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后殖民翻译理论看外宣翻译中的文化杂合现象

2012-10-15娣,刘

关键词:后殖民杂合归化

刘 娣,刘 鹏

(三峡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外宣报道是我国对外传播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汉英翻译仍然起着关键性作用,翻译水平直接影响到对外传播的效果和对外交流的成败。本文拟从后殖民翻译理论出发,结合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深入探讨外宣新闻翻译过程中如何进行文化杂合,以提高译文的话语感染力和交际效果。

一、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概述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该理论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审视不同历史条件下翻译实践,它主要是通过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语言间的不平等的关系来深化对翻译实践的认识。

罗比森在《翻译与帝国》一书中论述了翻译在殖民和后殖民语境所扮演的三个次序递进的角色:一是作为殖民的渠道;二是作为文化不平等的避雷针;三是作为殖民解体的渠道,同时也将翻译理论研究和后殖民主义联系起来。[1]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是以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权力差异为基础,来研究这种权力差异语境下,不同价值观、文化观的译者在潜意识下所采用的翻译策略。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不仅仅是语言功底的或翻译技巧的问题,而且涉及到相当复杂的政治和文化冲突的问题。后殖民翻译理论的研究有助于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提高民族信念,构建和谐世界家园。

二、杂合理论与翻译

后殖民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霍米·巴巴首先将杂合概念引入到后殖民研究中,他认为“杂合性”(hybridity)是“殖民权力生产力的标志,它表现出了所有存在于被歧视与压迫场所中的必然变形和置换”[2]。杂合表现为多种形式,如语言杂合、文化杂合、政治杂合、意识形态杂合等。他还认为,在两种不同文化接触的地方存在一个“第三空间”,此空间里,文化间的差异性会发生接触、碰撞、融合,产生一种新的文化即为文化杂合体。在后殖民的语境下,由于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发生冲突,形成了杂合体,从而消解了两种文化间的二元对立。

(一)翻译中文化杂合的必然性

翻译活动同样需要在一个“第三空间”里进行交流、商讨等,它既有源语言文化的性质,又有目的语文化的性质。其翻译活动的目的在于将文化之间的异质性和差异性最大程度地消解,以增添源语言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共识”,译者则应尽可能传达源语言文化的“陌生化”。乐黛云认为,“一种文化被引进后,往往不会再按照原来轨道发展,而是与当地文化结合,产生出新的,甚至更加辉煌的结果”[3]。可见,文化杂合是必然存在的,以实现译文的“创造性”,而“杂合”的文化产物是对两种文化的升华。

(二)翻译中文化杂合的适度性

随着文化融合的不断扩张,“杂合”的程度就呈现出递增趋势。其杂合适度的问题仍需重视,翻译策略的选择对译文的杂合度有着一定的影响。只要异域文本进入本土文化,无论译者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策略,其译文语言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程度的杂合。归化和异化的差别只是杂合程度的不同而已[4]。可见,归化或异化策略在同一文本中的采用会导致译文杂合程度的高低。如果译者主要采用归化的策略,译文的杂合度就低;反之,如果译者采用的主要是异化策略,译文的杂合度就高[5]。文化杂合的适度是保证译文既符合目的语文化的特质,又保留原语文化的特色。只有文化适度的杂合,这两种文化才能有效地进行融合与优化。

三、外宣新闻翻译中的文化杂合现象

外宣新闻翻译是对外宣传一种强有力手段,具备较强的政治性和导向性。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即贴近中国的实际发展,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要,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6]。外国读者才能理解和接受译文所传递的信息。

外宣翻译者在翻译时要考虑文化、历史背景等诸多因素,由于文化缺省、文化失衡等加剧文化的杂合,西方文化被赋予“异域化”的特征。不同文化在翻译中的转换过程给予考虑。对于文化的内涵,P.Newmark曾作出如下分类:(1)社会文化;(2)物质文化;(3)生态文化;(4)姿态和习惯;(5)机构、风俗、活动、传统和观念[7]。国内学界对于文化的分类众说纷纭,“文化通常被分为: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及语言文化。”[8]在外宣新闻翻译活动中,文化杂合主要涉及到这五类。“文化杂合依托翻译杂合得以实现,而文化杂合又帮助形成翻译杂合。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影响,紧密联系”[9]。本文从《今日中国》中2011年9~12月中原文和译文进行全面对比,分析其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

(一)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对人类社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制约着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在外宣翻译中,译者会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操纵,从而影响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尤其是对具有特殊意义的人名,地名和谚语的翻译,大多数译者青睐异化策略,这样不仅顺应文化全球化的趋势,而且促进文化优化的发展。

(1)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中国出口贸易来说,在防范与化解美债危机与欧债危机等一系列金融危机风险方面,现在已经不是一个未雨绸缪的问题,而是亡羊补牢的问题。

译文:As the U.S.and Europe debt crisis is already underway,it is no longer the time for pre-emptive measures.(China Today,October 2011)

原文中“未雨绸缪”和“亡羊补牢”体现了中国的社会文化,在进行源语言转化的过程中,应着重考虑目的语的文化氛围和读者的接受程度,异化是此文本翻译的归宿,保留原文的异国情调,让外国读者更好的了解中国社会文化,广泛传播中国文化。

(二)物质文化

詹姆斯·迪兹 (James Deetz)曾界定,物质文化指的是在“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被文化所决定的人类行为所改编的那部分环境。”[10]因此,进行新闻文本翻译活动时,译者应慎重考虑其物质文化因素,从而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

(2)今年旅游节还特别推出了上海的“十大名点”﹑“十大名菜”﹑“十大冷盘”等的评选,形成上海的“必吃”﹑“必购”和“必看”品牌。

译文:Visitors were encouraged to vote for the ten best dimsum,ten favorite hot dishes and ten most welcomed cold dishes to determine the most popular restaurants,the most popular products as well as must-see places and events in Shanghai.(China Today,November 2011)

原文中“十大名点”﹑“十大名菜”﹑“十大冷盘”的翻译,译者采用了直译策略,译本的可读性较强,引起外国读者对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关注。

(三)生态文化

在中国古代,生态文化思想传播开来,儒家的 “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佛教的“万物平等”等,而西方古代的生态文化思想主张“天人分离”,即人与自然的二分模式。因此,在进行新闻翻译时,生态文化也是需考虑的因素。

(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译文:The Yellow River is often cited as the cradl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China Today,November 2011)

外国读者对目的语“The Yellow River”已经很熟悉了,异化策略在译本中更为适合,有利于传播中国生态文化。

(四)语言文化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文化,受到民族发展、地域特征等因素影响。此外,不同语言存在着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中国特色的词汇记录了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而西方文化的源头:希腊神话和《圣经》,对英语有着深远的影响。新闻文本可以看到一些颇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负载词,往往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4)外国专家都来“秀”汉语,争先恐后地用“东腔西调”的汉语互致问候和谈论人权。

译文:They greeted each other and discussed human rights in Chinese,each characterized by their unique accent.(China Today,November 2011)

译者采用归化策略翻译“秀”和“东腔西调”,对原文进行了一些调整,文化内涵上贴近译文,再现词汇的特殊文化含义,让目的语读者领略到两种文化间不谋而合的妙趣。

(五)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和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由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反意识形态等所形成的文化。中国三大宗教文化以异化的反映方式来表达实体化的现实生活。在翻译中,对宗教文化因素的处理策略和方法,不仅反映了译者在其所属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文化取向和翻译观,而且体现了译者因其不同的翻译观所决定的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从而使其译作呈现出各自的特色[11]。

(5)音乐能够让人的心得到洗礼,也能激发人的斗志。

译文:Good music not only purifies our souls,but also arouses our enthusiasm for life.(China Today,September 2011)

译者对“洗礼”一词的翻译,采用了归化的策略,由于文化缺省,在英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词汇,译者考虑了目的语的宗教文化来传达原文的信息要旨。新闻翻译中涉及到一些文化负载词的处理,译者需考虑到文化失衡因素,既要再现源语言信息,又要让英语受众理解原文,从而译者需要灵活变通翻译策略。

综上所述,外宣新闻翻译的文化杂合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社会文化、物质文化、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在五种文化意识形态下,对所选译本的翻译策略作了统计:

?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归化、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在五种文化意识形态下均占一定的比例。进一步分析这些数据,可以发现在社会文化、物质文化、生态文化这三个方面均以异化策略为主,其所占比例分别为:44%,44% 和12%,这种策略的选择有效地捍卫了弱势文化,抵制了强势文化。而在语言文化、宗教文化这两个方面上归化策略占有较大比例,这策略消除目的语读者理解上的障碍,缓解了两种文化的冲突。外宣新闻翻译中,没有绝对的归化也没有绝对的异化。两者是相互对立、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

在后殖民翻译理论的背景下,外宣新闻翻译中的文化杂合现象反映出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冲突,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的选择,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的交锋。文化的“杂合化”颠覆殖民文化的霸权地位,改写中国传统文化被外化,被边缘化的局面;文化的“杂合化”保留了各民族的文化特色,推进了文化的全球化。

[1]Robinson,Douglas.Translation and Empire:Postcolonial Theories Explained[M].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1997.

[2]Bhabha,Homi K.The Location of Culture[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4.112.

[3]乐黛云.多元文化发展中的两种危险及文学理论的未来[A].多边文化研究(第一卷)[C].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1.

[4]王东风.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J].中国翻译,2003,(4):7.

[5]韩子满.文学翻译杂合研究[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51.

[6]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9,(4):4.

[7]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8]廖晶,屠国元.文化翻译·文化感知·文化创造力[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7):36.

[9]曾灏如.文化“杂合”与翻译策略探析[J].学术论坛,2010,(3):285.

[10]James Deetz.In Small Things Forgotten:an Archaelogy of Early American Life[M].New York:Anchor,Doubleday,1996.35.

[11]张娅.从宗教文化视角论译者的翻译观[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22.

猜你喜欢

后殖民杂合归化
杂合肽Melitten-cathelicidin_BF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统不育系材料选育中常见的育性分离及基因型判断
归化(双语加油站)
全球化之下的少数族群——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浅探
后殖民解读与性别研究的有机结合
——评《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阈中的马琳·诺比斯·菲利普诗歌研究》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从翻译到文化杂合——“译创”理论的虚涵数意
《女勇士》的后殖民女性主义研究
雄激素可调节的肾脏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靶向杂合启动子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