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构建物流专业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思考

2012-09-04徐臣攀蒋守建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商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物流科技 2012年12期
关键词:系统化技能型课程体系

徐臣攀,蒋守建(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商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XU Chen-pan, JIANG Shou-jian (Shanxi International Trade College Business School,Xianyang 712000,China)

技能型人才是指能 “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其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规格特征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即具有明确的高层次性;其行为特征是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活动不是机械地模仿和简单地劳动,而是在 “应知”基础上 “应会”的智能性行为。

1 准确定位技能型物流人才培养目标

技能型物流人才在人才范畴中层级较高,是在生产性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技能型物流人才是我国物流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流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技能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意义重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已联合下发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采取措施培养技能型人才占技能者25%以上,以适应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因此,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是,既要掌握 “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关键是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

2 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随着产业的升级和调整,对技能型物流人才要求更加全面,其内涵不单是岗位能力的体现,也体现在迁移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其内涵是尊重以人为本的发展规律和认知过程,沿着技能型物流人才培养这一主线,在上岗能力、岗位的迁移能力和个人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方面,构建以培养 “上岗能力、迁移能力、个性发展能力”为目标,以 “职业素质、知识结构、职业能力”为培养要素的技能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合格的社会公民。

2.1 系统化课程体系内涵解析

课程体系是为了完成培养目标把教学内容按一定组织结构所搭建起来的支撑框架,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总和。而系统化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把体系中的各个部分归入一定的顺序,并使各个部分有机的关联,构成支撑框架下的一个或几个子系统。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就是构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技能型物流人才为目标的课程结构,实现职业素质成系统、知识结构成系统、职业能力成系统、教学管理建平台,形成 “三系统一平台”系统化课程及支撑体系,如图所示。

2.2 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1)在课程的目标指向上,突出技能型物流人才培养。无论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能力训练或能力本位作为导向,还是将理论与实践并重发展,亦或是以项目运行为载体,其中心点都在于紧紧围绕高技能人才这个目标,突出实践、突出能力、突出应用。

(2)在课程设计的理念上,突出职业教育的特征。课程体系的构建理念应强调为学生的职业生涯作准备,为训练职业能力作准备,明确围绕职业岗位工作实践进行课程和组织实施的思路。

(3)课程体系构建应以某个工作岗位为出发点,由岗位扩展到职业或行业,并将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或转型作为考虑因素。就岗位内涵而言,由于技术快速发展也常处于变动之中,同时社会人员的利益导向和价值取向也常使个人的职业经常变动,人才流动已成为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就业、生存需求也必然对课程目标和内涵产生影响,课程体系的构建初始 “源素”也毕竟更为具体和微观,以工作岗位作为起点较为可行。

(4)课程体系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发展、综合和创新能力。在系统化课题体系中培养出的技能型物流人才必须满足、符合社会对其基本的要求及趋势:一是具有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适应、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二是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技术发展的综合化特征,首先是技术工作岗位综合程度的提高,必定会在技术应用中体现出来。

(5)系统化课程体系遵循优化衔接、定向选取、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的原则。一是优化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不能离开学生原有的学习状态,应尽量与前一阶段的学习内容相衔接,否则会出现学生个体知识结构的缺失或不完整。二是定向选择。课程内容应按形成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需求,经过调查研究后,再综合分析加以确定。三是有机整合。教学内容确定后,应对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整合,这一整合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作为方向的。技术应用能力是一些由知识和技能所共同体现出来的能力要素整合而成的。四是合理排序。为实现整体优化,课程体系还须合理排序,因为知识与技能均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在保证其自身体系和逻辑关系完整的前提下,使知识与技能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形成合势,发挥合力。

(6)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上,突出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特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是目前培养技能型物流人才的 “捷径”,既能促进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又能直接为经济建设提供服务。

2.3 职业素质课程成系统

技能型物流人才素质可以划分为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基本素质是普适性的,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它是职业素质的基础。职业素质应是 “职业人”所具有的基本职业素质,如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

构建职业素质课程体系使职业素质课程成系统,要在培养学生职业专长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培养,以 “四环节、三阶段”作为职业素质课程的系统框架,即将职业素质基本课程、职业素质拓展课程、职业素质实践课程和职场文化课程四个环节,通过在第一学年的职业领域能力学习、第二学年的职业岗位素养训练、第三学年的社会就业能力提升等三个阶段中得以落实与强化,从而使高技能人才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修养。首先在第一学年中实施职业素质基本课程,坚持科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不断获取知识、完善提高自我的方法。第二学年实施职业素质拓展课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夯实其人文素质底蕴,同时坚持对学生身心素质的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加强劳动锻炼和军事训练,积极开展集体活动,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挫折教育,培养学生面对社会、面对困难的正确心态。第三学年开展职业素质实践和职场文化教育,强化专业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珍重和忠实于自己的职业,具有很强的职业自豪感和责任感,立足本职工作,扎扎实实为社会做贡献的敬业精神。

2.4 知识课程成系统

人本性原则作为实现系统化知识课程的保证,只有经由人本性原则对知识课程的梳理,反思性思维使其内化,才能转化为个体的能力。知识课程体系应符合人类认知心理顺序,重视科学精神和文化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为目的。知识课程体系的完整,直接表现为重视个人的道德精神状况和文化素养的提高。知识课程体系应从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现有特征出发,选择适合学生需要结构、经验准备状态和认知发展水平并能促进它们进一步发展的顺序或方式,来制定实施课程,从而保障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成长和发展。但要明确的是,高职院校的知识课程体系也不是完全按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而展开的;与此相反,是通过与知识课程体系配套构建的学生能力课程体系一起,通过行为活动或项目的完成来构建及实施的。这些行为活动或项目是从当前经济社会中所需的职业、工种和岗位中凝练、提取出的,再由知识课程对其进行理论的解释和传授。

将知识课程体系建设成为具有多层次、多结构的系统化课程体系:纵向结构是以基础性知识课程、发展性知识课程、高层次知识课程三个不同性质的课程为内容,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习得与传承,完善并形成学生个人的知识结构;横向结构是以课堂为核心向学校教育、企业培训、社会实践、国家认可、国际通行等逐步拓展,构建结构纵横交织,个人知识与个人能力相互渗透,个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互作用、个人知识与个人发展相互协调、促进发展、课内外有机结合的知识程体系。通过纵向拓展和横向拓展,从而形成结构互相联系、内容相互递进,互动协调发展的知识课程体系。

知识课程以某一专业为切入点,以围绕、服务该专业所 “必需、够用”的知识为主线,突出职业导向,划分类别异同,遵循认知规律,兼顾潜力提升,采用情境、项目、模块等课程结构,对知识内容序化、课程内容的编排按照个人能力的培养过程,呈现一种串行结构的形式。学习过程中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利用知识课程与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工作顺序,或是对实际的多个职业工作过程经过归纳抽象整合后的职业工作顺序,即按照专业来组织知识课程内容的编排、序化行动。首先围绕宏观工作任务选择并确立功能性知识;再根据过程中的系统工作任务设立关联性知识,考虑前后关联、生产技术和劳动组织的系统结构情况下完成的工作任务;最后围绕具体工作任务设置入门和概念性的知识。这样,按照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编排相应的知识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相匹配,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鉴于每一行动顺序及过程都是一种自然形成的过程序列,具有一定的逻辑系统性,按此为主线编排的知识课程也将具备系统性特点,学生认知心理顺序和知识结构也可循序渐进自然形成。

2.5 职业能力课程成系统

系统化的职业能力课程力求首先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摆脱浓厚的理论色彩,使其变得更加具体和现实,其理论基础来源于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强化在学习领域中建立刺激与反应的联系,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增强对人才市场和劳务市场需求变化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奠定基础。

系统化职业能力课程首先是对复杂的职业进行分析、解构、选择和再重构,根据职业梳理出其具有代表性的工作过程或工作任务,围绕工作过程、结合科学的教育、教学规律建设职业能力课程,可概括为 “统筹安排、分级实施、主体突出、理论引导”。系统化职业能力课程由高职院校、企业分工协作、统筹安排,一是职业能力课程要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开展:企业与职业院校;二是将学生既定位为企业的学徒,又要定位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根据学徒和学生不同的身份特征,制定相适应的能力课程。

系统化职业能力课程必须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必须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程的编排和实施。主体性可理解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是在教师的教育下,学生不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或等待领取现成的知识,而是通过自身积极地、全面地开展内部认识心理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养成技能。能力课程在编排和实施上,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重视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渗透方法,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通过系统化的职业能力课程能够逐步培养学生与其将来所从事职业相适应的能力、技巧,使他们一开始便对现在正在学习的、将来需要扮演的职业角色从了解到熟识,从概念到抽象,从观摩到操作,从模仿到创新,形成一个完整的与专业及工作过程相协调、一致、科学的成长过程,从而为发展独立的个人自我意识和体现自我社会价值提供可能的前提条件。

[1]陈建华,庞燕.运用 “流程”培养模式,打造物流专业人才——高职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6):16-18.

[2]王薇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7(11):26-27.

[3]王克富,陈端海. “模块驱动式”教学在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探索[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24-29.

[4]黄俊,武智慧.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经济师,2007(1):20-21.

[5]邓永胜,陈智刚,马俊生.高职高专物流类应用型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36-38.

猜你喜欢

系统化技能型课程体系
坚持系统化思维 构建大安全格局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系统化推进回迁提速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电视栏目系统化包装与宣传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