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靶控输注丙泊酚和舒芬太尼气管插管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2012-10-29猛,刘

实用医药杂志 2012年1期
关键词:全麻丙泊酚插管

王 猛,刘 震

靶控输注(TCI)是静脉给药技术的重要变革,如今TCI技术正指导临床麻醉从经验给药到个体化用药的转变,在静脉麻醉维持中已经得到普遍的应用。TCI技术在全麻诱导中的应用也日益引起广泛重视。笔者通过应用靶控输注丙泊酚和舒芬太尼诱导,旨在观察气管插管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为临床选择安全平稳的麻醉诱导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择期全麻手术患者,年龄18~55岁,ASAⅠ~Ⅱ级,肝肾功能正常,评估无气管插管困难可能者,孕妇、高血压病史者以及低血容量者(HGB<100 G/L)除外。

1.2 麻醉方法及监测指标 麻醉前30 min肌肉注射地西泮10 mg、阿托品0.5 mg,入室后惠普多功能监测仪监测心率、血压、脉搏氧饱和度,记录诱导前(T0)、诱导后2min(T1)、诱导后4min(T2)、插管即刻(T3)、插管后1min(T4)、插管后2 min(T5)的心率、血压。开放上肢静脉,30 min输入万汶500 ml,然后给予林格液8 ml/min,用Base Primea Orchestra药物输注工作站(Fresenius Vial)行靶控输注,输入患者身高、年龄、体重等参数,丙泊酚采用Marsh药代动力学模型(血浆靶浓度3.5 μg/ml),舒芬太尼采用Gepts药代动力学模型(效应室浓度0.5 ng/ml)。患者取Sniffing-position位,气管插管前给予面罩辅助或控制呼吸。待意识消失(睫毛反射消失、呼叫无反应)且舒芬太尼达效应室浓度后,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9 mg/kg)后1 min行气管插管。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2.0统计分析系统进行统计学处理。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所有气管插管均一次成功。所有患者诱导后心率、血压均明显下降,T1、T2、T3、T4、T5心率、血压值,与诱导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T1、T2、T3、T4、T5各时段之间观察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3 讨 论

气管插管时的应激反应可引起显著的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和心律失常等心血管剧烈反应,尤其对于原有心血管疾病患者潜在的风险更大[1]。对麻醉诱导期应激反应的调控是麻醉的一个重要内容。抑制这一反应的方法很多,但效果均不肯定。静脉麻醉药物和镇痛药物的使用,以及静脉靶控输注技术的进展,使得在诱导插管期间能够维持相对恒定的理想麻醉深度,避免气管插管时出现过强的机体应激反应。丙泊酚能抑制交感活性,扩张血管,且与剂量相关,可对抗气管插管时心血管系统在应激时的反应。但人工注射丙泊酚无法保持稳定的血药浓度,且不能根据患者情况及时调节。

本组应用血浆浓度为目标浓度,因为丙泊酚对心血管功能影响较大。如果取效应室浓度为目标浓度时,短时间达到目标值之前,会有较大剂量的丙泊酚预充入血浆,出现一个血浆峰浓度,从而影响循环的稳定。既往研究已证明以血浆浓度为靶浓度同样可以获得以效应室浓度为靶浓度输注丙泊酚的麻醉效果[2]。本组在诱导前补充生理需要量,排除机体脱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等因素,可以避免丙泊酚诱导后引起的循环波动。

舒芬太尼用于全麻诱导的推荐剂量为0.2~2.0 μg/kg,临床多使用单次注射的方式,而以靶控输注舒芬太尼进行全麻诱导的报道较少。本文结果显示诱导后围气管插管期T1、T2、T3、T4、T5时点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变化,说明复合靶控输注舒芬太尼(效应室浓度0.5 ng/ml)及丙泊酚(血浆靶浓度3.5 μg/ml)全麻诱导能维持效应室药物浓度在恒定的范围,相对恒定合适的麻醉深度能有效地抑制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应激反应[3]。这与何亮亮等[4]的观察一致。

[1]刑群智,孙丽霞,李 敏,等.不同麻醉诱导下气管插管对心血管的影响[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0,16(3):306.

[2]王 庚,吴新民,曲 元,等.异丙酚效应室靶控输注与血浆靶控输注的比较[J]. 中华麻醉学杂志,2003,23(9):654-656.

[3]Mc Neil IA,Culbert B,Russell L.Comparison of intubations conditions following propofol and succinylcholine with propofol and remifentanil 2μg/kg or 4μg/kg[J].Br J Anaesth,2000,85(4):623-625.

[4]何亮亮,李 炜,陈明慧,等.不同靶控浓度舒芬太尼在全麻诱导气管插管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24(1):29-31.

表1 各时刻血流动力学变化(±s)

表1 各时刻血流动力学变化(±s)

*P<0.05,诱导后2 min、4 min、插管即刻、插管后1 min、2 min与诱导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 T1 T2 T3 T4 T5 MAP(mmHg) 88.67±10.56 67.03±5.07* 68.36±5.87* 66.56±5.67* 68.07±8.78* 67.64±9.12*HR(次/min) 76.46±13.68 67.98±8.65* 66.45±8.07* 67.98±8.65* 68.07±9.59* 69.58±8.87*

猜你喜欢

全麻丙泊酚插管
腹部神经阻滞联合静吸复合全麻在中老年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肥胖与全麻诱导期氧储备的相关性
Beagle犬颈外静脉解剖特点及插管可行性
护理干预在手术室全麻留置导尿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深昏迷患者应用气管插管的急诊急救应用研究
丙泊酚对脂代谢的影响
两种麻醉镇静深度监测技术在全麻中的应用比较
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联合应用对兔小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
地佐辛复合丙泊酚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应用效果
丙泊酚联合异氟烷与丙泊酚联合芬太尼在小儿外科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