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

2012-08-15秦正为秦正良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科学建设

秦正为,秦正良

(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

秦正为,秦正良

(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深入思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总结世界各国发展经验和理论,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都起着重要的统领作用

科学发展观;形成;发展;统领作用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提出的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和提出过程、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战略地位和历史作用,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历史经验、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工作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1]13总体而言,其形成背景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

其一,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来的。胡锦涛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将长期存在。”[2]730的确,现时代的中国,尽管已经有所发展,并且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这一基本国情特征并未改变。根据现实的人口增长趋势,2030年左右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5亿~16亿,2020年就业人口总量将达到10亿,2040年老龄化人口总量将达到3.2亿。相对而言,人均自然资源占世界比例则极为低下,45种主要矿产资源我国人均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草地为1/3,人均森林为1/5,人均石油为1/ 10。与此同时,现代化程度不高,区域差距明显,三农问题严重,国际竞争力水平不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待全面提高,等等。这些都决定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思考如何实现发展问题上的新突破。胡锦涛指出:“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一定要坚持从基本国情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2]73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

其二,科学发展观是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提出来的。胡锦涛指出:“科学判断国内外形势,历来是我们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推动‘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准确认识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准确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准确认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要求。”[3]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社会主义现代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因而呈现出一系列重要的阶段性特征。十七大报告从生产力、经济关系、人民生活、协调发展、政治、文化、社会管理、对外开放等八个方面概括了这些阶段性特征,并指出这些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1]13-14。因为,这些特征显示,我们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基础和丰富经验,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社会总体安定团结,但是仍存在和新出现许多问题制约我们的发展,如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所暴露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小康的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消极腐败违法犯罪现象大量存在,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依然严重,等等。特别是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3 000美元,这意味着中国将步入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的“黄金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和转化的关键阶段。这些阶段特征,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依据。

其三,科学发展观是深入思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来的。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个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最重要特征是其“全面”性,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活更加殷实。新的目标呼唤新的理论,新的实践要求我们必须搞清“为什么要发展、什么叫发展、发展什么、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等等重大问题,迫切需要我们解决好发展观的问题。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结果。正是出于对此问题的迫切而深入思考,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新的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其四,科学发展观是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提出来的。“科学发展的理念,是在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现时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4]428“大同社会”是中国人民很早就有的理想社会愿景,“民为邦本”是中国古代历来的治世理念。这种追求以及由此出发的各种思想,都是现时代中国发展的有益滋养。特别是新中国建立60年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有经验也有教训。前3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提出了“以苏为鉴”、“十大关系”的统筹兼顾等重要思想,但是也出现了“大炼钢铁”、“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等沉重教训。后3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了社会主义文化,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国奇迹”,但是也出现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违法犯罪、贪污腐败、“西化”“分化”、黄赌毒等各种严重问题和现象。特别是长期以来的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带来了一系列严重问题。2003年“非典”的肆虐,成为这些问题和矛盾积累爆发的焦点,也成为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契机。正因如此,胡锦涛指出:“为更好地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5]

其五,科学发展观是总结世界各国发展经验和理论提出来的。胡锦涛指出:“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牢牢掌握我国发展的主动权……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不断解决好的重大课题。”[4]599从世界范围看,各国的发展和发展观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形成了三类不同的发展观。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以前的发展观,也可以称为GDP发展观。这一阶段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增长的主要内容是以国内生产总值为主要目标、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结果是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规模逐渐扩大,但也导致了人口的迅速增长、资源的日益短缺、环境的逐渐恶化、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等等。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发展观,也可以称为可持续发展观。这一阶段提出了发展不只是GDP的增长,而应包括整个经济、文化和社会的上升,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推出了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罗马俱乐部”和《21世纪议程》等一些重要组织和文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第三个阶段,是21世纪的发展观,也可以称为科学发展观。这一阶段的发展观,吸收了前两个阶段的发展观,同时又加入了新的时代内涵。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最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也正引起世界的关注。

其六,科学发展观是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提出来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发展必须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要逐步消灭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使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个方面的矛盾、兼顾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求和利益等重要思想。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了改革开放、“三步走”实现现代化、发展是硬道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本质论”等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发展包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等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继承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思想,又立足于新的发展实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进一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发展什么等重大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正确指导下,在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总结国内外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2002年起,胡锦涛开始逐渐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2002年11月1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提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2003年4月10日,胡锦涛在广东考察抗击“非典”工作时强调:抓住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开拓新局面,努力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4月15日,胡锦涛在广东继续考察,提出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7月1日,胡锦涛在庆祝建党82周年讲话中指出: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7月28日,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好地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10月中旬,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11月29日,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重要的是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2004年1月12日,胡锦涛在中央纪委第三次会议上提出:要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2月,中共中央举办省部级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发表题为“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强调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3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胡锦涛用较大篇幅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实践来源、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4月30日,胡锦涛在江苏考察时提出: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7月26日,胡锦涛在上海考察时提出:要努力形成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整套体制机制。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2005年2月19日,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和谐社会研讨班上,胡锦涛指出: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0月11日,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2006年10月8日,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提出:要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到实现科学发展上来。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在省部级领导干部进修班上指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10月,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做出了全面而深刻的阐释,并提出了新的科学定位,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200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强调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突出实践特色,用推进实践的成效来检验学习的成效。

此后,科学发展观逐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所深入理解、认同和实践,并在此推动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均取得了较大成就。

三、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14这一精辟论断,提纲挈领,切中实质,是对科学发展观思想内涵所作的最全面、最深刻而又最鲜明的新概括。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紧紧抓住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兴国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为此,必须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以人为本的“人”,就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是要避免和防止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追求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为此,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党的一条重要经验和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坚持统筹兼顾,就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坚持统筹兼顾,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完整而系统的发展观,它所要纠正的是,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倾向,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而忽视资源、生态和效率的倾向,以及忽视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倾向。强调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强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总之,它是以人为中心的、以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目的的社会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社会和自然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以人为本凸显了人作为历史主体,既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历史的受益者,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则反映了人、社会内部各要素以及与自然的关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科学地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同时,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是对从20世纪60年代前的传统发展观即“发展=经济”,到70年代可持续发展观即“发展=经济+社会”,再到现代发展观即“发展=经济+社会+人”的发展观念演进的吸收和体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因此,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的和根本的指导方针。

四、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作用

科学发展观内容丰富、内涵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党充分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认真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提出的关于发展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三个基本点”,本身具有统领的意义。所谓“一个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就是要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坚持发展为人民,发展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所谓“三个基本点”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努力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和谐,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努力实现从单纯追求发展数量和当代人利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到注重发展质量和后代人福祉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一个核心、三个基本点”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以人为本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追求和行进方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和实现条件。所谓统领,就是统率全局、引领各方,往往带有根本性的意义。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完全具有统领全局的根本性意义。

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起着重要的统领作用。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和核心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的“向自然界开战”、以苏为鉴、论十大关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等思想是科学发展的奠基。邓小平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要注意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等思想是科学发展的起步。江泽民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论十二大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思想是科学发展的雏形。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对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所作的精辟概括,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这也充分说明了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作用不是自封和人为拔高的,而是在历史和实践中形成的。它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坚持和丰富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体现了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和共产主义最高纲领的辩证统一;它对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我们党治国理政经验进行概括总结、继承发展又开拓创新。科学发展观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共同组成中国马克思主义,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必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科学发展观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起着重要的统领作用。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科学发展观创新了党的执政理念,丰富了党的执政理论。它强调以人为本,突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基础;它强调科学发展,突出提高党的领导能力、执政能力,进一步指明了党执政的根本任务和途径。同时,科学发展观还赋予党的先进性建设以时代内涵和历史任务,强调把党的先进性落实到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民主政治、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期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在思想上深刻认识统领的意义,在实践中牢牢把握统领的要求,不断提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这是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推向前进的根本保证。

科学发展观对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起着重要的统领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由此可见,三者不仅在背景上有着同一性,在内容上也是统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体现,也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经过20年努力,建设一个能够惠及10多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把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作为工作重点,积极扩大就业再就业,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是长期目标和近期任务的有机结合,是现实状态与前进路径的高度统一,二者都包含在科学发展观中,并由科学发展观来统领。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必须坚持正确思想,反对错误倾向。胡锦涛同志指出:“要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推进统筹区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落实;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形成一整套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节约能源资源的体制机制。同时,必须反对那些旧的错误的思想倾向,即反对只注重经济增长,单纯追求GDP指标增长、追求短期化发展目标、以物为本的片面发展观;反对打着科学发展观的旗号行非科学发展之实,我行我素,固守偏见,举步不前;反对盲目跟风一哄而起一哄而散,认为科学发展观是一时的政策和权宜之计,忽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形成性和长期战略性。坚持正确思想反对错误倾向,既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表现,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保障。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新认识、对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新总结,对人类文明进步成果的新提炼、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新回答,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阐发、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境界的新开拓,因而必将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辉煌灿烂的一页。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087.

[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5]胡锦涛.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繁荣[N].人民日报,2006-11-18.

[责任编辑:赵延民]

D610.3

A

1008-8520(2012)04-0024-06

2012-04-20

教育部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1YJC710042);中共中央编译局社科基金项目(11C12)

秦正为(1973-),男,山东阳谷人,副教授,博士,中共中央编译局博士后。

·科社新探·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科学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劳动报酬偏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