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渗透式德育:青年人才思想素质培养的关键

2012-08-15任小琴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青少年德育教育

任小琴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广安 638000)

渗透式德育:青年人才思想素质培养的关键

任小琴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广安 638000)

“十二五”时期正值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潮激烈碰撞,培养思想素质过硬的人才势必面临很多前所未有的尴尬与困境。面对时代的挑战,传统的德育方式显得力不从心,我们应当构建起渗透式德育之网,以应对时代的需要。

渗透式德育;青年人才培养;社会转型期

在经济迅猛发展,各种文化激烈碰撞,社会进行多重转型时期,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受到巨大冲击和侵蚀,新型德育手段已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

一、尴尬与困境:社会转型时期青年人才培养面对的严峻现实

1.社会转型与文化更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在新体制尚未充分确立,旧体制的影响还残存的特殊时期,社会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深层次转型阶段。这是一个国家的发展必经的阶段。但也不得不看到,这种文化的更替,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心智尚未成熟,无法理智观察和判断各种文化乱象的青少年。例如,市场经济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要利用人们对“利”和“欲”的追求并以此为杠杆刺激经济的发展。这里的“利”和“欲”是价值中性状态,不善不恶,不好不坏,而缺乏判断的青少年,容易将其误读,滋生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再如,市场经济需立足于个体的经济理性,因此,市场经济似乎与个人主义具有天然的联系,这几乎是一个基本共识[1]。个人主义为人们独立、自由地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提供了前提,本无可厚非,但青少年容易由此走向极端个人主义,过度膨胀自我,甚至滋生自由主义,这不得不说是由社会转型导致的人才培养的困境。

2.核心价值与多元价值

“十二五”规划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关乎人才培养的道德方向。然而,这个时期注定是一个多元价值纷纷崛起的时期。由于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网络信息多样化[2],促进多元价值不断冲击着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当然并不是说多元价值不可取,事实上,一个文明发展的社会,是允许多元价值存在的。但是在转型的特殊时期,多元价值中不乏与核心价值截然相反的价值取向,对我们所致力的人才培养具有强大的负面牵引,并且这种牵引是渗透式的,它一点一滴地融入青少年的意识,依靠传统的德育方式很难扭转,或许教师辛苦一学期的说教还比不上一则广告或一部网络流行剧的价值冲击。这种困局越来越引起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3.市场经济与青年信仰危机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在为人民带来实惠的同时,也必然伴随着一些消极现象的发生:贫富差距继续存在并有可能扩大;个体私营经济大规模发展;赚钱方式不择手段;将权、钱作为唯一目标与追求等。这些消极现状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使得他们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产生怀疑和动摇。据北京联合大学郭淑敏教授进行的《北京地区大学生信仰现状调查分析》显示,在回答“您的信仰”时,有40.88%的学生填写了“个人奋斗”;在对人生的看法上,65.18%的人认为“多贡献、多得利”,13.38%的学生认为“凭本事吃饭,什么社会理想也不要”[3]。马克思主义信仰逐渐被青年遗弃,信仰危机成为了今天制约人才培养的瓶颈。长此以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将无以为继。面对这种种困境,传统的德育显得那么无能为力,迫切需要一种应对新时代挑战的德育方法。

二、渗透式德育:应对时代挑战的关键

所谓渗透式德育,旨在采取间接的形式,将德育教育寓于各学科教学、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各种情景和管理工作中,意在通过各种途径去感染、陶冶教育对象,使教育对象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4]。

渗透式德育在西方运用广泛。西方学校十分强调把德育贯穿到各学科教学中,注重发挥各学科对道德教育的“载道作用”和“渗透作用”。以美国为例,美国学校不仅重视在文科教育中渗透德育,近来也开始注意在理科教育中渗透德育,使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与道德培养结合起来。对每一门主修课程,都要从历史、社会和伦理学的角度学习研究,即要求学生对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要回答三个问题:这个学科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的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达到德育之最终目的。而我国更多的是一课式、灌输式德育,已经不能承载时代发展的需要。新时期的人才培养迫切需要德育方式的转换。

1.渗透式德育的隐藏性能有效应对逆反心理

任何时代的青年,都会在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阶段产生逆反心理,这是青春期不可避免的心理特点。它具体表现为:对正面宣传不认同,不信任;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思想教育及守则纪律的消极,抵制,蔑视对抗。逆反心理形成的本质原因在于青年与成人之间的“代沟”。而“代沟”源于文化的变迁与差异。那么,在“十二五”这个文化激烈碰撞、相互冲击、频繁更替的时代,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将更趋严重化,他们不仅可能对成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不予认同,甚至彼此之间都存在巨大差异。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传统思想政治课的作用被极大削弱。而渗透式德育其教育意图则为受教育者明显感知,在不知不觉中点滴渗透,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减少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增强了德育的吸引力、愉悦感,延伸了德育的时间和空间,使受教育者接受起来更容易并且持久。

2.渗透式德育的选择符合青年时代特征

长期以来,传统的德育方式倾向于把成人固有的道德理念和价值观直接传授给青少年,学生要做的事情仅仅是接受道德灌输,没有机会也没有必要进行观察、判断和选择。他们常常只是屈从于外界(伙伴、权威、宣传等)的压力而接受固有的观念,这是造成学生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根本原因。而目前,由于信息及信息渠道多样化,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和主体能动性势必增强,他们不再满足于填鸭式的道德灌输,而更倾向于自我的选择。渗透式德育的选择性更符合当代青少年的特征,它不会直接告诉学生“要怎样”,而是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你觉得应该怎么样”。德育的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传授观念,只有青少年通过自主的选择得来的观念才是深入骨髓的,才是持久的。“选择性”是渗透式德育的核心特征。渗透式德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尽可能避免做判断,更多运用实例让学生自主思考,充分调动青少年主动性、积极性和热情,允许不一样甚至相反观念的产生,对此采取的态度是直面和讨论,而不是逃避与强加,最大程度遵循新时期青少年的时代特征。

3.渗透式德育的多样性和活跃性使德育与时俱进

德育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由于新时期的诸多挑战,德育对象遂发生深刻变化,德育工作也要随之调整。在这个社会深刻转型的时期,青少年的道德体验较之以前更为广泛、活跃,他们看到的更多,思维也更复杂。今天的教师在教学中可能遇到过这样的情景:当你讲述封建社会阶级压迫的时候,他却反问:杨白劳欠了钱本来就应该还啊;当你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时,他却认为老实人太吃亏;当你教育学生要为我国璀璨文化而自豪时,他却认为哈韩哈日更为时尚;当你讲述愚公移山迎难而上的故事时,他却不屑于愚公的坚持。面对这诸多挑战,面对德育对象发生的深刻改变,德育工作也要随之调整,与时俱进。事实上,只有渗透式德育的多样性和活跃性能应对这错综复杂的德育环境,它不拘限于一板一眼的正面教育,而是通过构建渗透式德育之网,从多层次、多维度、全方位进行引导。针对青少年产生的各种心态,变幻德育方式。例如:有些学生认为老实人太吃亏,可以采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总结怎样在使自己不吃亏的前提下诚实守信,而不是一味要求他做到诚实守信。

社会转型期渗透式德育的这些特征能有效弥补传统德育教育的诸多不足。然而,目前在我国尚止于理论,迫切要求构建起渗透式德育之网。

三、德育之网:构建社会全方位青年人才培养渗透机制

1.学校各学科教学均应承担德育任务

在中国,德育似乎只是思想政治课才有的东西,其他学科几乎从不涉及德育内容。事实上,人文、社会、自然各学科都潜藏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我们没有将其发挥出来,造成了德育资源的浪费。思想政治课固然在学校德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德育的主要方法和途径,但除此之外,各学科均应承担德育任务。例如:美术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历代美术作品,不仅仅从美学角度欣赏它,也从璀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它,从而触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感。数学课上,教师可以适当介绍相关数学历史,引导学生了解数学源于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不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促使学生形成对生活的感悟,在教学中经常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5]。在计算机课上,教师在教授计算机知识的同时,也应该结合现实中因制作传播病毒,传播不良信息而受到法律制裁的例子,将青少年犯罪的惨痛教训展现出来,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虚拟世界的道德底线,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在体育课上,可以教育学生勇敢、刻苦、顽强、不怕困难。在历史课上,可以教育学生正确、客观、理性、容纳、反思。总之,思想政治课上所倡导的诸多美德都可以在各学科得以佐证和运用,使学生能更形象、更直观地感受和接近,从而真正构建起渗透式德育之网,这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达成共识并一致努力。

2.发挥隐藏型德育功能

当代青少年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或许是在课堂,但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绝不仅仅局限在课堂,而德育与其他学科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塑造观念。除了课堂上的德育,课堂之外的隐型德育的构建也至关重要。隐型德育即利用青少年身处之环境间接达到德育的目的。渗透式德育要求充分发挥隐型德育的功能,努力为青少年构建一个良好的认知环境,发挥环境对学生的感染作用。

具体来说,需要我们从这些方面作出努力。首先,要构建良好的学校环境。其中包括加强校园文化和校园网络建设,开展各种校内外活动,形成校内积极、健康、活泼、向上的文化氛围;建设科学而健康的校内竞争机制,避免不正之风的滋生,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中受到感染。其次,要发挥家庭环境的正面影响。家庭是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基本环境和最为重要的环境。家长的观念意识、言行举止将会直接影响子女的成长。家庭环境也必须纳入优化建设的范围之内。这需要家长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有最起码的教育常识,与学校形成合力。最后,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舆论、传媒、体制、文化等各方面做出努力。然而,社会环境不可能一尘不染,社会中不可避免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良现象,面对这些不良现象的影响,教育工作者绝不能一味回避或者强求青少年也避而不见,而应该正视问题,利用这些现实的存在教会学生明辨是非。

3.合理借鉴西方国家德育教育经验

从西方国家长期的德育实践来看,德育渗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一切人类文明,只有在相应借鉴中,才能得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德育也同样如此。在构建渗透式德育之网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对西方已有经验的借鉴。

首先,充分尊重和信任个体。我国的德育在很大程度上是落脚于“集体”,从而忽视了个体。在这方面,西方教育更多采用“宽松+规则”的形式,在德育过程中,既尊重和信任个体,为个体创造较为宽松的环境,又与个体制订一定规则,使这种宽松有一个限度。这种宽紧适度的理念,给我国的渗透式德育以启发。其次,通过社会实践强化德育渗透。西方德育推崇社会实践,在实践中点滴渗透德育价值观。以美国为例,在美国,随处可见飘扬着的美国国旗,各地均有大小不同的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这些场馆利用历史资料、图片、模型等给予青少年以教育及引导。这种针对青少年的社会实践应纳入到我国渗透式德育之中。最后,致力于培养青少年的选择性思维。西方渗透式德育不会简单告诉学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而让学生学会判断、自主选择。把培养学生道德判断力作为德育目标,大量移入德育难题的课堂讨论,这对于我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姚震宇.市场经济中集体主义的两大问题[J].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2006,(2):32 -35.

[2]岳荣珍.面对科技经济信息挑战学校德育的新思考[J].甘肃科技,2010,(14):174 -175.

[3]张虹.大学生信仰问题初探[D].天津师范大学,2007.

[4]王晓宏,郑传贵.美国高校渗透式德育的途径、特征及对我们的启示[J].云南高教研究,2003,(3):33-34.

[5]魏凤霞.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德育课堂,2005,(2):41 -43.

G416

A

1008-8520(2012)03-0088-03

2012-02-20

任小琴(1981-),女,四川南充人,思政教研室讲师,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孙 霁]

猜你喜欢

青少年德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题解教育『三问』
青少年发明家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