大量时间、精力灌输式的讲解,避免布置一些没有针对性的类似习题,让学生去验证。而应做到在课堂上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提问、动手操作为主,教师引导、解答为辅,并在课堂上形成良好互动,教学中某些环节,教师可采用直接教学法,对应课程知识点,把在实际应用项目开发中常用的工具、对象、函数等,通过直接操作、演示教给学生,不用系统讲解这些工具、对象、函数是怎么形成的,学生可以“照葫芦画瓢”的方式去使用,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应该用什么工具、对象及函数就可以了,并通过试运行来看产生的效果,这也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学生可采用直接学习法即 “照葫芦画瓢”的方式,来操作、调试、解剖、运行这些常用的工具、对象和函数,碰到问题,教师再作解释、答疑,形成良好互动。在本门课程教学中,通过一个真实项目自始至终地贯彻这种教学法,通过这种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包括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三个目标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可以说是三位一体,教师要对这些目标有明确的认识,要做到心中有数。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以目标为导向,引导学生体会到其重要性,尤其是往往被我们忽视的素质目标。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只是在教学计划或课件中提到,但没有付诸实施,实际上素质教育应融入我们教学的每个环节中。

能力目标 能够解剖企事业单位现有B/S模式应用系统软件,了解企事业单位通过信息技术管理、生产、运作的完整工作过程。能够运用.NET技术平台提供的环境和各种工具(控件)进行应用系统的二次开发、修改及完善。能够参与企事业单位基于B/S模式应用系统的开发和软件代码的编制与测试,熟练判断常见的软件故障并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能够按照规范对应用系统软件进行管理,如对软件自身安全、使用权限、维护权限以及技术文档等安全、规范的管理。

知识目标 熟练掌握ASP.NET运行环境,正确安装Visual Studio 2005软件,充分理解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熟练使用.NET技术提供的常用控件。熟练掌握ADO.NET应用技术,实现应用程序对数据库的操作访问。熟练掌握常用的ASP.NET内部对象,以较好地实现网页之间数据的传递、储存和统计。熟练掌握数据绑定控件,以实现Web窗体页和数据源的无缝连接。熟练掌握ASP.NET应用程序配置,清楚了解应用程序组织结构,做到对应用程序各类文件进行分类管理并配置各种功能。

素质目标 强调从事软件设计、编程、开发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静得下、坐得住、吃得了苦的性格与素质,要训练良好的耐心、责任心及自信心。当今多数应用系统的开发,都是按模块化设计的,项目开发是由团队完成的,团队需要分工、合作,模块和模块之间需要有接口,你的模块输出会是他人模块的输入。一方面,你的设计思路、接口参数要能在系统研讨过程中精准地表达,另一方面,应用程序的推广应用和文档整理,也需要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予以表达,因此,要训练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另外,要训练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培养兴趣、增强信心。

课程总体设计

课程内容设计 本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引入了两个应用系统:一是用于教学演示、操作、讲解的《企业网站》系统。该系统在授课前已由教师运行调试通过,并向学生提供全套界面设计文件、代码文件及数据,学生在教师演示、操作、讲解相应模块功能后,可以对系统功能进行解剖,对其中的控件、对象可先模拟使用,对产生的结果再做解析,运用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完成“做中学,学中做”,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解决不了的问题或疑问,再由教师作解答。这也充分体现了课堂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授课形式,这种形式也符合学生毕业后作为新员工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软件工作的一般模式。教学过程中的另一个项目是《学生基本信息管理》系统。由教师给出项目需求和计划任务书,学生课堂上或课后参照《企业网站》系统同步完成相应的功能模块设计(包括界面设计、编码、数据库设计、电子文档整理等),同步完成单元测试,期末完成总体测试并提交完整的电子文档。至此,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本门课程知识模块与项目的关系框架图如图1所示。

课程进度安排 合理安排课程进度是有效完成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根据课程内容设计中的7个知识模块,结合《企业网站》系统的相应功能,把本门课程划分为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12个教学单元,分属于7个知识模块中,并按框架图中知识模块从上往下的顺序,进行教学,计划每周4课时,共72学时,在18周内完成全部课程教学,每个单元实际上给出了一个需要完成的功能子项目,并指定了需达到的能力、知识目标,同时,也列出了师生互动情境,以及单元达标测试。

考核方式 考核内容由平时成绩、单元课程考核、期末考试组成,比例如下:(1)平时成绩30%:包括考勤 (占5%)、提问(占10%)、作业(含电子文档作业)(占15%)。(2)单元课程考核30%:包括截图、源代码提交的数量与质量,最后一单元(提交完整的学生管理系统)占本部分分值的50%。(3)期末考试40%:开卷考试(含笔试与机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以实际项目作为依托,运用直接教学法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教学中加入一些项目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参与到项目的设计 (先单元设计,后总体设计)中来,学生能获得成就感,提升自信心。本门课程在以往教学中,没有自始至终依托完整的实际项目,只是局部地、分散地引入项目教学,教学方法、手段也过于简单,教学效果不理想,这次教学改革实践,我院2009级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参与改革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改革方案是有效的,对其他课程有一定的指导与参考价值。

图1 知识模块与项目关系框架图

[1]刘明彦,王超.ASP.NET 2.0实用案例教程[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龙马工作室.新编 ASP.NET 2.0网站开发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4]田洪川.VisualStudio 2005入门. NET系列视频教程[DB/OL].http://tech. 163.com/special/000915SN/stvs2005.html.

G712

A

1672-5727(2012)05-0100-03

朱建楼(1960—),男,湖南岳阳人,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

猜你喜欢

本门模块高职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安全工程专业“建筑消防工程学”课程教学的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药物化学课程学生参与度问卷调查及应对策略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
案例教学法在《数据库原理》课程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