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黄河供水发展模式探讨

2012-08-15沙元杰陈太平

山东水利 2012年11期
关键词:渠首黄河供水

王 强,沙元杰,陈太平

(山东黄河河务局供水局,山东 济南 250011)

1 山东省引黄供水回顾分析

1.1 山东引黄供水历程

山东省引黄供水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1950年利津綦家嘴第一座引黄水闸工程建成投入运用,目前已经发展到63处,设计引水流量由1 m3/s增加到了2 424.6 m3/s,设计灌溉面积由1958年的37.33万hm2发展到了268.83万hm2。供水范围已经覆盖了山东省沿黄9市、胶东半岛4市、天津市和河北省部分地区。

为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2002年成立山东河务局供水局,2006年,全局完成成建制供水队伍组建任务,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的管理运营体系。引黄供水在大力支持受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一定发展,尤其是新的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完成以来,供水收入结束了长期在低水平徘徊的局面,由黄河系统职工和单位参股的商业供水项目也开始萌芽。

1.2 发展基本经验

新的供水管理体制发挥了基础性作用,为专职队伍专抓、专管、专门研究供水工作奠定了制度性基础。

思想观念的变化发挥了主导性作用。近几年,供水局提出了供水工作 “要从管理型向管理经营型转变,从追求供水量的增加向经济效益提高转变,从分散管理向相对集中管理转变”的改革发展思路。2009年,山东黄河河务局又提出了供水要实现产业化的目标和理念,对全局上下重新认识黄河水资源的价值、提高对供水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重新思考引黄供水的发展模式,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发展思路的调整发挥了关键性作用。2005年,供水局提出了供水工作“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的发展思路。全局从2005年开始大力实施“两水分供”,积极参与商业供水开发,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据统计,省内非农业供水量由2004年的2.95亿m3,提高到了2011年的10亿m3。全局以各种形式参股入股的商业供水项目从无到有,也达到了5个。2009年,山东黄河又提出了“两水分供,多水开发”的发展思路。

2 创新思路,拓宽供水发展模式

山东黄河供水工作应探索和建立一套与黄河河情、局情以及山东省情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也即: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大力实施多元化开发战略,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供水结构,坚定不移地走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2.1 必要性和可行性

1)山东黄河发展经济的长期艰巨性需要供水事业实现大的发展。2005年水管体制和行政机关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山东黄河财政性拨款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但是伴随着各项支出的迅速增加,全局经费收支依然存在较大缺口。引黄供水应该通过选择一条最有利于发挥核心竞争优势、最有利于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融合、最有利于发挥水资源最大经济效益的发展道路,为治黄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2)单纯依靠渠首供水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和突破。黄河水资源是供水局发展黄河经济的优势产业。供水管理体制改革以来,虽然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非农业引水的管理,在最近5年供水事业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但是,随着非农业供水潜力挖掘殆尽,如果不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积极寻找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是仍然把工作重点和注意力盯在渠首供水上,今后一段时期,供水工作将不可避免地陷入缓慢增长期,甚至是停滞期。

3)黄河水资源市场开发大有作为。山东省属于水资源极度贫乏的省份,多年来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量的1/6,引黄总量多年占到全省用水量的1/4左右。山东省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尖锐性和长期性为水市场开发,尤其是黄河水资源市场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02年,城市市政供水、污水处理放开以后,国际、国内一些知名的水务投资公司纷纷抢滩登陆,山东供水市场逐渐呈现出了激烈竞争局面。

2.2 实施多元化开发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供水产业多元化经营战略,是以渠首供水为基础,以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综合运用渠首供水和商业化运作两个手段,通过兴建供水工程、拓宽供水覆盖面、延伸供水产业链条等,最大限度地开发黄河水资源的商业价值,实现引黄供水的产业化发展。

1)抓好黄河渠首供水。一是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水量调度指令。二是积极向上级争取用水指标,充分利用汛期、冬季来水,丰蓄枯用,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始终抓好“两水分供”不动摇,为农业丰产丰收提供保障。

2)开拓和发展跨区供水。目前,引黄济冀、引黄济津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口门、多线路、常态化供水的格局,为实施跨省市大规模供水奠定了基础。引黄济胶线路也已经打通,可以预计随着胶东地区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用水量将稳步上升。今后一段时期,在河北省黄骅、沧州以及天津滨海新区跨区供水方面仍然有较大潜在用水需求。

3)大力开发沿黄地区供水市场。山东沿黄9个地市,虽然开发建设了一些商业供水项目,但是整体上看还处于小、散、乱的起步和发育阶段。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开发的提速,东营、滨州两市用水量将会呈现大幅度上升的态势,相应的配套供水项目建设速度也将提速。菏泽市随着煤炭资源的开采和煤化工、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也需要一批供水项目为之提供水资源支撑。应把这几个地区纳入重点区域,通过兴建一批蓄水、制水和输水工程,提高水资源保障程度。除此以外,淄博、德州、聊城等市也有较大市场需求。

4)积极探索渠首供水工程商业化建设运作的新路子。近几年持续的调水调沙,对降低河槽,改善行洪条件,发挥了十分明显的作用,但同时对引黄涵闸引水也造成了很大影响。改建涵闸将需要一笔巨额资金,依靠国家财政投资短期内难以实现,现实的途径是自筹资金投资建闸。如果商业化建设渠首供水工程的新模式能够得到有关各方认可,无疑将为供水产业发展培育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此外,如果条件成熟,也可以逐步介入城市污水处理行业、地方灌区渠系建设,还可以与省内、国内一些大型水务投资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供水市场。

2.3 组建水务投资公司,构建供水市场化桥梁

1)公司制投资模式是实现供水产业化的现实选择。山东黄河引黄供水要走向市场,比较可行的选择是组建水务投资公司。这样便于融资,可带动一批相关的产业发展,且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还有利于公司管理和运营。2)事业单位投资供水项目有诸多不利因素。一是事业单位经营性投资受政府投资政策的一定限制;二是事业单位投资收益的支配权受到限制;三是由于受到投资政策规范管理的种种约束,事业单位投资决策效率和办事效率相对较低,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往往会错失投资机会。3)分散的投资模式不利于在投资活动中掌握主动。基层单位除了同样受到事业单位投资政策的限制,还受到投资规模、融资能力、运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在项目投资中很难取得主导权。因此,山东黄河有必要成立投资公司统筹运作开发沿黄地区供水项目。

3 建立与供水产业化发展相协调的工作机制

3.1 摆脱传统思维约束,树立产业化发展供水观

1)要下大力气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干事创业的责任意识、敢担风险的机遇意识、改革创新的发展意识;2)要树立长期投资、垄断经营、长远收益的新投资理念;3)要树立供水项目是资源性开发的意识,建立由单位控股、集体收益的经营模式。

3.2 建立由省局主导的涉水项目统一决策机制

在全局涉水项目上,或多或少地存在各自为政、分散当家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建立重大的涉水项目报告制度和省局统一协调决策制度。

3.3 建立协调发展的投资开发运行机制

具体讲就是在供水开发上,市河务局可以按照自愿的原则,在省河务局投资公司入股,作为股东参与公司运营管理,取得投资收益,也可以在省河务局投资公司开发的当地项目上直接投资入股。

猜你喜欢

渠首黄河供水
昆仑渠首改建水力模型试验方案研究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毗河供水一期工程
『黄河』
应用三维动力有限元法对新疆叶尔羌河中游渠首工程闸室抗震稳定性分析
分区分压供水在雕鹗水厂供水中的应用
供水产销差的组成与管控建议
黑龙江省灌区渠首现状及发展趋势
甘肃引洮供水二期工程年内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