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柔性管理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

2012-09-11熊伶俐范翔宇丁欣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2年5期
关键词:刚性柔性高校学生

熊伶俐 范翔宇 丁欣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的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扩招、学分制、并轨制、后勤社会化、自主择业等一系列变革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侧重于纪律和制度约束的传统管理模式在实践中逐步显露出其弊端,管理中有较大的局限性。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为使高校学生工作能够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则必须把高校学生管理置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下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积极的实践,柔性管理应运而生。

一柔性管理是学生管理实践中的新价值取向

1柔性管理的基本理念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提出的。刚性管理本质上是一种“以事为中心”,即依靠成文的规章制度和组织规范,以外界约束力为主的专制式管理,其核心目标是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而柔性管理则是“以人为中心”,依据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性化管理[1]。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的区别在于它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核心,其管理方式是非强制性的;它对人的影响是潜在的、持久的,而非表面的、短暂的。因此,它的结果必然是人的自觉行为,这构成柔性管理不同于刚性管理的最鲜明的个性。柔性管理对于大学而言,其本质是要强调“以人为本”,构建“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以人为本”是高校最重要的办学理念,学校教学当以学生为本,柔性管理在教学管理中更具人性化,更注重人性、尊重人格、理解人心。柔性管理将更适合于大学教学管理,因为它注重人的情感、个性、欲望、能力等各因素的相互作用,注意人的内心感受,突出人性化,允许个性差异的存在,因而也就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开发和挖掘人的潜能,从而实现管理的最佳效果。

2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中面临的挑战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从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首先表现为高等教育在数量上的大发展,同时还必然伴随一系列观念、体制、功能、管理等方面的变化,其一般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和办学类型的多元、多样化;二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多层次化;三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自主化[2]。因此,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必然会受到挑战和冲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第一,师生比例悬殊使得高校学生工作力不从心。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逐年扩大,思政工作队伍发展滞后这一问题更加凸显。目前大多数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平均为1:300,少数甚至达到了1:400,不少还有跨年级带班的现象。这种现状使得绝大部分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显得力不从心,疲于应付。

第二,教育对象复杂化使得高校学生工作不易统一开展。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使得教育对象复杂化,层次类型多样化、年龄类型多样化、“特殊学生”增多等现象的出现,使得学生思政工作难以统一开展。如何针对不同知识背景、心理素质、生活条件和年龄结构的学生群体,更有效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摆在高校学生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第三,原有工作载体的弱化使得学生难以集中管理。学分制、弹性学制的实行造成了以班集体为主要工作载体的淡化,使得对学生的管理由紧密型变成了松散型,增加了集中管理学生的难度。另外学生住宿公寓化使得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模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学生的主阵地由教室变成了公寓,这要求学生管理工作也要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

第四,对思政工作接受热情的降低使得高校工作阻力加大。就业压力使得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情减弱,尤其是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使学生特别看重社会的用人标准,当前各单位的用人标准更多注重于才干而非品德。由此必然导致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功利化,再加上思想道德素质同专业素质相比更具有隐性和长期性,这都会减弱学生对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不可避免地增加了高校学生工作开展的阻力。

这一系列问题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下传统的侧重于制度、纪律约束和物质刺激的管理模式在工作中逐步显露出弊端。大学生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要在管理中营造“以人为本”的良好氛围,建立有利于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展现和发展人的各种潜能及创造性的有效机制。在管理中引入柔性管理概念,用柔性的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用学校的价值观来引导学生,以激发每个个体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创造精神以及自我约束能力,使其在研究、学习过程中能保持心情舒畅,积极主动地完成各项学习、科研任务[3]。因而,由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变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新价值取向。

二学生管理机制中引入柔性管理的适用性

1从柔性管理视角审视大学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不足

我国现行的大学管理机制仍沿袭早期计划经济时期的机制,在古典管理理论的影响下,以“科学主义”、“经济人”、和“理性人”为基础的哲学假设,表现出明显的刚性管理特征,而刚性管理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4]。

第一,刚性管理缺乏“人本性”和“情感性”。大学的管理系统被认为是一个“理性”组织,管理者以严密的组织结构,硬性的规章制度,纪律和奖惩措施来管理和约束学生行为,较多地强调学校组织的权威性、等级性以及各种行为的规范性,忽略了横向的沟通与协调以及与师生之间情感的互动,因而淡化了对人的激励、感召、启发、引导等柔性因素的激励作用。缺乏对“人性”的认识,缺少民主与平等的刚性管理模式把学生置于绝对的被管理者地位,不仅使学生的“自我管理”的自主性受到极大的压抑和限制,还制约着高校先进教学管理理念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刚性管理忽视人的个性差异。柔性管理注重管理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不代表千篇一律的程序化和公式化。但现在有些大学的教学管理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习惯用一成不变的规章制度去要求所有的学生,不能根据变化的形势及时做出调整,使矛盾的主要方面转化为个体,从而成为实现组织目标的障碍[5]。刚性教学的管理模式,忽略了学生个体间智力、阅历、地域文化的差异,强调服从,压抑个性,使学生变成服从指挥的“工具人”,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不能满足大学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刚性管理容易诱导教育的功利价值。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要求教育工作切忌浮躁心态,远离功利色彩。通过奖惩措施来保持组织的高效运行是刚性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但高校中如果过分突出奖惩的作用,难免会偏离高校教育的方向。当教师为了使自己符合评选条件,松懈了本该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日常教学,转而忙于钻营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核。学生为了使自己能够评奖评优,不能单纯地去学习和处理周围的人际关系。

2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中柔性管理缺失的原因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可简单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受到传统的师生关系观念的影响。按照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学校是教育管理的中心,学校管理要以学校为主导,教师为主体。在这种传统的管理制度之下,学生必然是学校管理的目标,甚至说是被推到了学校管理的对立面上。二是受到客体管理理念的不良影响。过去高校教育的管理理念注重硬性的规章制度,强调量化管理的科学管理。在这种僵化的管理理念的支配下,学校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对立的关系。在当前我国高校刚性的管理制度要求之下,高校的管理者容易在潜意识里形成这样的观念。认为如果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学生便不会努力学习,教师也不会安心工作。三是教学资源比较匮乏。高校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改革,无论是实行主辅修制,学分制还是学年制,都要求高校开设各种各样的选修课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做出选择,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但是,本已有限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再加上多年来高校的扩招,难以为学生提供这样多元的选择。

3柔性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适用性

首先,柔性管理更符合现代高校教育的理念。柔性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它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被管理者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6]。而现代教育理念同样强调“以人为本”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这种管理理念的高度统一是柔性管理在高校学生工作中能够实施的基本理论依据,也是高校学生工作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时的具体体现。

其次,柔性管理更能应对日益复杂的高校教育环境。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校教育环境也变得日益复杂。例如大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师生比例失衡,后勤的社会化,多校区办学等情况。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具易变性和有突发性。面对这种变化,传统的刚性管理显然已难以跟上节奏,而强调柔性和弹性的柔性管理方式恰恰能迅速做出反应。

再次,柔性管理更加适合当代大学生思想的新特点。现代高校管理者所面对的管理对象是一个具有较高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的特殊群体。他们是充满了朝气,希望和智慧的一代年轻人。概括起来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文化素质明显改善,民主意识空前增强,竞争精神逐渐形成,公平心理不断升华,追求完美的意识日趋强烈[7]。对当代学生而言,当物质生活需要已经基本得到满足时,被理解和尊重这个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就更加凸显出来。学生已不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他们对任何问题都会问一个为什么,他们有能力识别,有能力质疑,有能力分析。这就迫使学校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同样要提高,仅仅采用单一的刚性管理模式,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较以往在很多方面是行不通了。而柔性管理强调尊重人格,理解人心,关心人生,自然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和信服。

三高校学生工作柔性管理的具体实践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作为高校基础工作的学生工作,它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解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问题,体现在如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教育、管理、引导和服务。因此,将柔性管理引入高校学生工作,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目标[8]。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人本化

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作为高校学生管理者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权威型向对话型的转变。受当代民主思想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不在畏惧权贵,管理者的权威在学生眼里不再是永恒的神圣之物。发号施令的权威只能产生即时效果,却埋藏着很深的隐患。这就要求学生管理人员要放下架子,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多和学生接触沟通,做到了解大学生个体独特性,深层情感和发展需求,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让大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塑造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二是从限制型向发展型的转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不违反大的原则性问题的前提下允许学生在成长中犯错误,善于换位思考,善待学生,对学生多宽容,少指责。另外,学生管理人员还要加强修养和学习,增强人格魅力,形成正直、善良、真诚、无私的品格,这样才能以真情和美德去感化学生。只有当管理者的智慧、思想和胸怀让人折服时,学生才能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和管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管理者言传身教的示范,往往具有超乎想象的巨大作用。

2制度人性化

從规章制度制定的角度来说,不仅强调要有章可循、奖罚分明,还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既需要适应形势的需要而不断完善,又要有相对的稳定性,既要体现出对学生的要求,又要体现出尊重学生和信任学生。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既接受传统行为习惯的制约,又有当代反传统反理性的某些特征,是矛盾的统一体[9]。对一切管理的规章制度,他们既会有习惯的遵从,又会有因为不理解而产生的逆反心理,不合理的制度是最容易引起大学生反感和抗议的敏感问题。因此,一些与学生工作紧密相关的政策、措施、规范和要求,可以在学生的参与下共同制定,体现学生的意愿和要求。从制度执行的角度来说,高校管理者应当在注重整体需要和规范要求的时候,注重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考虑到教育对象的群体特点与个体差异,保证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行的基础上适度的张扬自我个性。同时,高校有些规章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承担角色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充分感受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另外,还要强调通过学生的自我调整、自我运转、自我实现,将制度的要求演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使管理从管制变成服务,从命令变成沟通和引导,把管理制度提升到了人性化的高度。管理者用富有人文关怀的制度来管理学生,学生在被管理中体会到了温暖和帮助,自然排除了逆反心理。

3过程自主化

学生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充满很多不定因素,用固定的、细致的方法进行过程控制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大学生自主管理是改变刚性管理权力过于集中的一种权利下放式的管理,它不仅符合当代大学生成才需要与思想特点,而且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而保证学校的管理成果在大学生中具有广泛的可接受性。而管理者的“无为”不是指不管或少管,任其自然,而是指尽量不依靠外在的强制措施,尊重其客觀规律,“顺势”去“善为”,即在管理中重规律、重道德、重内在、重激励、重和谐,有目的地对大学生进行因势利导,充分调动与发挥他们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大学生自身“有为”,帮助与引导大学生把社会要求、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等组织目标先进行内在的认识与吸收,进而形成自觉的行动,最终实现以最小的管理行为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最终实现“无为而治”的管理目的。管理者一方面要进一步增强大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对他们要充分信任、大胆放手,倡导其开展多形式、立体化、全方位式的自主管理;另一方面应当不断培养他们自主管理的能力,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监督、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等。通过实施自主管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发挥他们的天赋与才能,挖掘他们的潜能与自身价值,锻炼并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调节和控制自己思想、行为的自觉性,全面强化他们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将学校的目标转化为自己的目标。

把柔性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价值追求是基于当前高校学生管理的特点,目的是通过柔性管理,在学校形成一种互动的思维模式,一种宽松、包容、理解式的学校组织行为文化,实现学校与学生的共同进步。倡导柔性管理并不是说要取代、否定刚性管理。两种管理模式虽然在管理理念与方式上有所区别,但它们在实现学校管理目标的本质上是一致的,出发点都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柔性管理实质上是刚性管理的补充和完善,是在具备刚性管理框架的基础上,对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升华。管理中如果缺少刚性,教育活动就失去准则和章法。然而教育也随着社会变化和发展的,任何既定的原则都不可能永远的适用于千变万化的复杂情况,如果没有柔性的管理,缺乏机动灵活的实施过程,管理工作就如同一潭死水,缺乏生机和活力。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该正确认识柔性与刚性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将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科学结合,做到“柔性”而不松散,“刚性”而不教条,刚柔相济,相得益彰[10]。

参考文献

[1]崔冬翔.浅谈柔性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商贸,2012(02).

[2]叶爱珍.中美高校学生管理手段差异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2(02).

[3]密佳音,董亚男.人本与柔性:高校科研管理的理念与实现[J].法制与社会,2011(32).

[4]全京.关于高校师资队伍柔性化管理的一点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01).

[5]叶晓勤.高校学生工作柔性管理浅议[J].中国高等教育,2011(07).

[6]周德林.企业人力资源柔性化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人力资源管理,2011(11).

[7]刘蒙壮,谭珍媛.谈柔性管理在大学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1(06).

[8]田红芳,司月秀.柔性管理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0(06).

[9]叶晓勤.柔性管理模式下的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J].时代教育,2010(01).

[10]韩明.论高校人事管理的刚性与柔性模式的结合[J].高教论坛,2009(12).

猜你喜欢

刚性柔性高校学生
一种柔性抛光打磨头设计
自我革命需要“刚性推进”
灌注式半柔性路面研究进展(1)——半柔性混合料组成设计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加权p-Laplace型方程的刚性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刚性兑付的法律治理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