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高校体育学科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2012-08-22张晓林

关键词:精品课程体育课程

张晓林

(成都理工大学 体育学院,成都 610059)

全国高校体育学科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张晓林

(成都理工大学 体育学院,成都 610059)

为了全面梳理与总结我国高校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具体状况,利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我国普通高校50门体育学国家级精品课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体育学立项的5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占总立项课程数的比例为1.36%;学科分类呈现不均衡现象,地域分布呈现中东部最多、西部最少的现象;学校分布中体育院校与师范院校居多。应坚持国家级课程的国家级标准化,严格要求课程建设和考评;拓宽课程资源建设路径,实施精品课程资源开放化和共享化;加大课程内容的实时更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校体育学;精品课程;质量工程

2003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1](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在8年时间(2003~2010)里,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建设了3000门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其中,体育学类课程配额为50门。”在8年的建设期内,体育学科的精品课程已经形成从学校到省级再到国家级的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加大了体育学课程的开放性与综合性,不断促进了体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益发挥。为了全面提高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教育部与财政部于2011年7月联合下文,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启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本科教学工程”)[2],该工程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在质量标准建设、专业综合改革、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具体建设要求,从而全面启动了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体育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担负着重要的教育责任与历史使命,为有效促进在新一轮本科质量工程建设中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有必要对2003年~2010年的8年时间成功立项的50门国家级体育学精品课程进行详细地总结分析,以期为下一轮课程建设与本科教学工程建设服务。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2003年~2010年的8年时间里全国高校获准立项建设的50门体育学国家级精品课程为研究对象,对课程名称、立项时间、学科分类、负责人具体情况、学校分布、地域分布等指标进行了详细统计分析。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CNKI)、万方、维普、龙源期刊网等国内知名文献检索网站进行相关主题的文献搜集,共计学术论文45篇、学位论文5篇、专著8部、教材6本,为研究提供充实的理论积淀与智力支撑。

数据统计法。通过查阅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搜集2003年—2010年的各年度体育学立项建设的国家级精品课程目录和详细资料,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为研究提供了详实的研究素材和样本。

专家访谈法。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事关高等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研究过程中为了准确把握我国高校体育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各方面信息和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一些咨询和了解,特对国内知名的体育教育领域专家进行电话、电子邮件和面谈等多方式的咨询,其中博士生导师8人,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名,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学分会专家4人,全国学校体育研究会理事4名,所搜集到的信息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铺垫。

二、结果与分析

(一)我国高校体育学国家级精品课程立项总体状况

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是国家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制定与实施的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在原计划立项的30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基础上一共立项了3682门(不包括军队院校立项课程)。其中,一共立项建设了50门体育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各个年度的具体立项课程名称和数量见表1,体育学类立项课程在总立项课程数中占有比例为1.36%,可见,体育学科的边缘化和落后地位依然没有得到足够的提高与改善,少量的国家级精品课程使得全国绝大部分高校只能够“袖手旁观”,或许经过一系列的艰苦奋斗依然处于兵败局势之中。国家有关部门分配给体育学科有限的名额依然不动,而原计划立项的课程数却幡然改变,学科的劣势地位让许多积极努力志士们心有不甘。纵然,50门国家级体育学精品课程在地域、院校等的分布上都还不能达到一个均衡,未能体现出我国现有体育学科建设与院校分布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体育学科建设的滞后性与相关课程体系建设的落后或未见起色,没有形成自身的课程理论,未能形成较好的有一定影响力的体育教育成果。

(二)课程的学科类别

如果按照体育学一级学科下属的四个二级学科类别对国家级精品课程进行分类统计后发现,体育人文社会学类有5门;体育教育训练学类有23门;运动人体科学类有9门;民族传统体育类有3门。可见,在所立项的5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有23门属于体育教育训练学类的,占立项总数的46%。

在立项课程的属性中,有3所高职类院校,这三门课程被划归于文化教育类课程建设名录中,三所学校对于立项课程的称呼也有所不同,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立项的是现代高职体育、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立项的是公共体育、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立项的课程是职业实用体育。此外,有一所警察专业院校福建警察学院立项了散打格斗课程,这也体现出特色院校开设的特色实用性体育课程。

再者,从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类别进行划分后可以发现,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被立项建设的只有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大学等六所高校,不难发现,这六所高校均是我国国内著名高校,且排名均是位列前面的国家“211”工程和“985”重点建设高校。立项课程内容结构上,属于技术学科类的有排球、篮球、足球、田径、乒乓球、网球、健美操、滑雪、散打格斗等18门;也有体育心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等19门体育基本理论课程;还有竞技教育学、户外运动、全民健身概论等4门新颖的理论与实践性课程,以及舞狮舞龙等一些传统民俗体育类课程。

(三)课程的地域分布

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形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地域发展不平衡。在所立项的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北京立项的数量最多,有12门,占总立项数的24%;上海立项6门,占总立项数的12%;天津位列第三,立项4门,占立项总数的8%;湖南、陕西、浙江、广东和江苏均立项了3门;四川、湖北、福建、河南各立项2门;辽宁、吉林、黑龙江、云南和山东各自立项1门。体育学国家级精品课程立项的地域分布呈现出直辖市分布较多,北京、上海和天津三个直辖市共计立项22门,占总立项数的44%;东部地区共计立项37门,中部地区立项7门,西部地区立项6门,可见,我国体育学国家级精品课程立项建设呈现出东部多于中部,中部多于西部的自东向西逐步减少的趋势。

(四)课程的学校分布

依据表2可以看出,在所立项的5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之中,共有10所体育院校获得了立项资助建设,分别位于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和武汉体育学院,其中,北京体育大学共立项4门课程,分别是排球、运动训练学、奥林匹克运动和运动医学;天津体育学院也有4门课程立项建设,分别是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排球和网球,足以说明这两所体育院校的本科教学质量和水平。此外,也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等九所师范院校获得了国家级体育学精品课程的立项;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中南大学、东北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6所211工程建设大学获得了立项,有22所全日制普通高校获得了立项,有3所高职高专类院校获得了立项。在立项学校分布的课程数量统计情况可以看出,10所体院校共计立项19门课程;9所师范院校共计立项12门课程;16所211工程建设大学共计立项16门课程;3所高职高专类院校共计立项3门课程。

表1 2003年—2010年全国高校体育学国家级精品课程立项统计表

表2 体育学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地域与学校分布情况统计表

(五)课程负责人的情况

通过对所立项建设的50门体育学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统计后发现,如表3所示,在负责人的年龄分布上,在41岁—50岁的负责人有37人,占有比例为74%,在51岁—60岁的有26人,占有比例为26%,可见,负责人任的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40多岁中青年中坚力量人群。在负责人职称结构上,全部均为教授职称,足以说明国家级精品课程立项者的职称结构已经是正高职称,充分体现出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权威性与说服力。在学历结构上,本科的有9人,硕士的有34人,博士的有7人,可见,占有68%的负责人任是具有硕士学历的,这与当前高校新进教师的学历标准是相符合的,也说明了高校教师在职进行学历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担任导师一项上,有24人担任了硕士生导师任务,占总数的48%,有18人担任博士生导师任务,占总数的36%,说明这些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已经是在学术上有一定影响力和教育背景的资深人士。在行政级别一项上,有8人拥有科级职务,33人拥有处级职务,5人拥有厅级职务,2人享有副部长级待遇。此外,根据对负责人立项当年的任职情况统计后发现,在50门精品课程负责人中,系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的有29人,其中,在该组织中担任组长和副组长的有8人。这些情况充分说明所立项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是在国家所分配给体育学刊的有限名额中体现出了体育学科现有的国家级水平和学科自身的发展特色。

表3 体育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情况统计表

三、结论与建议

在2003年至2010年所立项建设的5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体育学类立项课程在总立项课程数中占有比例为1.36%。在学科分类中,体育人文社会学类有5门;体育教育训练学类有23门;运动人体科学类有9门;民族传统体育类有3门。大学体育公共类有9门,体育专业类有41门;体育学国家级精品课程立项的地域分布呈现出直辖市分布较多,北京、上海和天津三个直辖市共计立项22门,占总立项数的44%;东部地区共计立项37门,中部地区立项7门,西部地区立项6门;50门课程分布在10所体育院校、9所师范院校、12所211重点大学、26所普通高校和3所高职高专类院校。课程负责人中,有74%的人分布在41岁—50岁的年龄段,全部具有教授职称,34人具有硕士学位,有24人担任硕士生导师,有18人担任博士生导师,系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的有29人。

在全面回顾过去8年时间里所立项建设的5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过程后,充分结合教育部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启动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新工作,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体育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亟待解决,立项建设取得资格后在建设过程中的监管和建设结果考评,课程资源的网络传播与社会影响力等问题都要一一作答。为了在新一轮的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中稳中求快,做大与做强,不断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成果与质量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首先,坚持国家级课程的国家级标准化严格要求课程建设和考评。在取得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立项资助后,不能仅仅停留在申报的基础上原地不动,直观申报,不管后期建设与发展,只有做好了后期的建设和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所在。其次,拓宽课程资源建设路径,实施精品课程资源开放化和共享化。在新一轮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中,要求精品课程实施资源开放,加大课程的社会教育影响力与各种群体、结构的资源共享,精品课程之所以称之为精品,就是因为该课程在所拥有的知识含量和信息传播上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具有很好的知识传播力与教育影响力。再次,加大课程内容的实时更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实施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促进课程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纵观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时间跨度已经有近十年的时间,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信息的发展更新速度日新月异,要积极做好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与补充完善,加大与国外先进理念、方法和手段等的交流与学习,有效完成与保持精品课程的“精”字实质内涵。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EB/OL],http://www.cnr.cn/jy/zhmx/znmz/tsjy/2007:10.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决定启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45/201107/122706.html.

[3]陈颖川,吉建秋.普通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23(6):27-29.

[4]刘思聪,李云,何夕,等.我国高校体育类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5):71-74.

[5]赵红娟.普通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4):113-115.

[6]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通知,http://www.moe.gov.cn/zwgk/2010-07/27/content_1664815.htm.

Research on National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National Fine Course

ZHANG Xiao-lin
(Institute of Sport,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Sichuan 610059,China)

in order to summarizing our country university national quality course construction situation,the use of literature,expert interview,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alysis method,to China’s College 50door sports national courses we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physical education project of the 50national excellent course project curriculum in total number ratio of 1.36%.Suggestions on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of national standardized set strict demands on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broaden the curriculum resource construction path,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curriculum resources opening and sharing;increasing course content updated in real time,improv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course;quality engineering

book=5,ebook=21

G642.4

A

1672-0539(2012)05-0108-05

责任编辑:韩冬苗

2012-03-2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ZH235);成都理工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资助项目

张晓林(1981-),男,四川绵阳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学校体育学研究。

猜你喜欢

精品课程体育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2016体育年
中职学校“汽车空调”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探索
我们的“体育梦”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
高职高专院校护理英语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