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渭河陕西段多目标治理的思考

2012-08-15韩国杰

陕西水利 2012年1期
关键词:安澜渭河防洪

◎韩国杰

渭河,横贯八百里秦川,从东向西流经宝鸡、杨凌、咸阳、西安、渭南五座中心城市,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城中河”。《陕西省渭河全线整治规划》从2011年开始实施,以期通过五年综合整治,把渭河打造成防洪安澜的坚实屏障、堤路结合的滨河大道、绿色环保的景观长廊、区域经济的产业集群,最终实现渭河“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这是创新治水理念,坚持防洪安全和生态保护相统一,安澜惠民、健康和谐的多目标治理的具体实践。互动共生”。以“城中河”的标准将渭河建设成为城市生态景观河,建立良好的滨水环境。保持渭河河滩的原始美,注重渭河滩地建设,利用现有大片滩涂湿地,种植草木,修复和改善生态资源,使滩涂地成为吸引水鸟栖息的滨河湿地,水生生物繁衍发育的良好场所。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闲逸清新的河流风光,给人们提供一个休憩娱乐的场所。仅西安市未来渭河将建成59.28km生态堤防,1.2万亩景观绿化带,4处人工湖,2.43万亩城市水景观,5.4万亩湿地,作为城中河,“一河清波、两岸绿色、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的景象值得期待。

“从预防到利用”。新形势下的渭河全线整治是要实现水利、交通、环保、产业等利益的最大化的融合统一。一方面将治水和交通道路修建相统一。防洪工程采取堤路结合,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修路土地,还有效加固了渭河堤防,并对渭河沿岸经济拉动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另一方面将治水和产业发展相统一。充分挖掘渭河的区位优势,在治水的同时,带动渭河沿岸服务业发展,促进城镇

一、渭河治理是多目标的治理

河流孕育文明。城市河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其独特的社会经济属性和生态系统之美,影响着城市居民的审美意识和道德情操,丰富和发展着城市文明的内涵。因而,城市河流是城市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善待万物、启迪天下”。纵观历史,我们不得不深思,人类社会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对河流健康生命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反过来河流污染又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最终,人类不得不消耗大量的财力、物力去恢复河流健康生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与实施,使得人们重新审视城市发展与河流治理之间的关系,将城市河流治理纳入城市规划和管理的重点,兼顾防洪、生态、景观、人居、文化、经济和社会等多项目标,建设城市生态河、景观河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给河流留有充足的水流空间”。河道清障是渭河治理的核心工程。为了满足河道洪水通道、水沙输送等自然功能的最小宽度,必须确保水流空间。同时,为了保证河流适当的最小流量,防止断流,要尽可能减轻工程运用对河道水流结构、泥沙输送造成的干扰,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活动对水流自然特性的影响。按照《规划》的要求,2011年计划滩区清障整理280.43 km,对河道内滩地实行统一综合利用,结合生态和湿地建设,城市段河道滩地停止耕种,农村段河道滩地逐步退耕还河,为河水让道,实现“河畅”。

“人与自然、城市与河流和谐相亲、段新型工业园区以及农村小城镇高效农业等示范基地建设。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时刻警惕:不能顾及了河流的经济属性,而忽视了自然属性,否则将本末倒置。因此,必须坚持以治理河道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使经济增长与环境治理处于均衡状态,在对立统一中促进环境与经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统一。

二、安澜是渭河治理的安全目标

“安澜”是渭河流域治理的首要目标。河道连年淤积、翘尾加剧,洪水频发,在过去的百年里,渭河下游平均两年半就成灾一次,成为沿岸群众的心腹大患。处于中游的宝鸡市渭河段仍有40多千米低标准堤防和20多千米无堤段,渭河堤防工程整体防御能力仅能达到10到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远远达不到国家《防洪标准》要求;加之渭河溯源淤积,西安段河床随之升高,西安段草滩低地内涝灾害不断加重。

提高综合防洪能力,保障城市安全,是渭河治理的重中之重。《规划》安排2011年计划加宽渭河堤防工程144.2km,渭河堤防淤背10 km,加固、续建渭河河道控导工程8处,修建放淤(蓄滞洪)闸2座。这些防洪工程的有效实施,将逐步构筑防洪安全工程体系,对提高渭河整体防洪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确保渭河防洪安澜,单纯的靠加高、加宽河流堤防,安全保障总是有限度的。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更新防洪理念:一要由洪水控制向洪水管理转变;二要由工程修复向生态修复转变;三要将蓄滞洪区建设、植被修复作为防洪、生态修复的主要措施,重视洪水预报等非工程措施对防洪减灾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法律手段和技术进步的作用。一方面完善防洪法律体系,严格执法,做到依法防洪。另一方面加快防洪信息化建设,建设信息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和信息采集等系统,促进防洪现代化。

三、生态是渭河治理的健康目标

河流是有生命的有机整体,生态基流、清洁水质、稳定的河道、健康的流域生态系统等是健康河流的标志。要将渭河建设成生态河,就是要恢复河流系统的必要功能,达到新的动态平衡,恢复其完善的自我调节机制,实现自我维持,使河流不再需要人类的持续干预就能够保持其改良后的状况。

要实现生态河必须恢复河流水体自净能力。长期以来,城市排污不断输入,渭河一度接纳了全省78%的工业废水和86%的生活污水,远远超过了她的承载能力。通过“十一五”以来的努力,渭河陕西段的自净能力逐渐增强。2010年,渭河干流的综合污染指数已经下降到1.74。其中渭河潼关入黄断面主要污染物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已经达到Ⅳ类水质标准。“十二五”期间,在渭河流域将实施支流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干流城市段水污染综合治理和水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以及典型涉水工业行业全过程污染控制工程建设,构建绿色生态长廊。同时建设渭河水质水量监控体系,完善上下游污染补偿制度,渭河水体自净能力将逐渐恢复。

要实现生态河必须恢复河流的基本流量。“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曾经浩浩荡荡的渭河,如今已变成大半年缺水的“季节河”。为了确保渭河不断流,2008年《陕西省渭河水量调度办法》制定颁布。渭河水量调度将以预警流量确保渭河不断流。近年来沿渭各级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渭河流域管理机构和工程管理单位认真贯彻《渭河水量调度办法》,严格执行水量调度计划,细化水量分配,节约用水指标,成效显著,保障了渭河不断流。目前“引汉济渭”、“引红济石”等调水工程的实施,解决了渭河水源不足的问题,从根本上改善了渭河的缺水问题。

要实现生态河流必须恢复河流生物多样性。没有生命的河流是死的河流。作为自然生态系统,河流是由水流及其中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构成的生命系统。首先,我们要让河流恢复流量的自我调节能力,为河流生物的生存营造健康的河流环境。其次,提高水质,增强水的造物能力,避免污染水流对生物圈中生命造成威胁。第三,加强湿地保护,创造生物多样性的条件。流水流经湿地,不仅净化了下游水源,而且为鸟类、鱼类、两栖动物提供了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场所。2009年通过的《陕西省渭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办法》专章规定了“采取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以及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等措施,维持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生态系统”。目前在渭河河道两岸1km范围内人工湿地分布于宝鸡凤阁岭至潼关入黄口的,对恢复河流生物多样性将起到重要作用。

四、景观是渭河治理的和谐目标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在地球环境中,河流是最具运动性、可视性和永恒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河流所具有的开放、自由、多样、壮观、和谐性,恰恰是现代文明社会中丢失了的宝贵东西。现代城市河流的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在满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充分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亲近河水的情感需求。河岸带空间的设计以安全性、开放性和舒适性为原则,突出河流的自然景态,力求公益性,尽可能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休闲要求,提升城市的景观品质,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渭河西安城市段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将“天人合一”的朴素思想发挥到了极致:沿河堤外200m的景观林带,依次规划了五个景观分段,充分考虑了游人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强调景观与城市建设的呼应,突出动态景观特质,规划多处可供公众休闲娱乐、文体活动的场所,并配套相适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及其他环境设施,形成人性化的、充满活力的滨水特色空间;林带内布置六个景观节点,规划结合大量景观树阵,设置垂钓园、花卉展示区、自然湿地生态博物馆等服务设施,为市民大众提供滨水娱乐、活动、休闲空间。即将建成的渭河生态区有婉转曲折的河岸风景线,原生树立体种植,与水景相辅相成,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景观系统,让沿河人民真正享受傍水而居的水岸生活。

治理渭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正如美国保罗·桑福所说:“河流不仅给我们提供我们所需的水源,还是我们宝贵的自然遗产。我们需要保护河流不被污染物所侵害且不被过度利用,使我们的后代和他们的家人能够在居住地享有泛舟和游泳的快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渭河综合整治及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清澈的河水,蜿蜒的堤防,如茵的河岸,秀美的河道”,渭河将宛如一条斑斓的丝带串起整个关中平原,我们的“母亲河”将以安澜、生态、景观的全新姿态在三秦大地奔流不息,滋养着三秦儿女迈向更加绚丽辉煌的明天。陕西水利

猜你喜欢

安澜渭河防洪
余元君:一生只为洞庭安澜
快速组装防洪挡水墙装置
夏季防洪防汛
不忘初心创沂沭泗基建新篇 除险加固保南四湖治水安澜
公益宣传(防洪进行时)
2019年河南省防洪除涝保护统计汇总表(本年达到)
加快黄河生态立法 守护“母亲河”健康安澜
退耕还林工程对渭河洪峰流量的影响
渭河故道恢复湿地生态的引水方案创新
1996—2009年渭河干流氮素污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