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德育功能的必要性及其路径研究

2012-08-15张二军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校区校园文化德育

张二军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土木与交通学院,辽宁 阜新 123000)

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德育功能的必要性及其路径研究

张二军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土木与交通学院,辽宁 阜新 123000)

本文从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这一角度出发,认真剖析了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德育功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三个层面,提出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效发挥德育功能的具体途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

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德育功能

1 引言

近年来,由于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学校原有校舍、场地等资源不足,很多学校建设了新校区,拓展了办学空间,但同时,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却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曾有一专家到某校的新校区视察后感慨“这所学校太新了,新得没有一点文化”.这一说法深刻地揭示出新时期高校新校区建设中的一个悖论: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快,效果明显;文化建设严重滞后,缺乏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新校区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校园文化内涵及其德育功能

关于校园文化的内涵,潘懋元教授在《新编高等教育学》中有较全面的论述.他指出,大学校园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活的存在方式的总和.它以生活在校园内的教师、大学生和干部为主要群体,它是在物质财富、精神产品和氛围以及活动方式上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文化类型;从狭义上讲,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学习、管理、交往中,逐步形成并获认可和遵循的带有学校特色的价值取向、校园精神、校风、教风、学风、治学传统、行为方式等等的高度概括.抽取其中的内核,我们可以把校园文化概括为:以校园为主要场所,以师生为主体,由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和风气以及传统的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等共同构成的一种文化形态.

从校园文化的构成上看,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具有鲜明的德育导向功能.其中,物质文化是最浅层次的,它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标记.学生毕业之际留影最多的背景场所,是校园物质文化的代表.优秀的物质文化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审美、愉悦学生的性情;制度文化中层次的,是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定、实施过程中形成的管理文化氛围.优秀的制度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行为作风,有利于集体团队力量的结成,是优秀团体的组织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障;校园精神文化是最深层次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师生共享的价值观、道德准则、行为规范、文化传统、集体舆论以及各种认同的集体文化意识.优秀的校园精神文化是良好的学风、校风养成的有力支撑,是沁润大学生心灵,推动其健康成长的甘泉,是一所高校不断发展且历久弥新的源泉和动力.

可见,校园文化由于其强大的渗透力、感染力,对置身于其中的学子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素养、行为方式等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的重要途径,一些研究提出“文化德育”这一概念,是很有道理的.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德育功能,这是创建现代一流大学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3 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德育功能的影响

综观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实际,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文化底蕴浅淡.由于新校区建立、使用时间短,校园内缺乏承载深厚文化积淀和历史意义的建筑物、景观等,而这些却是隐性德育课程的良好载体,具有历史和文化双重价值.在那些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的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校园中的历史性建筑、雕塑、纪念碑等文化景观,作为一种凝固的文化形象,对学子的文化信仰、理想追求、审美风格等都具有无形的导向作用,甚至成为师生心灵世界的一种庄重之物.

缺乏文化底蕴的大学是很肤浅的.试想,当学生观看校史展览时,前辈学者中那些令后生敬仰的名家的照片背景,无论如何在新校区也找不到一点痕迹,其认同感、自豪感、责任感就没有那么深刻,学生的爱校、荣校教育由于缺少一部分历史真实教育资源,将难以激发学生的真切体验.

二是文化的开放融合性不足.新校区一般都处于远离市中心相对偏僻的城郊地区,周边没有人文气氛浓郁的社区、广场,各种社会文化活动、生活设施并不丰富齐全,这种地缘性文化割裂,使得高校学生又重归“象牙塔”,新校区似乎处在社会文化的“沙漠带”上.比如,由于走出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各方面成本加大,新校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数量减少;一些学生想勤工俭学却苦于没有就近岗位;一些学生积极争取企业赞助活动,却得不到回应;校园文化活动只能是校园内学生孤芳自赏,很少有机会邀请到社会公众参与其中.

从文化形态学角度看,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社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大熔炉,社会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实践材料,是校园文化的源头活水.新校区校园文化的这种半封闭状态,显然不利于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和参与社会.同时,校园文化缺乏与社会文化的融合,也不利于提升学生对多元文化的选择、批判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鉴别力.

三是文化主体交流互动不足.搬入新校区的一般是老校区的部分专业或部分年级学生,这样就可能带来低年级与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之间的联系不足,或者是相关专业学生间联系不足.同时,由于地域、交通、经费等方面的原因,教师一般完成教学工作后便很少留在新校区,师生之间缺少面对面交流,存在明显情感疏离.

作为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第二课堂活动,它是以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愿为基础,打破班组和专业甚至年级、学历水平界限的群体活动文化,需要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全方位的互动交流.新校区缺乏一个大的文化场,没有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和专业老师的参与和引导,活动的广泛性、起到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新校区第二课堂活动明显较老校区萧条、冷落.在这种环境中,学生缺少对校园的认同感、安全感、归属感,人文情怀淡漠.

四是文化建设出现短效粗放式倾向.由于急需拓展办学空间,新校区在落成、使用上求快,学生入校后首要的是维持好教学秩序,使各项教学工作顺利开展.随之,文化建设上也进入一种境地:实用主义、功用主义至上,求短期内有效管用,求大、求量,在长期的系统化、精致化上做得不够.

这种粗放式模式与德育工作系统、稳定、持续的要求相悖.校园文化的教育和导向功能、凝聚和激励功能、熏陶和示范功能、规范和调适功能等,由于缺乏一种稳定深刻的导引,其效用也会有所减弱.

4 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德育功能的主要途径

针对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不利因素及其对德育功能的影响,为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以下从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三个层面,提出加强德育功能发挥的有效途径.

4.1 实用与审美并重,突出物质文化的文化内涵

首先,要重视物质文化的载体性、基础性,要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加大文化设施的投入,提高设计的科学性.新投入使用的新校区除了要有保证正常教学、生活的基本设施外,还应该同时为学生开放各种文体活动室、科技讲堂等,这样,学生进行二课堂活动才会有场所;其次,要重视自然环境的美育功能,要从审美的角度,加大对校园环境的美化.新校区的校园环境应该是既幽静又典雅,是一个令置于其中的学生心旷神怡的地方,而不是尘土飞扬、机器轰鸣;第三,要深入挖掘校园物质环境的人文内涵.校园不是人才的“加工厂”,设计者从建筑物、道路、路标、路灯到一花一草都要富有蕴味.中山大学珠海校区设计的“一支笔”行政楼、“一把尺”教学楼、“一本书”图书馆,就有着浓郁的学术气氛.同时,还可以广泛发动学生参与新校区物质文化建设,比如,建筑物、道路的命名等.

4.2 服务与管理并重,突出制度文化的人文气息

首先,要保证制度文化的严肃性和约束力.对在老校区已成形并适用新校区的各项规章制度,应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其次,要针对新校区实际,以人为本,强调制度文化的服务功能.新校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应建立起富于人文关怀和集体精神的制度文化,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与需求,重视沟通与信任,使学生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使学生不但不抵触管理,而且能积极主动地把对外在的集体要求与对内在的自我认识调节到和谐统一,从而实现自然管理.第三,要注重细微处的服务与管理.新校区制定各项制度,包括安全制度、考评制度等,要前期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当中去,贴近实际、细致缜密,于细微处体现人文关怀.

4.3 政治性和学术性并重,突出精神文化的引领作用

首先,要把握主旋律教育方向,使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成为校园精神的主要内涵和价值导向.要结合社会热点,校园焦点问题,开展道德标准大讨论等,引导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要优化校风、学风,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课堂文化引导,树立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专业态度,同时,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学术研讨、专业竞赛,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科学精神;第三,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精神文化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时间的悠久性和力量的凝固性特点.这就是说,精神文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一个形成的过程.新校区校园精神文化除了继承老校区的以外,还有其独特的、后期形成的、创新的一面,而这一面正是新校区精神文化的特色所在.要形成新的优秀的精神文化,必须发挥新校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比如,学生动手绿化校园环境、学生命名校园道路、学生民主评议教师等等.学生参与得越广泛、越深入,精神层面上的认同更真切、更深刻.

同时,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综合、系统的工程,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层面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只有统筹考虑,多措并举,才能发挥德育的最大效能.

〔1〕郭广银,杨明.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张静.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探索[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3〕赵中建.学校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周琳.大学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G641

A

1673-260X(2012)02-0221-02

猜你喜欢

校区校园文化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