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2012-08-15周丹

关键词:民办高校

周丹

(山东英才学院,山东 济南250104)

民办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周丹

(山东英才学院,山东 济南250104)

高校科研团队建设有助于整合科研力量,推进内涵发展,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本文结合民办高校的特点,详细分析了民办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民办高校;科研团队;特点;存在问题

近年来,伴随着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民办教育迅猛发展。尤其是2010年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和“依法管理民办教育”,把民办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民办教育迎来发展的新机遇。据教育部网站公布,截至2011年5月23日全国民办普通高校共386所。仅2011年高考就新增29所民办本科高校。也正是2011年的高考,民办高校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源危机,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质量提高和内涵发展成为民办高校生存的必然选择。只有那些教学质量好、社会声誉高的民办高校,才能成为洗牌的最大赢家,健康生存和持续发展。而科研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是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科研为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文化引领四大功能的实现提供强有力保障。对于处在十字路口、科研基础薄弱、科研资源缺乏的民办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尤为重要。

1.引言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只靠一个人的专业知识结构及层次,只凭一个人的精力、能力、能量,远远不能达到某一目标或完成某一项任务。众多综合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跨学科、跨专业甚至跨行业的团队合作。一个高校的成长、发展、壮大的背后必定有一支优秀的科研团队。有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才能丰富教学内容,充实实践项目,提高创新能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麻省理工、斯坦福等著名私立大学,由于非常重视科研,组建一流的科研团队,不仅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科技领军人物,大大促进和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而且为学校在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来自世界各国的才华横溢的学子,培养成为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各项事业的领袖人才。

早在1994年,美国著名的管理学教授斯蒂芬·罗宾斯认为,团队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形态,是指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如此说来,科研团队也就是指为了实现既定的课题、项目等科研目标而由一定数量、一定专业领域、一定经验、一定能力、相互合作的科研人员组成的正式群体。其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有分为学科型科研团队、项目型科研团队、产品型科研团队;有分为“导师+学生”模式、“学科带头人+教师”模式和跨学科的“教师+教师”模式。[1]

对于教师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社会认可度低、生源紧张的民办高校,迫切需要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健康持续发展。而教学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教育科研的高层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批教育观念新、教育手段高、教育科研能力强的科研团队。目前,民办高校的科研团队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正值“小荷才露尖尖角”之时,要承担国家、省市、部位各类计划项目、各类基金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乃至各类技术服务、开发、咨询、技术转让、专利实施许可项目等,以此来推动民办高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文化引领,就必须对当前民办高校研团队建设的特点及存在问题予以剖析。

2.民办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特点

科研能力的强弱是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优秀高效的科研团队是每一个高校都希望打造和拥有的。在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社会认可度低、董事会领导的院长负责制下,民办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工作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2.1 明确的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努力的方向;没有目标,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同在一个科研团队,不同角色的成员却有着共同认同的、清晰明确的目标——科研。这一点在民办高校科研团队中更为突出,老师们为了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提高学科教学能力,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提高学历和职称层次,坚定明确的科研目标,积极地投身于科研中,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和知识,争取优秀的科研成果。

2.2 合理的结构形态。一方面,规模要适度;为保持团队凝聚力和提高团队内部工作的协调效率,可将一些大型科研项目细化形成子课题组。据统计,保持较强凝聚力的最佳团队规模为4~9人。[2]另一方面,结构要合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课题越来越复杂,需要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能力、思维方式、研究经验以及年龄、学历、职称、性格特征、工作风格、人文素质等结构合理的科研梯队。民办高校对科研成果的迫切需求,对课题申报成功率的渴望,科研团队组建一般都是以学科(学术)带头人为团队负责人,再根据课题或项目的需要,选择3~5名知识结构互补、经验水平相当的教师,争取在较快时间内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

2.3 良好的沟通。成员间性格、信念、知识、能力的差异,必须通过有效的沟通实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激励,进而让团队成员明确目标、协调一致、凝聚人心。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大都由专职教师、公立高校的兼课教师、在读研究生和博士生、离退休教师四部分人员构成。他们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更容易交流和沟通,知识、经验、技能在他们之间更开放、更顺畅地传递、共享、利用、创新。

2.4 针对性的激励与保障。民办院校为了扩大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充分利用其灵活机制,每年专题讨论当年的科研工作目标,并层层分解目标;每年制定专门的人才引进计划,较强针对性地引进紧缺专业人才;每年制定相关的奖惩、考核措施,提高团队科研的积极性;每年在非常有限的资金中划拨一定的专项经费,制定严格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确保每笔钱都花在刀刃上,瞄准目标,做出成果。

2.5 紧密结合教学。民办高校以教学为中心,充分发挥专业设置的灵活性,科研的开展大都是围绕教育教学方法、学科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3],并把科研过程中形成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以及科研成果直接或间接地引用到教学中,及时补充专业前沿知识,改进教学质量与效果。

3.民办高校科研团队存在的问题

民办高校的社会地位不高、师资频繁流动、办学经费紧张等制约着民办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主要存在以下方面问题:

3.1 重视程度不够,总体水平偏低

民办高校发展历史较短,科研基础条件较差,大都是等发展到一定程序,有了一定的积累,具备了一定的整体实力,才逐渐开始重视和真抓实干科研工作。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科研机构和科研团队激情不高、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科研经费不足,科研成果整体水平偏低,科研总体层次不高。

3.2 组建趋于形式,稳定性较差

民办高校科研团队往往为了有利于项目申报和验收、流于完成一个特定的课题任务而组成,缺少持续、稳定的研究方向,完成既定的科研任务,团队也随之解散。有时为了追求项目申报的数量,甚至出现科研项目负责人错位、申请人对本研究学科前沿不了解、项目研究基础较差。况且民办高校教师大都安排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多者每周达周30多课时,甚至有的教师还身兼数职,教学、科研、管理多肩挑,无法集中精力从事科研工作。[4]加之,民办高校人员兼职多、流动性较大、稳定性较差、归属感较差,科研团队总量不足、稳定性较差,很难取得突破性和标志性成果。

3.3 申报困难,积极性不高

由于民办高校科研工作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力量薄弱、组织和机制不健全、人力财力保障不足、研究的特色和专长不突出等原因,在目前的科研立项环境中,本就长期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的公办高校又得到政府的倾斜安排,因而民办高校在课题申请、成果评定方面存在着诸多障碍。省市厅级各类课题常常被公办大学垄断,能批准民办院校立项的微乎其微,严重打击和扼杀民办高校科研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且在考核与评定中,往往只注重团队的绩效,大都是对研究成果的第一完成人科研业绩的肯定,挫伤团队中其他人的积极性,影响科研团队的凝聚力;只注重论文数、课题数,导致成果数量的上升和质量的下降。

3.4 学术交流少,理念创新不够

学术交流是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升修养、知识共享、信息采集、思想碰撞、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营造氛围的重要途径,将有力促进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优秀科研团队的培养。然而,众多民办高校缺少对外学术交流的经费与机会,经国家批准公开出版发行的学报也极少,而且基本停留在内部传阅的阶段,没有真正实现学术交流。他们的科研实际上就是闭门造车,更谈不上在交流中攻破难题,提高创新能力。这不仅会影响青年教师科研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加降低科研成果的含金量,降低科研成果转化率。

3.5 科研经费投入不足

一个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需要仪器设备、实验材料、文献检索、学术交流、测试分析、成果鉴定、论文发表、评审验收、差旅通信等大量的资金支持。由于民办高校经费大都来源于学生的学费,来源单一,总量不足,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是目前民办高校科研团队普遍面临的问题。自置电脑、自买专业学术期刊和理论专著、自费调研、自行交流在民办高校科研团队中并非少见。科研奖励太少,还不足论文版面费,更谈不上其他。人才引进投入不够,缺少科研骨干力量,后备力量积蓄不够。

3.6 管理机制不完善

民办高校科研团队缺乏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的一系列管理机构与管理制度。较少的民办高校成立学术委员会、设置专门的科研管理部门、配备专职的科研人员、制定完备的科研管理制度、进行产学研合作。较少的民办高校科研真正组织学术讲座,浓厚学术氛围,优化学术环境,实现学术交流,提高科研地位;较少的民办高校健全《科研机构管理条例》、《科研课题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科研成果转化管理制度》、《科研工作考核办法》、《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激励科研热情,推进科研创新,客观公正地考核评价科研工作业绩,让科研工作真正服务于学院使命、服务于教学中心地位、服务于人才目标。

4.结语

竞争与发展同在,挑战和机遇并存。在新的发展阶段,民办高校只有清醒认识科研团队建设的特点,深刻剖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打造一支统一目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协作的科研团队,才能为民办高校的学科专业发展、科研水平的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增强等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促进民办高校的稳定、健康、和谐发展。

(注:本文系2011年度济南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民办院校科研团队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5GH280)

[1]刘慧,陈士俊,张丽霞.高绩效科研团队构建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6-68.

[2]贺志荣.组建科研团队应考虑的因素 [J].科技管理研究,2010,(11):195-196,199.

[3]蒋科兵.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11,(4):91-93.

[4]杨兰,杨静.以人为本 加强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1,(23):237-238.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
民办高校教学论三个基本问题研究的反思
数学建模在民办高校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高校会计应用能力培养研究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
民办高校民间融资监管及其立法完善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焦虑研究——基于社会支持视角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试论民办高校教书育人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