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汉语姓名中女权主义观念的凸显

2012-08-15王爱珍

关键词:女权主义姓名文化

王爱珍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娄底417000)

现代汉语姓名中女权主义观念的凸显

王爱珍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娄底417000)

汉语姓名;女权主义

笔者一直对女权主义饶有兴趣,对之曾有过一定粗浅的探讨。通过对身边朋友、同学、同事、学生等姓名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对女权主义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思索和探究。希望通过本人以小见大的粗浅探索,能发掘更宽广的社会题材,探讨更深刻的社会问题。

一、文献综述

女权主义是当前提得比较多的一个话题。从中国古代的男尊女卑,到解放初期的妇女能顶半边天,到如今的女权主义,女性主义,中国女性的地位逐步上升,及至政界,商界等巾帼们的叱诧风云,在体育界,文艺界等的阴盛阳衰,让堂堂须眉们有点畏惧巾帼,这是一个不短的过程。那么女权主义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中国人的姓名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度像中国一样,其姓名文化具有如此深奥的学问和独特的韵味,也没有哪个国度能如此从心所欲对名字如此变化组合,使之充满灵气而含义隽永。从心理角度来说,中国人对姓名重视程度极高。“名”作为区别个体人的符号和标志,比“姓”还要重要。[1]语言学家陈建明指出:“孩子生下来就要取个好名字,这是汉人一贯的社会心理。”[2]具体就个人而言,中国人给晚辈取名,绝不仅是赐予简单的任意的符号,而是胸襟,理想,抱负与学养的综合体现。名字可能蕴含着一串祝福,一份希冀,一腔寄托。如果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财富”,那么中国人也意识到姓名也是一笔财富。一个好名字的隐性价值难以估量。所以我们经常感叹“名如其人”。索绪尔的“语言符号是任意性的”[3],在这里,至少不完全正确。笔者近日细思友人姓名,不觉略有感触,遂对女权主义在汉语姓名中的凸显问题进行了一番探讨。因为虽然对女权主义在称谓,职业,写作等方面的探讨较多,但从姓名方面探讨的却好像尚未发现,所以,小中见大,也许仍有必要。

二、女权主义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的女权主义有漫长的历史。早在十九世纪的西方文学界就曾显示过它自己的力量。二十世纪以来,仅在文学创作界和理论批评界,女权主义就曾掀起两次浪潮,其直接结果大大提高了妇女本身的社会政治地位和各种权利。

女权主义第一次浪潮始自十九世纪末延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其特点是争取妇女的权利和参政意识,强调的是社会,政治,经济改革。早期的一些具有女权主义倾向的作家和批评家,如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芙,法国的西蒙娜.德.波伏娃等都对这次运动的高涨起过重要作用。伍尔芙的《一间自己的房子》,波伏娃的《第二性》是女权主义的代表作。

女权主义的第二次浪潮从六十年代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使女权主义运动本身及其论争中心从欧洲逐渐转向北美。著名女权主义著述家有克里斯蒂娃,西克苏,斯皮瓦克和肖瓦尔特。谈到中国的女性意识,女权主义倾向及运动,这可能是一个辛酸的历史进程了。虽然传说中女娲抟土造人,社会最初也是母系氏族社会体系,但经过漫长的封建社会,“女人如衣物”,“一纸休书”,“三寸金莲”,“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女性只是一个空洞的能指,她不指向任何的所指,在社会及家庭伦理秩序中是被驾驭的对象,在经济秩序中是依附在男人身上的寄生虫,在文化层次上只是一个被命名者。[4]而女性自己也逆来顺受,自觉不自觉地给自己套上了男尊女卑被奴役的枷锁。正如波伏娃在其《第二性》中所描述的,“女人不是天生的,是变成的”。[5]长期的教条和意识的灌输,使女性按照既定的模式和方向扮演着人生的角色。其实,除了生育小孩,哺育后代,女性和男性是一样的,首先都是大写的人。男性和女性只是由于生理差异,社会分工不同而已,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同等重要。何况现代社会女人越来越能干,经济一般已经独立,而在社会各个行业都有优秀领军人物。“男主内,女主外”的时代逐渐成为过去式。现代社会,男能下厨房,女能上厅堂,合作分工基本持平。曾经有位优秀的男性朋友满怀钦敬地谈起自己的爱人:“挺优秀,挺能干!而且还能生小孩!这是我们男人做不到的!……”心悦诚服之情,溢于言表。男女平等,女男平等实在是人类应该探讨的永恒话题。

三、汉语姓名中的女权意识

姓是与生俱来的,不具有选择性,而名则具有选择性,它是后天形成的。人类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以后,通常是家族里的男性家长才拥有命名权,女性不仅没 有命名权,而且大多数女性还被剥夺了有名字的权利。中国由于男权一直占社会主导地位,孩子出生后绝大多数随父姓。虽然现在的社会规范仍然是以男性为中心,但男女平等的意识已深入人心,女性的自主意识也不断增强,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女权运动,己将女性解放,要求平等的思想渗透进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中。索绪尔认为,“民族历史和文化都会影响到语言的发展,语言也在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上打上自己的烙印。”[3]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人名记载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打上了社会文化的烙印。现在有不少孩子出生后随母姓,或是父母离异后改母姓的现象也日益多见。有的虽然不随母姓,但在姓名中也包含了母亲的姓氏。譬如,笔者就有几个朋友,他们分别叫张小李,周刘冬,周杨,刘苏,龚秦。笔者问过他们,的确,后面的李,刘,杨,苏,秦是他们母亲的姓。就连笔者的侄女王子琳,她有一次还给笔者分析说她的名字里面也包括了她妈妈的李姓:木子。这一方面可以看出父亲对母亲,即男性对女性的尊重,另一方面我们也的确可以感受到女权主义在汉语姓名中有了一定的凸显。另外,虽然有的名字里不含母姓,但名字里有明显的对男权的挑战。如:孙若男,高胜男,黄越男,雷笑男等,这却反映了女性的复杂心理,或是巾帼不让须眉的意识,或是显 示新颖超脱。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男女人名用字有互相靠拢的趋势。张思源、马宁、李坷、黄晓冰、柯蓝、冯晓泉、夏雨、周迅、鲁豫等就难以从字面上区分出性别。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男性和女性同叫一个名的出现了不少,如:博、琦、飞、硕、萌、敏、波、俊、泉等。可以看出今后的姓名用字,男女界限将越来越模糊,由逐渐靠拢向最终同一发展。这种发展态势,也反映了妇女地位的普遍提高。

四、结 语

毫无疑问,女权主义在现代社会,无论中外,都已经有一定的发展态势,并且似乎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向。现代女性一般已能入得厨房上得厅堂,而现代男性则也是内外兼修,除了在外面事业干得风生水起,回到家里也有一手好厨艺。人类社会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这一阶段,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尤其中国的女性,经过漫长的封建社会女性遭受的种种压抑和迫害,现在更是似乎有报仇雪恨的架势。欧美尤其美国就不用说了,不管在政界,学界还是商界,娱乐界,都早已巾帼不让须眉。[6]中国也紧随其后,尤在商界,政界,女性常是异军突起。社会的发展常呈螺旋式上升。汉语姓名中女性主义观念的凸显虽然似乎微不足道,但以小见大,窥斑见豹,女权主义究竟会发展到哪种程度,何种状态,会否又弄出个母系氏族社会?很难说没有这种可能。让我们拭目以待。

[1] 王宁.后现代主义之后[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

[2] 陈建明.语言文化社会新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3]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08.

[4] 章辉.汉语姓名与汉民族文化心理特征[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5] 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6] 柏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The Emergence of Fem inism Concept in M odern Chinese Names

WANG Ai-zhen
(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Sciences and Technology,Loudi Hunan 417000,China)

Chinese names;Feminism

The author has been interested in feminism,and has ever had some simple probing in this field.In this paper,through the observation,analysis and consideration on the Chinese names of her friends,classmates,workmates and students around her,the author has further consideration and study on feminism.The author hopes to excavate broader social theme,and exploremore profound social problem through her superficial study.

C913.68

A

2095-2708(2012)01-0012-02

2011-06-21

猜你喜欢

女权主义姓名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梁潮印笺·姓名章戢孴
梁潮篆痕·姓名类集
谁远谁近?
姓名的『姓』字为什么是『女』旁?
AnAnalysisofFeminisminJaneEyre
女权主义REBORN重生
浅析女权主义的兴起
门罗作品《逃离》的生态女权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