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分密度对30年生杉木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2012-09-29王怀芳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材积株数林分

王怀芳

(福建省永安国有林场,福建 永安 366000)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是我国南方特有的优良速生针叶用材林树种[1],其生长快、材质好,是建筑、家具制造等行业的重要原料树种[2]。杉木人工林面积占全国造林面积的28.54%[3],木材产量约占全国商品材20%[4]。全国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分布在福建、江西、湖南、浙江、广西、广东、贵州七省(自治区)的杉木林面积占全国杉木林总面积的89.83%,福建则占13.79%[5],可见杉木在福建省速生丰产林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6]。林分密度指单位面积上林木的株数,代表了一定生境被着生在其中的林木的利用程度[7]。目前由于杉木栽植密度和保留密度均偏高,影响了中大径材培育[8],所以林分密度作为影响杉木人工林生长的重要因素而被广泛关注[9-12]。在不同林木生长阶段、立地条件、培育目标中,应该保留合理密度,以提高林分的生长量、林木的出材量及中大胸径木材产量。本研究探讨了不同林分密度对杉木人工林生长的影响,以期为杉木人工林栽培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研究地位于福建省大田梅林国有林场,东经 117°30'-117°57',北纬 25°30'-25°52',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明显,雨量充沛,干湿分明。年均气温18℃,≥10℃活动积温5100℃,无霜期265 d,年均降水量1800 mm,年均蒸发量1361 mm,相对湿度82%。试验地选择在该场东边坑工区121林班3大班3、2、1小班(表1),海拔580-710 m,坡度20°-30°,土层较厚,表层质地为轻壤土,立地质量等级均为Ⅱ类地。

表1 试验地概况及杉木林分生长状况Table1 General conditions of the trial sites and growth survey of the Chinese fir stand

1.2 研究方法

1977年造林,整地、植苗和幼林抚育等营林措施相同。1983年首次间伐,各小班间伐株数强度均为58.0%;1992 年第2 次间伐,3、2、1 小班间伐株数强度分别为 46.0%、43.0%、45.0%;1999 年第 3 次间伐,间伐株数强度分别为33.8%、24.8%、24.3%,伐后保留株数分别为450、540和630株·hm-2。2007年10月在各小班内分上、中、下各设置1个20 m×20 m样地,共9个样地,合计3600 m2。样地内林木每木检尺,记录树高、胸径等因子。蓄积量计算公式:V=0.0000872D1.785388607H0.9313923697。根据《福建省森林资源调查经营用表(二)》计算经济材(规格材、非规格材)、薪材、废材出材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林分密度杉木人工林胸径生长的比较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林分密度对杉木平均胸径存在影响。密度为450、540和630株·hm-2林分的平均胸径分别为26.69、23.46和22.50 cm。由此可见,杉木平均胸径生长量随着林分密度增加而降低。经方差分析,不同林分密度的杉木林平均胸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表4),其中,林分密度450株·hm-2与540株·hm-2差异显著,与630株·hm-2差异极显著,林分密度540株·hm-2和630株·hm-2差异不显著。林分密度450株·hm-2的平均胸径分别比540、630株·hm-2的大13.8%、18.6%。说明林分密度对杉木胸径生长有显著影响,林分密度越大,平均胸径越小。而随着林分密度增加其差异性逐渐减小。

表2 不同林分密度杉木胸径结构1)Table2 Diameter class distribution under different stand densities

不同林分密度对杉木胸径分布也有影响(表2)。从胸径分布看,密度为450、540、630株·hm-2的林分胸径在20 cm以上株数占总株数分别为100%、86.1%、78.6%,占比例最大胸径分别为28、24、20 cm。说明林分密度对杉木整体质量有明显影响,林分密度小的有利于胸径生长,能够提高大径材比率。

2.2 不同林分密度杉木人工林树高生长的比较

由表3可以看出,杉木平均树高随着林分密度增大而降低,密度为450、540和630株·hm-2林分平均树高分别为20.33、18.78和17.29 m。经方差分析,差异均不显著(表4)。说明林分密度对平均树高有一定影响,但不显著。

表3 不同林分密度杉木树高结构1)Table3 Height class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stand densities

表4 方差分析及LSD多重比较值1)Table4 F test values of variance analysis and LSD comparison values

2.3 不同林分密度杉木人工林单株材积及蓄积量的比较

由表5 可以看出,林分密度 450、540、630 株·hm-2平均单株材积分别为 0.5076、0.3745、0.3218 m3。林分密度450株·hm-2平均单株材积分别比540、630株·hm-2高35.5%、57.7%,林分密度540株·hm-2比630 株·hm-2平均单株材积高16.4%。

林分密度 450、540、630 株·hm-2蓄积量分别为 228.405、202.204、202.722 m3·hm-2。其中,林分密度450株·hm-2蓄积量分别比 540、630 株·hm-2高13.0%、12.7%,而林分密度540 株·hm-2蓄积量比630株·hm-2低0.3%。可见,无论从单株材积还是从蓄积量上看,林分密度450株·hm-2均为较佳。

表5 不同林分密度对杉木林分产量与材种结构的影响Table5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tand densities on the yield and timber quality of Chinese fir plantations

2.4 不同林分密度杉木人工林出材量的比较

由表5可以看出,林分密度450株·hm-2经济材出材量最大,分别比540、630株·hm-2高14.4%、15.6%,林分密度540株·hm-2经济材出材量比630株·hm-2高1.0%,其中450株·hm-2规格材出材量比540株·hm-2高14.4%,比630株·hm-2高 17.2%,林分密度 540株·hm-2规格材出材量比 630株·hm-2高 2.4%。

3个不同林分密度的杉木经济材出材量占总出材量比例相近,分别为79%、78%和77%。从经济材出材量上看,林分密度450株·hm-2大径材出材量占经济材出材量比例最高,达到5.2%,而540株·hm-2和630株·hm-2大径材出材量仅占各自经济材出材量1.8%、1.4%。林分密度450株·hm-2的大径材出材量分别比540、630株·hm-2高230.8%、319.8%。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出材量,还是从出材质量来看,林分密度450株·hm-2均为较佳。

3 结论

通过对福建省大田梅林国有林场30年生不同林分密度的杉木人工林生长量研究表明,林分密度对杉木生长有一定影响。密度为 450、540、630 株·hm-2林分平均胸径分别为 26.69、23.46、22.50 cm,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林分密度越大,平均胸径越小,随着密度增加其差异性逐渐变小。密度为450、540、630株·hm-2林分平均树高分别为 20.33、18.78 和17.29 m,差异不显著。

3种林分密度中,450株·hm-2平均单株材积、蓄积量和经济材、规格材、大径材出材量均为最大,分别比540 株·hm-2高35.5%、13.0%、14.4%、14.4%、230.8%,比630 株·hm-2高 57.7%、12.7%、15.6%、17.2%、319.8%。从平均单株材积、蓄积量和经济材、规格材、大径材出材量上看,抚育间伐后保留林分密度450株·hm-2为最佳。

在杉木林分培育过程中,通过抚育间伐措施对杉木林分进行密度控制,是定向培育杉木大径材的关键技术措施。抚育间伐后,最终保留密度450株·hm-2有利于杉木胸径生长,能有效提高大径材、规格材、经济材出材率和总出材量,可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1]中国树木志编委会.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6.

[2]吴中伦.杉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

[3]雷加富.中国森林资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4]邓衍栋.杉木人工林降位间伐的综合经营效果分析[J].福建林业科技,2007,34(2):53-56.

[5]国家林业局.2005中国森林资源报告[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6]郑仁华,施季森.福建省杉木良种繁育现状与对策[J].林业科技开发,2004,18(2):3-7.

[7]吴承祯,洪伟.杉木数量经营学引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8]盛炜彤,惠刚盈,张守攻,等.杉木人工林优化栽培模式[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9]李仁昌.高产杉木林分合理密度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5,15(3):272-276.

[10]贺果山,程政红,陈孝,等.杉木速生栽培技术的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1996,23(1):26-33.

[11]林开敏,俞新妥,邱尔发,等.杉木造林密度生长效应规律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6,16(1):53-56.

[12]李跃华.山区杉木无节良材培育技术[J].湖南林业,2009(6):30.

猜你喜欢

材积株数林分
子午岭细裂槭天然分布及其重要性研究
生态疏伐采伐强度控制要素探析
4种人工林的土壤化学性质和酶活性特征研究
4种阔叶混交林的持水特性研究
不同草种交播对春季冷暖季型草坪草消长的影响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规律研究
木材材积计算方法探讨
树种结构调整方案设计初探
巧解“植树问题”
不同经营模式苦竹林竹鞭生长差异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