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粮食主产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2012-08-15河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张亚婕

河南科技 2012年23期
关键词:农业科研主产区粮食

河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 张亚婕

一、建立完善粮食主产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增强农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直接关系到创新型农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其基本任务是应用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服务于生产,为提高农业生产率、农业资源利用率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由国家、省、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科技型企业等组成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框架。区域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建立完善粮食主产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建立完善粮食主产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实现国家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的需要。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格局。粮食主产区是我国主体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就是保障我国粮食和农产品的安全,保证农业和生产环境可持续发展。如,中原经济区是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区域,其功能定位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如何发挥中原经济区的功能,探索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最根本的出路是依靠自主创新,这就需要构建完善粮食主产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2.建立完善粮食主产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农业科技创新区域性的内在要求。农业生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地域性,在时间变化上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由此促进了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与发展,也决定了区域性是农业科技创新区别于其他行业科技创新最根本的特征。一般来说,工业上的技术产品原则上可以推广应用到全国及世界范围,较少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但农业技术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则受到自然环境条件相当大的制约。如,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有着显著的农业生产优势,以中原经济区现有农业产业优势、创新资源、区位条件和农业类科研机构和涉农院校等优势资源为基础,建立完善要素完备、配置高效、支撑有力、引领发展的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能更为有效地发挥区域优势,促进农业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科学配置科技资源,提高科技创新体系的总体运行效率。

3.建立完善粮食主产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符合国际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规律。区域性作为农业科技创新最本质的特征,成为全世界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有效配置农业科技资源的重要依据。如,美国农业研究局按照农业区域特点和行政区划,把全美划分成8大区域并在每个区域设置了由农业研究局直接领导的科研服务机构,每个机构根据本区特点下设不同数量和规模的试验站、示范点或研究所,试验站共计达到100个。我国的农业科研体系基本上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立,而不是按照自然资源、农业生态和农业区划设立,部门、单位条块分割,很多农业科研机构设立在大城市而不是农业优势区,科技资源配置浪费较大,总体运行效率不高。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粮食主产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二、完善我国粮食主产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

1.明确各级功能定位,构建协调高效的创新体系。一是明确省、市、县3 级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主要功能,构建上下协调互补、功能互补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省级农业科研机构及高校主要围绕本省主要粮食和其他主导产业,开展基础性、公益性、前瞻性的研究,做好对全省农科系统的规划指导工作。地市级主要立足于本地产业优势和科研基础,开展应用性研究,特别是开展育种、施肥、植保等技术的开发应用。县级主要是推广应用适宜的成果和技术,做好农民培训,推动本地农业科技水平上一个新台阶。二是按照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相互支持、农业科研上中下游相互衔接的原则,合理配置农业科技资源,建立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创新组织相互配套、互为补充的农业科技创新组织体系,确保农业科技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能够得到有效支持,使科技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机构设置和布局更加合理。在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过程中,充分发挥农业科研系统的优势,构建全省一体化、紧密型农业科研集团,形成全省大农业、大联合的科技创新格局。三是分析和梳理每个产业、每个区域农业主导产业的技术薄弱环节,整合科技资源,组织开展技术攻关并尽快取得明显突破,形成产业链各环节技术整体健全、相互配套的农业科技创新产业技术体系。

2.完善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一是增加政府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农业具有弱质性和高风险性,农业科研公益性的特点,决定了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始终是主渠道。不断提高科技投入用于农业科研的比重,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有关重大科技项目和攻关计划的投资规模,按照不低于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和政府对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增加对农业科技投入的总量,提高农业科研政府财政投资强度。二是优化项目投入结构。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物联网、作物育种及其他技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技术研发支持。

3.提高科研装备水平,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一是针对农业科研基础条件薄弱、整体水平不高的现状,加强农业大型科技设施、重点实验室等建设,改善农业科研条件,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更广阔的物质平台。二是围绕主要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在品种选育、耕作栽培、土肥、植保及饲料等领域,探索建立重点领域公共研发平台和试验基地,创建省级和国家级重点开放实验室,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三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开放合作。加强与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等部委及其他地区的战略性合作,创新科技交流合作机制,集成国内和全省的科技资源,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支撑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稳定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一是注重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与引进。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与激励机制,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依托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紧跟世界农业科技潮流、锐意进取的科技领军人才。二是切实提高农业科研人员的待遇。在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上,切实贯彻落实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指导思想,向农业科研人员作适当倾斜,提高现有科技人员的工资待遇,调动他们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在科技服务、成果转化、产品中试等方面提供更加优惠、宽松的扶持政策,以使收入分配激励向重点、关键岗位和作出突出贡献人员倾斜的原则切实得到落实。

5.健全示范转化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一是设立农业科技成果示范转化专项经费,形成农业科技成果长效支持机制,调动科技人员投身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研发与推广,促使科技成果及时有效充分地转化。二是探索农科教、产学研紧密衔接的新机制新模式。继续探索“院地合作”、“农业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等多种形式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建立科研教学单位与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等组织的有效联系渠道,鼓励各类科研教学机构开展科技成果的试验、示范和培训等农业技术推广活动,推进先进适用技术进村入户,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三是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总体要求,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完善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校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大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的培训力度,以此带动广大农民科技水平的整体提高。

猜你喜欢

农业科研主产区粮食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全国麦收进度过半 主产区机收率超98%
关于支持主产区发展专用粮食生产的建议
我的粮食梦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助推西藏农业科研发展”座谈会成功召开
以“五化、五融合”理念推进农业科研试验基地规划建设
基于服务质量的农业科研管理绩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