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河哈尼族彝族地区劳务输出中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2012-10-13罗有亮

红河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劳务输出红河州培训

李 发,罗有亮

(红河学院商学院,云南蒙自 661100)

从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推动小康社会建设的角度,促进待就业人员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是民族地区政府下一步加强劳务输出的重要政策指针。

红河流域哈尼族彝族地区的劳务输出与借此实现的转移就业,关系到群众家庭收入的提高、特别是山区农村的家庭收入提高,也关系到建设和谐社会和新型农村,关系到建设小康社会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关系到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本土城乡就业压力的缓解,关系到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少数民族政策的落实,关系到流域内国内外经济合作及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我们也意识到,该区域内哈尼族地区的劳务输出和增加收入问题因地域、民族等方面因素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一定的复杂性,这方面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性的有一定艰巨性的工作。

一 近五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地区劳务中输出存在的问题

第一,劳务输出与转移就业规模有限,缺乏成长性递增,收入水平总体不高。红河州政府向来重视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劳务输出工作。但限于种种原因,工作成效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据不完全统计数据,2007年至2011年红河州范围内劳务输出规模如下。

表1 2007~2011年度红河州劳务输出规模(单位:人次)

同时,劳务输出人员的平均工资性收入约为800元/每人每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表1可以看出,近5年来红河州总的劳务输出规模有限,约占红河州总人口的2.9%,低于国际水平和国内平均水平。近五年来,红河民族地区劳务输出的总体规模限制在14万人以下,没有实现规模上的突破。

第二,组织化程度不高。近5年来红河州劳务输出中,有序组织的输出占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8%、20%、16%、17%和17%。这表明政府和公共服务机构在劳务输出的组织和服务方面尚有不小的欠缺。尤其是在广大山区农村地区,劳务输出的组织化更加相对薄弱些,改善隐性失业的力度不足。据测算,红河州各县市隐性失业率约占农村人口的12~15%。农村的富余劳动力的安置和输出不力。与此相伴随的是广大山区农村地区的增收致富情况不是特别理想,一些家庭中的劳力出现了未富先老的情形。与此相关的培训服务也不够到位。

第三,待转移就业的群众观念转变不够,存在着相当的惰性。很多群众都有类似于“大钱挣不了,小钱不愿找”的情况,甚至在情绪上不愿意离开乡土,宁可缺少可支配的货币和改善生活的资源,也不愿意离井离乡。特别是一些民族地区的部分群众有着不小的惰性,饮酒成风,青壮年也不愿意出去务工。同时, 就已经进行的劳务输出情况来看,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不能满足劳务市场需求,就业层次不高。

第四,另一个不可全部忽视的情况是,在局部情况下工资收入转移为家庭增长性收入程度不高。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在拿到工资后并没有及时地使之转化为家庭收入,而是十分意气和随意地把工资挥霍了。同时,部分劳务输出人员在职业岗位上不能稳定下来,刚刚就业,就因为某种原因轻易放弃,迅即返乡情况亦不少见。

另外,还存在着外部组织、管理、服务和拓展研究等方面的不足。

二 形势的迫切和已有举措

红河民族地区共有城镇人口约161.13万人,其中,失业人口约占4%。乡村人口约为288.97万人,其中的隐性失业人口约占12~15%。红河州共有屏边县、金平县、泸西县、元阳县、红河县和绿春县等六个国家级贫困县,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较多。包括汉族在内连同若干少数民族的贫困地区群众迫切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以脱贫致富。在加强产业变革和生产方式革新的同时,加强向外部进行不同质量层次的劳务输出,对于该地区群众增收致富特别是广大山区群众家庭的脱贫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重大的迫切性。

红河州各级政府已经采取或正在采取的举措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红河州委、州政府启动了“农户万元增收行动计划”。“农户万元增收行动计划”的目标是,到“十二五”末,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增加2578元以上,达到6500元左右;农户纯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户均增加1万元以上,达到2.5万元,其中内地县市坝区农户户均增加1.2万元以上、半山区农户户均增加1万元以上、山区农户户均增加0.9万元以上,南部边疆县农户户均增加0.8万元以上;全州90%以上有劳动能力的农户实现万元增收目标,农民收入年均增速明显快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全国农民和全州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明显缩小。积极采取了“政府引导、校企合作、规模输出”的方式,加大了有关各方的合作力度,推进劳务输出产业化,努力实现劳务经济迈上新台阶。坚持“长期合作、互惠互利、实现双赢”的原则,逐步实现由体力型输出向智能型输出转变,由数量型输出向质量效益型输出转变,由自发输出向有组织、有规模输出转变。

坚持“输出一人,致富一家,输出一批、带富一方”的理念,加强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就业服务网络建设,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有序转移。

作为红河州“十二•五”规划中的十四项现代农业工程之一,力图在此期间,大力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建立健全融技能培训、就业介绍、就业后服务管理等为一体的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机制。

三 推进性建议和战略性策略

可以说,哈尼族地区的劳务输出工作,面临着许多与国内其他地区同样面临的问题,也存在着特殊情况。为了加强这一重要工作,笔者认为,还要结合劳务输出市场的需求状况和发展前景,既要有的放矢,又要从战略层面入手,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细致的工作。

首先,抓住机遇,以规模带动效益,加快劳务市场开发,以效益促进规模并提升质量,积极开拓周边国际市场。随着各国经济的复苏和实体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内外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缺失的进一步加剧,目前及今后几年,国内外劳务市场的需求将逐步旺盛,这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2011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大环境影响,中国及亚洲周边国家、地区的经济整体发展放缓,但这并没有实质性地影响劳务市场的需求。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机构和中介企业要整合资源,加快寻找和实施规模化的劳务输出。应加强与潜在的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联络,扩大输出基地网点,借以完善劳务订单机制。减少盲目现象,发展起以组织化的模式为主体的劳务输出格局,以代替亲友帮扶和自发为主的模式。同时,扩大对口帮扶型劳务输出。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开创新的劳务输出形式,包括家政劳务输出、特殊技能劳务输出和产业与劳务相互带动型输出。要注意劳务输出的品牌建设,开展营销策划。

其次,要加强观念扶贫,加强劳务输出动员。通过教育、宣传和树立劳务输出致富的典型等方式,提升待转移就业人员的劳动就业观念和劳动致富意识。要结合性地增强后期辐射效应,要关注劳务输出的两个良性后果:推进城市化和带动劳动力供应地的发展。可以尝试通过有计划地返乡活动,帮助先进行劳务输出的部分优秀分子利用积累的资金和学到的技术、技能回乡继续创业,以此转变、带动该区域思想观念落后的部分群众的就业意识。要与民族地区社区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发展规划相互配合,通过系统的努力提升总体教育水平,加强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投入,并对辍学、失学的青少年群体加强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继续教育。

再者,提高经费投入加快转移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要加强智力支持、资金支持。重点是整合培训资源,加强劳务输出培训的组织化、长效化,不断探索校企合作、政企合作和政校合作的模式,使得接受劳动知识技能培训的待转移就业人员得以切实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可以综合发展订单式培训、引导式培训、项目定向培训和企校联办培训。特别是对广大农村潜在失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培训,要有系统的计划,对年龄在16~24周岁的在家待业人员应提前动员,组织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提高文化水平的成年教育。可以利用新农村建设干部下乡等活动机制,加强政府、中介企业和劳动服务部门与社区群众的联系,在有条件的地方增设劳务输出服务网点,敷设网络设施,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可以尝试成立行业协会,加强内部合作。要切实加强法律服务,帮助劳务输出人员,维护其合法权益,尽可能地减少企业欠薪状况的发生,减少外出务工人员的积极性受挫。要提高“后勤”保障,处理好留守人员问题,使劳务输出家庭无后顾之忧。

最后,要加强科学理论方法、政策和流域范围内的内外合作等探索。同时,着眼于未来十年、二十年的阶段,战略性地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及投入,在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层面为未来一段时间的劳务输出和转移就业提供战略性保障,以实现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紧密结合。要把加强劳务输出和普遍而持续地增加劳动力收入这项工作同边疆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结合起来,在流域内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合作的大框架下探索劳务输出的各种有效途径。

结语

对待老问题要有新办法。推进哈尼族地区的劳务输出工作,有着重大意义。既要有持续有效的扎实工作,也要找到新的突破点。同时,目前季节性干旱持续的情况下,劳务输出工作更应该不断加强。2009年以来,西南云贵川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地持续性、半持续性干旱。旱情较为严重,并且今后未来一段时间还可能呈现季节性持续,对该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家庭及其收入影响很大。就干旱影响下的农村劳务输出,及如何增加哈尼族、彝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农民收入、缓解因旱情引起的经济收入减少问题更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1]肖敏,康博,张平.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2).

[2]王明寿,张剑,张再生.劳务输出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机理与对策研究——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0,(03):210~211.

[3]秦世宝,张永学.边境地区劳务输出问题及对策研究[J].实践与探索,2009,(05):121.

[4]陈岿.金平县劳务输出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实践与探索,2006,(04):54~55.

[5]胡策熊.劳务输出是推进红河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助推器[J].实践与探索,2005(04):45~47.

[6]赵向军.论我国劳务输出产业化发展进程[J].当代经济,2011,(02):86.

[7]孙立云.内建培训基地,外建输出基地——丽江劳务输出助农村经济发展[J].理论见地,2012,(02):14.

[8]高强,卞卫东.强化劳务输出,促进农牧民增收[J].江苏农村经济,2011,(02):72.

[9]王路坦,童水栋.西部地区劳务输出中的政府职能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07):4348~4349.

猜你喜欢

劳务输出红河州培训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创享空间
新时代红河州法治政府建设研究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劳务输出 职业农民 有序分流劳力 促进乡村振兴
山西临猗:开展订单式培训 打造劳务输出品牌
说谎和开玩笑
劳务输出导向:民族地区职教扶贫模式的理性审视
红河州地区女性感染人乳头瘤病毒亚型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