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研

2012-10-24庄永达

浙江体育科学 2012年1期
关键词:公体浙江省体育教师

庄永达

(宁波大学 科技学院,浙江 宁波315211)

0 前 言

信息时代使知识增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改变着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在教育领域,教师职前教育的知识存量已远远满足不了现有工作的需要。同时,随着新时期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对教师人才素质的构成要素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保证工作质量的必需,并应伴随其职业生涯的始终。

高校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公共体育(以下简称公体)教师占有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绝大部分,且肩负着保证更为广泛的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的重任。因此,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高校公体教师队伍成为时代的迫切需求,而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则为继续教育,通过继续教育以挖掘在职教师的潜能,实现教师资源的再开发,整体提升公体教师的综合素质,最终达成教师素质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本研究对现阶段浙江省高校公体教师继续教育状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与分析,旨在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高校公体教师人才素质构成要素提出相应建议,为完善浙江省高校公体教师的继续教育,整体提升高校公体教师素质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浙江省高校公体教师(不包括行政人员和体育院系的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状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学校体育、体育管理、教师继续教育、体育教师素质构成等与本选题有关的政策法规和文献资料,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在查阅和分析大量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合相关专家、学者对于高校公体教师继续教育构成要素的观点,遵循社会调查问卷设计的要求,设计了《浙江省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表》。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浙江省有代表性的12所高校(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绍兴文理学院、温州大学、温州医学院、丽水学院、宁波工程学院、台州学院)的360名公体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319份,回收率为88.6%,其中有效问卷301份,有效率为94.4%,符合社会调查要求。

1.2.3 访谈咨询法。根据研究需要对浙江省部分高校体育负责人、部分高校公体教师进行了访谈,并征求了从事高校体育教育、师资培训方面的专家、学者的看法和建议。

1.2.4 数理统计法。对调查和访谈所得数据进行了常规数理统计与归类。

2 结果与分析

2.1 浙江省公体教师的基本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1.1 性别和年龄分布。由表1可见:目前浙江省高校公体教师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这符合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从年龄分布看,浙江省高校公体教师30岁以下和50岁以上的比例较小,31~40岁和41~50岁人群较为集中,基本呈较为合理的正态分布,以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为主,绝大部分还有较长的从教年限。基于现代社会是学习型的社会,为符合学习型社会的要求,以传道授业为己任的教师更需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行动,由此,就浙江省高校公体教师的年龄结构而言,其接受继续教育的客观需求明显。因此,高校相关主管部门应尽可能发挥中青年公体教师的个性和特长,对其进行大胆的培养和使用,在外出深造、业务骨干、学术带头人、职称评定等方面多提供机会。

表1 浙江省高校公体教师性别、年龄分布一览表

2.1.2 学历、职称构成和工作量状况。教师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很大程度上以其学历结构体现。由表2可见,浙江省高校公体教师学历以本科学历为主,虽然随着近几年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高学历人才较多地充实到公体教师队伍中,但还不能成为主体力量,尤其是具有博士学位(3.3%)的公体教师明显偏少,这一状况将影响到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和科研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体育院校培养的有限的博士研究生大部分留在体育科研部门和体育院系专业教师队伍中,很少充实到公体教学科研第一线[1]”。

教师学历水平和学术水平与其职称结构有较大的相关性。浙江省高校公体教师职称结构基本呈两边小中间大的纺锤型,层次较为合理,其中讲师(38.2%)和副教授(29.2%)所占比例较大,助教(23.6%)和教授(7.3%)相对较少,这种分布对于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和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较为有利。

从工作量看,浙江省高校公体教师工作量普遍较大,每周课时绝大多数在10学时以上(258人占85.7%),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学生数量大幅增加,而高校公体教师数量未明显增加,使高校公体教师大部分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难以保证其在继续教育方面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表2 浙江省高校公体教师学历、职称构成和工作量状况一览表

2.2 浙江省公体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态度的调查与分析

“高校公体教师是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执行者和组织者,也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者[2]”。在知识不断更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时代精神与新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增强学习新知识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因此,高校公体教师也要与时俱进,通过继续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优化完善知识和能力结构,逐步提高学历水平,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对此,浙江省高校公体教师有充分的认识,对于参加继续教育的态度方面,选择非常有必要(22.3%)和有必要(60.1%)占到了被调查对象中的绝大部分,可见继续教育得到大多数高校公体教师的肯定,但是仍有少部分教师没能意识到继续的重要性,对继续教育抱无所谓的态度(10.6%),甚至有的教师认为没必要(7.0%),对这部分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非常重要。

表3 对参加继续教育的态度一览表

2.3 浙江省公体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目的的调查与分析

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继续教育内涵的认知,其认知的全面和准确对于广大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推动继续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表4 对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多选)

由表4可见,解决“学历补偿”、“拿文凭”、“评职称”等实际问题是浙江省公体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主要目的(70.1%),反映了现阶段浙江省高校公体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个人功利心态较为严重,总体尚处于较低层级。

“提高科研能力”(58.5%)、“掌握现代操作工具”(57.1%)、“完善知识体系”(54.2%)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50.2%)均有过半数的选择。体现了浙江省高校公体教师对继续教育的目的认识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实效性。

教学和科研工作是高校公体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和任务。体育教学工作包括各种运动技能的指导和相关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两方面,相对于其它学科,体育教学过程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学能力是衡量高校公体教师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准。一名优秀的高校公体教师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还肩负着教学创新和知识再造的职责。而教学创新和知识再造均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推进高校体育科学化的重要方面。再者,目前大多数高校均将教师科研能力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因此,高校教师对于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大多比较重视。

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过程中均需要获取大量的有效信息作为工作保障,而获取信息的有效手段则依赖于对母语、外语、计算机等操作工具的掌握和运用。计算机操作能力为我们在网络时代远程联机检索国际上最新的教育和科研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提供了便利,外语的熟练掌握是对国外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合理运用的保证,将先进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进行本土化推广则需要扎实的母语功底。因此,掌握和运用母语、外语、计算机等操作工具的能力是现代高校公体教师基本的人才构成要素之一,浙江省高校公体教师也大多能认识到这一点,并将其作为参加继续教育的提高自身能力的主要目的之一。

信息时代的知识密集促成了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分化和综合。体育科学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于一体,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因此,高校公体教师除具备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外,还需要学习广博的综合性知识,在知识体系的完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30.6%)和“提高师德修养”(18.6%)的选择率都相对较低,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作为教师重要人才要素的师德修养的选择率最低,不免令人担忧。“师德修养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提出的基本道德概括[3]”。体育教师的职业特殊性决定其需要与学生全方位、多时空的接触,是真正意义上的“言传身教”。“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做人的人生导师,教师的一言一行,不仅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4]”。教师的师德修养作为一种道德力量,将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继续教育应将完善教师自身品格和提高政治修养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2.4 浙江省公体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形式的调查与分析

对应于浙江省公共体育教师对继续教育具有较为积极的认知态度和工作上的实际需要,其实际参加继续教育的比例相当高,绝大部分教师(251人占83.4%)参加过不同形式的继续教育,且多数教师(212人占84.5%)参加继续教育的次数在1次以上。但浙江省高校公体教师继续教育的形式以岗前培训(91.2%)和助教进修班(52.6%)为主,从总体而言层次不高。高校教师从教前接受必要的岗前培训是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硬性规定,因此,绝大部分教师都接受过岗前培训;多数的高校规定,完成助教进修班课程是无研究生学历教师评聘讲师的条件之一,而助教进修班比攻读学位相对要容易,因此,评聘相应职称的教师多数选择助教进修班的继续教育形式。

单科进修(34.7%)和攻读学位(30.7%)也是高校公体教师选择较多的继续教育形式。目前高校公共体育绝大多数开设专项课,学生喜欢社会上不断涌现的时尚新兴运动,如街舞、攀岩、水上运动、瑜伽、体育舞蹈、轮滑、拓展运动、定向运动等等项目,而高校现有的师资往往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新兴项目的选课需求,为了开设新课,派教师进行单科进修的情况较多;为了提高高校教师的学历水平,一般高校均鼓励年轻教师进行学位进修,也有不少学校把年轻教师的学位获得与职称评定直接挂钩,因此,攻读硕士学位的教师就相对较多。

到国内知名高校做访问学者(8.4%)、出国进修(2.0%)等高层次、高水平的继续教育形式相当少。国内某些知名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独特的办学风格、特色和经验优势,到这些高校做访问学者,可以为其提供相互交流、观摩、切磋的机会,有利于教师吸纳优秀经验,及时运用与创新,有效提高自身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人类活动的国际化和世界各国面临教育改革与探索的共同性,使得体育教育走向国际化成为一种必然,突破传统继续教育理念,从开放的国际大教育的视角出发,派一批有作为的中青年公体教师到国外进行继续教育,对于其拓宽视野,迅速了解世界体育科学发展的新信息,学习和掌握先进的体育科学理论,扩大学术境界,培养创新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因此,采取高级访问学者制和境外进行学位进修和专业深造是非常有必要采取的继续教育的形式。

选择网络教育(9.2%)和校本教育(6.8%)等继续教育形式的教师也相对少,值得教师培训部门的关注。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社会,为现代远程教育提供了操作上的保障。通过网络终端,学习者不受时空限制,可以根据自主需求而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学习内容可自由选择,学习计划可自行安排,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可在网上及时得到解答,这为广大在职公体教师提供了即时的继续教育的机会,实现了继续教育的主动化和个性化,因此,网络教育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继续教育形式。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通过继续教育提高在职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是解决困难和问题的途径之一,基于教师教学科研的发生地是学校,因此,继续教育必须与学校实际相联系,不与学校实际结合的继续教育不能解决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校本教育对结合学校实际打造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具有很强的实效性,是开展教师继续教育行之有效的形式,教师群体的协作互助是校本教育有效开展的基础,是校本教育的标志和灵魂[5]”。通过教师间经常性的学术交流和专业对话,在交流和对话中学习他人的长处,并产生新的教育教学思想,从而实现教师的自我提高和共同进步。2.5 浙江省公体教师继续教育考核与评价方式的调查与分析

表5 参加继续教育的形式一览表(多选)

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后进行必要的的考核和评价是检验其培训效果的主要手段,而采取不同的考核与评价方式又会产生不同的检验效果。对于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其对某些知识的掌握并不是最为重要的,重要的是学习知识过程中所实现的才能、本领和态度的形成。而目前浙江省高校公体教师继续教育在考核与评价中,过于注重结果评价,较多地沿用了诸如“考试”(48.2%)、“考查”(41.4%)、“撰写课程论文”(35.5%)等全日制本科生教育常用的成绩考核方式,而实践操作方面的考核评价非常少(10.8%),评价内容中未能包括职业与实践经验甚至是优秀经验,普遍忽视了在继续教育过程中教师形成的才能、素质和态度的提高。

表6 继续教育考核与评价方式一览表(N=251,多选)

2.6 浙江省公体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由表7可见,缺乏必要的保障措施(46.2%)、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38.9%)等制度建设问题是影响浙江省公体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因素。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期间因工作量的减少是否会影响正常收入?投入大量的精力、时间和财力完成继续教育后是否有相应的配套激励?这些是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因此,学校应排除教师因参加继续教育而产生的后顾之忧,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校对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所需培训经费应有相应的补贴,在继续教育期间的待遇要有一定的保障,而这些都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建设加以规范。由于公体教师教学工作量大、家务忙等原因,使较多的教师(42.2%)感到没时间参加继续教育。组织管理不到位(32.2%)也是影响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主要因素,我国高校虽然也设有相应的师资培训机构,但相应的培训机构并未能起到有效的组织与管理,自愿与自发仍是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常态,培训机构则缺乏必要的组织与引导。培训内容不实用(29.6%)、培训形式单一(23.6%)等问题将直接影响到继续教育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应引起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重视。目前,高校及绝大部分高校教师均能认识到学习型社会中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对于继续教育影响因素中的“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13.6%)、“教师自身认识原因”(7.3%)的选择率均较低。

表7 参加继续教育的影响因素调查一览表(N=301,多选)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浙江省高校公体教师男女性别比例符合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年龄分布以中青年为主,高学历和高职称教师相对较少,从年龄、学历、职称而言均有继续教育的客观需求,但大多数教师工作量大,是影响继续教育的因素。

3.1.2 浙江省高校公体教师对参加继续教育的必要性有较为充分的认识,对参加继续教育的态度积极。

3.1.3 浙江省高校多数公体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实效性,并存在较为严重的功利心态,对提高师德修养的培训普遍不够重视,是值得关注的现象。

3.1.4 浙江省高校公体教师绝大多数参加过1次及以上的继续教育,但继续教育的形式以岗前培训和助教进修班为主,国内访问学者、出国进修等高层次、高水平的继续教育形式相对欠缺,对网络教育、校本教育、自修等继续教育形式也较为忽视。

3.1.5 浙江省高校公体教师继续教育成绩考核方式较多地沿用了考试、考查、撰写课程论文等全日制本科生教育中常用的考核评价方式,而实践操作方面的考核非常少。

3.1.6 影响浙江省公体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因素是制度建设问题、没时间、组织管理缺位等。

3.2 建议

3.2.1 建立有效的经费保障和激励机制。为调动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各高校应配套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建立有效的经费保障机制,同时应积极引入相应的激励机制,与继续教育的考核成绩挂钩,给予成绩合格以上的教师部分乃至全额的培训费用补贴。并建立和完善与继续教育相适应的奖励机制,把参加继续教育与专业技术职称挂钩,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考核评价-职称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制度,以保障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2.2 设置专门机构组织管理教师继续教育。借鉴国外成功经验,设置专门机构组织和管理继续教育工作,如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都设有教师中心或教育研究院,专门从事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建议我国也将教师继续教育纳入到整个国家师范教育体系之中,并制定相应的制度加以规范。

3.2.3 继续教育要充分重视教师师德修养的提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校公体教师特有的职业行为对教育对象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和示范性。在教学过程中,除知识的传授,教师的高尚人格更是起到一个道德示范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教师作为新时代的引领者,在摒弃计划经济时期一些旧的观念和意识的同时也不能陷入个人主义泥沼之中,坚持人民教师的道德规范要求,甘愿为高校体育教育事业作奉献。不断提高公体教师政治理论修养,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应成为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

3.2.4 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应实现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继续教育应根据教师个人和教师所在学校的需要,结合培训单位的条件,灵活运用组织形式和方法,既要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又要充分考虑教师做好本职工作。以适应教师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实现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的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形成具有特色的高校公体教师继续教育模式。

[1] 卢月强.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与分析[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129-132.

[2] 崔瑞雪.开发体育课程资源 促进体育课程改革[J].教学与管理,2011(4):116-117.

[3] 王进.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的高校师德建设探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

[4] 沈又红.论师德修养与教师幸福[D].湖南师范大学,2005.

[5] 周卫东.继续教育——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推进器[J].继续教育,2006(10).

[6] 王智慧,宋为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4):86-88.

[7] 陈久青,高桂林.高校教师培训个体需求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4):57.

[8] 杨芳.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思考与探索[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6):79-81.

[9] 洪平,章茹,等.人本主义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师应对体育教育改革的策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4):102-105.

猜你喜欢

公体浙江省体育教师
《初心》
合作学习在高校公体体能训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普通高校武术公体课开展现状调查研究
浙江省特级教师
——吴淼峰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公体正用,体用一如
——朱熹的公正哲学及其三维建构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广西高校气排球和硬式排球公体课教学的价值比较分析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