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婉陈忠直,苦吟抱负

2012-10-22马伟平

新语文学习·初中 2012年9期
关键词:长安城全诗时事

马伟平

《春望》一诗历来被认为是“诗圣”杜甫感时伤怀的代表之作,流露出无尽悲凉和忧伤。其实,在诗人憔悴的面容背后,在乱世飘摇的景象之中,我们还是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坚定和执著,只不过表现形式比较曲折,被蒙上了些许悲情色彩。让我们循着杜甫的脚步,追随杜甫的目光,说说《春望》前后发生的故事,看看杜甫都“望”到了什么,从而走近杜甫,聆听杜甫内心的波澜吧。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3月,诗人写下《春望》,4月则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奔赴陕西凤翔,终于得见天子。此时杜甫有诗云:“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虽然狼狈,但为国分忧的忠心感人至深。乱世之中,杜甫脚步踉跄,在追随国家的道路上历尽艰辛。如此看来,《春望》中的许多忧愤、悲戚、感伤,都有一个最初的出发点,那就是杜甫心中仍怀有振邦兴国的雄心抱负,但在那个纷乱的时代里,这个抱负的实现多少有点遥远。

《春望》一诗,以“望”字为题干,启示我们全诗的主要内容围绕“望”字来写。如果我们拓展一下“望”的内涵,可以发现“望”字统领全诗,“望”的视角不一样,景致便不一样,感受也不一样,但都隐含着杜甫内心的期盼和对抱负的坚守,在困顿中有希望,在灰暗中有光明。

首联“望”长安。长安城里春色依旧,但物是人非。杜甫原本是胸怀壮志的朝廷命官,现在成了阶下之囚,环堵萧然,自是伤悲。然而首句“国破山河在”则表达了杜甫内心的豪迈,“山河”不变色,“江山”依旧在,长安城早晚还是要回归为大唐的领土。如此看来,这句话是全诗中最铿锵有力的诗句,也奠定了全诗伤而不颓的格调,起到了振起全篇的作用。

颔联“望”时事。这里的“望”其实是诗人的内心独白,通过写“花溅泪”“鸟惊心”来烘托诗人心中的不平和对时事的愤慨。试想往日,长安城里繁花似锦、鸟栖枝头,一派生机蓬勃的景象;现在叛军铁蹄肆虐,花凋鸟倦,再也没有往日的宁静,取而代之的是杀戮和喧嚣。诗人心中岂能不燃烧起仇恨的火焰?

颈联“望”家乡。“烽火连三月”,家人的安危自是诗人心中最放不下的牵挂。诗人通过遥望家乡,期望在硝烟中收到来自家乡的书信。“家书抵万金”一句,虽然不一定写实,但至少给诗人带来了精神上的寄托,让诗人在囚禁生活中有了一份深切的期盼,也隐含诗人期望早日平息战乱,让天下离散之人早日团聚的心愿。

尾联“望”自己。作者写自己白发稀疏,连簪子都戴不上了,这样憔悴苍老,固然有思亲的原因,也有感慨时事的成分,更多的还是为自己的抱负不能实现而惆怅。试想,杜甫本为一展才华,不料在乱世中遭难,日渐衰老,不免心中惊惶。不过,在唏嘘感慨中,我们还是读出了杜甫对自我的一番期许,那应该是一个英姿勃发的形象,应该是危难时刻担当重任的豪杰,可能那才是杜甫心向往之的。

纵观全诗,杜甫“望”不断一片忠君之志、满腔爱国热忱。当我们学会联系“背景”,抓住“詩题”、紧扣“主旨”、展开“联想”等方法来赏析诗歌时,或许我们能有一些新的发现和感悟。

课文背后的故事:

杜甫在公元756年,也就是写作《春望》前一年的秋天,在北上投奔肃宗途中,不幸被叛军捕获,度过了将近一年的囚禁生活。这一年中杜甫生活艰难,情绪低落,目睹长安城被叛军劫掠一空、满目疮痍的颓败景象,有感而发,写下了《春望》《月夜》《哀江头》《哀王孙》等诗作。

这些诗歌作品标志着杜甫创作主旨的转向,即由关注个人前途,转向对国家命运的关注,闪耀着精神之光,脉络清晰地勾勒出杜甫的爱国深情,正所谓“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韩愈语)。

猜你喜欢

长安城全诗时事
我拥有满地的落叶
时事绘
劝学
“三言二拍”对唐代小说中长安城改写的数字化研究
柳树
本期主题:梅花
大圣归来
网约车(双语加油站●时事新语)
汉长安城营建及布局
“新”时事类作文素材 点给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