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创新精神 培育创新文化

2012-08-15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观念培育文化

★ 张 京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在全社会努力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精神。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

当今,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价值更加彰显。文化在综合实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只有发达的经济而没有先进的文化,经济的发展就难以持久。加强文化建设,既是可持续发展之必须,也是加快发展的重要一环。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刻不容缓。

一、创新文化的内涵及其本质

创新文化是创新事业的灵魂。有了创新文化,才能形成创新发展的氛围,才能为创新发展提供引导和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文化就是以创新的观念和价值取向为核心的文化。创新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创新与文化相互关系的角度看,创新文化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外在于创新实践的文化环境,二是指内在于创新实践的文化要素。外在文化是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内在文化是观念文化。作为外在于创新实践的文化环境,创新文化是指适合或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组织文化和社会氛围。作为内在于创新实践的文化要素,创新文化是指创新所需要的观念、价值取向、精神、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前者简称为外在创新文化,后者可以叫做内在创新文化,创新文化就是外在创新文化和内在创新文化的总和,是激励和孕育创新的文化。

创新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要有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新创意;二是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新创意要实现价值。发现、发明不等同于创新。发现、发明一定有新东西,但并不一定能实现价值,只有实现价值的发现、发明才是创新。创新文化建设就是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的建设。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构成了创新文化的基本内容。一个保证创新的自由环境首先是由制度文化提供的。创新活动不仅仅是技术活动,也不是创新者的孤立行为,它更主要地表现为创新人群的社会活动。创新人群所处的社会环境,如政策、法规、五大流(物流、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知识流)的渠道、市场等,必然会对创新活动产生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另外,创新的外在文化还包括器物文化,即创新所需要的物质生活条件,这是创新能够发生的基础。

二、培育创新文化的目的及其意义

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文化与创新是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而创新文化可以激励和孕育创新。外在创新文化的主要功能是营造适合或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组织文化和社会氛围。制度环境的激励功能,主要通过建立适合或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环境、评价体系来实现;组织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通过建立组织理念系统、组织视觉识别系统和组织行为识别系统来实现;社会氛围的激励功能,主要通过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营造宽容失败的环境来实现。内在创新文化则要更新观念,树立适应创新要求的价值取向、创新精神、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培育创新文化,就是要弘扬中国文化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传统。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文化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近代以来,西方的科学技术之所以得到快速发展,是与西方近代以来思想文化领域所发生的解放运动密不可分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科技创新活跃、经济繁荣的时代,都会有重大的文化创新引导,需要有文化的繁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获得飞速发展的同时,科学技术也日趋繁荣,而这些主要应归功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历史与现实都提示我们,科学技术要取得巨大进步,创新要有丰硕成果,就必须大力发展创新文化,使有利于其成长的文化土壤肥沃起来。

三、弘扬创新精神 培育创新文化

(一)充分认识创新文化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重要地位与意义

培育和建设创新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要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和理解创新文化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重要地位与意义。

更新观念,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通过理论创新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为创新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氛围。

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观念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创新观念就是发展之道。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指导促进观念的解放和创新。转变思想意识和观念,使先进科学的创新观念成为领导决策和管理的自觉行动,最终影响和带动创新。同时,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学习培训,开阔视野,不断获得新知,跟上发展步伐,主动成为创新的一员。

打造宽松的创新环境。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创新成果孕育生长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容忍创新失败比激励创新更重要,对营造宽松和谐的创新环境更加有利。

发展创新文化的关键是“改良土壤”,即逐步转换不利于创新的思维定势。当前我国的创新文化建设特别需要重视以下两点:一要摒弃“官本位”文化。二要推崇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目前中国科技发展特别需要博采众家之长的多样性和宽容性的文化。

(二)建立良性运行机制,加强优势集成,促进协作

发展创新文化应该紧紧围绕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特别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而展开。建立良性运行机制,加强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各方面的优势集成,促进科技界、教育界和大众媒体之间的协作。

第一,树立共同的价值观。

创新体系是由许多原是独立的机构要素构成的。为了实现总体价值,其中的各个要素间必须达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强调充分的合作与协调,以便为共同目标而奋斗。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价值目标是要凝聚国家各方力量,提升一个国家总体的创新水平,而它的最终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培养系统思维方式。

创新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研究过程和组织过程。创新并不是将其他地方产生的知识简单地转移,而是各种因素之间互动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用户、设备供应商、个人、政府有关部门、环境等要素,就组成了一个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它不仅涉及科学技术、经济因素,还涉及制度、组织、社会、政治因素。这些都要求人们必须用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来对待创新活动和创新体系的建设。

第三,完善制度、打造团队,健全科学的创新机制。

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要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努力营造鼓励、支持科技人员创新的有利条件。科学的创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和各种组织的参与。就政府层面而言,要切实为创新及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加大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奖励和使用力度,对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落实各种税收激励政策。就各种组织层面而言,要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创新政策和考核办法,把创新情况纳入到目标管理和考核指标,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使自主创新根植于制度规范之中和政策引导之下,形成良性循环。

(三)充分整合资源,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

要发展创新文化,就必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充分运用中华文化中所包含的鼓励创新的优秀资源,同时还要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文化的作用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国有令人自豪的优秀文化传统,孕育过灿烂的创新成果。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传承着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应大力予以弘扬。首先要进一步深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挖掘民族文化的创新基因,发扬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不懈奋斗、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信心和勇气。同时,要注重吸收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把综合辩证的思维与现代分析手段结合起来,发展新时代的创新文化。

(四)培育创新文化应优化创新价值观、习俗惯例、社会心态

创新文化倡导怀疑、批判、创新,不承认绝对权威和终极真理。怀疑、批判、开拓是创新精神的重要内涵。但中国传统文化中循规蹈矩、盲信顺从等特质却不利于创新文化的培育。培育创新文化应注意弘扬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内涵,并消解特权文化、意识形态等因素对创新文化的制约和负面影响。

培育创新文化应重视创新特质,树立创新态度、创新思维、责任意识、团队精神,端正社会心态,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创新特质包含创新精神及办事独特、观察敏锐、兴趣广泛、追求执著、成功欲望强烈、不因循守旧等个性,应确立尊重个性、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和机制。创新是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其理念和方法具有创造性、前瞻性。

要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促使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要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

追求卓越与鼓励竞争应联系在一起。没有竞争压力就很难激发出追求卓越的内在动力。创新还面临着社会的价值选择,在社会价值选择中被肯定的创新逐渐演变为一种成功的创新,而社会选择过程就是竞争的过程。创新实际上与鼓励竞争联系在一起。创新文化实际上是一个矛盾体,它是在个人与社会、自由和约束、能力与权力、收益和责任等对立之中寻求某种平衡。

(五)培育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是在人的生命运动和思维运动的辩证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创新的能力也绝非与生俱来。因此,要针对创新人才应当具备的特质,注重历练和提升,加强引导和培养。要以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根据创新人才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特点,完善培养机制,促进创新人才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通过交任务、压担子、实践锻炼等有效措施,促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培育创新人才的重点应该落实在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中。人文素质重在教化做人,人文修养对科研工作能起积极作用。人文、艺术等素质教育很重要,但最基本的是怎么做人,应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受教育者能够自立于社会,为社会尽更多责任和义务。要注重从青少年入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改革教育体制、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鼓励青少年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

猜你喜欢

观念培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维生素的新观念
年味里的“虎文化”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谁远谁近?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健康观念治疗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