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早期病变的三种影像学特点及敏感性比较

2012-09-03刘焦枝王立莎

海南医学 2012年12期
关键词:骶髂平片强直性

李 光,刘焦枝,王 勇,王立莎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医院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 襄阳 441000)

强直性脊柱炎属免疫方面疾病,波及脊柱造成慢性炎症,目前,病因尚不明确,主要病变特征为,中轴关节出现慢性炎症,累及骶骼关节,发生骶骼关节炎,临床上被认为是最为常见和主要的病变之一[1-2]。临床表现缺乏敏感与特异性,因而早期的诊断显得尤为重要,对治疗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及敏感性,为治疗提供明确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4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23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5例;年龄18~45岁,平均(26.8±1.4)岁;病程5个月~22年,平均(4.3±2.2)年。所选患者均符合1984年纽约修订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标准:①下背疼痛3个月以上,休息不可缓解。②活动受限部位以腰椎前后与侧屈为典型特征。③与同龄人相比,胸廓扩张范围小。经检查,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显示阳性。所选患者均给予X线平片、MRI、CT检查,且检查时间无差异性。

1.2 检查方法

1.2.1 X线平片检查 使用日本岛津500 mA EX-Fast X光机,摄取骶髂关节正位片或双骶髂关节斜位片。

1.2.2 CT检查 使用64排GEhispeed扫描机,2 mm层厚连续扫描,把骶髂关节上缘作为基线,包括全部骶髂关节进行连续扫描,并行冠状位重建,多平面重组进行观察。

1.2.3 MRI检查 扫描仪选择Siemens 1.5T机型,需患者仰卧,且床面的长轴中线要与人体正中矢状位相一致,4 mm层厚线圈式扫描。

1.3 影像学评估 所有患者影像学资料均由资深影像学技术人员进行诊断评估,对检查所得影像学图像进行分析并分级处理,标准根据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强直性脊柱炎骶骼关节诊断标准)[3]。级别分为0级:显示骶骼关节无病变,体征正常;1级:骨小梁出现增粗且表现不规律,见小囊变区;2级:骶骼关节出现虫蚀样骨质破坏,且骨质破坏周围出现增生硬化现象;3级:出现部分关节强直,骶骼关节间隙增宽;4级:骶骼关节强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X线平片特点 X线表现为髂骨侧关节面下骨质侵蚀破坏,有轻度硬化,间隙改变不明显。

2.2 CT扫描特点 CT扫描显示,发生骨质侵蚀与破坏(见图1)。且伴有不同程度骨质增生,同时伴有骨性关节区域骨小梁增粗现象,且不规律,表现紊乱。

2.3 MRI扫描特点 骶骼关节附近骨质T1加权像与T2加权像的信号均有增高,见图2;部分患者关节出现附近区域软骨骨髓腔内T1加权像低信号,见图3。具体表现为软骨水肿,骨髓腔内脂肪沉积。

2.4 三种影像学方法诊断骶髂关节病变分级及敏感性比较 23例患者共46个骶骼关节,行X线检出病变关节16个,检出率为34.8%;行CT扫描检出病变关节38个,检出率达82.6%;行MRI检出病变关节45个,检出率为97.8%;由此可见,在检出率方面,X线最低,MRI扫描高于CT扫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57,P<0.05)。同时对病变关节行评级分析,X线检查影像评级(3.2±0.23)分,CT扫描影像评级(2.9±0.14)分,MRI扫描影像评级为(2.4±0.11)分。结果见表1。

图1 骨质侵蚀与破坏

图2 信号增高

图3 低信号

表1 三种影像学方法诊断骶髂关节病变分级及敏感性比较(±s)

表1 三种影像学方法诊断骶髂关节病变分级及敏感性比较(±s)

诊断方法X线平片CT扫描MRI扫描t(χ2)值P值影像学分级3.2±0.23 2.9±0.14 2.4±0.11 10.30<0.05检出率(%)34.8 82.6 97.8 14.57<0.05

3 讨 论

强直性脊柱炎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病情具有隐匿的特点,早期症状主要是骶骼关节部僵硬、有疼痛反应。该病临床上缺乏特异与敏感性,非常易出现误诊和漏诊现象,骶骼关节发生病变是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标志[4-5],其诊断方法有X线平片检查、CT扫描与MRI扫描,因骶骼关节的结构特征,其关节面结合较为紧密,关节液较少,因而行X线平片检查,诊断效果不够理想,因而临床上应用并不普遍[6],而行CT检查,其能较为准确地显示关节骨质密度,对骶骼关节病变的检出率较高,本文研究发现,行X线检查骨质侵蚀破坏,有轻度硬化,间隙改变不明显,检出率仅为34.8%,早期诊断效果较差。行CT检查得出结果,骨质密度变化异常,关节间隙变窄,附近骨质发现破坏,检出率达82.3%。但行CT检查具有一定的弊端,在早期未出现骨质破坏时,CT检查检出率较低。行MRI扫描检查,其可作为关节软骨密度改变的有效检测手段,能较为准确地反映韧带及软骨的异常变化[7-8],如软组织水肿等,更是唯一可显示髓腔内脂肪浸润等病变的有效检测方法。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46个骶骼关节行MRI扫描检测,均有异常,主要表现为骶骼关节附近骨质T1加权像与T2加权像的信号均有增高,且骨质周围T1加权像信号不够均匀,关节附近韧带与软骨均表现T1加权像低信号,由此表明,关节附近软组织发生了水肿等早期病变。对早期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且通过影像学分级表明,本文中MRI扫描分级低于CT,且MRI扫描的检出率高于CT扫描,由此更进一步说明,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骼关节病变的诊断中,行MRI扫描检测,效果更加明显,在临床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予以推广使用。

[1]陈肃标.骶骨关节的应用解剖学[J].实用医学杂志,2008,18(3):136-137.

[2]Prassopoulos PK,Faflia CP,Voloudaki AE,et al.Sacroiliacjoints:anatomi-calwarirants on CT[J].J Comput assist Tomogr,2009,23(3):332-335.

[3]徐 艳.监护技术的新进展[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6,30(6):441-443.

[4]白人驹.饮血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49.

[5]梁碧玲.骨与关节疾病影像诊断学[M].北京:北京卫生出版社,2006:666.

[6]程卫方.强直性脊柱炎误诊误治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14(17):67.

[7]骆冬赢,杜湘珂,张桂英,等.强直性脊柱炎所致的骶髂关节炎的MRI影像学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学技术,2000,16(2):152-156.

[8]盛华强,赵 斌,耿 丽.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病变MRI与螺旋CT对照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27(8):1091-1094.

猜你喜欢

骶髂平片强直性
X线平片和CT对颈椎病诊断的临床效果
礞石滚痰汤联合奥氮平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观察
推拿联合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42例经验体会
骶髂关节疼痛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应用X线平片、CT及MRI在颈椎病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28例
中医外治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27例
壮督除痹汤内服联合活血化瘀膏外敷治疗强直性脊椎炎64例
丹桂逍遥丸联合米氮平片治疗脑卒中后抑郁32例
腰椎/腰骶融合术后骶髂关节痛的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