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啃老族”的成因探究与对策

2012-08-15余宏涛

巢湖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子女教育

王 晖 余宏涛

(1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2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 杭州 310032)

“啃老族”的成因探究与对策

王 晖1余宏涛2

(1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2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 杭州 310032)

近年来“啃老族”现象日益演变成复杂的社会问题,“啃老族”的出现是传统亲子家庭教育观,学校教育理念偏差和社会因素等一系列因素作用的结果;转变不合理的社会化模式,强化政府的责任,转变青年就业观念,可以为消化“啃老族”问题提供支撑。

啃老族;问题;对策

麦可思 (MYCOS)教育数据咨询公司《2009年度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2008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为559万人,其中73.56万人尚未就业,同时在广大的失业人群中,超过15%的人甘心当起了“啃老一族”[1]。据统计我国30%的年轻人靠“啃老”过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啃老族”已成为影响未来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数据充分表明“啃老族”现象已从一种单纯“家庭个体现象”演化成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这不仅反映当代部分青年社会人格的缺失和责任意识的淡薄,同时也造成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浪费。本文试图从多角度探讨“啃老族”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 “啃老族”现象相关阐述

啃老族,又称NEET族(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Education or Training),它最早起源于英国,指的是已成年、有劳动能力,离开学校(包括毕业、退学等),但仍不能实现经济上的独立,依靠家庭的的供给来维持自身的发展的特殊群体[2]。同样在亚洲的韩国、日本以及中国台湾地区也出现类似“NEET”族群体,规模呈逐步扩大态势。“啃老族”逐渐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啃老族”并非是没有能力立足于社会,而是主动放弃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依靠父母,而且开销往往不菲。“啃老族”年龄都在23-30岁之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他们存在理想与现实落差、物质与精神脱节的典型特征[3],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我国“啃老族”主要分成以下几种类型:一是高校毕业生,这类人在择业过程中因挑剔而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沦为“啃老族”;二是“创业幻想型”青年[4],他们具有创业的愿望,但是缺乏实学而难以取得成功,而又不愿过“寄人篱下”的打工生活;三是待业的年轻人,他们难以适应紧张繁忙的工作,频繁跳槽,最后处于待业的尴尬地位;四是文化技能差型青年,他们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苦脏累工作,却又由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失去工作。

2 “啃老族”现象形成的原因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啃老族”队伍在不断壮大,“啃老”现象已经演变成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从社会学视角来看,啃老族的出现不能简单的归咎为个体责任或社会责任,需要从多方位探讨其出现的原因,才能实现“对症下药”。

2.1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观的影响

我国是具有几千年文化传统的国家,传统的家庭教育观无疑为“啃老”现象的出现提供了温床。一是奉尚“伦理本位”家庭美德教育观。在这种伦理家庭教育观的指导下,形成了 “养儿防老”,“父慈子孝”的家庭伦理观念,使子女和父母之间逐步形成一种责任和义务的关系,这样极其容易出现混淆两代人之间权利与义务的现象,让两代人成为心理上的“连体人”。二是家庭教育理念的偏差。中国父母过度关心呵护子女,用一种近乎宗教牺牲精神来安排子女的衣食住行,乃至以后的工作学习,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过分溺爱,容易形成子女对父母的过分依赖心理。三是单一的家庭教育目的。家庭是个人早期社会化的启蒙地,我国家庭推崇“知识本位”家庭教育观,过分注重儿童的知识教育,教育的目的仅仅是围绕考入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来展开,放松乃至放弃了对子女独立自强、勤俭节约等人格精神的培养。因此,早期家庭教育理念的偏差,往往使子女形成自私任性、无责任感的性格品质,缺乏独立生活和判断能力,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2.2 学校教育理念的偏差

教育除了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给人们独立的意志、精神以及对家庭、社会、个人的现实责任心教育[5]。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等诸多因素的干扰,我国部分教育功能被偏废甚至异化,学校教育理念没有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换,学校以提高升学率来代替教育的其他功能,出现“教书”而不“育人”,教师只“授业”而不“传道”的现象。同时,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逐渐的功利化和社会化,接受教育逐渐的成为拿文凭的手段之一,这些无疑弱化了教育的功能,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注重文化知识的灌输,忽视对学生社会化以及人格品质的培养,以至于大量高学历人才就业时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因此,我国大学毕业生面对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的局限性,以及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极易沦为“啃老一族”。

2.3 激烈的社会竞争导致结构性失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转型的加速,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有所提升,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市场分为一级劳动市场和二级劳动市场,高技能的劳动者一旦在一级劳动力市场失业,他宁愿保持失业状态,也不愿意到二级劳动力市场就业[6]。根据此理论,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高昂的社会生存成本(房价、物价),很多大学毕业生和中低层社会青年逐渐的成为“啃老一族”。同时,面对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当前很多行业的结构性调整带来的人才需求规格的变化,导致了人才的能力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导致劳动力供需矛盾这一新的“结构型真空地带”的产生。因此,现阶段市场经济对劳动力总量需求不足和结构性调整变化等对我国“啃老一族”的出现和扩大起到了推动作用。

2.4 分配制度的不公平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

多年前人们的就业年龄相对较早,就业过程中人们的工资收入差距不大,但是现在年轻人的初次就业年龄越来越晚,初次就业的收入远远低于已经工作过很多年的人。同时,由于不公平的竞争环境,资源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中,缺乏良性循环和流动,阶层的固化和断裂等,造成了现代社会收入差距拉大,贫富差距明显等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同时,当前居民对教育、医疗、基本生活等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但是当前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不能随着人们适应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而有效地满足人们需求,这一矛盾促使人们做出“理性”选择,这个选择就是年轻人继续无奈的啃老,老年人为了“养老送终”问题而继续尽力地发挥余热,分配制度不公平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是啃老现象形成的重要条件。

2.5 “啃老族”自身的定位缺失

现在社会的“啃老族”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人格认知缺陷。首先,在消费理念上,物质消费欲望强烈,消费水平远高于收入。他们奉行超前消费、享乐消费等理念,造成自身生存的压力。其次,由于之前一直生活在单纯的环境中,加上自身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突然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心里承受能力脆弱,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最后,“啃老一族”大多数缺乏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操作能力,难以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转换,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面对这些压力,很多毕业生出现畏缩行为,迈入“啃老一族”。

“啃老族”现象的形成是传统家庭教育观的诱导、学校教育理念的偏差以及社会激烈的竞争环境和不合理的社会分配等一系列因素的产物。当这些“啃老现象”从个别现象转变成为一种“啃老亚文化”的时候,就值得我们深思和考虑,如何防止“啃老亚文化”的蔓延值得我们认真深思和研究。

3 防止“啃老亚文化”蔓延的对策

“啃老”大军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啃老族”已经慢慢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啃老问题”开始经历从社会现象到“啃老亚文化”的转变,而且愈演愈烈。这种“啃老亚文化”的出现,是不利于国家长期稳定的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因此,要制定及时有效的的对策。

3.1 转变不合理的社会化模式

教育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进程,家庭和学校在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要转变过去不合理的社会化模式,必须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开始,切断“啃老族”现象出现的源头。

3.1.1 转变家庭教育理念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第一站,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子女未来的健康成长。因此,在“啃老族”形成问题上,首先,家长要转变传统的“亲子教育观”,不应该一味的溺爱子女,要给予适度、合理的关爱,注重培养子女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责任感,学会拒绝孩子不合理的“啃”。其次,明确家庭代际之间的责任和义务。改变对子女的教育方法,独生子依赖性较强,不懂得如何承担家庭责任,缺少服务社会的理念,同时没有经历过太多的挫折。因此,一旦他们遇到问题就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大多数最终选择逃避的方式。所以,要加强他们的责任心教育和挫折教育,敦促他们自食其力,让他们勇于担当责任,积极面对人生的挑战。最后,建立新型的家庭代际关系,培养子女感恩的品质[7]。明确代际之间的责任和义务,注重孩子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早日实现子女“心理断乳”。

3.1.2 转变学校教育方式

学校不仅要承担起“授业”的责任,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独立的人格品质。一方面,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高校在专业设置中,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调整课程和专业设置,重点建设市场应用面广、就业前景好的优势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现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实践本领。掌握一定技能是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高校要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缩短学生进入社会的“不适应期”。同时,做好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应对挫折和压力的能力。最后,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即将走入社会的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合理定位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

3.2 强化政府责任

政府是整个社会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应当在整合各种社会力量的基础之上采取有效对策,共同缓解或解决“啃老族”现象。其一,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要控制“啃老亚文化”的蔓延,政府要充分发挥舆论工具的导向作用,在整个社会大力倡导自力更生理念,宣传奉献精神,形成尊敬老人、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社会风尚;同时,积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敢于迎接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其二,完善就业环境,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应对“啃老族”给予重视,及时了解失业人员的动态,更新就业信息,鼓励企业优先录用大学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制定一系列的政策,保障未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制定鼓励青年创业,提供资金援助等政策,优化就业环境。

3.3 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生存能力

对青年来说,只有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提高自身生存能力,才能摆脱“啃老”问题。其一,积极规划职业生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转折点,在校学生要认清自身的实际能力,合理规划未来发展方向,努力学好基础知识,提升就业竞争力,为未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二,合理定位自己。正确的认识自己,是每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点之一,作为当今的大学生,要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优势,积极进取。面对人生发展中的挫折和打击,态度积极,勇敢面对,努力的培养起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三,转变就业观念,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8]。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明确认识到青年只有在工作中才能慢慢完成自身社会化过程,自觉树立起客观、务实的就业观,降低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先就业后择业,从基础做起,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石。其四,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生存能力。学习是学生在校期间最主要的责任,学好基础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

[1]麦可思(MYCOS)—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费微.我国“啃老族”问题的社会学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11).

[3]李虹.当代中国啃老族理论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9,(7).

[4]于宁.基本养老保障替代率水平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证分析[D].上海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7]赵文娜.城市啃老族的社会学分析[D].河北师大硕士论文,2010,(5).

[6]张宏军.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成因及其治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

[8]赫林.大学毕业生“啃老族”成因及解决对策[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NEET

WANG Hui1YU Hong-tao2
(1 Chaohu College,Chaohu Anhui 238000)(2 Zhejie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g,Hangzhou Zhejiang 310032)

In recent years,NEET is increasingly evolved to a difficult social problem,which is related to the traditional parentchild education views,the deviation of school education ideas and social factors.The NEET can be digested by changing the unreasonable socialization model,modifying the responsible of government and improving the employment ideas of teenagers.

NEET;Problem;Resource

D64

A

1672-2868(2012)04-0023-04

2012-06-08

王晖(1983-),男,安徽巢湖人。巢湖学院组织人事部。

责任编辑:澍 斌

猜你喜欢

子女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什么是“好的教育”?
将房产过户给子女,为什么会被判决撤销?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子女能做的比医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