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立学校改革为何如此之难

2012-08-28罗刚淮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2年8期
关键词:公立学校民办学校校长

罗刚淮

曾经与一位N校长网上聊天,谈起现在的课堂教学改革,他大发感慨:“部分公立学校的老师就像老爷,别说是让他去改革课堂,你就是让他做好最普通的常规性工作,都得看他脸色。”这位校长朋友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教师观念落后不说,年龄也偏大。从他的愤慨看来,所说应该不会假。

无独有偶,记得大约一年前,我跟一位H校长也聊过类似的话题。H校长做过公立学校的校长,现在被聘在民办学校做校长,有过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双重经历。他说:“公立学校教师有编制,铁饭碗,不怕跌,也跌不碎,所以他们不怕的。至多这个学校不行换到另一所学校,人却仍是公家的人。校长要真刀真枪地去推进改革,奖勤罚懒,没准天天有人指着你家门口骂。”听罢H校长的话我吃了一惊,“现在还有这样的教师?”“这有什么!你抽空浏览一些地方的网站论坛,攻击辱骂校长局长的帖子多了去了。细究原因,有的可能是确实有不公允的地方,但绝大部分往往是他们推行改革,真抓实干,触及了部分教师的利益。于是,这样的一些教师就故意散布谣言,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胡搅蛮缠。尤其是最近几年推行绩效工资改革,很多地方借机进行教师考核,结果招来骂声一片。说句心里话,普通学校的校长不好做。”我问他:“你现在在民办学校,工作好做吗?”“好做得很!短短两三年,我实现了我好多年的理想,如扁平化管理、校本课程、生本课堂的改革等。这在公立学校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在民办学校,教师们执行力非常强,言出必行,行出必果。所以,学校改革最有希望成功的或许会是民办学校。”

两位校长的言论有的人认为只是个案,将其归为沧海一粟,瑕不掩瑜。甚至因为他们人微言轻,觉得不值得重视。然而,对于真正熟悉和长期浸泡在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对于他们的言论一定是深有同感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考察人的行为可以知道,需要引发动机,动机指挥行动,行动决定结果。让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那么必须激发其动机和需要。行为科学理论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长期研究人的需要,他根据长期实验研究得出,正常情况下人的需要是有层次呈阶梯分布的,人的需要大致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以此对照教师们的行动,不难发现学校的管理只有对准了教师的心理需要,才能真正发挥管理的效能。如人的生理上的需求,这是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衣食住行等都是人性的基础保证,应该得到尊重。一位教师如果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怎么能安心从教,而且发扬师德师爱,去改革创新。当然,尊重是一方面,人性化的管理是必要的,但一味地人性化,则将使人性的消极一面如自私、懒惰、享乐、追求感官刺激,丧失精神追求等,得以滋长和培养,而人性积极的一面如自立、博爱、勇敢、创新等反倒会受到排挤、压制和弱化。因为过分纵容了消极一面就是肯定了消极是对的,也就对人性中积极追求上进,积极追求社会意义的高尚一面进行着否定、削弱和打击。所以,为什么党和政府大力推进教师绩效考核,根源就在于打破过去的工资按资历进行分配的僵化的方案,而用绩效奖励的形式鼓励教师多做事,做好事,能者多劳,多劳多得,奖勤罚懒。绩效考核在有的学校有的地区确实起到了推动作用,其背后就是针对教师有着物质的追求需要。而相反,有些地方搞虚假的绩效考核,干好干坏差不多,其实质与平均分配的大锅饭没有什么区别,对于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调动注定是不会有什么推进的,教育的效果不会有任何推动。

作为一个单位的员工,对于管理的制度和指令应该有所敬畏和警示才对,为什么在公立学校,在教师身上便失去了应有的效应呢?其根源是教师拥有着安全的保障,公立学校教师的编制身份切实保障着他可以长久地稳稳地领取薪水,至于其付出多少和工作成效却不必在意,因为一是教育工作的复杂性使得学校管理者的评价标准不能那么准确鲜明,因此常常无以为据;二是即便犯些错误,只要不触犯法律,在时下仍然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包容。因此,即便是校长,他也不会也不愿意黑下脸来得罪具体的某一位教师,因此,教师是安全的,不但身份安全,而且工资薪水都是安全的,只会多不会少。这样没有奖惩的浆糊管理,对于教师的心理需要没有任何一点的刺激作用,教师岂会在意?别说一些懒惰投机取巧的老师不在意,就是一些平素勤劳工作认真的老师,因为评价的模糊,管理的乏力,他们也会心生懈怠而郁郁寡欢,逐渐随波逐流。所以,要说公立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难以推进,存在这种僵化的编制是其最主要的症结。惟有破除这种僵化的编制管理,转而将教师回归为岗位管理,人只是因为岗位而存在才属于学校的人,而不是因为编制存在就必须要这个人,这样,才可能因为针对教师的心理安全需要而使得管理真正发挥效用。事实上,有些地方搞学校聘任制(注:区别于时下有些学校搞形式上的聘任而实质没有低聘落聘的情况),没有被学校聘任的教师则被歇岗甚至被辞退,这样真实的聘任制实施下来,岂会有教师挑肥拣瘦推三阻四的情况出现?课堂教学改革又岂会屡推不动固若金汤?当工作与态度决定着教师的生存饭碗,出于安全的需要,绝大多数的教师都会珍惜而愈加努力的。

有了基本的生活生存的需要和安全保障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加强师德修养,敬业爱生,注重团队合作,管理者的思想理念才可能得到认同和接受,也才会有了跟随的愿望和欲求,也才可能静心研磨教学,提高自我的素养,使得自己因为能力素养而得到学生、同事、家长、社会的尊重,也才有了自我奋斗的意识和成功,也才有了教师作为人的尊严和成长,如此,一步步走向成功,走向自我实现。这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组织所应提供给教师成长的应有空间和舞台。相反,有的校长一味地通过师德教育,请专家教授开讲座说服教育,其结果往往被老师们嗤之以鼻,置若罔闻,因为没有触及其实际需要的说教,只是空洞乏力的,是徒劳无益的。不解决不良的组织文化,是不可能彻底解决教师的消极应付问题的。相反,一味地人性化,不但伤害到集体组织,同时也伤害到组织中的每个成员,因为宽泛的管理为消极的人性提供了滋生的温床,结果,待在这个温床时间久了,组织成员反倒失去了基本的生存能力,到那时,这温床竟然已经不是有益的福利待遇,倒成了真正害人的东西。例如,一个儿子在刑场咬杀母亲。母亲因为宠爱儿子而把他当宠物般百般惯养,结果儿子养成种种陋习锒铛入狱,儿子幡然醒悟,归罪于母亲,一口咬向母亲。以此观照编制下的教师,其情其景何等相似?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未来,所以,有人说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事业。对于这样的民生国家不可谓不重视,然却屡屡改革屡屡难酬壮志,很多好的理想好的政策先进的理念经验,一经落实,便屡屡走样。有人分析是教师观念落后,有人指责学校管理不力,有人归罪于评价制度有问题,有人认为是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跟不上,甚至有人怪罪学生素质跟不上,诸如此类有些有道理,有些根本是无稽之谈,这些问题,其实真正归结的则是僵化的教师编制管理,使得教师根本上缺乏上进的动力。教师没有生存之忧,何来上进动力;没有上进动力,且不说课堂改革不会真心去做,即便是常规性工作也会大打折扣。有些学校埋怨老师不好学上进,不看书不看报,偶尔派出去参观学习却当作旅游,诸如此类,都是体制惹的祸。当有一天,教师间有着激烈的竞争,每年每所学校都会有人落聘,每月教师绩效奖都会有较大的差异,每次外出学习都是一种奖励弥足珍贵,教师还会有懈怠的吗?还会有人不珍惜学习的机会吗?还会有人不看书不学习养尊处优等养老吗?

前些日有事回老家,偶然间看到小侄子写的作业,满纸涂鸦,错误百出,尤其是字歪扭涂改,惨不忍睹,心里很是惊讶,因为印象中的小侄子聪明可爱,能言善辩,照说学习应该很好才对。我批评弟弟弟媳不重视教育,耽误了孩子。他们默然,偶尔嘀咕说:“我们也抓的呀,可是在家写得好,到学校又乱涂乱画了。”我很吃了一惊:“难道到学校他反而不认真写?”弟弟愤然:“现在有些老师哪有心思教书,他们自己都说是混日子,有本事的往城里跑,没本事的在乡下熬,退休拿老保,反正都是国家养着。”联系起诸多耳闻目睹,我相信了,心中却不禁凄然。为什么媒体说大学已经向寒门关上了大门?为什么很多农民工希望子女能进城读书?为什么择校风愈演愈烈?诸多现象其实都是因为师资,师资问题又是因为教师缺乏上进动力使然。一个没有上进心的教师群体,却希望他们培养出杰出人才,这无疑是痴人说梦,缘木求鱼。

当前,教育的城乡差别、重点校与薄弱校之间的差别、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差别巨大,有些地方在推行一些学校结对、教育共同体、名校集团化办学等,试图实现教育均衡化,究其实质往往形式大于内容,而惟有解决教师的上进动力,才是真正的造血而不是输血,也才能最根本的解决问题。这是于国于民,于教师个体发展三方都有利的事。我们期待这样美好的明天早日到来,期待着像我小侄子那样的,占据中国绝对多数的农村孩子和薄弱学校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看到前程和希望。

猜你喜欢

公立学校民办学校校长
全国近两成学生在民办学校就读
英国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
2016年美国公立学校排名
英国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
义务教育民办学校“非营利”是一大进步
The State Schools and Private Schools in the UK英国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
论校长的修养
进一步改善民办学校教师待遇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
校长给力“九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