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大保姆”竺可桢

2012-09-22张冬素单泠

幸福·悦读 2012年5期
关键词:王淦昌苏步青竺可桢

张冬素 单泠

1936年的4月7日,竺可桢被任命为浙江大学校长。他这一天的日记写着:晨雷雨。上午有雾。午有雷。下午四点见阳光。晚又雨。玉兰盛开,杏花落,寓中白樱花开。

动身来浙大的那天,竺可桢专门在上海停留,去了交通大学,为的是向教务长裘维裕借人,裘答应把胡刚复借给浙大两个月。胡刚复毕业于哈佛,是厦门大学、中央大学理学院的创建人。在浙大西迁过程中,从出方案到找房子、探路、定船定车、运书运仪器,都由胡刚复统一操办。遵义、湄潭办学时期,胡刚复是浙大理学院院长。

竺可桢留用了当时浙大一批教授,包括陈建功、苏步青、贝时璋、钱宝琮、郑晓沧、李寿恒、周厚复等,又把因反对前任校长而离开的张绍忠、何增禄、束星北等一一请了回来,何增禄还带来了王淦昌,苏步青又推荐了章用。1936年下学期开学时,被浙大新聘任的教授、讲师有三十多人。

苏步青的夫人是日本人,西迁时没有一起走。浙大迁到了湄潭后,有一天,竺可桢对苏步青说:“你不要等到暑假,快把家眷接出来吧!”“我哪有这么多钱啊。”“钱不用愁,我们学校替你包下来了。”竺可桢一下子批给苏步青900块大洋。有了这笔巨资,苏步青回到浙江,经过35天,带家眷回校。竺可桢说:“这下子我好放心了。”

王淦昌来到浙大时只有29岁。竺可桢亲自陪他参观校园,还设家宴款待他。“在黔北浙大的这段时间,是我一生中科研思想特别活跃、成就较多、最值得追忆的时光之一。”王淦昌培养了程开甲、谢学锦、许良英等一批著名学生。

“流亡大学”走出

50名院士

1937年11月5日,日军在全公亭登陆,距杭城仅百公里。为了保全浙江大学,1938年1月11日至13日,竺可桢率全校师生分三批离开杭州,一迁浙西建德,二迁江西泰和,三迁广西宜山,历时两年半,横穿浙江、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六省,行程两千六百余公里。最终将校址迁到贵州省遵义、湄潭,并在当地办学7年。这一壮举,被彭真称赞为“一支文军”的长征,电影《流亡大学》就是以此为原型拍摄。

战时,科研仪器缺乏,实验条件简陋,师生们自己动手造。遵义没有电,改造的设备用桐油代替柴油发电为工学院的学生开出了实验课。王淦昌教授在指导研究生叶笃正做“湄潭近地层大气电位的观测研究”课题时,没有观测仪器,找了个损坏的电位计修复后进行观测。订阅外文期刊和专业刊物很难,竺可桢拨了近万元费用专门托在上海的教授选购外文书刊。

在湄潭的唐家祠堂,谈家桢发现了瓢虫色斑变异的嵌镶显性现象,并用两年时间搞清其中的机制和规律,成果在美国《遗传学》杂志发表后,引起国际遗传学界轰动,被称为是对摩尔根遗传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同样是在这里,苏步青在微分几何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被称为“东方第一几何学家”;王淦昌写出了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的著名论文《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

据不完全统计,在湄潭的7年中,浙大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超过当时所有的中国大学。英国《自然》周刊、美国《物理评论》经常收到来自“中国湄潭”的论文。

据不完全统计,在当年浙大任教和求学的师生中,后来有50人当选两院院士,走出了不少如李政道、程开甲、谷超豪、施雅风、叶笃正等科学界的精英。

大学生要“谋食”

还要“谋道”

“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

1936年9月18日,竺可桢在与新生的谈话会上这样问学生。七十余年后的今天,这著名的“两问”,依然启发着每个浙大学子。

竺校长是给出了答案的。他说,第一,诸位求学,应不仅在科目本身,而且要训练如何正确地训练自己的思想;第二,我们人生的目的是在能服务,而不在享受。

1938年8月,在竺夫人张侠魂女士和二儿竺衡葬后的第三天,浙大告别安居半年的江西泰和,开始迁往广西宜山。有一支队伍由19个学生组成,管理500件行李,走水路。因为听传闻说有敌军来,学生弃舟上岸顾自奔逃,导致一船行李全部丢失。行李最终找回来了,但竺可桢对此事深以为耻。他在大会上批评学生,声色俱厉:“事先已知三水危急而贸然前往,是为不智;临危急又各鸟兽散,是为不勇;眼见同学落水而不视其至安全地点各自分跑,无恻隐之心,是为不仁。”

宜山时期,是浙大西迁过程中最艰难的时刻。1938年11月,在一次校务会议上,竺可桢正式提议将“求是”定为浙大校训。

在竺可桢的心目中,“求是”的精神应包括:(1)不盲从,不附和,一切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2)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3)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

浙大工学院学生刘奎斗两度投笔从戎,参战抗日。每次走,竺可桢送他;每次回来,竺可桢为他接风。数十年后,刘奎斗捐款在浙大建造了竺可桢国际教育大楼。一直到去世,刘奎斗的书房中都挂着竺可桢的像,与祖上的画像挂在一起。每逢农历初一、十五,他总不忘拜一下。

1946年,竺可桢“带”浙大回到杭州。

1949年,竺可桢60岁了。3月6日,浙大学生自治会为校长60寿辰举行祝寿晚会,学生为竺可桢做了一面旗,上面写了4个字:浙大保姆。

但没过多久,竺可桢辞别了家人和浙大,走了。日记记载的时间是1949年4月29日。

摘自《浙江日报》

猜你喜欢

王淦昌苏步青竺可桢
中国物候学创始人竺可桢
王淦昌:以身许国铸长剑
苏步青的“几何世界”
“我愿以身许国!”
——纪念王淦昌诞辰115 周年
求是前行的竺可桢
数学家的故事——苏步青
苏步青谈数学学习
王淦昌我愿以身许国
苏步青教授谈学习
胡适与竺可桢打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