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诗学观和意识形态看严复的《天演论》

2012-08-15陈金波

关键词:天演论赫胥黎严复

陈金波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芜湖241000)

从诗学观和意识形态看严复的《天演论》

陈金波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芜湖241000)

通过分析意识形态、诗学观在翻译过程中对译者译本的选择,对语言的选择以及翻译策略的取舍的影响,对严复的不忠实然而影响巨大的译作《天演论》以及他的翻译理论进行客观合理的解释。

严复;《天演论》;意识形态;诗学观

严复的《天演论》对当时和“五四”时期的先进分子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他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对我们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仍然有很多人对其翻译标准提出质疑。随着翻译理论实践的发展,当今的翻译研究重心正在向语言外部研究转移。作为翻译研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勒菲弗尔提出了在文学翻译中存在的操控因素: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来看一部文学作品。本文主要从意识形态和诗学观来看严复的《天演论》并以具体的例子加以解释。

一、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特定经济形态、特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左右着译者的思维或翻译活动,意识形态影响着译者的基本翻译策略和对原文语言及文化上的解读处理[1]。意识形态对于严复在翻译《天演论》中的影响有如下几点:

(一)译本的选择

严复对译本的选择决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他在特定环境下的意识形态所决定的。《天演论》是宣扬达尔文的进化论的,严复之所以选择翻译《天演论》,原因在于当时正是清政府风雨飘摇之际,鸦片战争之耻未雪,又添甲午战败新辱,严复审时度势,希望通过宣扬赫胥黎的思想,即通过人类的控制可以使社会进步,人类可以征服自然来使中国人民相信只有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才能抵御外国的侵略。正如他自己在译《天演论》自序中所说的,“赫胥黎氏此书之旨,本以救斯宾塞任天为治之末流,其中所论,与吾古人有甚合者,且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2]。《天演论》最后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使康有为、梁启超接纳了这一新思想的真正本质,并且运用到他们的政治运动当中了。

(二)翻译策略

1.归化翻译策略

基于当时的历史现实,严复并没有很忠实地翻译赫胥黎的著作,而是采取归化策略,使译文适合译语读者去阅读,19世纪下半叶,中国和外国的社会文化交流是受到限制的,中国人民比较忽略和外面世界的交流。此外,中国的士大夫更是拒绝和西方进行交流,更不用说向西方学习了。因此为了尽可能地消弱异国情调,使自己的译本更易于被当时的统治阶层封建士大夫接受,严复在翻译中使用了士大夫所熟悉的术语、典故、习语以及“雅”的写作风格。

首先,就具体的语言风格而言,严复偏爱的桐城派文体视汉以前的字法、句法为文章正轨,因此他的“雅”,即使在清末仍然显得比较古雅,但是清末汉语与汉以前字法、句法同属文言文,在知识分子读来,不至于太生疏,反而深受他们的喜爱。

例如:“即假吾人彭、聃之寿,而亦由暂观久,潜移弗知;是犹蟪蛄不识春秋,朝菌不知晦溯,遽以不变名之,真瞽说也”[2]。

读者第一眼看到这句话就可以知道里面有很多的中国汉字和短语来自于《孟子》、《庄子》、《礼记》等,对于现在的读者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但对于当时的读者来说,这些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因此很受他们的喜欢,“彭”指的是“彭祖”,“聃”指的是“李耳”,他们都很长寿,严复借此强调的是想要去发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变化是需要时间的。“蟪蛄不识春秋,朝菌不知晦溯”这句话是出自《庄子》里的话,旨在指责那些拒绝改变中国现状的目光短浅的士大夫。

其次,一些西方概念或者与西方文化相扣的术语都被读者所熟知的汉语替换掉了。例如在译《天演论》自序中,严复将“deduction”和“induction”译成了“外籀”和“内籀”,这两个术语均出自《易经》和《春秋》,对于当时的读者来说是非常熟悉的,因此对“deduction”和“induction”会有一个非常好的认识。此外,严复还加了了很多按语和注释都是为了更好地利于读者的理解。

第三,严复还用了大量的修辞,包括对偶、排比、拟人、暗喻、等,都是为了迎合当时读者的口味。

(1)对偶

在当时的中国,对偶是很常用的修辞手法,例如,“as a natural process,of the same character as the development of a tree from its seed,or of a fowl from its egg,evolution excludes creation and all other kinds of supernatural intervention”[3]这句话被译为“夫拔地之木,长于一子之微;垂天之鹏,出于一卵之细”[2]。在这个例子中,“拔地之木,一子之微”和”垂天之鹏,一卵之细”是对偶的,并且两者之间的差别非常大,给读者很深刻的影响。严复用很简洁的汉字来表达了进化的复杂过程,借用了古代神话里的“木”和“鹏”来描述那种抽象的过程,这些都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暗喻

例如:“compared with the long past of this humble plant,all the history of civilized men is but an episode”[3]译为“此区区一小草耳,若迹其祖史,远及洪荒,则三古以还年代方之,犹饥渴之水,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2]。在这句翻译中,赫胥黎很简单的现代英语被译成汉以前的古文,这里面的小草和江水来暗喻人类的文明历史。

再如,“故天演者如网如,又如江流然,始滥觞于昆仑,出梁益,下荆扬,洋洋浩浩,趋而归海”[2]。这句话里的“昆仑”是中国伟大的山,“梁益”和“荆扬”是中国的地名,这些词在中国是经常用到的,使读者很容易就理解了“进化过程无处不在”这一含义。

2.“达旨”的翻译策略

在《天演论》译例言里,严复指出,“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题日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2]。因此《天演论》是严复采取意译的方法来翻译赫胥黎原著里的主要观点,并没有全部翻译过来。通过对比原文,我们可以看到,赫胥黎的原著第一部分导论有十四小节,无标题;第二部分本论未划分章节。而《天演论》第一部分为独立成文且有标题的卷上十八篇导言,第二部分为卷下十七篇论,每一篇也围绕着相应的主题展开论述,文章纹理清晰,并且多处添加按语,从而使文章结构精炼简洁,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严复经常用一些词或句子来表达他对国家的忧患意识,例如,“数亩之内,战事炽然,强者后亡,弱者先绝,年年岁岁,偏有留遗,未知始自何年,更不知止于何代[2]”这句话听上去像是对战事的报道,有一种非常强的急促感,让人们感到一种历史使命的迫切感。严复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来翻译也体现了“达旨”。例如,在“导言五·互争”,第一段翻译就是这样安排的,以“难者日……”和“应者日……”,在这章的案语里也有这样的例子,“斯宾塞之言日……于是难者日……日……”这种一问一答的方式是模仿东方朔《答客难》里的对话。这种方式可以使读者将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些问题上。

虽然采取了多种方法来翻译原著,包括节译、选译、增删等,但是《天演论》还是布局得很好,很有逻辑性,读起来琅琅上口,让人不得不佩服严复的文学造诣,严复“达旨”的翻译方法使得《天演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诗学

诗学是关于诗作和诗歌及其技巧研究的理论,也是关于文学和艺术的理论。诗学的形成发生于某一特定时期,往往是对当时实践中某些类型的选择,同时又排斥另外一些类型。勒菲弗尔认为,翻译者所采取的翻译方法是在一定诗学因素的制约下而进行和开展的,对诗学的研究小到一个词,大到一个句子和整篇文章的风格、翻译策略等方面。翻译操控理论认为,诗学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译文将扮演的社会角色及其影响程度。只重意义,而忽视诗学因素和文学上的精彩之处,就会使一部作品的诗学美感消失。

(一)“雅”的偏爱

为了使《天演论》被读者广泛接受,严复使用了汉以前的字法句法,前面也已提到,在“雅”这方面,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里也提出了“言之无文,行之不远”[2]的观点,可以看出严复非常重视“雅”的标准。不同的读者有着不同的诗学观,因而会要求不同的译本,严复曾经说过,没有读过古代典籍的人是看不懂他译本的。因此严复把封建士大夫作为他的目标读者,并顺应当时的主流诗学规范,采用了当时很盛行的古文。

例如,严复对赫胥黎原文第一段的翻译,我们读此段,很像在读先秦子书,这段特别像《庄子》里面的语句,严复的“雅”主要是借用古代典籍里的字词句,这段话里的“历历”、“草昧”、“蒙茸”、“畏日”、“箢”、“离离”、“莽莽”、“榛榛”这些词都是取自古文经集里的词,而不是平常的用语,使“雅”在严复的文章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得到了士大夫们的青睐。

再如,“自营甚者必侈于自由,自由侈则侵,侵则争,争则群涣,群涣则人道所恃以为存者去”[2]这句话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读起来一气呵成,形象生动。

严复偏爱用雅的写作手法赢得了士大夫们的赞赏,并使《天演论》深入人心,人们意识到了亡国灭种的危险,想要使国家变得更加强大来抵御外国的侵略。

(二)创造性叛逆

严复不仅有很高的中国文学造诣,由于早年出国留学对西学也是非常了解,他在写《天演论》之前已将赫胥黎的原著仔细研究过了,以他的水平如果直译赫胥黎的原著可以译得非常好,但是考虑到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严复有选择地进行了翻译,特别是遇到中国没有的词、短语或句子时,严复都仔细推敲,选择有利于读者接受认可的词、短语或句子。这在文章中能够找到很多的例子。

例如,“evolution”这个单词当时在日本已经被译成了“进化”一词,但严复并没有沿用,他联想到荀子的思想,并在《易经》里面找到了“天演”这个词。“the state of nature”这个短语如果译成“自然状态”的话,对于当时的读者来说是非常抽象的,严复于是在《易经》里找到“天造草昧”这一短语,指天地之始,万物草创于混沌蒙昧之中。这就非常地接近原文的意思,又很易于读者理解。

对于一些非常奇怪的词,严复需要根据自己的诗学观来创造新的词,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prolegomena”这个单词的翻译一开始严复译成了“危言”、“悬谈”、“悬疏”,后来经过仔细思考之后,译成了“导言”一词。再如,“nerve”译成“涅伏”;“logic”译为“名学”;“political nature”译为“群性”;“pure reason”译为“清净之理”,如果逐字翻译的话读者肯定会很困惑,事实上这些词是严复第一次使用,有的后来也一直被使用。

本文从影响勒菲弗尔操纵理论的核心概念“改写”的两方面的限制,即意识形态和诗学观入手,并以具体的例子来详细解读严复在《天演论》中所运用的翻译策略。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忠实,译者无权对原文进行改写、删减,这一理论并不是在任何场合下都适用的。在有些情况下,追求这种忠实只是译者个人的愿望而已,无法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而视具体情况、翻译目的对原文进行适当地改写则是达此目的的最佳途径。

[1] Andre Lefevere.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0:26.

[2] 严复.天演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2-99.

[3] Huxley,T.H.Evolution and Ethics[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2-71.

[4] 王东风.一只看不见的手:论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操纵[J].中国翻译,2003(5):16-23.

[5] 王宏印.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11

[6] 潘恒.外语教学中文化迁移的策略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40-142.

A study of Tianyan Lun by Yan F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etics and ideology

CHEN Jin-b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14000,China)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reassess Yan Fu's translation work Tianyan Lun and tries to make the objective and reasonable explanations for hi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by analyzing his choice of the source text,the language as well a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Yan Fu;Tianyan Lun;ideology;poetics

book=87,ebook=102

I207

A

1009-8976(2012)03-0087-03

2012-06-10

陈金波(1988—),女(汉),安徽滁州,硕士主要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天演论赫胥黎严复
认识赫胥黎的奇妙方法
论《美丽新世界》中的女性形象
严复“惟适之安”视域中的民主与科学
《天演论》初版时间再探——以新近发现的“味经书屋本”为中心
托马斯·赫胥黎论博物学的教育价值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严复修改试卷
浅析严复《天演论》中的术语译名
变译之更改策略研究:以严译《天演论》为例
《易经》里的《天演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