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晾制时间对上部烟叶物理特性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2012-09-19周清明邓小华谢鹏飞张万良翟争光

作物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烤房烟碱总糖

刘 涛,周清明,邓小华*,谢鹏飞,张万良,翟争光

(1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410128;2湖南省烟草公司长沙市公司,长沙410007)

烟叶烘烤的变黄阶段是增进和改进烟叶品质的重要时期[1]。近年来,上部烟叶成熟一次采收技术要求必须增大装烟密度,但采用传统的方法增加装烟密度容易使烟叶在挤压过程中受损伤,严重影响烟叶烘烤质量,部分烟区通过缩短烘烤时间来缓解烤房的压力,也势必导致烟叶质量下降。有研究表明,先将烟叶在晾制棚中晾至失水变黄,再入烤房烘烤,可缩短烟叶变黄过程,既增加了装烟量,又提高了烤房利用效率,也能降低烘烤用工量,节能降本效果显著[2~4]。半晾半烤法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上部叶的可用性,烟叶香吃味较常规烘烤有较大提高[5~7]。笔者研究了不同晾制时间的烤后上部烟叶物理特性和主要化学成分变化,旨在为先晾后烤技术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烤烟品种为云烟97。烤房为气流上升式密集烤房。田间管理按当地栽培技术规程进行,上部6片烟叶成熟一次性采收。

1.2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1年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喻家坳乡三民村进行。试验设6个不同晾制时间处理:T1,晾制18 h;T2,晾制 24 h;T3,晾制 36 h;T4,晾制 48 h;T5,晾制60 h;CK,不晾制,常规烘烤方法。每处理450竿左右,分别装入6个相同的密集烤房,其中烟叶10竿作为试验烟叶样品,采用三段式烘烤工艺烘烤。

1.3 测定项目

调制后,取B2F等级的烟叶1.5 kg进行物理特性和常规化学成分分析。烟叶物理特性测定指标包括叶长、叶宽、开片度、单叶重、含梗率、叶密度、叶质重、叶厚和平衡含水率,测定方法参考文献[8]和文献[9]进行。烟叶中总糖、还原糖、烟碱、总氮、氯和淀粉的含量采用SKALAR间隔流动分析仪测定。钾含量采用火焰光度法测定,所测数据为3次重复测量的平均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晾制时间对烟叶物理特性的影响

由表1可知,各处理叶长、叶宽、开片度、含梗率与对照差异不大。从单叶重看,T1、T2和T3处理要比对照重,但T4、T5处理比对照轻,其原因可能是烟叶的晾制时间较长,其呼吸代谢消耗的干物质较多。从平衡含水率、叶片厚度、叶质重看,5个晾制处理的烟叶都高于对照,说明晾制后再烘烤的烟叶吸湿性更好,烟叶厚度和叶质重略有增加。叶密度变化不明显。

表1 不同处理烤后烟叶的物理特性Table 1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 of flue-cured tobacco leaf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2.2 不同晾制时间对烟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烤烟总糖含量一般在15% ~35%之间,适宜含量为20%~26%。烤烟的还原糖含量一般在15%~26% 之间,以 18% ~25% 为最佳[10~13]。由表 2可知,各处理的上部叶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均偏低,这可能是由于2011年前期干旱少雨且后期多雨寡照,导致烟叶后发有关。但各晾制处理烟叶的总糖和还原糖含量都低于对照,且有随晾制时间延长而下降的趋势;各晾制处理的两糖差都低于对照,说明延长晾制时间,烟叶含糖化合物含量降低,晾制后再烤可以降低两糖差,减少非还原糖含量。

烟碱是烟草的重要化学成分之一,上部烟叶烟碱含量一般要求在3.5%左右,以不超过4.0%为适宜[14~16]。从表2可以看出,,各晾制处理的烟叶烟碱含量均低于对照。虽然各处理的上部叶烟碱含量均偏高,但T3、T4处理的烟碱含量在4.0%以下,说明适当的晾制时间可降低烟叶烟碱含量。由于各处理的总糖含量偏低,烟碱含量偏高,因此各处理的糖碱比明显偏低。

烤后烟叶的淀粉含量以3% 左右为宜,如果超过5%,就会影响化学成分之间的平衡协调性,一方面会影响燃烧速度和燃烧的完全性,另一方面会产生糊焦气味,从而影响烟叶内在质量[17]。从表2还可以看出,晾制各处理的淀粉含量均低于对照,在2.82% ~3.84%之间,处于适当水平,且随着晾制时间的延长,烤后的上部叶淀粉含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各处理的上部叶总氮含量、钾含量、氯含量均在适宜的范围内,与对照差异不大。

表2 不同处理烤后烟叶的化学成分Table 2 The chemical component of flue-cured tobacco leaf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3 小结

本试验结果表明,适当的晾制时间可减少烟叶干物质的消耗和叶片厚度收缩,提高叶质重和平衡含水率,并有助于降低烟叶烟碱含量,但随着晾制时间的延长,烟叶总糖、还原糖、淀粉含量下降和两糖差减少。综合来看,以晾制36 h再入烤房烘烤较适当,该处理的调制质量总体上较好。本试验仅对先晾后烤技术进行了单一品种晾制时间的探索,而烤烟变黄阶段的烘烤工艺应如何适应晾制烟叶时间以及有关密集烤房先晾后烤的配套技术还需进一步探究。

[1] 宫长荣.烟草调制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 李春乔,刘永军,朱祖俊,等.三种不同工艺对烤烟烟叶烘烤效果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18(1):91-93.

[3] 何亚浩,贺 帆,杨荣生,等.烤前不同晾置时间对烤烟密集烘烤质量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1,23(2):80 -82.

[4] 王文超,贺 帆,徐成龙,等.烟叶烘烤节能技术研究进展[J]. 南方农业学报,2011,42(10):1267-1270.

[5] 徐增汉,王能如,王东胜,等.半晾半烤法提高烤烟上部叶可用性的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03,(5):259-261.

[6] 黄锡才,韦 谊,艾复清.半晾半烤法对烤后烟叶评吸质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学,2009,16(1):63-64.

[7] 汪伯军,杜卫民,曾宪立,等.捂黄工艺在烤烟烘烤中的应用[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2):72-73.

[8] 邓小华,陈冬林,周冀衡,等.湖南烤烟物理性状比较及聚类评价[J].中国烟草科学2009,30(3):63-68

[9] 邓小华.湖南烤烟区域特征及质量评价指标问的关系[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7.

[10] 邓小华,周冀衡,周清明,等.湖南烟区中部烤烟总糖含量状况及与评吸质量的关系[J].中国烟草学报,2009,15(5):43 -47.

[11] 邓小华,周冀衡,陈冬林,等.湖南烤烟还原糖含量区域特征及其对评吸质量的影响[J].烟草科技,2008,(6):13-19.

[12] 邓小华,周冀衡,李晓忠,等.湖南烤烟化学成分特征及其相关性[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31(1):24-27.

[13] 罗 华,邓小华,张光利,等.邵阳市主产烟县烤烟化学成分特征与可用性评价[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35(6):623 -627.

[14] 招启柏,王广志,王宏武,等.烤烟烟碱含量与其他化学成分的相关关系及其阈值的研究[J].中国烟草学报,2006,12(2):26 -28.

[15] 吴兴富,邓建华,肖炳光.云南烤烟烟碱含量特点[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1,46(4):57 -61.

[16] 胡荣海.云南烟草栽培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4 -25,38 -39.

[17] 尹启生,蔡宪杰,王信民,等.大田中后期烤烟淀粉酶活性及淀粉含量的变化[J].烟草科技,2006,(9):55-57.

猜你喜欢

烤房烟碱总糖
不同类型烤房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基于TG-MS联用的烟碱盐热失重及产物释放特性研究
α7-烟碱乙酰胆碱受体在肺癌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
电子烟液中游离态和质子态烟碱的测定及分布
热泵烤房和生物质烤房应用效果对比实验
新烟碱类杀虫剂环氧虫啶及其开发
不同能源类型烤房对烟叶品质、经济效益及能耗情况的影响
黄酒中总糖与还原糖含量测定方法比较
传统客家黄酒的发酵条件优化
加气混凝土砌块在烤房建设中的运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