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活化校园环境利用对育人之影响

2012-08-15余彩霞

关键词:校园环境活化艺术设计

余彩霞

(1.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430070;2.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艺术系,安徽 亳州236800)

高职院校活化校园环境利用对育人之影响

余彩霞1,2

(1.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430070;2.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艺术系,安徽 亳州236800)

高职校园活化环境利用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活化的校园环境为当下学校学生提供的理想学习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价值观和健全人格。

高职院校;活化环境;人文素养

引言

环境艺术流派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兴盛于80年代并影响我国城市化建设。基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与城市文化建设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目前,随着高校的扩招,高职院校建筑规模不断扩大,活化校园环境艺术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对此笔者提出几点思考。

一、活化校园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

环境艺术设计主要通过艺术手段,对有限的空间实体或室内外环境进行美化装饰,其手段是将艺术元素,如:绘画、雕塑及实物观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宽松舒适的艺术环境。环境艺术设计大到一个城市规划,小到私人空间布局。如美国纽约、法国巴黎、中国上海等城市,它们容纳了众多的艺术形式,如:雕塑艺术、广告艺术、园林艺术、服饰艺术、生态艺术等等。虽然它们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但共同点是与当时社会人文生活状态密切相关,传递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审美追求,反映社会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正如英国学者伯尼斯·马丁所说:“设计应被认为是一个技术的或艺术的活动,而不是一个科学的活动。”[1]

如同上述,活化校园环境艺术设计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手段和载体,物质文化是借助校园环境实体与主体互动产生的综合体,其优劣直接影响着教育价值观的形成。校园环境艺术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是促进学校素质教育实施的物质保障,校园环境设计,通过实体与空间的处理,将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融合起来,以体现教育价值观。如通过富有文化内涵的雕塑传递文化意蕴,表达教育的理念和精神。其设计理念是寓教于境,使环境有引导人、教化人的功能。

活化校园环境设计主要以校园硬件设施为主体,通过设计的原理,对各要素加以组合,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使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得以实现。其结果:教学有序,乐在其中,在校园环境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二、活化校园环境设计的育人功能

活化的校园环境设计立足于浓郁的人文背景,而人文环境离不开设计师对自然景观的处理,一般采用科技和艺术结合的手法,通常采用雕塑等艺术形态加以装饰。“好的装饰可以掩去设计的冷漠,增添制品的情感因素,增强设计的艺术魅力;好的装饰是设计不可分割的部分,只有多余的装饰才是可以随意增减的附件。”[2]因此,活化的校园环境能促进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激发师生的创造力,增强师生的凝聚力,提高院校核心竞争力,对大学精神和品牌的宣传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教化育人的功能

校园环境艺术设计它不同于城市规划,更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地域文化的融合。它注重学习与生活之间的精密结合的布局关系,尤其对具有文化内涵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一般校园环境设计为适应广大师生的审美需求和体验而创作,多采用写实性的装饰语汇,选取经典的人物或具有象征性寓意的动植物作为表现内容主要体现为教化育人的功能。艺术形态和空间的布局组合讲究区域性分工和众多艺术家参与其中,追求形式多样统一的风格特点。

校园环境设计不单单是一种表面的装饰,不能把它与景观设计混为一团,它偏重于整体规划设计遵循教育的精神理念,将其贯穿始终,寓教育精神于环境设计中,通过环境的设计艺术形态体现寓教设计理念。借用不同的形质,通过多样的艺术形态表达思想,寄托诸多的寓意和人的品格,以教化师生。“公共空间的建设还在于形成不同的特色和风貌。建立绿化与周围建筑的关系、原有树木及自然因素的保留、浓厚的历史文脉、带有灰空间的建筑形态、远景与近景的呼应等是形成特色的因素和方式”[3]。

比如,武汉大学学生生活区以植物品位来塑造学生生活空间,樱园、梅园、枫园和桂园给人以高雅之感和审美情趣。其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令人心旷神怡,有赏心悦目之感,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对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起至关重要作用。同时,激励校园人开拓进取,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协调性和动态性

高品位和优美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当下,理想的大学校园环境营造了独立的精神文化氛围,它是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趋势,即注重开放性与自由交流性。在校园环境整体规划与具体设计方案实施中,最大限度地诱导学生心理向良性循环发展,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校园文化。

因受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校园环境限制,校园环境设计立足于校园自身的环境,如:山、水等自然地理条件及外部特征,设计时要结合不同时期,校园具体发展、定位、规模等适宜调整布局,注重具体环境的协调关系。它是一个动态的变量过程,因为时间在流动,校园的规划也在作相应的调整。因此,我们加深校园设计内涵的理解,对打造校园文化十分有益。

对校园的自然景观、校舍的整体结构形态,校舍的整体轮廓及外观开放形态系统的深入研究是十分有益的。对于各类分工区域有区别的塑造是对内涵建设系统化和宏观设计的主要落脚点,为此,在形态、结构、色彩、材质、肌理、空间及其环境艺术方面加以综合考虑,在统一调试下作比较,产生对比与统一的视觉美感。在遵循整体设计原则下,对于具体空间的进一步深化、细化,如对于一个广场、花园、图书馆、公寓等具体设计,考虑的因素有对象、功能、艺术形态、空间、色彩等等多种因素。

(三)完整性与丰富性

校园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是追求设计元素之间的对比与统一,最终达到设计的完整性、丰富性和文化认同感。因功能分区的不同,环境的具体设计方案既要考虑统一,又要考虑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

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校园环境艺术设计,它主要通过设计校园的形体来充实,美化自然环境。在设计中形体语汇与环境实体之间的关系处理,涉及到美学视觉功能、技术、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设计的主体为广大师生,因此在校园环境规划中,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尤为重要的。学校的办学定位及特色,基本上可以通过一定的规模及教学管理运行模式来支撑,这为设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基调,设计者以此为宏观把握,采用适宜的形体或其它的艺术形态,组织各类空间布局的人性化、景观的美观化和学习环境的和谐性。

总之,活化校园环境艺术设计特点倾向于文化性、意蕴性和艺术美感。它更加立足于校园文化的内在基因,更注重内涵的挖掘和审美情操的追求。

三、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校园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部分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正在创作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突出的问题是:

(一)文化元素的重复使用,千篇一律的现象严重

这种文化元素主要指重复共同的文化符号。一方面共用的人物形象、图案、标识等,缺乏个性;另一方面是艺术表现手法雷同。如不同的校园主干道设计一样,不同的校徽出现相同的雕像等等。没有根据校园的特色设计布置环境艺术作品。

(二)体量的不合理,与环境不协调

如在校园内广场的中心区域设计多以雕塑艺术形态为主,体量不宜过小,具体的尺寸应根据校园内广场的面积大小来设计,最好选择个性化的材质和形态,以成为校园文化的象征和观光点,甚至成为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三)设计元素堆砌,粗制滥造,文化艺术品位不高

突出表现为部分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没有统一的设计与实施计划,尤其对于新扩建的新校,部分原因由于要迎接评估验收或投入使用,导致环境艺术设计草率,没有作统一的规划,设计不够精致,制作不够精良,元素与元素之间缺乏合理的布局,文化品位不够,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不相符,缺乏美感和愉悦感。

(四)校园文化缺乏保护

调查,部分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依然起着示范作用,但其缺乏科学合理的保护,尤其是校园景观及形象破坏依然严重,环境质量遭到严重破坏,阻碍和破坏校园文化良性健康发展。与城市环境艺术不同点,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校园环境质量,营造良好浓厚的文化氛围。校园景观设计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校园形象的优劣。为此,校园设计考虑如下因素,并紧紧抓住地方特色。

四、对策与展望

校园环境设计是目前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很多高校在新校区的建设和老校区的保护等方面,已加大对校园文化内涵的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承载和传达功能。一方面承载传统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积极开拓当下新的教育理念。在二者的交流与互相影响下,大学校园的文化精神展现并构筑了丰富的校园人性化空间。通过潜移默化的体验,学生获得解读校园环境中蕴涵的精神,传承大学文化精神的优良传统。笔者呼吁,我们在设计中,理应把文化建设与环境设计结合起来,体现环境设计的内在价值,对塑造当下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本文系课题“大学生个性化教室寝室文化设计研究”的成果,BSKY201216)

[1][英]伯尼斯.马丁、李中泽,译.当代社会与文化艺术[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1):3.

[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7):45.

[3]徐雷.城市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71,72.

猜你喜欢

校园环境活化艺术设计
严格落实从业禁止制度 建设平安清朗校园环境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生姜对亚硝胺合成及体内代谢活化的抑制作用
《星.云.海》
《花月夜》
小学生活化写作教学思考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环境优化研究
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学生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生态学视角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