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抗战时期迁移人口对重庆城市化的积极影响

2012-10-14

关键词:城市化重庆市人口

王 静

浅析抗战时期迁移人口对重庆城市化的积极影响

王 静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人口从不同方向迁移到重庆,对重庆的城市化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迁移人口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扩展了城市的用地面积,促进了重庆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提高了重庆农业生产的效率,提升了重庆大都市的地位。

抗战时期;迁移人口;重庆;城市化;影响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国各地出现了大批的流民、难民,其中大部分纷纷迁往重庆。人口迁移现象的出现,除了战争还有其它的原因。首先是灾难、灾荒,主要有1938年的黄河花园口决堤,1942-1943年的中原大饥荒。其次是由于政府的战时保存实力的政策,促使大批厂矿、高校内迁。再者是由于国民政府内迁,重庆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南地区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基于政策的原因,当时迁到重庆的人口数量甚多。这些内迁人口对重庆城市化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抗战时期重庆人口数量的变化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人口迁到重庆,使重庆市人口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见表1)。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市人口的数量总体上增长很快。1939-1940年这两年人口的下降,主要是因为日军对重庆的大轰炸所致。1937-1938年,人口增长比较少,原因在于抗日战争初期流民主要选择离自己家乡较近的地方去避难。随着日本对华侵略的不断扩大以及国民政府的内迁,大量人口便开始迁往重庆。根据1937年重庆市警察局户口籍贯统计,当时重庆人口籍贯涉及全国25省,在47万总人口中重庆本地的人口约24万[1]。1940年以后,重庆市人口出现了急速增长的趋势,到1945年则接近105万。

表1 1937年至1945年重庆市人口数

迁渝人口的职业是各种各样的,除了因躲避战争灾害的无业流民、难民之外,还有从东部而来的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

表2 按职业统计的入渝难民数

由表2可以看出,从事人事服务这一行业的人数最多,为10 718人,占总数的23.48%,其次为工商业,占总数的21.99%,而农业、矿业这类传统型行业的只有4人。相比之下,工商业对从业人员的技术知识的要求比较高。一大批高素质人才的迁入,对重庆城市化建设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二、迁移人口对重庆城市化的积极影响

(一)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随之而来的是大批工厂企业的内迁,吸引了大批人口到城市务工,加速了重庆市人口的增长。据统计,1940年重庆工业区有159家机械厂,17家冶炼厂,23家电力厂,120家化工厂,62家纺织厂,其他行业的企业40家[3]。这是大后方唯一的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区和最重要的工业中心。到1944年,重庆市缫丝厂达47家。另外,战时重庆还建立了毛呢业,计有11家[4]。到1945年,重庆的工厂达1158家,产业工人达10万人[5],成为门类较齐全、基础较雄厚的现代工业基地。这些工厂的建立为人们尤其是农村人就业提供了机会,促使大批人口涌向城市[6]。

以工业和商业这两个行业为例,1941年重庆市从事工业和商业的人口约为195 839人,1945年则达402 343人[2]19。人口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工厂数量的增加及其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除此之外,城市的人口密度也急速增大。据1945年初统计,两路口、上清寺以东的两江半岛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5.46万人,而东部地区更高达9万人左右,东部一些主要地区人口密度则在11万人以上[7]。

(二)扩展了城市的用地面积

重庆市在抗日战争时期接纳了大批迁移人口。为了有效地安置这些人口,重庆市政府扩展了重庆的用地面积。1939年9月,全市由原来的6区增加为12区。到1940年底,全市面积达328平方公里。1939年到1940年,巴县、江北县位于城郊的区域陆续划归重庆市。后来,重庆市又调整区行政组织,将全市划为18区,408保,7 177甲。1942年,重庆市的辖区范围东至大兴场,北至石马河嘉陵江边的堆金石,西至歌乐山,南到马王场和川黔公路二塘以北。1944年1月,市工务局测定的市区面积为294.3平方公里[8]。新城区的开辟,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城市用地的压力。

(三)转变了重庆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迁移到重庆的人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打破了重庆市本土的较为单一的生活方式。如在服饰方面,外来移民就带来了新的服饰装扮。以前重庆人爱用白布缠头和打赤脚,随着新时尚服饰的进入,这种现象逐渐减少,同时男子留“东洋头”和穿中山服者开始增多,城镇妇女则穿旗袍、戴戒指、涂口红并且烫发。饮食方面,重庆的饮食文化在战时已空前发达。各地名店大批迁来重庆,“下江馆如雨后春笋”。所谓“下江馆”就是对除川菜之外的各地菜馆的通称。当时,重庆饮食兼收并蓄,广纳各地风味。省外的有江浙味、湖北味、湖南味,省内的有成都味、泸州味、乐山味、内江味。著名的菜馆有粤菜冠生园、大三元,江浙菜有状元楼,北方风味有燕市酒家,还有苏州的松鹤楼,宁波的四明宵夜等。据1943年的统计,重庆市内有中西饮食店260家,其中有川菜馆110家,外省菜馆53家,还有西餐、咖啡馆30多家,形成了中西菜南北味并存的局面[1],极大的丰富了重庆人的饮食文化。

迁移人口也改变了重庆人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农村人的思想观念。1938年起,日军开始对重庆市进行大规模的轰炸。为了保存实力,国民政府实施了人口疏散的政策,出现了大批城市人口转向农村,郊区的人口回流现象。这批人口对农村人思想观念的转变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起到了重大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高校的学生频频深入农村宣传进步思想。如在战时,中央大学、复旦大学的学生组织的宣传队深入乡村,以标语、漫画等形式对民众进行抗日教育。复旦大学还创办了民众夜校,免收学费,向就读的贫民发送笔墨纸张,教唱《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等抗日歌曲[9],极大增强了农村人的爱国意识。

(四)提高了重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

战时重庆作为陪都吸引了大批工业的内迁。这些内迁工业不仅带来了大量的产业资本,还带来了当时比较精良的设备和大量熟练的技术工人。1939年,重庆的83家机器工厂有4000多名工人,其中熟练工人约占70%,大部分是内迁工厂的工人[7]。他们对重庆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随着工业的发展,对农业原料的需求不断增大,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因此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也逐步提高。

随着高校内迁的知识分子对农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作用。据统计,重庆内迁高校达32所,其中大学9所,即中央大学、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沪江大学、东吴大学、之江大学、武昌中华大学和陆军大学;大学研究院1所,即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10]。这些高等院校中有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1939年9月,中华农学会在重庆召开了第22届年会,收到关于发展农业科技的学术论文66篇,内容涉及稻、麦、棉、蚕桑、杂粮、果疏、林业、病虫害防治、土壤分析以及农业技术推广等各个方面[11]。为了快速发展农业生产,许多内迁院校的师生积极投入到农业改良的实地考察与研究中,培育出了优良品种。如金陵大学农科所培育成的小麦品种“金大2905”,在四川推广万亩以上,增产 20%[9]。

综上所述,抗日战争时期的迁移人口加速了重庆的城市化进程。高校、工厂的内迁,技术性、知识性人才对重庆的城市化影响更为重要。随高校内迁的知识分子为经济落后、文化贫瘠的重庆带来了新知识、新思想,使市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边远的农村接受了新文化、新生活方式、新生产方式,加速了农村的城镇化。正是有了大批的高素质人才,重庆在抗日战争时期耀眼夺目,成了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

[1]李建平,张忠.抗战文化研究:第1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6.

[2]重庆市档案馆,重庆师范大学.中华民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第3卷[M].重庆出版社,2008.

[3]曾小勇,彭前胜,王孝询.1938-1943:重庆大轰炸[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14.

[4]顾乐观.中国重庆抗战陪都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华文出版社,1995:172.

[5]狄超.中国经济年鉴[Z].太平洋经济研究社,1947:50-51.

[6]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第2部[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296.

[7]孙键.中国经济:近代部分(1840-1999)[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632.

[8]周勇.重庆通史:第3卷[M].重庆出版社,2003:1157-1158.

[9]朱猷武,王俊芳.国统区的文化与文化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202-204.

[10]重庆市档案馆,重庆师范大学.中华民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第4卷[M].重庆出版社,2008:374.

[11]程雨辰.抗战时期重庆的科学技术[M].重庆出版社,1995:175.

K265

A

1673-1999(2012)03-0145-02

王静(1985-),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1331)历史与社会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

2011-11-16

猜你喜欢

城市化重庆市人口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重庆市关工委举行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