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古城黄州名贤胜迹的开发(三)

2012-08-15王琳祥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县志黄冈黄州

王琳祥

(黄冈市赤壁管理处,湖北黄冈438000)

(续本刊今年第三期)

一、古城黄州的人文特色

(三)名贤胜迹相映成辉,人文盛事甲天下

2.胜迹联珠

(11)四望亭、高寒亭、高寒堂、高寒楼、南楼、培风亭

唐太和年间(827—835),黄州刺史刘嗣之(一作刘胤之、刘应之)在黄州城南高阜上建亭一座,名为“四望”,翰林学士李绅作《四望亭记》以彰其举,四望亭因此记声名大显。

北宋元丰年间,谪居黄州的苏东坡曾在《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诗中说:“高亭废已久,下有种鱼塘。暮色千山入,春风百草香。”《江城子》词云:“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境,吾老矣,寄余龄。”其序云:“元丰壬戌之春,余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叹:‘此亦斜川之游也。’乃作长短句,以《江城子》歌之。”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在谪居黄州时作《步下四望亭至东坡柳,迳访邠老不遇》诗云:“北下四望岭,两山中旷平。萦纡蟠迳术,迤靡分沟塍。林间樵汲路,垅外牛羊鸣。落景急晚春,浅泥间耦耕……”

南宋人陆游在《入蜀记》中说:“又有四望亭,与雪堂相值,在高阜上,览观江山,为一郡之最。”

陆游游黄州东坡诸胜之后,黄冈知县张激在四望亭旧址上建亭一座,名之为“高寒”。

范成大在《吴船录》中记述说:“(雪堂)对面高坡上新建小亭,曰‘高寒’,姑取《水调》中语。”按:范成大认为高寒亭名,取自于苏东坡《水调歌头》“高处不胜寒”。

《舆地纪胜》黄州景物下载:“柯山,在东坡高寒亭之东。”“黄泥坂,在高寒堂之西,‘过黄泥之坂’是也。”“四望亭,在雪堂南高阜之上。唐太和中刺史刘嗣之所立,李绅作记。《东坡图》云:‘柯山,四望直南高丘也,故亦名柯丘。’”

《方舆胜览》:“四望亭,在雪堂南高阜之上。唐刘嗣之立,李绅记。”

明弘治《黄州府志》卷之四记述:“四望亭,在雪堂之南高阜处。唐太和间,刺史刘胤之建,李绅作记,后张激更为楼,今无址,疑在今一字门西,城高处是其址也。”“高寒楼,旧云在府城东。唐太和中,刘胤之筑四望亭于郡东高阜处。及张激摄令,更名高寒,取杜甫诗‘玉山高并两峰寒’之义,今毁无存。后谓在雪堂之南高阜处,恐在今南城高处。”

明万历《黄冈县志》载:“四望亭(高寒楼),在县西南高阜(府旧志云在雪堂南),唐太和中刺史刘胤之建亭,李绅记之。苏子瞻有《步至四望亭鱼池上》诗。宋张激摄令日,更为楼,摘杜诗‘玉山高并两峰寒’之句,名曰高寒楼。”

清康熙《黄州府志》卷之三古迹下载:“四望亭(高寒楼),在县西南高阜(府旧志云在雪堂南),唐太和中刺史刘应之建,李绅作记。”

清乾隆《黄州府志》卷三古迹下载:“高寒楼,在县东。唐太和中,刘应之筑四望亭于郡西南,李绅为记。苏轼有《步至四望亭鱼池上》诗,张激摄令日,更今名,取杜甫诗‘玉山高并两峰寒’之义。”

清光绪《黄冈县志》载:“高寒楼,在今城南高阜,楼下稍北即雪堂,俗呼南楼墩。府旧《志》:唐太和间刺史刘应之建四望亭,览观江山,为一邑之胜……四望亭,宋张激摄令日,更为楼,取杜诗‘玉山高并两峰寒’句,曰高寒。陆游记‘坡西竹林号南坡’,即其地也。明初移城,犹建楼呼为南楼。久废。嘉庆十八年,通判胡楷倡邑绅士捐金,建石亭于其上,为郡城东南巽峰,更名培风亭。道光二十七年,署县金云门修理城垣,重葺。”“四望亭,在城南高阜,即今培风亭。”

清光绪《黄州府志》:“高寒楼,在今南城高阜,楼下稍北即雪堂,俗称南楼墩,旧为四望亭(《县志》:嘉庆十八年,通判胡楷建石亭于其上,更名培风亭)。”

清宣统二年《黄州府志拾遗》:“四望亭,见府志,在雪堂南高阜上,唐太和中刺史刘嗣之建,李绅作记。”

根据以上史料,四望亭位于黄州城南高阜上,览观江山,为一郡之最。南宋时曾更名为高寒亭,又名高寒楼。清嘉庆十八年(1813),黄州通判胡楷又在四望亭旧址之上建石亭一座,名之为培风亭。培风亭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拆毁。四望亭遗址在今黄州区幼儿园内最高处,与东坡雪堂南北相望。

(12)定惠院、柯山、柯丘、扪腹轩、揩目轩、啸轩、啸台、海棠轩、洗墨池、睡足堂、文忠祠

苏东坡在《五禽言五首并叙》中说:“余谪黄州,寓居定惠院。绕舍皆茂林修竹,荒池蒲苇。春夏之交,鸣鸟百族。”

定惠院是唐宋黄州城东南一座风景幽雅的寺院。初时声名不大,后因苏东坡寓居于此声名大显。苏东坡在定惠院留下了不少诗词,其中既有《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的诗题,又有“柯丘海棠吾有诗,独笑深林谁敢侮”的诗句,更有“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的文字记述,由此可知,定惠院之东的小山名柯丘,一名柯山。定惠院位于柯山之西。柯山之上除了海棠一株之外,“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项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记游定惠院》)

苏东坡“柯丘海棠吾有诗”,王十朋注:“《黄州东坡图》:柯山,四望直南高丘,故亦名柯丘。东西隅,海棠一株甚茂。”“出檐藂枳十围大,写真素壁千蛟舞”,王十朋注:“《东坡图》:‘柯丘南尚氏家,有丛枳甚大,公尝自为图之。’”

柯山除了苏东坡有诗之外,张耒、潘大临与其关系密切。潘大临住在柯山之东,自称“柯山人”。张耒曾谪住柯山之西,其文集亦以柯山为名,并有《柯山赋》传世。其赋说:“入东门而右回兮,原迤靡以相属。拔磅礴以隆起兮,是为柯山之麓。……升柯之巅,明远眺兮。筑柯之庵,可以老兮。”张耒又说:“余居柯山西,潘邠老居东,相距一里,可以杖履朝往而夕游。”潘邠老即潘大临。

南宋大诗人陆游于淳熙六年(1179)再游黄州东坡诸胜之后作诗数首,自注其一云:“定惠院已废,海棠亦不复存在。”

洪迈(1123-1202)《夷坚丁志》载:“黄州柯山,在城中,其上皆巨竹……”

《舆地纪胜》黄州景物上载:“柯山,在东坡高寒亭之东。”“柯丘,《东坡图》云:‘柯山,四望直南高邱也。’故亦名柯邱。坡诗‘柯邱海棠吾有诗’。”“海(棠)桥,秦少游在黄州,饮于海(棠)桥。桥南北多海棠,有老书生家海棠丛间。少游醉卧于此,明日题其柱曰:‘唤起一声人悄,衾枕梦寒窗晓。瘴雨过,海棠晴,春色又添多少。社瓮酿成微笑,半破瘿瓢共舀。觉健倒,急投床,醉乡广大人间小。’东坡爱之,恨不得其腔。”

《方舆胜览》:“柯山,一名柯丘。”

明人曹学佺《名胜志》说:“定惠院,在黄冈县东南。”“柯山,在赤壁高寒亭之东。《图经》云:‘柯山,四望南直高丘,故名柯丘。’”按,“赤壁高寒亭之东”应为“东坡高寒亭之东”,详见《舆地纪胜》。

《大明一统志》卷六一黄州条下记述说:“定惠院,在府治东南。”

明弘治《黄州府志》卷二载:“柯山,一名柯丘。”卷之四载:“定惠院,在府治东南。苏子瞻尝寓居,作《海棠》诗以自述。院废。弘治庚申得故址,其茂林修竹,园池风景,宛如苏子所言者。因筑亭以彰胜概,扁曰‘坡仙遗迹’。东曰扪腹轩,西曰揩目轩,用诗中语也。”《古黄遗迹集》:“定惠院,在府治东南,东坡先生云‘予寓居定惠院之东,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其贵也’,因作《海棠》诗以自述,即此。与乾明寺相近。岁久地失。弘治庚申,守土者率耆民寻复之,筑亭以彰胜概,扁其中,曰‘坡仙遗迹’,东曰扪腹轩,西曰揩目轩,取《海棠》诗语也。落成,郡人对时赏酌者,盖络绎不绝云。”“郡城东南有乾明寺、定惠院,院有花,皆苏文忠公旧游地也。世远人亡,寺与院俱湮殁,花不足言也。”

明万历《黄冈县志》载:“定惠院,在城东清淮门外。苏子瞻以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至黄,寓居于此。……后人以啸轩名啸台,而移构快哉亭于其下,前有海棠轩,后有洗墨池,又有扪腹轩、睡足堂、文忠祠,其它亭树桥塘甚具,近圮尽。海棠久失种。知县茅瑞征始查得堂前侵地,修筑啸台,颇堪舒眺。”“海棠桥,在旧城北,桥侧多海棠,因名。宋秦观尝醉卧此桥,留词其上。”“柯山,在定惠院南,宋潘大临居此,称柯山人。张文潜谪黄,文集百卷,亦名《柯山集》。左有八大王坝,昔人以御后湖水涨。宋周肃、王元俨屯兵其处,因名。苏文忠词谓‘蔚柯山之葱蒨’即此。《府志》云:‘近城可寻之景,惟赤壁、柯山为胜。’”

清康熙《黄州府志》卷之三古迹下载:“定惠院,在城东清淮门外,苏子瞻以元丰三年二月至黄寓此。院之东有海棠一株,为子瞻手植,因作《海棠》诗,后手书‘开啸’二字勒石。下有快哉亭,前有海棠轩,后有洗墨池(南门内亦有洗墨池),有扪腹轩、睡足堂、文忠祠,今并废。”

清光绪八年《黄冈县志》说:“柯山,城东南,近定惠院。宋潘大临居此,称柯山人。张文潜谪黄,亦以柯山名其集,苏子瞻词‘蔚柯山之葱蒨’即此。《府志》云:‘近城可寻之境,惟赤壁、柯山。’明邑人王同轨读书其下,有葱堂、悠然楼、三雅轩、香雪台、江雨亭、酒隐堂、凭香阁、苍苍阁、金粟亭、艺兰亭、观稼亭诸名。山左有八大王坝,宋周肃、王元俨屯兵处,今皆不知其所在。”“定惠院,城东清淮门外。宋苏轼以元丰三年二月至黄,寓居于此。绕舍有茂林修竹,荒池蒲苇。春夏之交,鸣鸟百族。僧顒于竹下开啸轩以居之。院东杂花满山,有海堂一株,为子瞻所植,因作《海棠》诗。后人改轩名啸台。其南为海棠轩,洗墨池在其后。又有扪腹轩、拭目轩、睡足堂、文忠祠、医俗亭、君子亭,俱圮。明知县茅瑞徵筑啸台于遗址,后废。为邑绅王材任家祖茔并奚世亮葬衣冠处。王茔犹存宋梅一株,今被兵伐。”“海棠桥,旧《志》:在城北桥侧,多海棠,故名。相传宋秦观尝醉卧此桥,留词其上。”“任公亭,在治东南,亭西有师中庵。师中姓任,来齐安,尝游息于定惠院。既去,郡人名其亭。苏子瞻迁齐安,人知其与师中善也,复于亭西为之庵。苏子由有记。今废。”“扪腹轩、拭目轩、海棠轩,俱见定惠院。”“啸轩,见定惠院。”

清光绪《黄州府志》古迹下载:“柯山,在县东定惠院南。宋潘大临居此,称柯山人。张耒谪黄,文集亦名《柯山集》。苏轼词‘蔚柯邱之葱蒨’即此。”“定惠院,在城东清淮门外。宋苏轼以元丰三年二月至黄,寓此。院东有海棠一株,轼所为赋诗也。又书‘开啸’二字,勒石。下有快哉亭,前有海棠轩,后有洗墨池,又有睡足堂、扪腹轩。”按:此处所云快哉亭,非宋代张怀民所建之快哉亭。

根据清康熙、乾隆《黄州府志》城图的标识,以及现存的地理环境,可以断定今黄冈市缫丝厂及市自来水公司所在地为柯山、定惠院遗址。

(13)东坡故居、临皋亭、回车院、临皋驿、临皋馆、夏澳、南堂、齐安水马驿、洗马池、藕池

临皋亭,古之回车院,苏东坡谪居黄州的栖身之所。

苏东坡与范之丰书云:“临皋亭下不数十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又与司马光书云:“寓居去江无十步,风涛烟雨,晓夕百变,江南诸山在几席下,此幸未始有也。”又与蔡景繁书云:“临皋南畔,竟添却屋三间,极虚敞便夏,蒙赐不浅。”“近葺小屋,强名南堂。暑月稍舒,蒙德殊厚。”

南宋人许端夫在《齐安拾遗》中记述说:“夏澳口之侧,本水驿,有亭曰临皋。郡人以驿之高坡筑南堂,为东坡游息。”

陆游在《入蜀记》中说:“临皋亭,东坡所尝寓。与秦少游书,所谓‘门外数步即大江’是也。烟波渺然,气象疏豁。”

《舆地纪胜》说:“夏澳,在州之西南二里许。夏英公守是州,凿水入陂以藏舟,名曰夏澳。……东坡故居,即今之临皋亭及临皋馆,后又居雪堂。……临皋馆,在朝宗门外,元名瑞庆堂,以故相秦公桧之父舣舟其下,秦公于是乎生。又有临皋亭,东坡曾寓居焉。”夏英公即夏竦,北宋名臣。

《方舆胜览》:“临皋馆,在朝宗门外。旧曰临皋亭,东坡尝寓居焉。故相秦桧之父舣舟其下,秦公生于是馆。”“夏澳,在州西南二里许。夏子乔为守,凿水入陂以藏舟。”夏子乔即夏竦(984-1050),子乔为其字。

南宋人王十朋《集注》援引赵次公的话说:“先生始至黄,寓居定惠院。后自定惠迁临皋,本回车院。故有‘全家占江驿’之句。”“南堂独有西南向”,王注:“《东坡图》云:‘南堂在州治南一里,俯临大江。’”

明人曹学佺《名胜志》曰:“临皋馆,在黄州朝宗门外。其上有快哉亭,县令张梦得建。”

明弘治《黄州府志》卷之四载:“临皋馆,在府城南,即古临皋亭,宋苏轼初谪黄寓居此亭,有诗曰‘临皋亭中一危坐,三见清明改新火’。后秦桧父官于黄,生桧于亭,改亭为馆。后为临皋驿,今改赤壁巡司。”“赤壁矶镇巡检司,在府城南三里许,滨江,临皋驿旧址。弘治己未改为巡司。”同书卷之一古迹下载:“夏澳,在府城西南二里。宋夏竦守黄州,凿水入陂以藏舟,故名。”同书卷之二池塘下载:“洗马池,在府城南三里,即古之夏澳,今名藕池。”

明代万历《黄冈县志》载:“夏澳,在城西南隅二里。宋明道间,夏竦守黄州,以府治临江,常苦风湍,不利泊舟,凿陂于临皋驿东,以止水维缆,人皆便之。今为洗马池,其傍有旧城向日门遗址。”“临皋亭,在县南,濒江,乃古之回车院也。苏轼尝寓居。……后有某宰相生于其中,改名临皋馆。(府旧志云秦桧父官于黄,生桧于亭,改为馆)建瑞庆堂(府旧志云宋王元之为许端夫建),后为临皋驿,今建三江口守备司公署。”

清康熙《黄州府志》卷之二古迹下载:“夏澳,在城西南隅二里。宋明道间,夏竦守黄州,府治滨江,常苦风湍不利泊舟,凿陂于临皋驿东,以纳水维缆,人皆便之。今洗马池其故陂也。”“临皋亭,在县南,濒江,乃古之回车院也。苏轼曾寓居之,尝曰‘亭下大江,半是峨嵋雪水’,为筑南堂于此。久废。国朝康熙间知县李经政建亭于址,以憩行人。又,府旧志云桧父官于黄,生桧于此地。”

清光绪八年《黄冈县志》载:“临皋亭,在城南里许,濒江,旧城东门外,回车院也。宋苏子瞻谪黄,始寓定惠院,后迁此,有‘全家占江驿’之句。又尝言‘迁居江上临皋亭,甚清旷……’亭原石[名]亭,后改为馆,又改为驿,又为三江守备署。明季毁。康熙间,知县李经政建亭以憩行人,俗称为四眼凉亭。今已坍入江。”“夏澳,一作西澳,以东有长圻澳也。在城西南隅二里。宋明道间,夏竦守黄州,以治滨江,不利泊舟,凿陂于临皋驿,人皆便之。洗马池其故陂也。旁有旧城向日门遗址。”“南堂,在临皋南畔,宋苏子瞻所筑……”“夏澳,城南,今名洗马池。见古迹。”清光绪《黄州府志》载:“夏澳,在城西南二里。宋明道间夏竦守黄,郡治滨江,尝苦风湍不利泊舟,凿陂于临皋驿东,人皆便之。今洗马池其故陂也。”“临皋亭,在城南江滨,乃古之回车院也(《通志》原名亭,后改为馆),宋苏轼曾寓居,尝曰‘亭下大江,半是峨眉雪水’,为筑南堂于此,后废。国朝康熙间,知县李经政建亭其址,以憩行人。”“南堂,在临皋南畔,宋苏轼所筑。与蔡景繁书,所谓‘近葺小屋,强名南堂’是也。”

宣统二年《黄州府志拾遗》:“临皋馆,见《府志》。在朝宗门外,名瑞庆堂,以故相秦桧之父舣舟其下,生桧于此。”

根据清康熙《黄冈县志?城图》、乾隆《黄州府志?城图》以及清光绪八年《黄冈县志》的“捕衙汛图”,临皋亭遗址滨江,位于黄州城南,今黄冈中学宿舍楼、原教工食堂所在地为其遗址。又,夏澳的位置,从宋到明没有变更,宋代的《舆地纪胜》与《方舆胜览》皆言在州之西南二里许,明代《黄州府志》亦言在府城西南二里,二者的距离相同,说明宋明黄州府治的位置,一直没有变化,明弘治《黄州府志》“宋元城在今城南二里许,西临大江,东傍湖泊,水涨湮没”的记述,显然是空穴来风。

(14)君子泉

苏东坡谪居黄州时期,黄州通判孟震有“君子”之称,因其居所有泉,大旱不枯,大雨不溢,苏东坡将其名之为“君子泉”,东坡之弟苏辙为君子泉作铭,黄庭坚亦为此泉作诗一首。

《舆地纪胜》黄州古迹下记载说:“君子泉,‘云梦泽南君子泉,水无名字托人贤。两苏翰墨人为重,未刻他山世已传’,言黄倅孟震公宇中有此泉,东坡名,子由记。”

《方舆胜览》:“君子泉,郡倅孟震有贤德,时称孟君子。庭中有泉,苏子瞻名之曰君子泉。黄鲁直诗:‘云梦泽南君子泉,水无名字托人贤。’”明弘治《黄州府志》卷之四载:“君子泉,在府治北。宋通判孟震(亨)有贤德,时称孟君子。庭中有泉,苏轼因以名之。黄庭坚诗:‘云梦泽南君子泉,水无名字托人贤。’年久湮塞。弘治戊午,推官罗翰因修城得泉所,浚淘及泉。庚申,为建小亭,刻石记其事。”弘治《古黄遗迹集》:“君子泉,在府治北,宋孟通判震亨有贤德,时称孟君子,庭中有泉,东坡先生因以名焉。弘治戊午,推官罗翰修城复出。庚申,知府卢濬为筑小亭,揭扁其上而纪之。”

明万历《黄冈县志》载:“君子泉,近赤壁(一云故在栖凤街,今仓巷),宋通判孟震雅有贤德,时称孟君子,庭中有泉,苏子瞻因以名之,子由为铭,子瞻为跋,黄鲁直为诗,诗载《艺文志》。府旧《志》云:宏治戊午,推官罗翰因修城得泉,建小亭,刻石。”

清光绪《黄冈县志》载:“君子泉,近赤壁。一云在栖凤街,今仓巷。宋通判孟震,字亨之,有贤德,时称孟君子,庭中有泉,苏轼因以名之。辙为铭,轼为跋,黄庭坚为诗。府旧《志》:明推官罗瀚因修城得泉,建小亭刻石。久废。”

清乾隆《黄州府志》卷之三古迹下载:“君子泉,近赤壁。宋通判孟震有贤德,时称孟君子,庭中有泉,因以名之。苏子由为名,子瞻为跋,黄鲁直为诗。”

清光绪《黄州府志》载:“君子泉,近赤壁(《县志》一云在栖凤街,即今仓巷),宋通判孟震(字亨之)有贤德,时称孟君子,庭中有泉,苏轼因以名之。辙为铭,轼为跋,黄庭坚为诗。”

根据明弘治《黄州府志》、清光绪《黄州府志》城图与民国《黄州赤壁集》“赤壁形势及马厂地形图”上的标识,君子泉,有亭,在黄州城西北古城墙之下,即今汉川门城楼入口处右侧。从君子泉位于黄州府治西北、今汉川门侧的地理环境来看,宋明时期的黄州城,其位置并没有移动。

(15)安国寺、护国寺、安国泰平讲寺、韩魏王读书堂、春草亭、览春亭、遗爱亭

安国寺位于黄州城东南。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由郡人张大用捐基,僧人惠立创建。唐武宗灭佛,护国寺荒废。五代南唐时代,朝廷诏令天下兴佛,黄州信众捐资,于保大二年重修于旧址之上,亦以护国寺为名。宋嘉祐八年(1063年),宋仁宗御赐“安国泰平讲寺”,并赐玉印一方,印文为“敕赐唐代祖庭安国禅林之宝”。

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韩琚出任黄州太守。其弟韩琦因年幼丧父,跟随兄长读书于黄州。韩琚将弟弟安置在安国寺内一间僻静的僧房内,目的是让他静下心来苦读。时隔三年,韩琦自黄州进京举进士,荣获第二名。韩琦年幼折节黄州读书,继为朝廷重臣,黄州人将其读书处名之为“韩魏王读书堂”。

《舆地纪胜》黄州古迹门下记载说:“韩魏王读书堂,在安国寺。初,王兄琚守齐安,王侍兄之官,即安国寺庑为书斋,逊志励学,郡人思之,就书斋立生祠。”在同卷景物下又记述说:“春草亭,在东门外。《齐安志》云:‘门外犹有春草亭故基,韩魏公所为作春亭者是也。’……览春亭,在州治。韩魏王居黄,尝作《览春亭诗序》。”

《方舆胜览》:“韩魏公读书堂,在安国寺。”“览春亭,在州治,韩魏公尝作诗序。”

清光绪《黄冈县志》:“韩魏公祠,在安国寺左。宋韩琦从兄琚守黄州,于西厢读书,后郡人就书斋立祠祀之。道光二十七年重建(详见读书堂)。”

北宋元丰年间,谪居黄州的苏轼,与安国寺僧首继连过从甚密。继连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和尚,曾获得皇上亲赐袈裟,并将获得皇上亲赐法号的待遇,但继连主动放弃,不为此虚荣动心,以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苏轼与继连的兴趣爱好相似,继连为苏轼的谪居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安国寺炭薪充足,苏轼每隔一段时间就到安国寺洗头洗澡。每当清洗身上的污秽,苏轼就当作是在刷洗自己在人世间的荣辱。洗完澡之后披上衣服,在寺内小阁中面对修竹“焚香默坐,深自省察”,以至“物我相忘,身心皆空”。苏轼离开黄州之日,应继连之请,为安国寺作记一篇。《安国寺记》至今脍炙人口。

苏轼谪居黄州之日,常与太守徐君猷到安国寺竹林间小亭内烹茶吟诗。徐太守任满之前夕,与苏轼再游竹间亭,继连大和尚请为此亭题名,苏轼名之为“遗爱”,并代老朋友巢谷作《遗爱亭记》。

陆游在《入蜀记》中说:“十九日。早,游东坡。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出城五里,至安国寺。”

《舆地纪胜》黄州景物下载:“遗爱亭,元丰中徐猷守齐安,有善政。既去,东坡以‘遗爱’名其亭。”

明弘治《黄州府志》卷之四:“安国泰平讲寺,在府城东南三里。唐显庆三年郡人张大用始舍基,僧惠立创建。按,宋苏东坡记云‘寺立于伪唐保大二年,始名护国。嘉祐八年赐今名’。二说不知孰是?”“遗爱亭,在府治南。宋元丰中徐猷为守,有善政,既去,苏轼以此名。亭废,弘治己未重建于府前西。”“览春亭,在府治南,宋韩琦尝有诗序,又作春草亭于东门外,今皆废,无存。”

明万历《黄冈县志》载:“遗爱亭,在安国寺内,白莲池前。宋元丰中,徐君猷为守,有善政,尝同苏轼饮于亭。猷既去,轼以名亭,而巢谷为之记(国朝宏治己未重建于县南)。”“春草亭,在东门外。宋魏国公韩琦建亭,后有读书堂,在县东南,安国寺旁。有览春亭、相隐桥,皆公遗迹。览公亭,在县南,今废。”

清康熙《黄州府志》卷之九载:“安国泰平讲寺,在城南二里。”

清光绪《黄州府志》载:“遗爱亭,在城南安国寺内。宋元丰中徐大受(字君猷)为郡守,有善政,既去,民建此亭,苏轼因以名之。”“读书堂,在城南安国寺左。宋韩琦侍兄琚守黄时,尝于西厢读书,即此堂。前有春草亭,左有莲花池,后人为立魏公祠。国朝道光二十七年,巡道陶梁、知府祈宿藻、署县金云门重修,今废。”“春草亭,在城东南安国寺左,宋韩琦建。国朝知府许锡龄重建。”“览春亭,在城南,宋韩琦建,有诗。”

根据清康熙、乾隆、光绪年间的《黄州府志》城图上的标识,位于黄州城南的安国寺仍在旧址未曾变更。

(16)相隐堂、三贤堂、睡足堂、二程祠、酹月亭、鸿轩、赵龙图忠显庙、城东怀化门、金甲井、谢晦墓

相隐堂,《舆地纪胜》在黄州景物下记载说:“在司理厅。庞公籍初为郡司理,后邦人即厅建相隐堂。”

《方舆胜览》中记述说:“相隐堂,在司理厅。庞公籍初为郡司理,后邦人即厅建相隐堂。”

庞籍(998—1063)字醇之。北宋单州成武(今属山东)人,进士及第,为黄州司理参军。皇祐三年(1051)出任宰相,后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颖国公。庞籍在黄之日,曾大病卧床难起,自忖不久将离开人世,便请当时的黄州太守夏竦来府第商议后事。夏竦善相面,当亲临庞籍病床之时,却言庞籍:“异日当为贫宰相,亦有年寿,疾非其所忧。”庞籍半信半疑。十数年后,庞籍果然位及宰相。晚年的庞籍作诗言“田园贫宰相,图史富书生”即咏此事。庞籍位及宰相之后,黄州人在司理厅建堂名“相隐”。

明弘治《黄州府志》卷之四:“相隐堂,在府城东南三里司理厅。宋庞公籍初为郡司理,其邦人即厅建相隐堂,今不存。”

明万历《黄冈县志》:“相隐堂,在县西,北宋庞籍尝为黄州司理参军,守夏竦称有宰相器,竟如言,后人为建堂于治内,今废。”

清乾隆《黄州府志》卷之三古迹下载:“相隐堂,在旧司理厅。宋庞籍参知政事尝为司理,后人为建此堂。”

清光绪《黄州府志》载:“相隐堂,在旧司理厅。宋参知政事庞籍,尝为郡司理,及入相,邦人即其地建堂,因名。”

清光绪《黄冈县志》载:“相隐堂,在旧司理厅。宋庞籍参知政事,尝为郡司理,后人为建此堂。”

三贤堂,《舆地纪胜》卷四十九黄州下记述说:“在郡学,内翰王公、文忠苏公、忠献韩公。”《大元一统志》黄州路下载:“三贤堂,堂在黄州郡学。以祠内翰王禹偁、文忠苏轼、忠献韩琦。久废。”

睡足堂,《舆地纪胜》载:“旧在郡治,王元之建,取杜牧之《忆黄州》诗云‘平生睡足处,云梦泽南州’之义。”明万历《黄冈县志》:“睡足堂,无考,或云在县内。宋王禹偁建,取杜牧之《忆黄州》诗‘平生睡足处,云梦泽南州’语。”清光绪《黄州府志》:“睡足堂,宋王禹偁建,取杜牧诗‘平生睡足处,云梦泽南州’之义。”清光绪《黄冈县志》:“睡足堂,《明志》宋王禹偁建,取杜牧诗‘平生睡足处,云梦泽南州’之义。”

二程祠,《舆地纪胜》:“在郡学,朱晦翁为之记。”《方舆胜览》:“二程先生祠,朱元晦记云:‘齐安在光淮间最为穷僻,而国朝以来名卿大夫多辱居之,如王翰林、韩忠献公、苏文忠公,邦人至今乐称,而于苏氏大致祥焉。至于河南两程夫子,则亦生于是邦,而未有能道之者……’”朱元晦,即南宋理学大家朱熹。

酹月亭,《舆地纪胜》载:“酹月,在知录厅,取东坡‘一樽还酹江月’之句。”

鸿轩,《舆地纪胜》:“鸿轩者,张文潜读书舍也。”明万历《黄冈县志》:“鸿轩,今不知何地,或云在县内。宋张耒初谪监黄州酒税,继为卒,为守,凡三至黄,建鸿轩以居,有记。”清光绪《黄州府志》:“鸿轩,宋张耒初谪监黄州酒税,继为卒,后贬房州别驾,安置于黄。凡三至黄,建此以居。”

赵龙图忠显庙,《舆地纪胜》载:“在城东怀化门之外。建炎三年,金人犯黄州,公自武昌夜归守御,城陷不屈,见杀。隆兴初,张浚请于朝,即其地立庙,赐额忠显。”赵龙图即赵令峸。《续文献通考》载:“赵令峸知黄州,御金兵不屈而死,诏赐徽猷阁待制,谥忠愍,州人请立庙祀之,赐额‘忠显’。”

清光绪《黄冈县志》:“忠显庙,在清淮门外。宋建炎初,赵令峸守黄州,值金人陷城,死之。赠徽猷阁待制,谥忠愍。都监王远、判官吴源、巡检刘卓俱以不屈死,州人请立庙祀之。”“二程夫子祠,旧在文昌祠前。宋乾道间李沈建。元明修葺无考。……光绪元年,邑人改建奎星楼下。”

清宣统二年《黄州府志拾遗》卷六寺观黄冈县下记述说:“赵龙图忠显庙,在城东怀化门外。建炎三年,金虏犯黄州,公自武昌夜归守御,城陷不屈,见杀。隆兴初,张浚请于朝,即其地立庙,赐额忠显。”

金甲井、谢晦墓,《舆地纪胜》载:“在州治之西,近赤壁,古冢,傍有一井,世传以为谢晦冢。绍兴间浚井,得金甲一副,乃晦死以甲投井中,至今名为金甲井。”“谢晦墓,俗谓之谢铁龙墓,在州治之西,乃谢晦也。傍有井,绍兴间有人得金甲于其中。”明万历《黄冈县志》:“金甲井,在赤壁矶。宋绍兴间浚得金甲二具,盖刘宋谢晦所投井也。傍有古墓,相传即晦葬处。”“南宋谢晦墓,在县西,俗云谢铁笼墓。按:晦在刘宋为荆州刺史,尝过岳州黄山,顾瞻久之。及卒,柩过黄山不肯去,遂葬黄山。非黄州也。黄山民立祠祀之,宋封显庆公(府旧志云今汉川门外,止有一铁淋墓,近年尝有铁存,其曰铁龙者,讹也,然不考其何人墓。)”清光绪《黄州府志》:“金甲井,旧志在赤壁。宋绍兴间,浚得金甲二具,旧传刘宋谢晦之败,投金甲于此。”光绪《黄冈县志》:“金甲井,旧《志》在赤壁……”“谢晦墓,在县西,俗云谢铁笼墓。”“金甲井,赤壁矶下。详古迹。”

综合以上记述,宋元时代的东门曰怀化。赵令峸忠显庙位于怀化门之外。清光绪《黄冈县志》“忠显庙,在清淮门外”的记述,明确了清淮门的前身即怀化门。又金甲井、谢晦墓皆在汉川门外赤壁矶下。

(17)天庆观、玄妙观、元妙观、葛洪井、承天寺、乾明寺

天庆观,本名玄妙观,由于北宋王朝避圣祖赵玄朗之名讳,改称天庆观。天庆,谓上天赐福。义出《仪礼?士冠礼》:“受天之庆。”

黄州天庆观,其初声名不显,后因苏东坡在天庆观斋居四十九天,声名由此远播。由于受宋、元、明、清四代朝廷大势的影响,天庆观曾经多次改名换姓,如在元代一度恢复玄妙观的旧称,后由于清代避玄晔名讳,又改名元妙观。

承天寺,位于黄州城南,与临皋亭相近。元丰六年(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苏东坡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与其步于中庭,欣赏月色。当晚作小品《记承天寺夜游》抒怀。承天寺因苏东坡《记承天寺夜游》而遐迩闻名。

苏东坡与陈季常书云:“临皋虽有一室,可憩从者,但西日可畏。承天极相近,或门前一大舸亦可居,到后相度。”承天指承天寺。

乾明寺,位于黄州城东。苏东坡在《师中庵题名》记中说:“元丰七年二月一日,东坡居士与徐得之、参寥子,步自雪堂,并柯池入乾明寺,观竹林。”在《雪后到乾明寺遂宿》诗中说“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催檐泻竹声”。在《上巳日,与二三子携酒出游》诗中,苏东坡说:“更随落景尽余樽,却傍孤城得僧宇。主人劝我洗足眠,倒床不复闻钟鼓。明朝门外泥一尺,始悟三更雨如许。平生所向无一遂,兹游何事天不阻。固知我友不终穷,岂弟君子神所予。”

张耒有《余谪居齐安,寓郡东佛舍,而制不得逾岁,今冬遂移居,因遣秬 、秸料理新居,作诗示之》、《自乾明寺移居柯山何氏第,令秬、秸先葺所居》诗。又有《同晁郎及秬、秸步游乾明,晚逾柯山归》诗云:“野水菰蒲秀,荒陂荠麦长。卑田留积雨,荒寺掩斜阳。远树连云梦,郡山近武昌。言归日已夕,村迳度牛羊。”此诗中的荒寺指乾明寺。张耒当日住在柯山的西边。郡东佛舍指乾明寺。张耒《寓寺八首》之一说:“门外清泉浸稻畦,雨南修竹作城埤。”埤,城上矮墙。

宋人王子仁引《东坡图》说:“东门,近东坡之门也,在乾明寺前五十步。”文字表明,乾明寺位于黄州城东门外,距东门五十步。

明弘治《黄州府志》卷之四:“乾明寺,古寺。在古城东,今无。”“承天寺,古寺,在今城南大云寺前,今为民居。”“玄妙观,在城南二里。唐贞观间道士李云外建。宋为天庆观,元为玄妙观,元末兵燹。洪武四年,江西吉安府道士刘道山重修,立景佑真君祠于左,立东岳行祠于右。景泰五年,知县徐缙领府县同寅及道纪毛正美、提掾鼎建三清殿。成化年间,知府王霁提调建通明殿于三清殿后,原设本府道纪司在此观内。真武殿,在玄妙观前。元至元元年建,兵燹不存,惟存记文一篇。”

明万历《黄冈县志》载:“葛洪井,在元妙观,相传葛洪炼丹于此。”

清康熙《黄州府志》卷之九载:“元妙观,在城南。”“真武殿,在玄妙观前,元至元元年建,兵燹不存,惟存记文一篇。”

清光绪《黄冈县志》载:“乾明寺,在城东定惠院内。今废。”“承天寺,在大云寺前。今废。”“大云寺,在城南五显庙右。今废。”“元妙观,在清源门外。唐贞观间道士李云外建。内有葛洪炼丹井。宋为天庆观,即东坡作《易传》与《论语》处。明置道纪司于内。邑人王同观修葺。敕赐今名。”“真武观,一在城南隅,旧为岳忠武庙,后改今名。”

根据明清时代的《黄州府志》城图,今日青云街东边黄州区实验小学(原八一小学)即天庆观旧址。承天寺位于黄州城南,临皋亭之东。乾明寺的遗址在黄州东门外。

(18)乳母任氏墓、赵氏园、梅堂、尚氏第、何氏、韩氏竹园、寒碧堂

苏东坡乳母任氏于元丰三年(1080年)八月十二日卒于临皋亭,十月二十四日安葬于“黄之东阜,黄冈县之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在黄州城东的果园场修建房屋挖地基时,发掘出任氏墓志铭碑石,由此可以断定乳母任氏当时是安葬在黄州城东门外的高阜处。

苏东坡在《师中庵题名》一文中说:“元丰七年二月一日,东坡居士与徐得之、参寥子步自雪堂,并柯池入乾明寺,观竹林,谒乳母任氏坟,锄治茶圃,遂造赵氏园,探梅堂,至尚氏第,观老枳偃蹇,如龙蛇形。憩定惠僧舍,饮茶任公亭、师中庵,乃归。且约后日携酒寻春于此。”

明万历《黄冈县志》载:“宋任氏墓,苏轼乳母从轼于黄,卒葬黄冈山麓。轼自撰有墓志。国朝隆庆间为人掘出,郡为封墓而建亭其上,志石归于藏。”

按照以上文字,乳母任氏坟确实是在黄州城东门之外,并位于乾明寺之东,坟墓的四周有茶圃。赵氏园、梅堂、尚氏第皆在黄州城东门内,与定惠院相近。

寒碧堂,《舆地纪胜》载:“在何氏所居,州东门之外,何氏兄弟作寒碧堂以待东坡之至,东坡作为画竹石及赋诗。”明万历《黄冈县志》载:“寒碧堂,在县东门外,宋何颉之兄弟作此堂以待苏轼,轼为画石竹于壁及赋诗赠之。”

苏东坡在《记游定惠院》中言:“晚乃步出城东……遂夤缘小沟,入何氏、韩氏竹园。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荫下。”在《上巳日,与二三子携酒出游》诗中也说:“却寻流水出东门,坏垣古堑花无主。……褰裳共过春草亭,扣门却入韩家圃。”“褰裳共过春草亭,扣门却入韩家圃”,王十朋注:“《东坡图》:‘春草亭、韩家圃,皆在东门外。’”明人曹学佺《名胜志》说:“春草亭,在黄州东门。《齐安志》‘门外有春草亭故基’是也。”文字表明,春草亭、何氏竹园、韩氏竹园及寒碧堂皆在黄州城东门之外。

清光绪《黄冈县志》载:“寒碧堂,在东门外何氏园,宋何颉之兄长弟作,以待苏子者。苏子为画竹石于壁,且赠之诗。今未详其址。”“尚氏园、韩氏园、何氏园,并详《摭闻志》。”“赵氏园,不详所在。”“苏轼乳母任氏墓,在治南长塘街。乾隆十年,邑人曹绍烈为置茔垣,免樵牧之侵。”按,乳母墓在城东,不在城南。

近人王葆心在《黄州赤壁沿革考》中说:“……然则由宋州治百余步以考东坡雪堂,再由雪堂往东以考寒碧堂,则二潘二何之故居不难索得。当泐碑以志乡贤故迹。所云‘何氏兄弟’者,即何十三觊与圣可也。次仲又二人子弟行矣。”(未完待续)

[1]孔凡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王象之.舆地纪胜[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M].成都:巴蜀书社,1985.

[4]王文诰.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孔凡礼.苏轼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98.

[6]四川大学中文系唐宋文学研究所.苏轼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4.

[7]陆游.入蜀记.范成大.吴船录.宋人长江游记[M].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8]黄冈县志编纂委员会.黄冈县志[Z].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

[9]黄州府志[Z].明弘治十四年刻本.清康熙二十四年刻本.乾隆十四年刻本.光绪十年刻本,黄冈市方志办、黄冈市档案局,2009重刊.

[10]茅瑞徽.明万历三十六年.黄冈县志[Z].黄冈市黄州区档案馆藏本.

猜你喜欢

县志黄冈黄州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多情最是黄州月
大江东去——苏轼的黄州时期
县志里的乡贤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大宋国民偶像苏东坡失意黄州——《黄州寒食帖》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写生作品选登
黄冈师范学院书法作品选登
县志
2013年山西省市县志编纂工作成绩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