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职教育地域分布不均背景下的安徽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研究

2012-10-13周永清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14期
关键词:生源合肥教育资源

周永清

(徽商职业学院 会计系,安徽 合肥 231201)

基于高职教育地域分布不均背景下的安徽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研究

周永清

(徽商职业学院 会计系,安徽 合肥 231201)

高职院校落户城镇带动了消费与投资,此外高职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技能人才.安徽省高职院校地域分布不均,且安徽省高职教育输送的人才地区分布不均,高职院校的地域分布及人才的区域分布不均必然导致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不平衡,通过对比安徽省各城市的人均GDP及城镇化水平,得出安徽省高职教育资源丰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因此各地需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挖掘学校潜能;加大地区间高职院校合作,共享资源,促进安徽各地高职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安徽经济的协调发展.

高职教育;地区分布;发展

1 高职教育培养技能人才

高职教育通过提高劳动力配置的效益,提高劳动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促进经济的发展.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专门技能型人才尤为重要,人们往往将职业教育系形象的比作“经济腾飞的翅膀”、“经济发展的柱石”[2].一般认为社会所需要两大类人才:一是学术型的人才;另一类就是应用型人才.而研究型大学培养的学术型人才;普通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通过技能培养,职业培训,扩大了就业,高职教育还为高考生或者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群体提供了更多的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覆盖面,增强其技能.

2 安徽省高职教育输送的人才地域分布不均

2.1 高职院校地域分布不均

2011年,安徽省71所高职院校分布在十八个城市,但各城市高职院校在数量上存在很大差异.从表1看出,安徽省高职院校主要集中在合肥,达33所,高职院校数为安徽省高职院校总数的46%,第二位是芜湖,拥有6所高职院校,所占比例为8%,马鞍山、淮南、阜阳和安庆四个城市分别拥有3所高职院校,比例均为3%,其他的城市均有1-2所高职院校,比例在1%到3%之间.

表1 安徽省高职院校地域分布情况

在71所高职院校中,示范类高职院校共20所,其中国家级示范院校8所,省级示范院校12.合肥市和芜湖市各有8所和4所,占示范院校比例分别为40%和20%,另外8个城市各有1所示范高职院校,所占比例5%.

从表2可以看出,安徽省各城市户籍人口与当地高职院校数比差异很大,合肥市比例最小为15,即每15万人对应有一个高职院校,说明合肥市高职教育资源较其他城市丰富得多,铜陵、芜湖和马鞍山户籍人口与当地高职院校数比依次为37.01、38.25和43.03,高职教育资源在安徽省处于领先地位,而宿州、阜阳和亳州三城市的值分别为642.07,337.28,300.38,说明三城市高职教育资源匮乏.

2.2 安徽省高职毕业生生源地就业率差异大,输送的人才地域分布不均

一般来说,城镇化水平高,经济发达的地区相应的就业岗位就多,安徽省各地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皖江城市、省会合肥处于前列,特别是省会合肥,城市规模远大于省内其他城市,毕业生就业机会远多于其他城市.下面以徽商职业学院201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分析,通过生源地就业比例来反映.公式为:生源地就业比=回生源地就业人数/生源地学生数.通过对徽商职业学院2011届270位同学的就业情况分析,得出来自合肥的生源,毕业后留在合肥工作的比例最大,生源地就业比例高达96%,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省会,可以提供较多就业机会,马鞍山生源地就业比例为80%,而桐城市、无为县、枞阳县、霍邱县、全椒县、太湖县、涡阳县、颍上县共八个县市的生源地就业比例为0,一方面是因为生源地学生数少,同时说明当地没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吸引学生返乡就业.

表2 安徽省各城市户籍人口与高职院校数量比

3 安徽省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分析

为分析安徽省各地经济发展现状,本文通过选取各城市的人均GDP与城镇化水平两个指标进行分析.通过表3-1可以看出,铜陵、马鞍山、合肥、芜湖与淮南城镇化水平较高,分别为73.5%、69.1%、68.5%、65.6%和62.9%,而亳州、宿州和阜阳三城市的城镇化水平最低,分别为29.1%、31.4%和31.9%.人均生产总值方面,铜陵、马鞍山、芜湖、合肥处于领先地位,分别为64496元、60712元、49013元和48312元,而阜阳、亳州与宿州最低,分别为9528元、10615元和12195元.

表3 安徽省各市城镇人口比重及各市人均生产总值(2010)

通过以分析得出,合肥作为安徽省省会,高职教育资源最丰富,每15万人对应有一个高职院校,每十万人口中,大专及以上程度的为19198人,铜陵、芜湖与马鞍山三城市高职教育资源处于安徽省前列,相应的属于安徽省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而亳州、阜阳和宿州三城市高职教育资源匮乏,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落后地位,城镇化水平较低.

4 结论与对策

高职教育促进经济发展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提高劳动力配置的效益,提高劳动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二、高职院校落户城镇,增加了投资,扩大了消费需求,必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安徽省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关键时期,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合肥、芜湖、铜陵、马鞍山等城市发展相对较快,而阜阳、亳州与宿州等皖北城市发展落后.因此要加大公共财政对落后地区高职教育的投入,支持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与学校硬件建设.另外要加大地区间高职院校合作,共享资源,高职院校所在地很难改变,所以通过加大不同地区高职院校合作,特别是加大对办学水平低的高职院校帮扶力度.

〔1〕安徽省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情况分析报告[EB/O l].http://www.ahgj.gov.cn,2011-7.

〔2〕李明甫.职业教育:经济发展的柱石—德国盛产高技能人才的秘诀[J].中国劳动,2005(8):15-17.

G710

A

1673-260X(2012)07-0249-02

本文是2011年安徽省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阶段成果(2011SQRW218)

猜你喜欢

生源合肥教育资源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合肥公共自行车3年内投8万辆 总投资5.5亿元
图表
陕北红色学校与国民党在西安的生源争夺战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