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与对策分析

2012-08-15中铁十一局集团建安公司财务部邵丽聪

财政监督 2012年23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中铁十一局集团建安公司财务部 邵丽聪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了减少危机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冲击,我国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的战略,以实现8%的经济增长目标。由于政府适当的宏观调控,经济实现了回升,外部需求状况明显改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实体经济中还没有出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仍然主要是外部政策,并没有实现向市场内部机制驱动的转变,而且外部经济环境的多变也使外部经济的回升处在震荡之中。各种经济指标也发出信号,表明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风险,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凸显,严重冲击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尽管经济中的结构性矛盾是普遍现象,但由于我国的体制问题使得这一现象更为突出和棘手。因此,解决经济结构性矛盾的着力点在于深化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一、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

(一)产业结构滞后

1.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产业比重过高。为了发展经济的需要,我国加快了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性产品。目前我国平均能耗大约是美国的4倍、日本的9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甚至比南非、泰国、印尼等经济较落后的国家都要高。尽管我国的经济规模位居世界第3,但各种污染有毒物质的排放量却位于世界第1位,在全球144个国家地区“环境可持续指数”排名中,中国排名非常靠后,仅为第133位。

2.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目前,与收入水平和我国基本相同的国家的平均值相比,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只有42.6%,要低13个百分点,在同类国家中位居倒数第2位;服务业就业率占社会就业总数的33%,低了5个百分点,位居倒数第1。无论是在总体数量上,还是在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上,服务业发展都表现出落后的印记。尤其是在垄断、半垄断性质的行业中,服务产品研究开发不足,供应价格过高,不能满足大量的潜在需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落后也是服务业发展落后的另一个重要表现。

(二)内外部需求结构不合理

1.出口导向型经济严重萎缩。上世纪末以来,尽管外需规模不断壮大,但内需没有同步发展壮大。一方面,出口迅速增长,从1992年到2009年的18年间,年均增长达到16.8%,远远超出GDP的增长速度。转看国内,国内消费市场一直呈现一种抑制状态,扣除物价影响的社会零售产品销售总额从1992年到2009年,年均增长10.4%,比同期出口年均增长率低6.4%。由此可见一种怪像:外需迅速走强,内需却被抑制。强劲外需与低迷内需之间的失衡将降低国民经济独立性,更加依赖外部经济的发展,而这高度依赖出口的经济增长方式将难以实现国内经济结构优化的目标,并不可避免地加大国际间贸易摩擦。全球金融危机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即在危机中过度依赖外需的增长模式遭到重击,出口急剧下滑,经济陷入低迷,贸易纷争不断增加。近年来,“中国制造”占据WTO成员国发起的贸易调查绝大部分。随着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不友好的贸易抵制事件会频繁发生,多方面不和谐因素会制约未来我国产品出口,使得“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降低。

2.投资消费比例不协调。我国内需结构中“高投资、低消费”的局面已司空见惯,随之而来的是以政府投资主导、消费驱动辅助的经济增长方式。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政府积极救市,出台多项刺激消费的政策,仅财政政策就达到4万亿元投资规模。2009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政府投资,这进一步强化了“高投资、低消费”的局面。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2.4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5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5.5%,而按照支出法计算的GDP为36.35万亿元,这也就是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高达6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仅为34.5%。由此可见,当年经济增长中大部分来自于过度投资而非消费增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占5.37%,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仅为3%。很明显,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已经超过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大一驾马车,使得经济增长的结构性矛盾问题更加突出。

(三)经济发展不平衡

1.区域发展不平衡。在各地区发展中,相对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要素流动性低,经济联系较少,分工不合理,合作机制问题突出,导致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整合程度低,经济横向和纵向一体化发展不足,低层次竞争,盲目重复建设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近年来,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措施,在此过程中各地迫切渴望调整结构、找寻新的经济增长点,但由于政府宏观统筹调控出现某些偏差,凭借国家各项振兴计划的带动,国内宽松的金融政策支持,一些产业和行业仍存在“一哄而上”的现象,冲击着整个产业的有序发展,导致新一轮产业调整出现结构相同、重复建设的可能性增加,阻碍着结构调整速度和质量的提升。结构调整中必须重点关注的是,合理定位各地区的功能,有效利用各地特色实现规模效益高的产业集群,避免恶性循环竞争。

2.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发展明显落后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全社会并没有共同享有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成果,这可以归因于经济结构的失衡尤其是区域经济结构的失衡。区域、城乡、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表明社会收入公平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水平,并将呈现继续升高的趋势。收入分配严重不均和区域差距使得社会贫富严重两极分化,削弱了改革发展的内在动力,阻碍到改革和发展的持续性,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发展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导致义务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历史欠账较多。就业、收入分配、人口、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矛盾冲突在今后将加剧,引起部分社会成员不满甚至利益冲突,威胁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解决经济结构矛盾的对策分析

既然已经清晰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种种矛盾,那么当务之急就是分清主次,着力解决主要矛盾,统筹兼顾,稳扎稳打,将矛盾各个击破,成功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一)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强大动力在于体制创新,关键就是建立有利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政府应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减少对重要社会经济资源的掌控和直接配置,让位于民间资本和市场机制在。理顺中央和地方两级财税关系,建立科学的干部评比考核制度。一是逐步改变以总量为基础的财政税务分配布局,达到事权与财力相一致。二是积极响应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规划的推进,完善各级财政支付转移制度。三是培植地方稳定税收来源,改革资源税征收办法,启动土地财产税改革试点,形成可持续利用的地方税源,解决地方财政收入过度依赖流转税和土地出让金的问题。四是改善国民收入分配体制和社会保障体系,生成居民消费需求自主增长的机制。五是在对干部进行考核评价方面,必须出台可执行的、具体的、强制约束的评分细则,加强引导和监督整个考核流程。总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强有力的政策导向和内在动力,就是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政税务关系,建立科学有效的干部考核评价系统。

(二)以节能减排为出发点。积极宣传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号召,完善相关的法律和政策,鼓励高耗能产品生产企业最大化地节约能源,尽可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重点,利用信息化时代先进的高科技,建成全方位的资源、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信息平台。通过建立新型高效的生产组织形式,逐渐由高耗能产业向信息化工业转型。集中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建立高耗能产业集群区,聚集优势、大规模高效地解决高耗能、生态破坏、环境治理困难重重、对外引资难等问题。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为高耗能产业发展服务,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实现清洁生产、安全生产、节能生产。以信息化为核心,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一条资源节约、技术推进、效率提高、环境协调的新型发展之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优化升级。高科技含量和高内生增长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程度和规模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后危机时代是否具有发展主动权。后危机时代,各国都在努力寻找经济复苏的引擎。在新一轮的全球产业重新整顿中,我国应尽最大努力走出“拉美化”产业畸形的陷阱,转变要素推动的传统产业体系,发展靠创新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运用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流程,突破研发、设计、营销、标准等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信息产业、生物育种、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确立为调整结构的基本出发点。为了使企业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应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力度和税收政策优惠,解决长期存在的自主研发投入低、研发队伍建设不到位、成果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配套措施滞后等深层次问题,实现新兴产业从理论技术到市场产品的突破。

(四)规范资本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离不开成熟的金融市场作为支撑,完善的资本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是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出售资产、强强联合的重要基础。因此,只有进一步规范资本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才能为产权自由流动和资产自由重组提供优质服务。此外,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以实现跨区域要素的优化重组,形成实力强大的大型产业资本集团。尽管世界各国的工业化进程有所不同,但都证明了一点,那就是产业的空间合理配置和区域经济的合理分工主要是依赖大型资本产业集团来完成而非靠政府的推动。在我国现有体制下,企业对地方政府的政策仍然存在着很强的依赖性,有能力跨地区对资源实行优化重组的特大型产业资本集团并不多见。资本市场的充分发育可以消除企业跨区域生产、销售、采购、投资、人员流动等方面的障碍,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方便企业跨区域进行要素重组,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

1.李军杰.2010.关注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和潜在风险.宏观经济管理,5。

2.王岳平.2011.以突破关键环节为重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国经贸导刊,16。

3.叶檀.2009.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正“闯关”.中国外资,1。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分享经济是个啥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拥抱新经济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