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解析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维度

2012-08-15牟文谦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本质马克思能力

牟文谦

(滨州学院政法系,山东滨州 256603)

·哲学与思辨·

马克思解析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维度

牟文谦

(滨州学院政法系,山东滨州 256603)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和终极关怀,既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展开与全面生成,又是人的自由发展与和谐发展交互作用的应然结果。科学理解人的本质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方法论前提;人的自由发展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人的和谐发展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又是人的自由发展的内在根据和重要标志,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维度。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本质;自由发展;和谐发展

探讨人的发展问题,首先要回答人是什么以及人应该怎样存在两个基本问题。其中,对人是什么即人的本质问题的回答构成了探讨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方法论前提,对人的应然存在样态即对人的自由与和谐的考察则构成了分析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不可回避的两个重要方面。所以,考察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应首先从人的本质、人的自由以及人的和谐三个维度而展开。

一、人的本质维度

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本质规定,是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得出的科学结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价值和最高命题。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已指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产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1]127共产主义“是人的本质的现实生成,是人的本质对人来说的真正的实现,是人的本质作为某种实在的东西的实现”[1]175,“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1]120。可见,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展开与全面生成。而人的本质作为人区别于其他一切事物尤其是动物的内在规定性,通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己思维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

1.从人与自身的关系来看,人是有意识、能思维的存在物,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崇高理想和目标指引下的不断开拓和创新

人的本质不仅通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出来,还通过人与自身思维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来。马克思说:“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1]96只有人才有意识,能思维,并在其支配下进行自觉的活动,体现了人类特有的能动性。正是这种“自觉的能动性”使人成为“一种不断探究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的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2]9,他“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3]87。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整个人类社会就是在“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

人的思维本质使人不仅“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自己意识的对象”,而且“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3]58。正因为如此,人才能提出以超越自己现实存在为本质特征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并以此为目标不断奋力开拓、积极进取,否则“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就不会产生,更没有相应的促进自身发展的创新性实践活动。而且,人越全面发展,人“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生活的能力就越强,就越能摆脱分工和以往生产关系的束缚,逐步消除“物化”、“异化”对人自身发展的限制,“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或批判者”[4]407,最终实现“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3]81。

2.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人的本质表现为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实践能力的极大增强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它哪怕只中断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自己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会很快就没有了。”[5]77因此,实践作为人的生命之根和立命之本,构成了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其主要表现是劳动,甚至“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1]127。劳动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1]96。“动物仅仅是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的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而造成这一区别的还是劳动。”[6]518由此可以看出,正是在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实现着人与自然界物质与能量交换的生产劳动中,人的类存在才得以体现,人的本质才得以反映,人才成为人。所以说,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6]509。

人的实践本质或劳动本质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实践能力和劳动素质的极大提高。它不单指个体劳动素质的孤立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且也指全社会人的整体劳动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全面发展亦即通过每一个体“积极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活动而“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4]202。所以,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提高全体劳动者的劳动素质,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唯有如此,社会才会“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的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5]644。

3.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极大丰富

人虽具有生命力和自然力等自然属性,但自然的生命机体只是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并不表现人的内在现实本质,表现人的内在现实本质的是人的社会属性。“人即使不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天生是政治动物,无论如何也天生是社会动物。”[4]363“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60因此,人具有什么样的现实本质,完全是由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人并不是抽象地蛰居于世界以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5]1。

社会关系不仅决定着人的生存,而且决定着人的发展,同时也“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7]295。一个人同他人结成的社会关系越广泛、越紧密、越先进,他的发展也就越快。反之,其发展就越受限制。从这个角度看,人的全面发展应是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极大丰富和完善,全面发展的人在本质上就是一切社会关系极大丰富和完善的产物。“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的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的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8]108可见,没有外部世界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及其提供的丰富的物质条件和合理的社会条件,个人的全面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马克思早在1843年秋所著的《论犹太人问题》就指出:“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9]443如果一个人的“生活包括了一个广阔范围的多样性活动和对世界的实际关系,因此是过着一个多方面的生活,这样一个人的思维也像他的生活的任何其他表现一样具有全面的性质”[7]296。社会关系作为社会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及其他关系的总和,又是通过社会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及其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即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体现出来。以上几大文明协调发展,共同推进。“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10]757

二、人的自由发展维度

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学说中,“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是两个关系极为密切的概念,人的“自由发展”作为个人或群体摆脱了各种束缚而获得解放的过程或状态,与“全面发展”相辅相成,它们一起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没有不自由的全面发展,也没有不全面的自由发展。马克思也始终将二者结合起来而进行思考。他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1]373。由于人是个体的人、群体的人以及类人的有机统一体,所以人的自由发展内在地包含着个体的自由发展、群体的自由发展以及类体的自由发展。

1.“现实的个人”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起点,个人自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首先,“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2]119。马克思指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物质关系形成他们的一切关系的基础。这种物质关系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11]532。作为个人的现实展开的社会,则直接成为体现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共在整体,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交往形式和社会关系的完善也不过是个人本身力量的确证,是个人生产能力的社会表现。可见,“个人本身力量发展”既是历史的出发点,又是历史的归宿,同时又是历史的全过程。

其次,个人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个人的自由发展集中表现为个人活动(主要表现为劳动)的自由即个人选择活动方式和休闲方式、安排劳动时间和休闲时间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越强,个人就越自由,其个性和能力发展也就越全面。马克思指出:“劳动尺度本身在这里是由外面提供的,是由必须达到的目的和为达到这个目的而必须由劳动来克服的那些障碍所提供的。但是克服这种障碍本身,就是自由的实现。”[12]112所谓全面发展的个人,也就是能够适应极其不同的劳动需求,并且在交替变换的职能中,只是使自己先天的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局部生产职能的痛苦的承担者。但在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亦即前资本主义社会,“个人的自主活动受到有限的生产工具和有限的交往的束缚”[7]76,“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想象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8]485。而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亦即在资本主义社会,虽然个人活动范围大大拓展,个性也逐渐摆脱了狭小地域的社会交往限制而得到进一步解放,但“个人自由只是对那些在统治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人来说是存在的,他们之所以有个人自由,只是因为他们是这一个阶级的个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才不再从事那种让物来代替人从事的劳动,与此相适应,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发展智力的时间,履行社会职能的时间,进行社交活动的时间,自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时间大大增加,正是“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方面得到发展”[12]219。

2.群体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

人的实践活动是以社会中许多个人之间的相互协作与合作为基础的社会性活动,它借助于社会这一活动载体和空间得以展开,现实的人必须采取群体或社会共同体的存在形式。“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1]122,而且“对于他的天性的力量的判断,也不应当以单个人的力量为准绳,而应当以整个社会的力量为准绳”[13]167。可见,个人的发展状况及水平总是由一定的社会或群体的发展状况和水平所决定的,没有群体的自由发展,单个人是不可能实现全面发展的。而要实现群体的自由发展,首先要冲破现实社会中的种种束缚,“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5]10,使那些一直作为异己的、支配着人们现实交往的方式和条件“被人们熟练地运用,因而将听从人们的支配”[10]634,也就是说,人们应主动掌握并自觉运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积极因素,变被动为主动,为自身的自由发展开辟道路。

由于阶级社会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对于被统治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构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5]119。而“在控制了自己的生存条件和社会全体成员的生存条件的革命无产者的共同体中,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在这个共同体中的各个人都是作为个人参加的。它是各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自然是以当时发达的生产力为前提的),这种联合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5]121。所以,只有消灭维护统治阶级的虚幻的集体,建立人与人团结互助的新型关系的真实的集体,使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人们才能逐步“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8]104,才能“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5]119。

3.人类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目标和终极归宿

社会发展终究要归结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做到一切为了人,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人的发展是人类的最终目标,与其他方面的发展或目标相比,它应占绝对优先的地位。”[14]125如果不能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就将失去其目标和意义。马克思也因此认为,人的自由发展就是摆脱对物的依赖后高度自主的选择和自由个性的发展,恢复自己的“类特性”,重新占有自己的类本质,也就是说,只有当“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时[7]330,人才能以主体姿态按照社会和人所固有的内在要求主宰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自觉地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所有个人由于有表现本身的真正个性的积极力量而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类社会的发展靠牺牲个人发展为代价,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长期处于对抗状态之中。基于此,马克思试图寻找一种社会形式来克服这种对抗状态,使社会的发展“虽然在开始时要靠牺牲多数的个人,甚至靠牺牲整个阶级,但最终会克服这种对抗,而同每个人的发展相一致”[15]124-125。19 世纪末,恩格斯在回应《新纪元》周刊的题词请求时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6]189。到那时,社会中每一个人都获得了解放,进而为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保障,实现了“偶然的个人”向“有个性的个人”的转变,真正形成了“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8]104。

三、人的和谐发展维度

人的和谐发展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又是人的自由发展的内在根据和重要标志。马克思以“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为出发点,把人置于在实践中必然展开的各种主客体关系中,他明确指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12]36。这里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既包括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群体与群体的关系、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又包括个体内部影响人自身发展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内在地要求以上关系的全面丰富与和谐有序。

1.个体自身内部的和谐是人的和谐发展重要内容和前提条件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取决于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人自身的和谐主要包括个体生理与心理的和谐、个体需要的和谐、个体素质与能力的和谐以及以上诸方面相互之间的关系和谐等,全面发展的人是自身和谐发展的产物。

首先,个体生理与心理的和谐构成了个体自身和谐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个体生理和谐是指身体自组织系统的各子系统及其构成要素营养均衡、健康有序、各司其责、机能完善、功能协调;个体心理和谐是个体心理以及直接影响心理的各要素如认知、情感、意志、个性上的协调一致性以及为人处世上的理智性和心理体验上的愉悦性,它是一个人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困难、挫折和荣誉的心理需求。如果一个人没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心智,那么他的思想与行为就难以与时代合拍,也无法与时代发展要求保持适度张力。不思进取直至萎靡颓废,终将一事无成。

其次,个体需要的和谐是个体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需要作为人的一种“天然必然性”和“内在的必然性”,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内在根据和存在方式。其产生及其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1]132。所以,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诸多需要即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抑或物质生活需要、精神文化需要、政治民主需要、社会和谐稳定需要就应比例恰当、轻重适度、不可偏废,而单一需要则会引起人的特性的片面化,进而导致人的畸形片面发展。“如果这个人的生活条件使他只能牺牲其他一切特性而单方面地发展某一种特性,如果生活条件只提供给他发展这一特性的材料和时间,那末这个人就不能超出单方面的、畸形的发展。”[7]295-296同时,人的各种需要应与人的身心发展状况相协调,否则,不仅诸多愿望难以满足,而且会损害身心健康,更谈不上全面发展了。

再次,人的素质与能力的和谐构成了个体自身和谐发展的核心。“能力和素质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侧面和不同表述,素质本质上是能力的内在基础,能力是素质在实践活动中的外在表现。素质诉诸于实践就表现为能力,素质的实质就是能力。离开素质,能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能力,素质就无法表现、实现、观察、确证和把握。”[17]306一般说来,一个人只要生活在社会中,他的各种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都会获得一定的发展,不可能在某一方面完全是空白;但如果在某一方面的发展上过于低下,一个人的发展就会失衡,就会呈现出畸形状态,这不仅会影响其他素质和能力的发展,也会进而影响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可见,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构成人性之美和价值的所有能力的和谐发展”[18]11。这些素质和能力既包括体能,又包括智能;既包括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能力,又包括从事精神生产的能力;既包括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及驾驭社会关系的能力,又包括开拓和创新素质和能力;既包括德能,即思想觉悟素质与道德修养能力,又包括审美能力;既包括现实能力,又包括潜在能力。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把社会组织成这样,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的发展和发挥它的全部才能和力量”[1]373。可以说,人的各种能力和素质的充分和谐发展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和自由发展的内在根据。

2.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来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95,甚至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1]167。人对自然的这种依赖性决定了人不能离开自然而存在和发展,也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离开了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人类一天也无法生存下去,更不会提出全面发展的任务与要求。

所以,人的全面发展应建立在尊重并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11]383-384如果人类肆意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自然界就会处罚我们。而“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人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6]519。所以,人类要妥善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学会更加正确的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的或比较远的影响”[6]519。

因此,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8]603是自由个性的实现与人和自然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在本质上同一的集中表现。他在展望未来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时指出,共产主义社会作为“是人和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1]120,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真正的复活,是人实现了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实现了人道主义”[1]122。而“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19]926-927。

3.人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与融洽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和显著标志

马克思指出:“单个人的历史决不能脱离他以前的或同时代的个人的历史,而是由这种历史决定的。”[7]515“人同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同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说来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3]96所以,人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既构成了人与自身和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条件,又构成了人的和谐发展的核心内容与显著标志。人的内在的全面丰富的本质只有在全面丰富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得以表现和实现。其中,个人之间的关系和谐既构成了个人的能力充分发展和发挥的现实条件以及自由个性生成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又构成了其他关系和谐的基础,其他社会关系的和谐则是个人间关系和谐的具体表现或延伸拓展。如果人际关系不和谐,社会就会失衡失度,道德就会跌落滑坡,经济就会僵化迟滞,文化就会变异散失。也只有以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基点,才能润滑各种社会关系,化解各种现实矛盾,进而激发每个人的创新活力,为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积极的条件,“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7]515。

人的社会关系丰富而多样。其中,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社会交往关系等都是由利益关系决定的,是利益关系在这些方面的表现,也可以说,利益关系构成了各种社会关系的核心与动力,“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9]82。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社会阶级阶层之间、人和社会与自然之间、国家与外部世界之间是否和谐及其和谐程度。所以,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公共利益和特殊利益、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等各种利益冲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促进、相互信任、互谅互让、求同存异、和睦相处、团结协作、和而不同、互利共赢,积极构建公平正义、和谐有序的人际关系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由此可见,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类的一种理想和人的终极关怀,既标志着物与人的最高融合、人与自然的最优整合,又标志着人与人的完美关系以及人自身的最佳和谐。它不仅意味着物质上的日渐丰富和精神上的逐步提高,而且还意味着人的臻善臻美的精神感觉找到了最终的归宿和可靠的港湾。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朱长超.认识自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4]A·佩奇.世界的未来[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7]韩庆祥,亢安毅.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人的全面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8][英]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A811

A

1008-8520(2012)03-0001-06

2012-02-12

牟文谦(1974-),男,山东滨州人,讲师,法学硕士。

[责任编辑:孙 霁]

猜你喜欢

本质马克思能力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