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庄“虚静”说与现代人的精神安顿

2012-08-15王慧慧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安顿老庄现代人

王慧慧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老庄“虚静”说与现代人的精神安顿

王慧慧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中国古代哲学中老庄的“虚静”说可谓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它超越了有限存在而与人类灵魂达成了“先行对话”,在深层次上触及到了现代人的生存方式这一本质问题。其中的许多思想对现代人的精神安顿有着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老庄;“虚静”说;精神安顿

一种思想构建一种精神,中国古代哲学中老庄的“虚静”说可谓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当今社会,精神世界的空虚俨然已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现代丰富的物质世界背后却有着无处安放的灵魂。而老庄“虚静”说中的许多思想对现代人的精神安顿有着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老庄“虚静”说

如何处理虚实、动静与生命的关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不同思想家的人生观特色。从总体上看,儒家和道家是有着根本不同的。儒家主实主动,提倡积极进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人生观;道家主虚主静,提倡虚静无为、任物自然、任性自然的人生观。最先讲静者,是老子。老子曾提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的观点,意为虚静为躁动的主宰。他举例阐发了这一观点:“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1]第五章:23-24又云:“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1]第十六章:65-66就是说,生命在运动过程中只有立足于根本,处于虚静状态,才能保持长久,终身不出危险。可见,“虚静”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子者,……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2]2143由此,我们不难推断,庄子之学实出于老子,二人关系相当密切。在主静方面,庄子也对老子的学说进行了很好的继承。《庄子》内篇甚少言静,但他却提出了两种修炼“虚静”的方法:一是“心斋”,一是“坐忘”。《人间世》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3]45宋人林希逸解释说:“听以耳则止于耳,而不入于心;听以心,则外物必有与我相符合者,便是物我对立也。气者,顺自然而待物以虚,虚即为道矣,虚者道之所在,故曰唯道集虚。”[4]63这就是要求人的内心不受感官及万物的任何影响,进入到淡泊寂静的精神状态和境界。正如《庄子集释》疏:“如气柔弱虚空,其心寂泊忘怀,方能应物。”[5]147又,庄子在《大宗师》中借颜回之口论述了“坐忘”的涵义:“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4]87这就是要求人忘掉自己以及周遭的存在,“绝圣弃智”,进入一种空明的心理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先是“离形去知”,达到一种极自然极轻松的无意识状态,然后就很自然地也会达到与道冥合无间的境界。在《天地》篇中,庄子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思想,认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谓入于天”。[3]138忘掉万物,其中包括功名利禄;忘掉自然,其中包括祸福生死。庄子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这样,也就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在《达生》篇中,庄子又把这一思想阐述为“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3]225开始就以忘己而得到安适,且对一切外在的变化没有什么不适之感时,这就忘掉了安适与否的安适。此即 “坐忘”的涵义。只有做到“心斋”和“坐忘”,“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才能够达到“大明”的境界,即精神上处于一种洞彻清明的状态。从这层意义上讲,“虚静”还可以使人从内心深处洞察万物。

《天道》篇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出发对“静”有着更为详尽的论述:“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圣人休焉。”[3]150可见,虚静并非指行为,主要是指精神而言。圣人之静是自然而然的,并非有意而为之。水清静便明澈,何况是精神呢?心神虚静便空明,空明便能充实,充实便能完备。又如,“正则静,静则明”(《庄子·庚桑楚》),能静,则能观照宇宙万物的情状。庄子主张排除各种欲念,以达到心灵宁静如水、清澈如静。他还将内心清静与阴阳之气的和谐联系起来,认为一个人如果内心能保持清静状态,阴阳二气处于和谐之中,不仅能使人保持身心健康,还可使人免于各种灾难,所谓“阴阳和静,鬼神不扰”(《缮性》);“静默可以补病”(《外物》);“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魄不祟,其魂不疲”(《天道》)。

其实,这一点和老子所谓“涤除玄览”具有内在一致性。“涤除玄览”就是涤除外界对“心”的干扰。所以,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生命修养方法,老子要求主体必须排除一切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内心虚静,才能览知万物。《庄子·在宥》中讲要达到“静”,要“无视无听,抱神以静,行将至正,必静必清”。也是要求人们排除世俗纷扰,忘却欲望,持守专一。可见,心之虚就是无私欲之染,无先入之见;心之静就是无逐求之驰,无情念之动。

二、老庄“虚静”说对现代人精神安顿的意义

当今社会,物质世界的极大丰富将人们对身外之物的追逐刺激到最大化,很多人疏离本性,违背自然,丧失精神。人们主动或被动地陷入机械化,工具化,最终导致异化。生命是什么,生命究竟应当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等一系列人生问题被遗忘在人们的灵魂深处,只剩下为物所累为物所役的疲惫身心,生命也就失去了它原本丰富的意义。所以,只有通过修养,在主观上忘却物的存在,才能“不以物挫志”(《天地》)、“不以物害己”(《秋水》)。那么,由此我们不得不深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现代人的精神究竟应如何安顿,即我们应如何找寻安顿现代人精神的恰当方式,这无疑需要现代人的自我反思,也需要古代先哲智慧的启迪和导引。从这个角度讲,老庄“虚静”说似乎洞见了现代人灵魂的隐秘,从而传达出历史深层的悸动,有着独特的哲学价值和切实的现代意义。

老庄“虚静”说对现代人的精神安顿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这主要表现在老庄对人究竟应该如何存在这一重大问题的思考上。老庄主张虚静,意即清静淡泊,见素抱朴,因为只有这样人道和天道才能够达到一定程度的契合,换句话说,也只有这样的生存方式才最符合自然之道,最有利于生命的健全和长久。可以说,老庄“虚静”说超越了有限存在而与人类灵魂达成了“先行对话”,它在深层次上触及到了现代人的生存方式这一本质问题。“虚静”是现代人安顿精神的必由之路,是归宿灵魂的修养方式。“虚静”说要求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始终保持一颗淳朴的平常心,不逐求身外之物,不与他人勾心斗角。

“虚”就是虚己以应物:“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3]95。心灵像镜子一样不主动去照物,而是让物自照于其中,与物相接但又不视为己之私得藏起来,这就是虚;相对来说,“静”指心灵不为外物的诱惑所扰乱,因此,“忘”乃“虚静”说的核心。只有忘己,才能进入无意识状态,才能达到与自然的谐合。

“虚静”说启示我们以超越的视野去寻找本真的自我,以对本体价值的追求去观照现代人的现实处境,从而探究自身恰当的存在方式。正如庄子的“坐忘”主张人的精神不为形体和欲望所囿,人的心灵不受是非纷争的羁绊,保持“解心释神,莫然无魂”(《在宥》)的恬适状态。而且能够以一种豁达、宽宏的心态来对待人生,也是德性的修养。

思想或曰学说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它同时也是一种力量,一种生存的方式,它通过作用于我们的精神世界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生活。老庄“虚静”说启迪我们以“虚静”作为自身的存在方式,回归到生命的本然状态,安享生命的一份宁静,实现人性的复归,保持心灵的恬适状态。

[1] 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 司马迁.史记[M].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2.

[3] 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 林希逸.庄子庸斋口义校注[M].周启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

[5] 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B223.1

A

1671-8275(2012)01-0011-02

2011-12-29

王慧慧(1987-),女,安徽亳州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张彩云

猜你喜欢

安顿老庄现代人
现代人是怎样挖煤的
现代人的避难所
战国少年孟轲
吹响老庄全面振兴的“冲锋号”
给世界以稳妥的安顿
千里之外
智珠
安顿
谎言
神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